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鲁迅伤逝

鲁迅伤逝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8 22:00:38 | 移动端:鲁迅伤逝

篇一: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看鲁迅的《伤逝》

汉语114班 潘浩川 20号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眼,亲人的离弃,生活的种种困难与压迫,对这个新一代的稚嫩的爱情百般折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的。两个知识青年抛弃旧习气,同居在一起,希望过上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可却不断遭受社会对他们的压迫,遭到社会的“歧视”。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迫于生活和社会的压迫,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埋怨,两人产生了矛盾,变得冷漠,终于两个人分开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则为生计而四处奔波。涓生的事业慢慢有了发展,但仍然对与子君的分开感到很难受,在一次偶然拜访友人的时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讯,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离开了那个曾经与子君住过的房子,走向远方??

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爱情不能光是爱情,恋爱初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实面前如果就变得不堪一击,那么这样的爱情又怎么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便是如此,坚强而温柔,反叛而无谓,直到涓生因为生活和社会的双重矛盾放弃了她,子君的坚强外壳便瞬间崩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破灭,其实直接的原因是爱情与事业、自由的碰撞,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年代,爱情经不起太多的风吹雨打,何况是这样的一个稚嫩的新一代的爱情!个人的解放总是需要以社会的解放为基础,这是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孤独与无助,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容易软弱和妥协,受到挫折之后容易消极和绝望,这也是鲁迅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篇二:鲁迅《伤逝》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辅导课鲁迅的《伤逝》

课时:50分钟

教学步骤:

1. 同学生互动(3分钟)

a) 自我介绍

b) 慢慢认识、慢慢了解,不急

c) 上课要求:上课前:预习、早到;课堂上:勤于思考,不要睡着。

2. 关于鲁迅(10分钟)

a) 最高指示:“三家”、“五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b) 不幸的童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贿考获罪;同年冬,父周伯宜病,3年后1896年辞世。)

c) 不幸的婚姻(1906年,与朱安结婚;

d) 不幸的专业(学医,未成,从文)

e) 不幸的职业(1909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物学、化学教员;1912年,教育部佥事;1926年9-12月受聘厦大教授;1927年1-4月,中山大学教授。之后,就基本上是“自雇人士”,鬻文为生。)

f) 不幸中的大幸:是不幸成就了鲁迅吗?

i. 小说:百年第一,孤独求败

ii. 散文:朝花夕拾,常青不谢

iii. 散文诗:《野草》《过客》,百年孤独

iv. 大陆“造神”、新马“拜神”(章翰/韩山元:鲁迅是对马华文艺影响最大、最

深、最广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王润华《访鲁迅故居》下午五点/在静谧的虹口公园/我终于找到鲁迅/他沉默的安坐在园中的石椅上/草木都枯黄了/只有他身上的绸袍还是那样绿)

v. 我思故我在;我思,抑或不思,鲁迅固在!

g) 总结:幸与不幸,其实很难区格;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h) 每个人都是“一捧土”,一个“谜”;每个人也都是一个传奇;你是,我是,鲁迅也是??

3. 文学史上的鲁迅(5分钟)

a)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P65)

b) 赵遐秋《中国现代小说史》:“不止是在文学领域,而且是在整个思想文化战线上,鲁迅都正是中国旧时代结束和新纪元开端的一个闪光的标志。”(P232)

c)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狂人日记》以对封建制度及其礼教传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开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P98)

d) 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鲁迅是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率先创作出一批高度成熟、且

有传世魅力的作品的第一人。如果没有鲁迅的存在,人们在评价这场新文学运动的时候,也许要加上更多的幼稚、浮躁一类词语。因此他也许未能代表这场运动的锋芒,却实实在在地代表着这场运动的份量。”(P116)

e) 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强烈的

爱国主义、清醒的现实主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对人民大众的热爱,他的‘立人’思想的提出以及为改造国民性所作出的不懈的努力,都成为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P41)

f) 王嘉良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在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他不但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而且是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一代思想文化巨人。”(P48)

g)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

家。??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许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但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P37-38)

4. 同学生互动(5分钟)

a) 关于鲁迅的生平,大家有什么要提问或分享的吗?

b) 读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呢?

c) 鲁迅对新马文学影响这么大;请问,鲁迅来过新加坡吗?

d) 补充:鲁迅的《故乡》与黄孟文的《再见惠兰的时候》

e) 阅读《伤逝》时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同情、悲哀、绝望?还是故作多情、活该?) f) 子君和涓生,更喜欢那个角色?

g) 有没有注意到特别的细节?(譬如关于狗、关于“扁平”的鼻子??)

5. 关于《伤逝》创作意图的解读(5分钟)

a) 是否有“自传”意味?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

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1926年底致韦素园)许寿裳 本篇全是写的空想,事实与人物找不出模型或依据.会馆指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 b) 挽回兄弟情义说:周作人 乃是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周建人

是向周作人伸出热情的手,表示周作人如有急难,他还愿像当年周作人患病时那样救助.

c) 以切己的经验阐述爱情人生:荆有麟 倘若家庭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同行动的话,

那鲁迅先生在北平时,无论是写小说,散文,短评,论文,着重在对旧社会攻击者,那他当时的婚姻同家庭,不能说毫无关系吧? 朱正 对爱的激情有切身的实感,对涓生子君悲剧重要因素之一---失业后饥饿胁迫作认真估量.止庵 没有死刑判决与长期苦役,无以成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父亲的专横狂暴,无以成就卡夫卡,鲁迅对朱安的极端冷漠,对他自己无疑也是精神上的折磨,这在他那里同样升华为创作热情.

6. 《伤逝》的主题探讨(5分钟)

a) “妇女解放”问题

b) 关于易卜生的“娜拉”

c) 导致涓生和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一、封建势力强大;二、个性解放必须以社会解

放为前提;三、女性独立也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前提。四、自身的软弱。

d) 《伤逝》主题:小说通过描写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的自由婚姻,婚后社会迫

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在黑暗的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只有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妇女有了真正的平等的地位,才会有真正自由的恋爱和婚姻。

7.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探讨(5分钟)

a) 子君:娴静、温存、纤弱的女孩;婚前勇敢地反抗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为了幸福家

庭的理想,大无畏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一个觉醒了的少女形象;但婚后,把自己封闭在小家庭里,只是一个精神空虚、思想狭隘的庸庸碌碌的家庭主妇;最后只能重回到冷酷的家庭,悲哀地死去。

b) 涓生:是一个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开始在争取

婚姻自由的斗争中虽没有子君那么大胆无畏,但建立家庭后,他比子君现实得多,他对现实残酷性的认识也比子君深刻,但他自身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对打击的的份量估计不足,对个人奋斗的力量也过于自信,一旦陷入困境便产生逃避现实的阴暗心理,把不幸归结于与子君的结合上,显得软弱而自私,认识不到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子君死后,他只能孤独地咀嚼着人生的悲哀和对子君的忏悔。

8. 《伤逝》的写作特色(5分钟)

a) 主题深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精神悲剧。它既是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单纯的追求个性解放青年的一个告诫: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个性解放是难以真正成功的。

b) 特有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情节结构上,蕴涵着鲁迅不少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结构模

式:出走——返回——再离去(本文是死亡)。这个人物行动结构,冷峻地揭示出子君面对地残酷现实——周围人对她和涓生的不理解,也暴露了男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子君后来的停滞,涓生失业后不能面对失业的压力,把逃离子君作为他的出路,对生存中物质支持的忽视,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c) 采用了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自白口吻书写,真切、感伤。 感情强烈,抒情色彩

浓厚,具有感染力。全篇以涓生的追悔构成,充满着幽婉缠绵的感伤气息,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作品用这种方式让主人公充分地倾诉自己的感情,包括幻觉想象忏悔,都又非常细致的表现,显示了特别真切的艺术效果。整个作品都笼罩在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之中。

d) 描写细腻:如对子君,作者抓住了她在不同场合下眼神的描写,将她善良纯真的个

性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更感人的是子君在被父亲领走之前把全部生活物品拢为一处的细节,从中可看出子君对涓生深沉的爱,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她寄予的深刻同情,既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又对后面的悲剧也起到了很好的照应作用。

9. 小结及布置下一次辅导课的阅读任务(5分钟)

篇三:浅析鲁迅《伤逝》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析鲁迅《伤逝》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陆敏红

(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

摘要: 《伤逝》是鲁迅笔下为数不多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著作,就是这为数不多的爱情著作,却把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欢离合写得轰轰烈烈,他们的爱情悲剧有着深层的根源,本文将从封建社会旧势力、爱情观、经济基础这三个主要方面浅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字:封建势力;爱情观;经济基础

《伤逝》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惟一一部反映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短篇小说,虽然是第一部也是仅有的一部,但鲁迅先生却把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写的轰轰烈烈,写得非常成功,它以强大的反映现实的尖锐性、思想内涵和精湛的写作手法,成为了那个时代描写婚姻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因为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巨大,许多学者不断地研究着《伤逝》,其中研究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颇多,对于其悲剧的根源各有各的说法,笔者总结了众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1、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2、两人存在差异的爱情观;3、困顿的经济基础和生活;4、

[1]性格差异产生行为冲突;5、理想的不同,使子君与涓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笔者认为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是真诚可贵的的,从一开始也是成功的,但最终却在封建社会压迫下、在个人思想与社会产生矛盾、在窘困的经济物质基础面前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我认为封建势力、个人的爱情观、薄弱的经济基础是造成两人爱情悲剧原因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中他们个人的爱情观是产生悲剧的根源,封建势力和经济基础是次要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爱情的发展与覆灭。

一、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

《伤逝》中造成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是多方面,但追究其本在于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才最终造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正是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才决定了两人对待爱情的个性心态及对待爱情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以及在社会旧势力和经济困顿冲击下注定分离的悲惨命运。 笔者认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是真诚的,是可贵的。但他们赋予这份爱情的精神内涵却大不相同,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源。

在涓生的话语:“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中看出有着明显的中国大男子主义的特征,从这也不难看出,他认为爱情是他自己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对他而言,爱就是找一个可以爱的人来爱并让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他认为爱就是生活的一种过程,每个人都是必须经历过的,因此好像可有可无,显得不那么真诚,爱情是生活中一种理想化的手段而非目的。在涓生眼里所谓的男女平等,自由恋爱,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舍去与不舍间的演示而已,并非男女的地位,生活方式都会一样。从他的爱情观里透着一种满不在乎、不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这正是中国大男子主义的心态的最好演示。正是这种爱情观使得他以真挚热烈之情开始的自由恋爱最终转化成一场注定了的爱情悲剧。

而对于子君而言,爱情就是能够找到一个能爱自己的人并能托附终身,这是子君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想法,在她看来社会中的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仅是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一种权利,而不是真正的婚姻自由,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另人极为振奋的宣言的最好诠释。子君她是把爱情当做生活的全部,是生活的归宿点,而

不是生活的一种过程,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投入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身上,这种恋爱观明显在折射着中国古老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妇道观的爱情观念,爱情在她眼里,那不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是一种结果,过程不重要,有结果就可以了。这使得她在对待爱情上很是随便,真是这种随便的爱情观,使得她这样一个在追求自由恋爱,渴望新生的新时代女性逃脱不了封建社会的爱情观圈套,最终爱情遗弃的悲剧命运。

在我们看来,他们两个的爱情观差异实在太大,以至于形成了对待爱情不同的心态和处理方式。涓生所追求的爱情观是浪漫的,子君所追求的爱情观则是实在的,这是两种既然不同的对待爱情的心态。浪漫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没有实质可言,对于爱情来讲更没有可以托付终身的实在,涓生眼里追求的所谓浪漫,变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而结果却遥遥无期;现在社会上的女人找对象都很现实,其方法很实在,就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值得托付终身,给他幸福的人,这种幸福则是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予以满足的,所以子君要的是结果而非那个浪漫的过程,他们两个截然不同的想法最后起了冲突,都无法达到对方的理想和目的,这也是他们爱情观存在差异的最终体现。这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根源。

二、封建社会与旧势力的双重压迫至始至终在影响着爱情的发展和覆灭

封建社会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种种封建制度、礼教及观念在影响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着,青年男女们的恋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摆脱不了封建婚姻制度观念和行为礼教的影响,因此注定许多真诚的恋爱到最后

[2]还是要失败的。涓生和子君他们之间是单纯的自由恋爱,他们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

情上的宽松自由,这是社会最底层的青年男女们对婚姻,对生活的最原始的愿望。但封建社会却不允许他们获得自由,他们的爱情注定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件牺牲品。

封建社会里最最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的个性解放,它的本质就是要禁锢大众的思想,因此极力压制着人的所谓“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触动了已在大众心中的文化思想底线,因此他们遭到社会各种压力和精神折磨。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自由地发展。在封建统治者眼里,人们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所谓“仁人”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3]说到底还能添什么谣言?那无非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了,理应受到社会大众的强烈谴责和歧视,也是违背常理道德的。

在一些所谓的封建社会的“仁人”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绝对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就应该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才是符合社会主流婚姻思想和社会习性。如果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脱离了这个社会,那就是大逆不道,既然是社会的“异类”,理所当然会遭到社会的排斥和挤压,日子自然不会好过,于是乎子君和涓生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视自己为社会异类的的大众环境里。因此,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与存在的近乎于教条的礼教和观念影响着他们爱情的发展,而至一份恬美爱情的结束。

三、经济困顿和举步维艰的生活是导致悲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前提是以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的,也就是说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谈何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同样也是这一个道理,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顿加速了爱情悲剧的产生,贫困的生活使他们不能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爱情,一个连自己的生活生理需要都不能满足的人谈何精神满足。生理需要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生存是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倘若连生存问题都不

能解决的话,那还谈何奋斗 ?

在涓生和子君他们生活的时代里,他们如果生存下去,最起码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因此甜美的爱情的前提是拥有能够维系爱情的经济基础。

我们知道一开始他们的爱情也是真诚的,轰轰烈烈,爱的死去活来,但是那份最初的美好也终究会被埋没在困顿的经济面前。他们两个的性格方面的差异和理想抱负的不同我们暂且不说,但生活的困顿,是他们没有了维系爱情的资本。纵然爱情是你情我愿的事,但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那是不行的,社会上流行的“只要感情在,不怕吃酸菜”难道不觉得很假吗?我就不相信如果天天酸菜,吃上一年半载,那样的生活还会很快乐地过下去吗 ?因此但凡美满的爱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上的,没有物质保障的爱情不是完美的爱情。因此,当他们经济困时,涓生和子君先前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对待涓生失业的事情上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变得消极,变得沉默,最终被生活的窘境所打倒。所以,没有了经济基础的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失败的,这加剧了爱情悲剧的产生。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子君与涓生自身的爱情观、并且受到封建社会旧势力压迫、最后又由于受到经济困顿的冲击而不得不悲惨地结束了这场注定要分离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一开始是甜蜜的,但最终却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爱情的悲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男女青年的思想观,价值观,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马瑞海,《伤逝》爱情悲剧根源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报,2007(2).

[2]张炳良,再探《伤逝》爱情悲剧之根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

[3]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1 .

作者简介:陆敏红(1988—— ),男,侗族,贵州黎平人,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鲁迅伤逝》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44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