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毛概材料分析题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毛概材料分析题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1 07:31:26 | 移动端:毛概材料分析题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篇一:(最好)大学毛概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简答)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涵义是什么?(简答)

第一,我国社会几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十三大

6.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含义+意义)? (简答)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答:(1)提出:2012年11月29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几乎灭亡,从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了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梦。

(2)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 我的中国梦是,,,,,,,,,

8.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简答)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议题中应有之义。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

贫穷落后的状态而进行的,在党的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伟大革命,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

3.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P136 (简答)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离不开发展。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一些国家由于国家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仅失去发展机遇,也给这些国家的人名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的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要点有哪些?(简答)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体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55-162)(材料或论述)

答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名族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久治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1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63) (简答)

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

13.党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点有哪些? 答: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材料分析)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承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对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索取与保护自然之间有个平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1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2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P187(论述或者材料分析) 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适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二:大学毛概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简答)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涵义是什么?(简答)

第一,我国社会几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十三大

6.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含义+意义)? (简答)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答:(1)提出:2012年11月29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几乎灭亡,从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了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梦。

(2)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 我的中国梦是,,,,,,,,,

8.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简答)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议题中应有之义。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而进行的,在党的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伟大革命,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

3.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P136 (简答)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离不开发展。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一些国家由于国家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仅失去发展机遇,也给这些国家的人名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的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要点有哪些?(简答)

1、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计划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体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55-162)(材料或论述)

答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名族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久治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1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63) (简答)

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

13.党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点有哪些? 答: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材料分析)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承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对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索取与保护自然之间有个平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1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2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P187(论述或者材料分析) 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适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三:大学毛概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五、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一:

西部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后发优势,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表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的比较效益差。??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第三、城市化进程缓慢,新农村建设遇到瓶颈问题。??

第四、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总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西部发展的主要矛盾。??

——摘自《学习时报》2006年12月8日人民网。

材料二:

恩格斯于1876年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写下了生态危机观和科学发展观萌芽思想的哲学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材料三: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的根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根本问题。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概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

2、根据材料三,谈谈为什么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要求,第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解决了发展的目的和实质问题;第三:发展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四: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展开分析)

(二)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

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要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三)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为5.123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11公斤。但从1998年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下降,2003年更是下降到4.35亿吨,人均占有粮食333公斤,大致相当于八十年代初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2005年粮食产量虽然到了4.84亿吨,仍不能满足需求。

材料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0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比率达3.35:1。

材料3: 2006年2月21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材料4: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了江西省赣州市、广西贺州市、浙江义乌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尽管所处的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中部不发达地区和西方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原因?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3、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答案】1、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不利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可以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经营形式)、培育新型农民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三个方面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来论述。

(四)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① 材料1: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972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外汇储备从长期没有达到10亿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实际增长8.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5500元,实际增长8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88多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才有上述变化?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参考答案】 (1)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是伴随着对旧体制的改革而展开的。因此,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道路实际上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道路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其重大突破和创新将对今后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 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种对非公有资本非禁即入的提法,写在党的文件里面还是第一次。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很多行业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开放,通过吸收民间资金和非公企业进入,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④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从提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到提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经济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⑤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在严格法律制度的制约下,市场主体必须讲信用,这样才能做到公平竞争,等价交换,那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市场,企业才能有高效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①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③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五)

材料:2012年民生问题仍是焦点。

2012年是“十二五”第二年,通胀压力不断凸显,民生难题有待破解,经济转型面临挑战,社会管理呼唤创新。根据媒体民意调查,公众除对医疗、教育、就业等“老难题”保持关注外,对物价上涨、工资增长、城市治堵、搬迁补偿、社会管理等新热点表达更多关切。 稳定物价:“防通胀”考验调控智慧。新华网“2012年两会调查”专题中,“稳定物价严防通胀”被列为网民最为关注的话题。

工资上涨:目前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已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使新一轮工资性收入增长预期增强。“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

楼市调控:新一轮楼市调控重拳出击,“限购、限贷”步步紧逼,房产税试点启动,住房保障建设加速,特别是首次提出“房价调控目标”,楼市调控由“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转为把房价控制在“合理范围”。政府如何确保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落到实处,真正在商品房市场之外建立一个平行的“保障房供应体系”。

上学看病就业: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就业促进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密集出台,使三大民生难题有所缓解,但离百姓期待尚有不小距离,特别是“优质、均衡、公平”的呼声仍然较高。

反腐倡廉:2011年多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办,彰显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要遏制腐败案件高发的势头,从根本上看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各单位“一把手”的权力监督,斩断腐败现象滋生的利益链。

社会管理: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后,社会建设滞后的局面需要改变。强调社会管理旨在立足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国情,通过制度创新化解社会矛盾,清除发展障碍,促进社会和谐。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阐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央近年来为解决民生问题在改革发展中有哪些重大措施?

【答题要点】(1)目标:(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①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可以结上述任何现实问题。如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

(六)

材料1: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现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性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

材料2: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该报告称,世界文化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据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据34%的份额;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中国占3%。

材料3: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做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的25%,日本达到20%,而我国只占到2.6%。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2)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3)文化产业发展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4)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2.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科技条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如何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和质量。

2)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

3)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4)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 2000年,WHO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188位);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患病群众48.9%应就诊而未就诊,29.6%应住院而未住院,44.8%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人民网,2006年9月19日

材料2 “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农村,农民经济收入低与教育支出高是导致部分家庭子女不能充分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2004年,在未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占全国人口6.4%的地区,全部属于经济贫困地区。在城市,“上学难、上学贵”主要体现为“上优质学校难,择校费用高”。“上学难、上学贵”还体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上,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随父母进城的近700万农民工子弟,义务教育失学率高达9.3%。

——《中国教师》,2007年1月10日

材料3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上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我们在进行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特别强调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逐步消除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新华网,2004年11月2日

材料4 在这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能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这一决定,顺应了时代潮流,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华网,2006年6月19日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

要点:.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而提出来的。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对应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②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十分复杂,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③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观念,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和谐。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八)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材料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然而,儒学所最终追求的则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是儒学的精髓。

——《弘扬东方文化,构建和谐世界》——王毅大使在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的演讲

2005年11月17日

材料2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马克思、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经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

材料3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

材料4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载《人民日报》,2005年5月23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3.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指什么?

要点: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其中蕴涵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3.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

(九)

材料1 我国的一大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到2020年时我们将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转引自李抒望《政工学刊》,2006年第6

材料2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而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不久前,瑞土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半月谈》,2009年第15期

材料3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使用方向的变化。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废旧物资达400公斤。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就约23亿个,达1.87万吨,扔掉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达1320吨。如果消费者不分拣垃圾,回收者的成本就会增高,影响回收率。

——《半月谈》,2005年第15期

材料4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倩,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温家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6月30日

材料5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毛概材料分析题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74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