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积极悲观

积极悲观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0 07:25:12 | 移动端:积极悲观

篇一:勒克莱齐奥:人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勒克莱齐奥:人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说过,实际上,人可能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他很喜欢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因为佩索阿也是悲观主义的。我眼前不由呈现佩索阿《惶然录》开篇的描述,黄昏降临的融融暮色里,我立于四楼的窗前,眺望无限远方,等待着星星的绽放。在我的梦境里,便渐渐升起旅途上的谣曲,这种旅途指向我不知道的国邦,或者纯属虚构而不可能存在的家园。

在佩索阿心里,世界惶惑而无望。他写道,没有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没有唯一的、创造万物的、不可能存在的上帝,在搅动着黑暗。仿佛地狱正在我体内摇晃,倒不是笑魔现身显灵,而是僵死世界的狂呼,是物态领域诸多尸物的环绕,还有整个世界在空虚、畸形、时代错误中,等待每况愈下的终结。勒克莱齐奥说,悲观主义是一种精神咖啡,虽然很苦涩,却能让人兴奋。

其实,依我看,几乎所有人类的精神导师,无一不是悲观主义者,起码有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叔本华无疑是悲观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诞生之时,正是黑格尔理性主义大行其道,对人类充满虚夸的信任和乐观。当黑格尔的讲堂上坐无虚席、人气鼎盛,而叔本华那里却只有三五个学生。他只好自我嘲讽说,苏格拉底在当时又有怎样的声誉呢?

他自以为,或者我有负于时代,或者时代负于我,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剩下的只有缄默。他曾预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悲观主义奠基之作,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全人类而写的,必会成为很多书籍的源泉和根据。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选择了他和他的哲学。当人类从虚幻的梦中醒来,才深深明白,悲观才能代表人类生命的本质。

马克思曾说,叔本华是欧洲哲学史的一个里程碑,少了他的欧洲哲学史,将会出现一片空白。确实,叔本华是人类生命本质的揭示者,一反传统哲学的理念。他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其生命意志,或者生命欲望的不断追求。由于欲求不断,需要不止,因而,人生也就注定痛苦不已。叔本华说,人的生存,必须不停地跳跃疾走在,由灼热的煤炭圈成的圆周线上,永无休止地走下去。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除了痛苦,便是虚无。换言之,痛苦就是生命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一时的纵情享乐所陶醉,然而,梦醒之后,欢乐如烟云,而相随的仍是空虚、烦恼和痛苦。烦恼源自无穷的生命欲望,与有限满足于之间的间距;痛苦则是不能实现目的的自然反应;空虚则源于欲望短暂满足后的无聊。因此,痛苦才是生命意志的必然产物。

与此同时,叔本华强调,痛苦既是生命意志带来的苦果,也是人生苦难的净化炉。人们只有象佛教教导的那样,甘于忍受现实人生的煎熬,达观恬淡,才能彻悟绝望人生的底蕴,进而自觉地超脱痛苦,进入寂灭中的极乐。所以,惟有禁欲和死亡,才能彻底挣脱生命意志的桎梏,摆脱痛苦的人生。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是征服世界的人,而是那些超脱了世俗的人。

确实,当一个人拒绝悲观,他可能只存在于生活的表面;而当一个民族拒绝悲观,乃至

缺乏悲剧精神时,那这个民族则是远离了崇高。所以,鲁迅说,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正因为如此,是悲观造就了鲁迅的深刻和伟大。是浓厚的悲观意识,使他剥去了生活中矫情的欢乐的面具,让深邃的目光直透进社会、人生的本质层面。

也许鲁迅的悲观主义,是从对社会黑暗的绝望中产生的。但是,就连崇尚闲适生活的林语堂,他的生命哲学,也是建立在生命悲剧的底色上的。林语堂曾说过,这个宝贵的人生,竟美到不可言喻,人人都愿一直活下去,但是,只要冷静一想,我们立刻知道,生命就像风前之烛。可以说,人生的短暂,死亡的必然性,以及关于生命的终极虚无,是谁都无法挣脱的。

作家廖一梅创作了《悲观主义的花朵》等悲观主义三部曲,被誉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这种爱情悲观主义,正是这个时代对于爱情的普遍观念。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读她的书,你可以感受到,爱情会像玻璃一样刺痛着你自己。人随时都可能死去,爱情也是那么容易改变,但生活或者爱情,总会有能够留下来的东西,就像树胶变成琥珀一样。

她说,我是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充满遗憾的世界,不抱有幻想。只是,还在积极地工作,不是想改变这个世界,而是想在有限的可能性中,让梦幻如烟火般寂寞地绽放。即使自己,在刹那之后,忍受一层深似一层的黑暗。由此,我想到杜拉斯说的,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关于死亡的欲望,是绝望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正如鲁迅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很显然,鲁迅、林语堂等所执着的,是一种积极的悲观主义,或者象勒克莱齐奥说的,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即便是叔本华,也不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在人的理想背后,发现了虚无;在浮夸的快乐背后,发现了悲观,就是让人们更好地惊醒。对于人生,他说,我坚持人生永恒轮回之说,反对普遍的毁灭,和不完美的瘫痪的感觉。

由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我想到鲁迅杂文《立论》中说的,富贵人家儿子生日,请来了一群客人。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大官的,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发大财的,于是都得到了主人的奖赏;但也有一个不识时务的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于是,遭到了主人和客人合力的痛打。诚然,如果我对人们说,人类总有一天是要灭亡的,也将会遭到不少乐观主义者围攻的。

即便如此,我仍不改悲观主义的初衷。自从对世界有了最初的认知,我便是个悲观主义者,而且越发不可救药。在我看来,人类盘踞的这个世界,已经被彻底糟蹋了,不存在任何的希望,谁也拯救不了,包括上帝;人类正处在最后一场盲目的疯狂中,等到醒来的时候,也就是人类的末日了。虽然对生命的本质充满悲观与不信任,但我还是要貌似快乐而坚忍地活下去。

王尔德说过,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缺少了人类终要落脚的地方;而我却觉得,如果没有悲观主义存在,世界将是不完整的,而且更容易遭遇灾难。我坚信,这个世界绝不会葬送在悲观主义上面,一定是因为盲目的乐观,和无极限的癫狂而遭致毁灭的。我只愿把叔本华的这句话作为座右铭,这个世界,包括人类,本来都是不应该

存在的东西。

篇二:“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摘抄

摘抄: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第一章:人生总论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它,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人的地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么,或更严格地说,他人是根据什么看待你的。

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获得的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

为某一伟业做准备所逝去的岁月,无意中剥夺了我们去贯彻它的力量。一个人不畏艰难和危险所积累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用,勤劳所得只能留给他人;或者是,他多年努力奋斗所获取的职位,却没有能力担任。

第二章:处己之道

人生快乐的两个仇敌是痛苦和烦闷。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要是我们有运气能离开一个仇敌,我们就按照离开它的多少,而接近另一个仇敌。事实上,人生的过程似乎就在这两者之间的剧烈摆动。

● 认识你自己:

他必须知道在一生中他的真正的主要和最为关键的目标是什么,他最想拥有的快乐是什么;还有,在那之后,什么在他思想占据着第二或第三的位置;

● 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

我们绝不应该用痛苦的代价去换取欢乐,即使只是局限于招致痛苦的风险,也不应该去冒犯。要是那么做,就是以正面的真

实去换取负面的虚幻。

“生活幸福”就是指“生活不那么不幸福”----即度过一段可以容忍的生活。

毫无疑问,我们之所以获得生命,不是去享受此生,而是克服此生的困难---走完人生的路。……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欢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的巨大痛苦。

● 自我与外在:

所以,把你的要求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避免极端不幸的最可靠的途径。

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我们自下而上的整个模式,都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品质,也就是我们是如何构成的。

一个人所能直接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能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

● 两种不幸:

只有在某个时间一定会到来的不幸,才有资格扰乱我们。符合这个条件的不幸很少。不幸大体有两种:一种只是可能的,大不了只是极其可能的;另一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由于恐惧不幸而失去人生的所有快乐,我们就应该把前类不幸看作永远不会发生,把后类不幸看作不会立刻发生。

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结果,是无可避免的。

● 适度平衡:

明智人士所致力的是免于痛苦,而不是寻求欢乐。

人生睿智行为中的要点,是维持我们对目前和未来看法的适度平衡,目的是避免过分注意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 享受此刻:

我们只有先排除一切虚荣炫耀,投身于简朴无华的生活中,才能够做到心境平静,也就是到达人生幸福的坚实基础之上。心境平静是享受此刻的必要条件。

永远要记住,时光的退潮现在就是把它们推入到“过去”,随后我们的记忆会把它们打扮好,安置他们深居在闺阁---在以后什么时候,特别是当我们困苦的时候,才掀起它们的面纱,再

当作我们最为喜爱和失之交臂的美人,介绍给我们。

● 快乐获致术:

我们快乐与否,跟我们的视野、工作范围、我们与外界的接触点所受限制和界定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如果这些界定很宽广,我们可能会比较忧心和焦虑。范围宽广就意味着我们的关心、意欲和恐怖都会增大而且逐渐加剧。

我们已经看出,受苦是正面的,快乐只是负面的状态。限制外界活动的领域,就是减轻心意受到外界的刺激;限制我们才智的努力范围,就是舒缓心意受到内在刺激的来源。……限制对外活动的范围不仅有助于获得快乐,而且对于获得快乐也是必要的。田园诗是唯一描写人们在快乐中生活的文学,在处理素材的本质上,着眼于把人物置于简单而有效的环境中。

我们的心境是快乐还是痛苦,要看盘踞着我们意识的事情是什么类别。

单纯甚至单调,都将会促成我们的快乐。因此,只要能够做到,我们要争取单纯。而且如果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单调而并非无聊沉闷,我们也要接受单调。

● 自省:

处世的经验可以看作是一本教科书,反思与知识构成该书的讨论。如果我们经验甚少,而反思和知识丰富,就好像有些书每页的正文只有两行,而讨论却有四十行;经验多而反思和知识不足,就好像有些古典文献的版本,其中没有注解,许多内容含义不明。

当影响我们的事情时过境迁,我们往往无法找回并重温那时在我们心中所激起的某种情愫,但是,我们能记得我们是如何被当时情况引导而说过和做过些什么。……因此,对于我们在一生之际的想法,我们应该仔细地保留下来,这一点,写日记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 与自己相处:

……因为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拥有真正的自由。

一个人的个性愈为独特,他就愈难忍受与其他人交往所需做出的牺牲。

如果某个人在大自然的簿籍中名列前茅,他自然而然、无可

避免地会觉得孤独。如果环境不妨碍他的这种孤独感,对他将是有利的。

● 虚假的卓越:

因此,在大多数的社会中,愿意独善其身的人都会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那种真正的心境平静,内心的完全安谧,是尘世中仅次于健康所能给予我们的最高祝福,只有在个人独处时才能够达到。

● 另一种不幸:

一个人的内心愈为充实,他对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高度的智慧会使人不合群。

● 独处的好处:

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

跟人交往会破坏我们心境的平静,而心境平静,我已经说过,是幸福要素之中仅次于健康的。

一个人愈有独立的才能,别人对他的重要性就愈少。

自尊自重的明智之士都把自己生活的必要条件加以限制,以便保持或扩大他的自由,但因为必须跟世人有所来往,他就把深交尽可能限制到最少。

● 幽居的烦恼:

贺拉斯说得好,人生中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带着若干缺点的。 ● 社交与年龄:

这种喜爱与世隔绝和静居的倾向,都直接跟智力相关,说到底具有某种贵族的情结。

● 忍受孤独:

不要对别人期望过高,并加强对他人意见的淡漠感,就最能练习人人赞美的容忍精神。

● 嫉妒是人的天性:

嫉妒是人的天性。它既是一种恶习,也是苦恼的一项来源。我们应当把它视为我们的幸福之敌,对它邪恶的念头加以限制。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出于妒忌的憎恨是最难消除的。所以我

们永远要小心,行事要有节制,以免引起别人的忌恨。

● 克己:

我们必须限制我们的愿望,抑制我们的欲求,节制我们的愤怒。要永远记住,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每个人只可能获得无限小的一部分。

克己最能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强力排挤。

● 快乐是健康绽放的花朵:

人世间最无助于快乐的是发财,而最能促进快乐的是健康。 事物不影响人,是我们对于对事物的想法影响我们。

为其他福分---财物、晋升、学问或名誉,更别说为了一时的感官感受,而不惜牺牲健康,是最最愚蠢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放在健康之后。

● 双重生活:

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大多数人各自演一个小角色,然后下台。大天才过着复式的生活,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 持久不变的是人的性格:

我们的性格和品质,是唯一立即而且直接影响到我们快乐和幸福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言:持久不变的是人的性格,不是财富。

● 天才都是忧郁的:

要获得独立和闲暇,他会自愿节制欲望,珍藏他的资源。 为“外我”而牺牲“内我”,也就是为了光辉、官职、排场、头衔和荣誉而放弃个人全部或部分的安闲和自主,是莫大的愚蠢。

● 幸福来自内心:

我们见到智慧高超的人,他的生命具有丰富的思想,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自身具备高贵的快乐源头,一旦能摆脱俗物,便为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忙碌。他所需要的外界的激励,大多源于自然的现象,对人生事物的思考,以及古今中外人的事功,这一切只有这类优异分子才能欣赏、理解和同情。

当然,睿智人士的这一特点意味着他比其他人多一层需要,

篇三:乐观与悲观故事

有一则寓言:口渴人找到半杯水。快乐人选择:啊,我终于找到水了!虽然眼下只有半杯水,但千里行始于足,有良好的开端,我一定还能找到更多的水...于是幸福;苦恼人选择:怎么就只这半杯水?就这半杯水有什么用?一气下手舞之足蹈之却碰倒水杯,然后坐以渴毙。

教授:你能说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吗?

大学生:能,先生,二人共饮一瓶酒,喝去一半时,乐观主义者说还有半瓶,而悲观主义者说半瓶完了,对吗?

两个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职,经理把第一位求职者叫到办公室,问道:你觉得你原来的公司怎么样?

求职者面色阴郁地答道:唉,那里糟透了。同事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部门经理粗野蛮横,以势压人,整个公司暮气沉沉,生活在那里令人感到十分压抑,所以我想换个理想的地方。

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乐土.经理说,于是这个年轻人满面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个求职者也被问到这个总是,他答到:我们那儿挺好,同事们待人热情,乐于互助,经理们平易近人,关心下属,整个公司气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发挥我的特长,我真不想离开那儿。

你被录取了。经理笑吟吟地说。

有一个国王想从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做王位继承人,就给了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让他们骑马到远处的一个小镇上,随便购买一件东西。而在这之前,国王命人偷偷地把他们的衣兜剪了一个洞。中午,兄弟俩回来了,大儿子闷闷不乐,小儿子却兴高采烈。国王先问大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大儿子沮丧地说:金币丢了!国王又问小儿子为什么兴高采烈,小儿子说他用那枚金币买到了一笔无形的财富,足以让他受益一辈子,这个财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把贵重的东西放进衣袋之前,要先检查一下衣兜有没有洞。

有一位父亲想对自己的双胞胎儿子进行一次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新奇的玩具给悲观的儿子,又把乐观的儿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结果,悲观的孩子泣不成声,父亲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讲述过,在某处的海岛上,渔夫们在一块巨大的圆花岗石上刻上了一行题词:纪念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这题词使巴乌斯托夫斯基感到忧伤。而另一位作家却认为这是一行非常雄壮的题词,他是这样理解那句题词的:纪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将征服海的人。

悲观者的眼光总是专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后他们只看到了什么是没有可能的。乐观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够心想事成。

美国有两家鞋厂为了开发市场,分别派业务员前往非洲考察当地的需求量。甲厂的业务员考察回来,立刻晋升为主管;乙厂的业务员考察回来,却从此被冷落在一旁。同样去非洲

考察,为什么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呢?

原来,乙厂的业务员,到了非洲,当天就发了一封电报回厂报告。电报的内容是:「完了!一点希望也没有,因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

而甲厂的业务员到了非洲,当天也发了一封电报回厂报告,电报的内容则是:「太好了!希望无穷,因为这里的人都没有鞋子穿。」

同样的事,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待,不同的结果,为什么?『用心』的不同。

乐观之于人生,是浮荡在地平线那袅袅升起的热望与希冀,是寻得一份旷达与美好的铺垫与勇气.

让我们在乐观中撷取一份坦然,你的面前就会盎然多彩,若在悲观中摘下一片沉郁的叶子,只能瓦解你积蓄的力量.

一味抱怨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一个比喻,说是吃甘蔗,乐观的人是这样的:如果从蔗头吃起,他会想现在吃的总是最甜的;如果从蔗尾吃起,他会想现在吃得越来越甜了。悲观的人是这样的:如果从蔗头吃起,他会想现在吃的越来越不甜了;如果从蔗尾吃起,他会想现在吃得总是最不甜的。经典的比喻,可见明明是同一件事,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之间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有两个人,一个叫乐观,一个叫悲观,一起洗手。

开始端来了一盆清水,两个人洗了手,但水还是很干净的。

悲观就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脏物洗不掉啊?”

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手一点都不脏啊!”

几天后,他们又一起洗手,洗完了手,盆里的清水变的很脏了。

悲观就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手怎么这么脏?”

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瞧,我把手上的脏物全洗掉了!”

面对同样的结果,不同心态的人,所得出的感受就是不一样.

从前,有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小狗乐观,小猫悲观,在饥饿的时候它们去找食物,小狗很高兴“要去找食物啦!”小猫很悲哀“还要找食物,烦。”一会儿,他们同时各找到了一颗蛋,小狗看着它的那颗蛋,十分高兴,“捡到了一颗蛋!”,小猫看着它的那颗蛋,十分悲哀“才捡到一颗蛋。”这两颗蛋同时孵出了天鹅,小狗很高兴“我们可以养天鹅!”小猫很悲哀“没蛋吃了。”天鹅长大了,小狗很高兴,“它们吃的越来越多了!”小猫很悲哀,“真能吃,养不起你了。”天鹅有一天飞走了,小狗很高兴“它们自由了!”小猫很悲哀“我白忙活了,讨厌,它们飞走了。”接着它们又去找食物,小狗还是很高兴,“又去找食物啦!”小猫同样很悲哀“又要去找食物。”??

它们的结局都一样,可小狗的一生充满了欢笑,小猫的一生充满了沮丧。同样的事,你会选择快乐的度过,还是会选择愁眉苦脸的度过?嗨!谁愿意整天泡在郁闷痛苦的药水里,而不愿意翱翔在快乐幸福的天空中呢!当然是选择快乐,应该没有人选择痛苦吧。

叔本华说:“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

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它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罗曼·罗兰则说:“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关键是你怎样看待困难,对不幸和痛苦抱什么样的态度。一个乐天达观的人,会活得轻松、潇洒;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会被无尽的烦恼困扰着,活得痛苦、艰难。聪明的人善于培养、调剂自己的心情,使自己经常处在好心情光环的照耀下,这样头脑才富有创造力,身体才经得起暴风骤雨的考验。

心理学家发现,悲观主义者眼睛往下看,他们的大脑工作得更好;乐观主义者向上看时,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这一发现表明,因痛苦而引起的典型的畏怯表情确实会对人起作用,他们也许有悲观的思想,但是如果他们抬头向上看的话,就不会那么悲观地思考问题了;而人老是低着头的话,就会更加悲观地进行思考。

一位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他把一个空香水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注满清水带进教室。心理学家打开瓶盖对学生说:这是一瓶进口香水,看谁最先分辨出它的味道。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玫瑰香味,有的说是茉莉香味,有的则强调是玉兰香味??当学生被告知是清水时,不禁捧腹大笑。其实,这就是教师对学生"暗示"的结果。暗示不以命令、劝说等形式发生作用,而是以间接、含蓄的方式产生效果。按照刺激的来源,暗示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像前面提到的"香水事件"就是他人暗示。如果自己用某种观念来影响、改变自己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就是自我暗示。

当你悲观的朋友告诉你无数个不可能时,你可能也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无数个不可能;而当你乐观的朋友告诉无数个可能时,你可能就会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数可能。

“乐观的人在困难面前,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观的人在希望面前,看到的只是困难。”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更不能让悲观笼罩我们的思想!在困难和挫折来临的时候,要用乐观的态度迎面而上,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拼搏的一方。所以,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父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温馨提示: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乐观与悲观

有一次,一名新闻记者问大文豪萧伯纳:“萧伯纳先生,请问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

萧伯纳抚摸着他引以为自豪的胡须想了想,便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起来:‘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观主义者。”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看法。你以什么样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就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你。人世间的许多事,或近或远,或远或近,往往是因自己的心态而改变。人有时只要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有很多快乐和兴趣。当无法改变环境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拥有另一番风景。

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 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内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战斗。只听他大吼一声,“冲啊! 他手下的士兵见到他那副滑稽模样,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但同时也被拿破仑的乐观自信所鼓舞。一时间,战士们群情激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无论在任何危急的困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尤其作为一个商界的领导人物,你的自信,可以感染到无数你接触到的人。有没有乐观自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一场交易的成败与否。 经理不是只告诉别人怎么干的家伙,而是要激发队伍产生一定抱负,并朝目标勇往直前.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 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桑兰在面对人生中如此重大的变故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使人们为之感动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17岁的中国体操队队员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 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


积极悲观》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58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