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道德经多少字

道德经多少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8 20:56:26 | 移动端:道德经多少字

篇一:道德经全文文字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客 ﹔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第 十 六 章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然 」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有 忠 臣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欲 , 绝 学 无 忧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自 然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无 辙 迹 , 善 言 无 瑕 谪 ﹔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 闭 无 关 楗 而不 可 开 ,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 是 谓 袭 明 。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 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离 , 复 归 于 婴儿 。

知 其 白 , 守 其 辱 , 为 天 下 谷 。 为 天 下 谷 , 常 德 乃 足 , 复 归 于朴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为 天 下 式 。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于 无 极 。

朴 散 则 为 器 , 圣 人 用 之 , 则 为 官 长 , 故 大 智 不 割 。

第 二 十 九 章

将 欲 取 天 下 而 为 之 , 吾 见 其 不 得 已 。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为 也 , 不 可 执 也 。

为 者 败 之 , 执 者 失 之 。 是 以 圣 人 无 为 , 故 无 败 ﹔ 无 执 , 故 无 失。

夫 物 或 行 或 随 ﹔ 或 嘘 或 吹 ﹔ 或 强 或 羸 ﹔ 或 载 或 隳 。

是 以 圣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强 天 下 。 其 事 好 远 。

师 之 所 处 , 荆 棘 生 焉 。 大 军 之 后 , 必 有 凶 年 。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强 。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骄 。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强 。

物 壮 则 老 , 是 谓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君 子 居 则 贵 左 , 用 兵 则 贵 右 。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为 上 。

胜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乐 杀 人 。

夫 乐 杀 人 者 , 则 不 可 得 志 于 天 下 矣 。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

偏 将 军 居 左 , 上 将 军 居 右 , 言 以 丧 礼 处 之 。

杀 人 之 众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战 胜 以 丧 礼 处 之 。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无 名 朴 。

虽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宾 。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

夫 亦 将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犹 川 谷 之 于 江 海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万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养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于 小 ﹔ 万 物 归 焉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为 大 。 以 其 终 不 自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第 三 十 五 章

执 大 象 , 天 下 往 。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乐 与 饵 , 过 客 止 。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无 味 ,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 将 欲 弱 之 , 必 故 强 之 ﹔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 将 欲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是 谓 微 明 。 柔 弱 胜 刚 强 。

鱼 不 可 脱 于 渊 , 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夫 将 不 欲 。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正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宁 ﹔ 神 得 一 以 灵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 。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侯 王 无 以 正 , 将 恐 蹶 。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非 乎 。 故 致 誉 无 誉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 进 道 若 退 ﹔ 夷 道 若 颣 ﹔ 上 德 若 谷 ﹔ 广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 质 真 若 渝 ﹔ 大 白 若 辱 ﹔ 大 方 无 隅 ﹔ 大 器 晚 成 ﹔ 大 音 希 声 ﹔ 大 象 无 形 ﹔ 道 隐 无 名 。

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故 物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无 有 入 无 间 ,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与 身 孰 亲 。 身 与 货 孰 多 。 得 与 亡 孰 病 。

甚 爱 必 大 费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

篇二:漂亮难得的好字 道德经

漂亮难得的好字,老子的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篇三: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作 者:杨君

指导教师:吴媛媛

摘 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 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

Jing "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

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

引言

“道”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1]也就是说,“道”是指人们所走的的路,而路又分为四通八达的路和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只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才称之为“道”。因此,现在我们对“道”字的解释多取自“行道”之“道”,比如:道路一词。这些都是取“道”字的本源意义。但是我们忽略了“道”字的引申意义。“道”字在后期更多的是代表世间万物所不确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人们无法把握和预知的。

从“道”字的文字结构来阐述其意义。“道”字的文字结构可分为“首”和“辶”两部分。这两部分在《说文解字》中都有明确的解释。“首”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首,同百,头也,象形。”如何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在研究一个对象的过程中,所把握的主体就是对象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这个对象的“头”,这是研究的中心和通过这个中心向外延伸研究的关键。因此,“头”具有这个对象的抽象的象征和代表意义。“道“字的文字结构中的另一个部首是“辶”,“辶”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辵”字的基本字义是走走停停、跑,是个动词,有表示运动的含义。既然是表示动作,那么它就有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的意义。在空间上,所研究的对象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在时间上,研究对象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表现方面。因此,研究对象应该从对象过去的轨迹,现实的客观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态势入手。那么,一个表示动作,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意义的“辶”字和能够有抽象的象征和代表意义的“头”字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道”字,就可以理解为:“道”是用从对象的运动发展过程中过去的轨迹、现在的状态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研究所考察对象的方法。因此,“道”在本源意义上代表的是“路”,在延伸意义中,“道”是运动的,规律的。

一《道德经》之“道”

“道”这一范畴得到深刻的阐释,是从老子开始的。老子将“道”做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道德经》全文共五千余字,而“道”字共出现过七十三次。这七十三个“道”字,代表了天、地、人中三十六种不同的“道”。对此,以下将对各章出现的“道”字进行具体的分析:

1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和第三个“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指解说、表达的意思。第一章综合所指为宇宙之道。

2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指原理、原则。这章是指事物遵循的原则。

3八章: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道”,指原理、原则。这章是指“无私”的原则。

4九章: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之道

“道”,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自然规律的道理。这章是指效法天道。

5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两个“道”,指“道”的规律。

6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保此道者不欲盈??

这两个“道”指得“道”之人。这章是指修道的人。

7十六章:?知常客,客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两个“道”指自然之道。

8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大有为

“道”,指社会制度和秩序。这章是指政治之道。

9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指世间规律。这章是指道所具有的形体。

10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之

这三个“道”字都是指人道。这章是指“无为”之道。就是说人们应遵循或引导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1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

这两个“道”字都指道理。这章是指人应该具有怎样的“道”。

12 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个“道”指包含天、地、人的大道。这章是指“道”与万事万物的关系。

13三十章:以道左人者不以兵强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

这三个“道”字指“人道”。这章是指应该怎样运用“道”。

14三十一章: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指 “人道”。这章同样是指应该怎样运用“道”。

15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两个“道”字指“道”的本源。这章是指用现实事物比喻“道”。

16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道”,指道理,这里指世间万物的“道”。这章是指的是宇宙之道

17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

“道”,道理。这章是指无法用语言来具体的表达“道”。

18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指道的本源,这里说“道”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无为之道。

19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这两个“道”指道理,德行。

20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两个“道”指万物的“道”。这章所指的是用之道。

21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类道若数??道隐无名。夫为道,善贷且成。

这九个“道”字指道的理论。这章指的是行道与修道。

22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指天下万物之道。这章指的是道的自然过程。

23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道”,这里指治理天下的人道。这章是指人之道。

24四十七章:不窥牖,见天道

“道”,指自然规律。这章是指感应之道。

25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指自然之道。这章是指如何修道。

26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富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处之,长之育之,亭之蜀之,美之覆之。

“道”,指万事万物的道。这章指的是道与德的关系。

27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道”,指道路,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章指的是道与世人的关系。

28五十五章:心使气日强,壮者亡,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道”,指自然之道。这章指的是精神思维之道。

29 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

“道”,指自然之道。这章指的是长生之道。

30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位天下??

“道”,指施行的人道。这里指取政治之道。

31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道者何?? “道”,指万物的本源。这章指道为万物的根本。

32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道”,指人道。这章指的是政治之道。

33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道”,指“我”懂得的道理和所具有的德行。这章是指修为之道。

34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道”,指自然规律。这章是指天之道。

35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人之道??唯有道者

前两个“道”指自然规律,后一个“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规律。这章指永恒事物具有的“道”。

36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道”,指自然规律。这章同样指永恒事物具有的“道”。

37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多少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40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