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上海世博会会徽含义

上海世博会会徽含义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8 21:29:35 | 移动端:上海世博会会徽含义

篇一:上海世博会图标及含义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设计理念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的主体既是汉字“心”、也是英文字母“V”、又是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与世博会会徽“世”异曲同工,在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同时,表达了志愿者的用“心”和热“心”。“V”是英文“Volunteer”的首字母,阐述了标志所代表的群体,赋予其清晰的含义;飞翔的和平鸽代表上海,也象征和平友爱,橄榄枝则寓意可持续发展和希望,传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彩虹般的色彩,迎风飘舞的彩带,是上海热情的召

唤。我们相信,2010年,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将融洽地聚集在同一片天空下!

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交相辉映,有异曲同工之妙,寓意着本世纪初两项超大型国际活动在中国举办,倾诉着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名字叫“海宝(HAIBAO)”,意即“四海之宝”。“海宝”的名字朗朗上口,也和他身体的色彩呼应,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原则。“海宝”的名字与吉祥物的形象密不可分,寓意吉祥。 海宝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形象大使,他正用热情的双臂、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

吉祥物主体以“人”为核心创意

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

头发:象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 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

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才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人”字创意造型依靠上海世博会的传播平台,必将成为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符号和文化标志

篇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设计寓意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设计寓意

2004年11月29日,一个由三人合臂相拥而成的中国传统汉字“世”,29日晚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标会徽,在此间向世界亮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揭晓会徽。 在会徽的图案中,你、我和他/她手拉着手,象征着人类的大家庭。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全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世博会会徽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象征。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应爱护和尊重上海世博会会徽,并依照《世界博览会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使用上海世博会会徽。使用人应维护上海世博会形象,正确使用上海世博会会徽。任何对上海世博会会徽的使用,均应遵守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确定的使用规范。

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在中文里可理解成“世界”,也有“世博会”的含义。“世”与数字“2010”以及英文书写的“EXPO”、“SHANGHAI CHINA”巧妙组合,表现出强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绿色的基调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

34岁的设计者邵宏庚说:“三个人可以抽象概括为由?你、我、他?组成的全人类。我希望用中国的国粹书法表达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传达出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全人类的和平盛会的信息。”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交相辉映,有异曲同工之妙,寓意着本世纪初两项超大型国际活动在中国举办,倾诉着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世博会会徽的整个评选工作都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的,世博局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从事这项工作的志愿者和参与评审的专家都与世博局签订保密协议。有关领导和专业设计人士,先筛选出1746幅作品。再由包括资深的平面设计专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和广告界知名人士组成的15位评审委员会,从这1746件中选出了100幅作为入围作品。通过专家评审和有关方面人士的评议,从这100幅作品中推荐了5幅作品。最后经世博会执委会、组委会充分审议确定了这个会徽。

世博会会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指出,会徽的揭晓,标志着上海世博会的社会推介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和上海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让全市、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和参与世博会,合力办好世博会。

篇三: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

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

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世博“竹元素”:多样表现形式彰显低碳智慧

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竹元素”已经成了低碳建筑的“明星”:印度馆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竹子穹顶,位于欧洲片区的“德中同行之家”展馆8米高的两层建筑几乎完全用竹杆和竹子板材建造,秘鲁馆的外墙体用可再生利用的竹子横竖编织成一个个方框,西班牙马德里的城市案例向参观者呈现了为低收入者特别设计的“竹屋”??

同样是“竹”,不同的城市演绎出风情万种的建筑表情。同样是“竹”,不同的展示诉说着内涵各异的文化故事。

钢筋水泥的森林,玻璃幕墙的秀场,功能至上的设计——当城市的建筑正陷入“钢铁侠”式的千篇一律之时,如何才能让它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和表情呢?

在低碳风潮的引领下,曾一度被建筑设计师淡忘的“竹”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光彩。越南、印度、印尼、秘鲁等十余个场馆的构造中都运用到了竹子的元素,既能体现当地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又不失低碳环保的概念。

竹元素,丰富建筑的多样表现

“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这段对城市建筑的现实思索出自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负建筑》一书。这位建筑师在北京长城脚下设计的“竹屋”曾引起一时的轰动,他用“竹元素”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力,疏密相隔的竹墙让整座“竹屋”巧妙地融合在自然之中,诗意地透出东方文化的神奇韵味。

在上海世博会的展馆中,越南馆竹元素的设计让场馆外观显得自然亲切,又充满着浓郁的越南文化特色。波浪形的竹子场馆外墙环绕犹如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置身其中的游客不仅能够远离外界的喧嚣和熙攘,还可尽享“竹林”带来的清凉。

与越南馆遥相呼应的是,美洲展区的秘鲁馆外墙装饰也由厚实的竹条横竖交织成了一面“竹墙”,光线可以在稀疏的透窗中通过。记者了解到,竹子对于秘鲁的城市发展历史来说至关重要。很久之前,由内陆安第斯山脉来到城市的秘鲁人无处可居,就在城市外围用当地的竹子搭建了简易住房,远看像是仅有几片草席“拼”成的屋子。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爱知世博会日本国家馆的构架也是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竹笼,长90米、宽70米、高19米。那届世博会结束之后,“竹笼”被制成小学生教科书用纸。作为一种可降解的天然材料,竹子对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垃圾污染作用突出,但是竹子的耐久性相对还是比较差,因此容易在临时性的建筑中见到。

竹材料,民间智慧与低碳选择

当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睁开惺忪的睡眼,立刻就能看到四周环绕着的竹墙,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清新——这幅美好的画面是城市居民对于竹建筑的未来畅想。以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和自然连在了一起,也能改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上海世博会的印度尼西亚馆用近100吨竹子,打造了一个“会呼吸”的展馆。走进馆内,一道仿佛从天而降的瀑布沿着竹子铺设的墙面缓缓流淌下来。整个4层楼展馆,由一条600米长的通道贯穿,沿通道而上,一边是通过各种工艺设计加工的竹制品,另一边则透着些许植物或竹墙的缝隙,与室外相连。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种盘旋式的构造,加上几乎每一面竹墙都能通风,整个印尼馆的空气对流十分地活跃,甚至连地面上,都有用竹片隔开的通风口。

印尼馆的灵感之源正是印尼人的“民间智慧”。在印尼村庄,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竹子制成的桌椅或屋棚。记者在印尼馆二楼看到,所有的百叶窗都用竹子制成,气温升高时可以将竹窗页关闭,这样室内就能保持适宜的温度了。

在森林飞快消失的今天,竹林的面积每年都在不断扩充。而且,相同面积的竹林比树林产生的氧气多30%,从砍伐到加工生产出成品又可比木材的碳排量低30%。如此优势,让竹子从“草根建材”发展成低碳环保的象征。

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案例的竹屋真正代表了低碳建筑。这个为低收入者设计的住宅,建造预算被控制在每平方米600欧元之内,设计师使用成本低廉的竹子,制成可推拉折叠的竹百叶板,将房子包裹了起来,有效阻隔了马德里强烈的东西向日晒,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保证居住的舒适度。竹材料的运用,也让建筑产生了全新的视觉美感。

“就审美学来说,‘竹屋’就像大自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表示,“它不仅仅使我们感觉和自然在一起,也改善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找回地球环境的平衡。”

竹建筑,文化融合的象征意味

用竹造房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形美观。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楼,绿树芭蕉丛中掩映着座座竹楼。竹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或许可以从众多文人墨客流传下的诗篇之中略窥一二。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深藏在诸多竹建筑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让人心醉不已。

源于德中友好合作项目的世博会“德中同行之家”展馆就把中国文化浓郁的竹和代表着坚毅精神的德国钢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数米高的两层场馆,几乎完全用竹杆和竹子板材搭建,钢材则作为连接的部分。来自中国云南的8米长巨龙竹杆,覆盖上白色、透光材料,在夜晚如同点亮的灯笼。

“作为建筑材料,竹子不仅拥有过人的适应性,还有着无法比拟的艺术表现力。”“德中同行之家”展馆的总设计师马库斯·海因斯多夫告诉记者,他的竹建筑灵感来源于中国的灯笼,这也是他对建筑又一个要求,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接洽和融合。


上海世博会会徽含义》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44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