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文章我眼中的文人气节1000字

文章我眼中的文人气节1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7 13:58:47 | 移动端:文章我眼中的文人气节1000字

篇一: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浅谈中国文人的气节

什么是气节?《辞海》的解释是“节操”,我认为不全面,应该是“志气和节操”。“节”是从古代“礼”的含义中衍生而来,《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即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守“节”之气乃为正气,如浩然之气、阳刚之气、英武之气等,守节越重,品质越高,令人钦佩敬仰,必将流芳千古;失“节”之气乃为邪气,如低靡之气、阿谀之气、奢华之气等,失节越重,人格越低,令人不齿谩骂,必将遗臭万年。

在我国古代,如果说贞操对于妇女来说是最宝贵的,威勇对于武将来说是最必须的,那么气节对于文人来说则是最重要的。关于气节,古人讲得很多。有直接表述的,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而不可辱”、“时穷节乃见,一一垂青史”等;有以物喻之的,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这些名言,现在读来仍是荡气回肠、痛快淋漓,可见古人特别是“士”(古代的读书人)不仅把气节作为崇尚的固有道德标准,也是加强修养的立身处世之道。说起古代文人的凛然气节,首推明朝的方孝儒。建文帝时,方孝儒任翰林侍讲,是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其诗文也为时人所推崇。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令方孝儒为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坚决不从。朱棣以死相威胁,说你自己的性命不要了,难道还不顾及九族吗?方坦然

自若,朗声回答“虽灭十族,亦不附乱!”朱棣盛怒之下,将其灭门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连坐莫过于诛九族,所谓诛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和门生也予以诛杀。方孝儒为了保全气节搭上了870多条性命,创造了“历史之最”。晚清的谭嗣同,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本来可以像梁启超一样在日本使馆的保护下东渡避难,但他却决心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并写下了“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篇,临终就义时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节。还有屈原的“宁赴长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身而浊世之温诟乎”,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古代杰出文人的气节耀然纸上。

中国现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也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身逢乱世而发扬光大了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齐白石老先生在日本侵略者攻入北平时,拒绝日本人的各种利诱,退回了当时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及馈赠,并闭门谢客,坚决不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等人来往;梅兰芳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朱自清在贫困交加、重病缠身的情况下,毅然拒绝购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

当然,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有少数丧失气节、人格低下的败类。古代的,如宋朝的蔡京艺术天赋极高,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领域均有不凡建树,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但他却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被称为“六贼之首”;明代后期的董其昌是著名画家、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当时书法上就有“邢张米董”之称,在画坛也成为“华亭派”的领袖,最终却堕落成一个贪婪成性、为非作歹的恶霸;明末的阮大铖是著名戏曲家,作品众多,但他依附阉官魏忠贤,为人奸诈,人格卑劣,嗜权罔利,在南明政权担任兵部尚书时索贿敛财,镇压异己,后率先剃发降清。现代的,如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却在汪伪政权任职,堕落为可耻的汉奸,走上了和鲁迅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这些人,虽然才华出众,在一定的文化领域颇有建树,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历史上毕竟留下了千古骂名,他们的名字永远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曾国藩有句名言“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在这里却给“大丈夫”下错了定义,在有浩然气节的真正大丈夫面前,这样的辩护是多么苍白无力。怪不得清朝的状元秦大士来到杭州岳飞坟前,曾写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秦桧的阴影还挥之不去。

笔者认为,作为现在的普通人,只要能做到在日益繁忙的工作中坚守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下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的袭击时坚定信念,就是对世界、对人生抱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自己的这种思想和行为贯穿整个的一生,坚持到生命的最终,就是一种高

尚的、可贵的气节。

篇二:文人的气节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那些鄙俗的的人看法。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些酸腐的无用的读书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那些有气节的铁骨铮铮的读书人。这些人,在沧海横流的各个时代,尽显了自己的英雄本色。

文人,爱国忠君、忧国忧民 ,理所当然。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那些爱国的志士,不见得都是铁马金戈的将军,也有柔弱的书生。但是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逸仙“天下为公”,哪一个不是忧国忧民的文人书生?文人也一样注重家国情结。难能可贵的是,文人是以家国为先,个人为后。范仲淹难得的不是他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有自已的思想境界,而是身处逆境,在人生的大不如意时,还能说出这样的话,真丈夫也。屈原老夫子,更是如此,身为皇胄,心系苍生。在自己所有的政治抱负都抱灭的时候,不忍看到国破家亡,投汨罗而去,何等气节!何等悲壮!中国人是不怕死的,中国的文人更是不怕死的,太史公敢为李陵辩护,不惜生命,当死的意义重如泰山的时候,宁赴黄泉路。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是有风骨气节的,有牵牛不饮洗耳水的许由,有留胡节不辱的苏武,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五柳,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掀开《明史》你会找到数不胜数的铿锵文人,袁崇焕只是其中的著名的一个,但不是最优秀的一个。他们就如同盛开在严冬的梅花,铮铮铁骨耐岁寒,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不屈的脊梁。 当今社会的文人风骨是什么?哈哈,我不说,你能明白。 (*请支持小崔

的原创*)

篇三:屈原与文人气节

屈原与文人风骨

经管院数理金融 2012300070021 丁鼎

在《渔父》中,屈原投江自沉,渔父摇橹而去,这两个形象可以说是中国两种处事方式的缩影。后世文人大抵分为两派,一派圆融处世独善其身,一派执著求索至死不渝。圆融处世者众矣,而纯粹的理想者可谓凤毛麟角。

渔父尚算高风亮节的智者,他审时度势顺应天时,盛世乱世都能独善其身。而后世的许多人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中国历朝历代不乏隐者名士,可这些隐者名士中又有多少是身在山野心系庙堂?隐逸之于某些人,不过是沽名钓誉的手段,飞黄腾达的捷径。他们嘴上说着鄙薄名利的漂亮话,心中却盘算着蝇营狗苟的勾当。这些人没有自己的思想,更妄谈个性与坚守。讽刺的是,偏偏是他们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权倾天下为害一方。

纯粹的理想者在现实往往失意,嵇康如是,梵高如是,屈原亦如是,他们满腔热血埋头向前,常常碰的头破血流。屈原的精神世界里,是香草美玉,虬龙鸾凤,美与丑有着明确的标准,忠与奸有着清晰的界限。然而在现实中,却多得是朝秦暮楚上下其手,多的是谗言,猜忌与口是心非。屈原以其清明玲珑的诗心对抗着现实中的权谋诈术,其结果可想而知。

现实风刀霜剑刀刀相向,一个个理想者由此被逼上了绝路。屈原估计投江的那一刻依旧在困惑,为何人们把粪土填满了香囊,却硬说申椒没有芳香。为何忠言会遭来猜忌与攻讦,而苟合却反而成为美德?他行吟泽畔,形容枯槁,始终想不明白这世间的美丑颠倒。世道险恶如浊浪浑浑,屈原不愿妥协,便只能殉道。

屈原的纵身一跃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后世的失意文人每每想起他的际遇,都不免感同身受涕泪满襟。屈原的不朽之处在于,无论世道多么浑浊境况多么苦厄,他都没有质疑或放弃过自己的坚守。他幽愤,他抱怨,可他从未随波逐流。一直到死,他都是那个高贵,敏感又执着的诗人。

他用殉道的方式彰显了诗人的风骨。

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被嫉受诬,便成了绵延至今的主题。许多丑恶在其中产生,许多高贵也在其中产生。纵观那些贬谪之作,无非都是两种意向的对垒。一边是恶禽臭物,粪壤萧艾,一边是善鸟香草,幽兰秋菊。文人们被夹在两边中间,在困顿与磨难中挣扎求索着。他们中有些人绝了望,与小人一起装疯卖傻,二有些人始终在挣扎,用倔强的姿态对抗着世间流俗。

后者无疑比前者不朽。

粪土当年万户侯,而楚辞却流传至今。我们缅怀屈原,缅怀嵇康,缅怀徐渭,他们流芳百世,凭借的正是他们作品中的那份在世俗摧折下的执着,不甘和壮美。上天让他们被排挤,被诬陷,被迫害,而他们将苦难化作悲怆的歌吟。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凌驾于政治之上并永远比政治永恒。一个时代或许会因为无知而错过某些天才,但他们总能在后世找到知音。

尽管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可是公道总是自在人心。

自楚辞开始,中国的个性文学才算真正诞生。以往文人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文人的内心挣扎从文化边缘被拉到了文化中心。屈原的歌吟恍若落入深井的石子,千百年来都响彻着它激起的回声。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神游和无助…..屈原展现了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分裂,并把这些生命的悖论冶炼成无与伦比的美。可以说,屈原的诗歌超越了政治与历史的框架,表达出的是一种千古同一的困惑和忧愤。一代又一代的失意文人都对此感同身受。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小人与流俗总能占了上风,所以高贵与下流的斗争直到今天依旧在上演着。屈原给出了他的选择——洁身自好,绝不苟合,即使举世皆浊,我依旧高贵清明。

屈原随着江水浩荡而去了,不知云天之上是否是他希冀的世界。文人怀念他,百姓怀念他。他们划龙舟,包粽子,不惜把一个本与他无关的节日划归到他的名下。诗人会被永远铭记。中国民众如此慷慨虔诚的对待他,为他诗歌中高绝的壮美,也为他唤起的文人的坚守和风骨。

这种风骨与政治无关,与家国无关,它是一种来自生命内核的矢志不渝。


文章我眼中的文人气节1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46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