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与李密对话作文

与李密对话作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4 07:22:23 | 移动端:与李密对话作文

篇一:有关李密陈情表的几篇作文

湖北省2003高考满分作文--《亲亲与明理》

何谓“亲亲”?即关心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

说的是宋国一富人,墙被大雨淋坏。儿子与邻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窃。果然,富人晚上丢东西了,于是他觉得是邻居偷的,而又很以为儿子聪明。我想:倘若是两个毫不相识人提醒他,结果又会不一样吧。由此可知:感情的亲疏对人的判断,影响不可谓不大啊!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构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不仅当时打动了皇帝那颗威严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者。何以致此?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吗?“文为心声”,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啊,文学如此,艺术亦如此。艺术大师倘若没有激情―――没有足以让观众共鸣的激情,而大师则沦为工匠、艺术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无时无刻不为感情而“呼吸”。这正为受感情所困扰埋下了伏笔。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林觉民在《与妻书》里说:即是爱汝之心,使吾敢勇于就死也。在这里情感升华了,困扰消失了。“爱汝之心”与“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合而化为一股浩然之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可以说: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在面临情感与真理的冲突时最惊心动魄的答卷啊!

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即使是孔子也会在《春秋》里违心曲笔。至于孔子以下,自不待言。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伦理也成了束缚人的工具了。鲁迅怒斥封建礼教“吃人”,真可谓入木三分。在那样的伦理下,哪还有真理可言?

柏拉图“背叛”先师,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布鲁塔斯在刺入凯撒最后一剑时说:“不是我爱凯撒少,而是我爱罗马多。”当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真理冲突时,他们是多可敬的言传身教!

(推荐老师刘波杨坚强张一)

点评:作文题是个关系性短语,文章的论述能够紧扣标题,将亲亲、明理关系说得透彻;再则,文中引用材料相当丰富,考生能在高考紧张有限的时间内从记忆库中调出如此有说服性的材料,足以证实考生深厚的基本功。

读文时,考生清晰的思路突现而出。说理是从个例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通,话题拓展得开、说得透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语言方面,文章比较平实,不花哨,称得上一篇“端庄”的议论文。

缺点方面,就是部分语句还欠推敲。(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 杨国武 场外点评)

2012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广东09高考满分作文:懂得常识

懂得常识

说到常识,突然想起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每年看后都乐而忘怀,现在想起来才明白,其实他说的都是常识。人们也许离常识太近而又无法触摸,想得到而又怕失去,所以我们只有以笑释怀。海子说: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常识被割断的年代,看过《高考1977》后,我说不出是哭还是笑,可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觉得那是一个完全没有常识的年代,但是反过来问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懂得了常识而真正的生活在常识中呢?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象《皇帝的新衣》里面围观群众一样噤若寒蝉,我们敢不敢站在敢说出常识的那个小孩的后面呢?

经常看到小鸟嗷嗷待哺的样子,很可爱,大鸟的神情举动更令人敬佩,不知为什么每次也就会联想到母亲那伫立在校门口为我送东西的一幕,“最近在校怎么样?”“身体如何?”她总是那么通常很普通的一句,有时我还觉得很烦的心理,只是简单的问候,拿过东西就走,不知她有没有感受到。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季节,母亲都在那里。终于要毕业了,然而我越发觉得我虽然能把试卷答得满满的,懂得了很多东西,但我确还没有明白一个普通的常识,那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

生命来自您,在风霜雪雨的交织中,在锅碗瓢盆的交响里,在岁寒织就的白发里,有您不变的期待和爱的常识,如果可以我想为您扶起倒掉的酱油瓶子,做一次自己每天都会享用的早餐,为您按摩劳累的双肩,将饭后的碗筷用清水洗刷,用名牌的护肤品将您装扮,挽着您的手,与您一同享受一次美好的春天!

父母是无私的,他们倾尽所有,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它会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明代的《增广贤文》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意思是说,乌鸦在母亲老了的时候,知道反过来哺育自己的母亲;羊懂得喝奶时给母亲下跪,感谢母亲的哺育之恩。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令人情不自禁,禽兽尚知礼义,知恩报答,人类岂可丧德?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常识,我们丢失了常识就会失去我们生存的根本。杰弗逊说,“我对人类的常识有巨大的信心”,我也相信感恩的常识犹如隔窗的阳光,必将唤醒我们每一个人。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入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篇二: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运用范文:李密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如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也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兴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友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对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让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选自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满分作文《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乱弹李密

说说老师上课前说的那段话,读《出师表》不哭的是不忠之人,读

《陈情表》不哭的是不孝之人。我心中一紧:我虽算不得有多忧国忧民,

好歹不至于不忠不孝吧。还好,偷偷看别人也不过是麻木不仁地记笔记,

总算吁了口气,阿弥陀佛,不忠不孝的总算不止我一个。后来仔细想想,

可能文中别有洞天。

个人是觉得《陈情表》写得也不见得多感天动地。情真意切虽是有的,但也不乏溜须拍马、厚颜自诩之词,比如谁谁谁(贤明的高爵显位们)一再催他去当官呀,自己感激涕零呀,写这么多何必呢?比不得归有光《项脊轩志》的“大类女郎也”“他日汝当用之”情意真挚,读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试问哪家人家会合家团圆,其乐融融?像李密家人丁不旺的情况也是寻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不相信,那个杀人无数、为民不聊生的惨象立下“汗马功劳”的司马炎,会为此动容!要是这么点小事他就能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想来废曹奂的人肯定不会是他了。司马炎之所以会欣然接受李密的《陈情表》,大加褒扬,自然是有政治目的的。蜀的旧臣,吴的士族,无论哪个他都需要笼络收买。而李密绝对是一个典型,一个“不忠而孝”的典型,一个变乱时代道德的楷模,一个不仅对蜀臣,连吴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名臣。

首先,李密的祖父是蜀国官员,外加他本身也是蜀国官员,且官都不小。司马炎用这样的人来打“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广告,是十分合适的。再说李密曾几次出使吴国,想来蜀吴关系本来就密切,料他在吴国也定有些威望,人脉甚广的,所以对笼络吴人之心,肯定极为有利。第三,既然“圣朝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讨官的人肯定不少,那为何司马炎偏偏选了李密呢?可还记得文中“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些词?选典型总是要选成效快的。李密身上集合了那么多对司马炎极有用的好处,他自然成了这“典型”的不二人选。

不过想想李密毕竟是见过大世面、当过大官、饱读圣贤书的人,真会识不出司马炎的诡计?不然吧,量李密肯定也是瞻前顾后才想出这一招将计就计。

说实话,我刚读《陈情表》的时候,对李密多少是有点鄙视的。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倒好,在旧臣眼里全了忠,在新臣眼里全了孝,还白白拿国家公费将他亲爱的祖母安然送终,最后还“诚实守信”顺时之大流,出仕做官。其心思之缜密,盘算之精妙,俨然像个小人之谋。

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李密的确是个好人,真真正正的好人,他之后在小地方做县令的时候,与诸王据理力争,为百姓谋福,他应该是真正想为天下再做些事的吧。他望眼欲穿,盼朝廷有个人来推荐一下,进入中枢尽展抱负。可是以他不喜欢结交权贵的性格,哪里等得到什么人呀?司马炎利用完他后,也一直没想起他,一直把他撂在那儿。

所以,李密心情不好了,写了首小诗,“恰巧”被司马炎听到: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正好逮着这个理由,让他“归田”了。

那个时候,李密才熬到了汉中太守,貌似才一年。我不禁叹一声:“痴儿啊。”

不过,也许这个时候的晋武帝,才是真正有了怜悯之心的帝王。

这个时候的李密,才是真正展现赤子之心的李密吧。

篇三:语文有效对话教学探微

语文有效对话教学探微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语文教学应如何理解和实施“平等对话”呢?有人认为,只要创设民主自由的课堂,师生有问有答,畅所欲言,这便是“平等对话”了。我认为,这不一定。那么,怎样才算是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平等对话”呢?我认为,要落实“平等对话”,关键就在于如何确保对话的“平等”。

一、学生要有平等的准备

语文教师在探讨何种话题上,享有了决定和主动权;在准备上,时间充裕;在信息的占有、知识和方法的拥有优势上更是学生所无与伦比。如果学生在以上几方面缺少相应的准备的话,那师生间的对话就根本没有平等可言,而且,这更会严重影响对话的质量与效果。所以,要保证对话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有相应平等的准备。

1、给学生精当的思考问题

有的语文教师以为,提倡对话教学就是要问答不断,于是,一节课中设计的问题多而不当。结果大多都是:教师有备而来,滔滔不绝;而仓促之下,学生即使有反应,也往往只有浅见。试问,这样的对话何来平等?这样的对话又有什么价值?故此,要确保对话的质量,就得先保证对话有平等的前提:给学生精当的思考问题,让他们也为这个对话题材作充分的准备。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阅读文本,更深入地认识问题,为高质量的对话打好基础。

例如:教《失街亭》时,我就以一个问题“失街亭,谁之过?”给让学生思考,只一个问题就突破了全文,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情节,更逐一审视和评价了人物。这样,给学生精当的思考问题,为对话作准备,既可避免了因问题太多太杂而浪费学生的精力,更能使学生在专一的思考中保证了探求的质量。

2、给学生平等的准备时间

语文教师有专业的水平,更有专门而充足的备课时间;以学生的水平,如不给予他们充足的准备时间,那对话就难有平等,也别指望学生有什么真知灼见。然而,有的教师只随便给学生几分钟去阅读,就急着开展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分析;看个电影片段就要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强迫出来的认识有多深?这样“拷问”下的回答价值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

恰恰相反,现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给予学生思考、准备的时间就相当充分: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学年??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进行充分的实践、思考、

总结,得到深刻而有价值的认识。事实证明,凡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常常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学到《项链》时,我专门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去阅读小说,续写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玛蒂尔德的后半生》真是精彩纷呈:有说她受不了刺激最后打人被捕;有写她富贵荣华,整天去减肥、美白;有的却认定她已是思想升华,放弃了金钱,继续安贫乐道??很多还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3、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援助

学生与教师的水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相关信息的占有、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这些不但影响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更影响了对话的质量和效果。为了能在一定范畴内缩减这些差距,我常以必要的相关知识或方法去援助学生,垫高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知识水平,尽可能地使他们能站在与文本、作者、教师等相同平台上作平等对话。例如,对于一些学生必须了解却又无从知晓的资料,我就一定进行补充说明。在讲《陈情表》时,我就先介绍课文没有交代的写作背景:“李密原是蜀国旧臣,新主不计前嫌,诏他入朝为官,他却辞不上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明白,李密该有多担忧晋武帝怀疑他有二心(顾念旧朝而不从命),才会如此诚惶诚恐,竭力陈情。

总之,教师要备课,也得让学生作平等的准备。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平等的对话,并使对话更有质量和效果。

二、学生要有平等的发言权

由于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教师大都有意无意地成了课堂霸主,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改变了学生的意志。因此,要保证对话的平等,就必须用相应的措施来“监督”对话,以切实保护学生的发言权。在教学中,我的做法如下:

1、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首先,营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搭建平等交流平台的最佳元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民主自由的气氛,我常常先不表态,而让学生把各种见解都说出来,然后再与他们一一分析。就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评价,有同学批判她,有同学赞扬她,而我始终都没有站出来影响他们的观点,只尽量让他们各抒己见。当时的气氛真是热烈又民主,而结论也就在这种平等的对答中水落石出。

其次,采取“特别提问”、“轮值发言”等辅助手法。以此来保证那些欠缺主动的同学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让各种意见都有表达的机会。

2、确保不同对象之间对话的平等,让学生及其观点都受到尊重

这是平等对话最重要的“售后服务”,而教师除了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外,更是一名维护平等的人,因此,让学生及其观点都受到尊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具体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去贯彻:

(1)确保教师与每个学生个体之间对话的平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学生的观点,不但体现了对话的平等性,更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及其所持观点的尊重。然而,由于人力与时间限制,在一定时间内,教师不可能与每位学生都能发生语言上的对话,这时,我常常采用布置、批改书面作业的形式:小的可以是一张便条,大的可运用作文,经我的阅读、批注或讲评,每位学生便均有了与我平等对话的机会。

(2)确保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对话的平等。教师与学生集体对话,是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形式,所以,保证这种对话的平等是极其重要的。如何保证呢?我认为,首要的应有师生平等的理念;此外,我还经常运用“师生换位思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以教师的立场想问题)、或“师生轮换问答”(让学生问,教师答)等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对话的平等性。例如让学生准备后上台赏析一首诗、论证或说明一个问题??而我则充当学生,必要时回答他们的问题,结果,无论对学生还是我都有很大的启示。

(3)确保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平等。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学生个体受益的重要途径,要保证他们相互对话的畅顺、有效,就得先要确保他们人格上的平等。在学生自认为不受尊重的情况下,他能有的只是沉默、敌对甚至反抗,所以,尊重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尽最大的努力让不同的体验都有平等的交流机会,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课堂上,我这样做:在讨论中,以理服人,决不偏袒某一方(包括自己);教导学生尊重同学的观点,辩论时对事不对人??

三、与预定不同的观点要得到平等的“待遇”

对话内容具有非预期性,因而,对话的结果有时会得出新的观点,而这些又常常不是我们所预设的目标,这时,我们不仅不能单凭主观的好恶,把一己

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更要善待这些新观点。这不是说对什么观点都说好,而是要让它们都享有被客观实际检验的平等权利。实践中,我这样处理:

1、即使是对错误的观点,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这既是对这种观点的尊重,也是对持该观点的人的尊重,更是对事实的尊重。能这样做,学生有时即使答错,也不会气馁;相反,若一言略过,甚至置之不理,就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热情。

2、在一定原则下,允许与预设不同,又未有定论的观点暂时保留。与预设不同的结论绝非都是错误的,相反,它们有可能是比预设更为先进、科学的观点,因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答案也有时不是绝对单一的。就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评价,原有的旧观点都是批判她贪慕虚荣;但现在,人们却陆续发现出她也有值得赞扬的地方。这就是时代在变,观点在变。另外,本着对教学的最终负责,我们也不能主观臆断什么,因此,对那些还未有定论的新观点,我们要允许其暂时保留,以待日后探讨。

3、对虽未有定论,却有价值的观点,继续组织学生去探究。就如《失街亭》中,辩论“失街亭,谁之过?”时,有同学始终坚持“孔明要负最主要的责任”。这虽与课本的观点不同,但我觉得这对于弄清全文情节,训练学生思维无疑是有好处的。于是我就继续组织他们深究下去。结果,学生真有精辟的论述:“若果你用鸡蛋去碰石头,鸡蛋烂了,你能怪责鸡蛋不够硬吗?同样,孔明明知马谡言过其实还重用他,是孔明严重的失误??”这种见解虽不是评论界的主流,但这样的论证却也叫人难以驳倒;而更可喜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与学生都深深体会到领袖的关键作用。

总之,对话前,学生要有平等的准备;对话中,学生要有平等的发言权;对话后,与预设不同结论要得到平等的对待。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对话的真正平等;也只有这样平等地去对话,才会确保对话的质量和效果,使对话教学更有价值。


与李密对话作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03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