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浅谈文言文教学

浅谈文言文教学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1 07:32:07 | 移动端:浅谈文言文教学

篇一:浅谈文言文教学之文与言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文言文教学之文与言的关系

作者:崔志永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10期

摘 要:文言文是文与言的有机整体,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一个实现传授语法知识的语言材料。教学时,如何将文和言融合成功,值得思考。

关键词:文学性;语言性;语境

在日常教学中,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自然视之为畏途,怕学厌学。于是,教师常常大包大揽,教学时可谓“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讲解文言知识,归纳文言现象,于是整篇文章被大卸八块,饱含情感的文字,往往只是让学生注意它是不是通假字,是否存在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教学几乎成了古汉语教学。文章中富含人文价值的因素被舍弃了,经典的写作技法也被漠视了。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形成了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习“言”的误区。

其实,文言文只是学习“言”的作法是舍本逐末,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关注“文”的层面,即文章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内涵。特别是站在文字背后的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古代文人形象,他们的人格精神和理想情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深刻的启迪。因此,文言文教学既要讲“言”,又要讲“文”。关键是要把握好二者教学的平衡关系,恰当地分配二者的权重。当然,言是材料和基础,只有首先解决,才能突破瓶颈。同时,要借助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调动思维,发挥想象,还原作品的真实图景,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授《鸿门宴》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在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上,大胆引进新的学术观点,即对刘邦的评价,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在文言字词的处理上,重视语境的作用,由句段、全篇来理解、梳理字词;在文章赏析上,注意抓住情节矛盾和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性格。通过两首评价项羽的古诗切入,由此导出一个核心问题:“鸿门赦汉”是刘项成败的关键吗?再细化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必然和偶然的关系。这样做到了文言兼顾,效果不错。

总之,文和言的关系是文言文教学永恒的命题,既要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架空不贴标签,反复诵读,渐进文本本的语境,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或词,若光凭语感说不清,要借助于适当的语法知识,还要关注言,可以进行适时、适当、适度的集中解决,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也可以在关键问题的讨论中解决,也可以在关键句的玩味中解决,也可以在写作方法的欣赏及文章的篇章结构中解决。教师一定要定位、引导、点拨,使两者相统一,相得益彰,理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二: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提升浅析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提升浅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学生为何不太愿意学习和背诵文言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能?尽管如此,但文言文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是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故而,作为课堂驾驭者与参与者的教师理应转变思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文言文教学情感效能 教法 学法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语言生动丰富,用词精练准确,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多不胜数。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要求高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64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事实上学生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提不起兴趣,不想学,不乐学。为何如此?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

一、学生为何不太愿意学习和背诵文言文

所谓文言,一般指以先秦语言为规范的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文学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

章,是相对白话文而言的。新课标把“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当作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因为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关键。认读障碍让学生难以走进文言文,从而认为文言文“学之无用”。没了兴趣,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了应有的原动力,又怎会想学并学好?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能

学生的兴趣犹如水面,教师只有善于体察学生的个性爱好,善于激发、引导,才能兴起波澜。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教学策略:

1 精心设计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例如,在讲《六国论》时,是这样导入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父子分别是谁”,在学生兴致高涨地猜出答案是“三苏”后,继续补充介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正是这一位父亲勤奋苦读和以

身作则,父子三人齐齐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可以说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与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对苏洵的渲染激发了学生拜读其大作《六国论》的兴趣。

再比如,在讲《滕王阁序》的时候,我介绍,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这里风景如画,少年才子王勃触景生情,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风景是否名不虚传,让我们跟随王勃的步伐去滕王阁赏游一番。介绍到这里,发现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一睹为快了。再例如,讲《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用下面这副对联作为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杜牧《阿房宫赋》时,可引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作为开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新颖灵动的导语不仅与课文内容相关,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谓事半功倍,岂不妙哉。

2 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精读。在《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环节,我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女生。这表明学生们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我顺势提出了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的读顺,还要动

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的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我进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朗读,最后进行了齐读,在齐读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已经不用看课本,从头到尾背下来了,这着实让我有些兴奋。

3 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认知的障碍性,导致学生和文言文之间总隔着一道鸿沟,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若能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多种情境,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选编进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文字性的描述进行还原,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鸿沟自然就会消弭,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石钟山记》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图片形象再现石钟山记的美景,绘制了醉翁亭游览路线图,并在各立足点标明所见景物,每看到一处就利用从网络上寻找到的图片相互对应,使学生产生形象直观的印象,再对照课文语句,品味琅琊山特有的奇观。这一幅幅奇丽的图画语言,把学生引上了人间仙境,其情其境令人神往。再如教《水调歌头》时先播放学生熟悉的王菲演唱版“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调

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三峡》时先播放三峡风光的视频,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比文中三峡与画中三峡的异同;教《出师表》之时,利用动画课件展示历朝历代赞颂诸葛亮的名联名句,让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诸如此类的方法,都能够创设出浓厚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

4 注重课文拓展,丰富想象,领悟主题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作答,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引发出来。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

篇三:浅谈文言文教学

浅谈文言文教学

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言文 自学 方法

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

1.善用比较法,区分易混淆之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而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区分,区分的方法很多,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结构上看,前者结构是“动物化名词+名词”,后者则是“状物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前者,“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后者,“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名词作状语用法。运用比较法,学生很快掌握了名词活用的规律。再如,针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易使人忽视活用字的文句,学生运用比较法就可以明确指出“目”、“耳”、“臆”三个字属名词作状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区分词的使动用法和词的一般用法也可以运用比较法。词的使动用法的规则是“使动词+成为使动词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关系是“动宾”;词的一般用法的格式是“一般词所阐述的人或事物+一般词”,所形成的关系是“主谓”。例如《过秦论》中的“吞二周而亡诸侯”,《六国论》中的“燕虽小国而后亡”,前后两“亡”字用法不同。比较两者格式前后项的组合顺序,则刚好相反:词的使动用法动宾格式,正是词的一般用法主谓格式的倒装。“亡诸侯”,则是“诸侯亡”的倒装。反言之,如若把属一般用法主谓关系的谓语词提前,就能构成使动格式。这类例子在很多成语中仍可见到。如“国富兵强”,谓语词提前后为“富国强兵”,这“富”、“强”就是词的使动用法。比较法,能使人易于掌握知识之规律,学生掌握其法,则能化“难”为“易”,自课内而课外,受用无穷。

又如何区分词的意动和词的使动的不同现象呢?同样只要运用比较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意动用法在于一个“意”字,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说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它并非是现实中有形的具体存在,而是属于人的思想意念上的一种认识感受现象。如《阿房宫赋》“后人哀


浅谈文言文教学》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74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