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祝枝山千字文

祝枝山千字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6 09:08:05 | 移动端:祝枝山千字文

篇一:祝枝山

祝枝山

祝允明楷書《燕喜亭等四記》卷(局部)

人物簡介

祝枝山(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漢族,名允明,字希哲,因左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與唐伯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生平經歷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世亦稱“祝枝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中舉,任廣東惠州府興寧知縣,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官至應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因病致仕歸裏。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卒,享年六十七歲。

草書雲江記

祝允明自幼就顯現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華。“五歲能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祝允明一一專攻書法,亦善詩文。其書,隸、楷、行、草諸體均工,尤以草書成就為最;其詩取材頗富,造語頗妍;其文多奇氣,瀟灑自如。傳世墨蹟如小楷《出師表》、草書《自書詩》、《落花詩卷》、《洛神賦卷》、《前後赤壁賦卷》等均為其代表作。著有《懷星堂集》(三十卷)、《蘇材小纂》、《祝子罪知錄》、《讀書筆記》、《前聞記》等,撰有《興寧縣誌》。與唐寅、文征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祝允明《小楷前後出師表》

我國明代中期蘇州一帶,工商業比較發達,文人薈萃。“吳中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寵均生長在蘇州地區,其書法藝術成就比較突出,影響較大,是我國明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以祝、文、王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書法藝術成就,在於他們在繼承魏、晉、唐、宋、元優秀書法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獨具風格,突破了明代初期以來“館閣體”對書壇的籠罩,一掃“靡靡之格”,開闢了書法藝術的新途徑,被譽為明代“書之中興”。在“吳中三家”中,祝允明的書法藝術成就就最為突出。明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價道:“天下書法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征明、王貢士寵次之”。《明山藏》一書稱祝允明之書法“為國朝第一” 祝允明青年時代學書條件優越。他是明代著名書法家徐有貞的外孫、李應禎的的女婿。徐有貞擅長草書,取法唐代張旭和懷素。李應禎的篆、隸、楷、行、草均工。祝允明從師兩位長輩,耳濡目染,為其成為明代中期最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征明對此有如下概述:“早歲楷法精謹,實師婦翁,而草法奔放,出於外大父,蓋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

祝允明《飯苓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祝允明成年之後,極為重視對傳統書法藝術的學習和借鑒,直接從魏、晉、唐、宋、元諸家書法中汲取營養,古代名跡無所不窺。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稱:“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率眉山、豫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希哲學書精工,自急就以逮虞(世南)趙(孟頫),上下數千年罔不得其結構,名羲(王羲之)、獻(王獻之)

真行,懷素狂草,尤臻妙筆”。祝允明在其《懷星集·寫體名書與顧司勳後集》中寫道:“今效諸家制,皆臨書以意構之爾”。這是祝允明對其書法藝術的實踐中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關係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祝允明能夠在觀察古人書跡,掌握各家用筆和法度的基礎上,認真領悟各家書法的性情和氣勢,默識其筆意和字體結構及章法布白,成功地融合各家法度、神韻於一爐,取精用弘,時出新意,揮灑自如。這種“以意取之”的學書方法及其藝術實踐,使他能夠獨步一時,名動海內,成為當時最有成就的書法家。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於《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 嘉靖二年(1523年)祝枝山因病致仕歸裏,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六十七歲。祝允明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草書李白蜀道難

祝枝山比唐寅大十歲,但關係十分密切。當年唐寅躊躇滿志進京趕考卻被誣下獄,連妻子都棄他而去,而後心灰意冷,整日借酒消愁。正是祝允明的及時規勸,才促使唐寅重新發奮讀書,終於有所成就。然而,其實祝允明自己的一生也是悲劇性的,他32歲中舉,意氣風發,以為錄取高第易如反掌,不料此後竟七試禮部不成,仕途的失意和打擊使他的思想由積極入世的儒家觀念轉向了消極出世的老莊哲學。唐寅晚年自號六如居士,皈依佛門;而祝允明多署“枝山道人”,歸向道

家。這不能不說是封建社會文人的遺憾。

祝枝山代表作是《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他為人豪爽,性格開朗,其無拘無束的氣度,表現在“狂草”中,雖偶有失筆,卻寫得舒展縱逸,氣韻生動,是值得後人研習的一位書家。 奇文逸事

小楷毛珵妻韓夫人墓誌銘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雖為舉人,但無意於功名,心思全在書法上,草書尤其聞名。兩人性情相近,時常拎著酒壺,乘著漁船,一面飲酒賦詩,一面欣賞山水,頗有避世棄俗之意。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後不久,祝枝山也辭了知縣,兩人更是結伴冶遊,放情詩酒,寄意名花。曾傳說兩人有一次抵揚州,發現所帶銀兩已用盡,聽說揚州的鹽政禦史喜好風雅,便化身為化緣道士來到衙門。禦史請他們以石為題,聯句成詩,於是兩人之作,禦史極為滿意,便大賞銀子,兩人又因此多玩好幾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書,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畫技,更使得「唐畫祝字」遠近馳名。 張靈,字夢晉,自幼聰明過人,曾在童子試中得到狀元,但因父親早逝,漸漸疏狂不羈,嗜酒如命。祝枝山見他可惜,收他為徒,從此他便常和祝枝山、唐伯虎雲遊四海。有次,三人在酒店喝完酒才發現沒帶錢,於是唐伯虎找張白紙,幾筆勾勒,便成青山綠水,祝枝山接過筆,題了四句詩,更增色不少,最後夢晉在綠水旁添了個汲水小童,頓使畫面生氣盎然。此畫不但付了酒錢,更讓他們多喝了幾杯。〔夢晉天生喜好自然,不汲汲於官名,始終為唐伯虎他們的最佳摯友。〕

祝枝山寫春聯

明代書畫家祝枝山嫉惡如仇,常用筆劃戲弄貪官污吏。

某年除夕,他應邀為一劉姓贓官題寫了兩副春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贓官看後惱羞成怒,即刻扭了祝枝山要問罪。

祝枝山抱拳一笑:“大人差矣!學生寫的全是吉慶之詞啊!”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於是,祝枝山抑揚頓挫地重又當眾念了一遍。贓官和眾人聽得目瞪口呆,無言對答。好半天,方如夢初醒,再看那祝枝山,早已揚長而去。

篇二:祝枝山生平

祝枝山书法及生平

一、家学与师承祝枝山有着深厚的家学底蕴。他从小便在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膝下对吴中文人之间的雅集耳闻目染。士人之间友好热烈的唱酬,游山寻水的闲情逸致都给童蒙时期的祝枝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祝颢(1405——1483),枝山祖父,字维清,江苏长洲人。正统已未(1439)进士,枝山出生时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在枝山五岁后辞官还乡,当时“吴中士林宿学与夫宦游而休者累十数辈,暇则寻山问水,择胜而游,其文章以缛丽自喜,诗亦典瞻有思致,字爱作行草,远近求者,一皆应之无倦容,尽其风流文雅,最为人所爱慕。”9徐有贞(1407——1472),枝山外祖父。字元玉,晚号天全,又称天全翁。苏州吴县人。明宣德七年(1432)进士,正统中官侍讲。1457年,因参与英宗复辟有功,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他和祝颢一样皆为吴中有学之士,祝枝山晚年经常回忆起青年时期的受学经历:外祖武功公为此游此词时,允明以垂髫在侧,于斯仅五十年矣。当时缙绅之盛,合并之契,谈论之雅,游衍之适,五十年中,予所接遇皆不复有相似者,真可浩叹。10从枝山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吴中的学风非常浓厚,知识分子之间的交往是繁密且谦逊。年轻的枝山在这种环境之中伴两位祖父膝下,其在行为世范上,待人接物上必然产生了隽永的印象和深远的影响。祝颢和徐有贞两位皆位居高官,后归隐吴中,为吴中地区有名望的文士。成年之后的枝山以二位长者为尊,屡次考科举以求致仕,终于于五十五岁谒选为广东兴宁县令。他对仕途的追求向往,在某种程度上,受其祖父和外祖父二人的政治地位和成就的影响很大。除却学风和致仕,家学对祝枝山在书法上的取法和思想观念上也有着深切影响。徐氏书法多取唐宋,晚辈王士贞评其行书《送景寅参政联句三十韵》:行体遒美,杂有褚、米法,跋尾始自放,天真烂然。11王世贞指出徐氏行书师法褚遂良和米芾,狂草则师怀素、张旭。又跋:真书法欧阳率更,而加以飘动,微失之弱。行笔似米南宫,狂草出入素、旭,奇逸遒劲,间有失之怪丑者。12徐有贞楷书中的“微失之弱”可能是朝廷

上下“台阁体”弊端对在野书家的一种影响。李应桢,祝枝山的岳丈。从其小行书尺牍中可观出其学颜字的痕迹,并有米芾、黄庭坚等人笔意,其由宋人上追唐法,自成一家的。针对“台阁体”书风对时人学书的影响他提出“奴书”论,坚持“己书”。据陈麦青先生所撰《祝允明年谱》指出,枝山十六岁时逢母丧,因在是岁及十七、十八岁守丧,而在其二十岁时却已得子,故而陈先生推测其娶李氏之女时,应在十九岁,所以笔者沿用此论。外祖父徐有贞在其十二岁时辞世,李应桢在其三十四岁时过世,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祝枝山在三十四岁之前,无论是在读书致仕上还是在书法取法、创作上,或多或少都会在受三位前辈的影响。祝枝山六十六岁时在给友人顾璘临米、赵二家笔法的《千字文》、《常清净经》时在卷后有其自识云:仆性疏体倦,笔墨素懒,虽幼承内外二祖(祝颢、徐有贞)怀膝,长侍妇翁(李应桢)几杖,俱令习晋唐法书,而宋元时帖殊不令学也。13由此我们可知在祝枝山三十四岁之前,他所习皆为晋唐法帖,至于对宋元诸帖的接触和研究则应该是在上述二人相继去世之后。文徵明亦说: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楷师法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笔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李公尝为余言,祝婿书笔严整而少姿态,盖不及见晚年之作耳。14枝山书风的变化,其挚友文徵明此处一一道来。他道出了两点,其一我们可知在枝山三十四岁之前的作品应该还是晋唐一脉,用笔严整有出处。枝山早年的楷书精谨,学书态度严谨,这都和他在晚年的草书作品里洋溢的性情和因性情洋溢而导致书写态度上出现误笔等情况大相径庭。其二,晚年祝枝山开始打破年轻时的学书思路,接触宋元时帖及其他,并将宋元时帖中的精华吸取为己所用以此上追晋唐。当然,宋人书法在当时的吴中亦有一定的风貌。譬如沈石田就从宋四家摸索,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笔性的山谷书风。吴宽则一心学东坡,虽然用笔不若东坡厚重,整体风神稍欠,但在台阁体书风笼罩朝野的后期仍能自成一家。祝山则在他三位家族里的前辈去世之后的第二年,便开始大胆地向宋人取法,揣摹笔意。我们可以从他弘治甲寅(1495)三十五岁所书《临魏晋唐宋帖卷》看出他是如何向宋四家学习的,他年轻时期的一些小尺牍也无不弥漫着蔡、苏、黄、米笔意。

二、仕途与交游祝枝山的仕途可谓艰辛,在其二位祖父的影响下从年轻时期便开始考科

举,三十二岁时参加应天府举行的乡试,王鏊主考,榜列第一百一十五名,这是他这一生中最好的成绩。从弘治九年(1496)三十七至正德三年(1508)四十九岁的十二年中,又五赴礼部应考,均不第。这期间他的儿子同他一起赴试考取了功名。他屡次受到科举不第的打击,又屡次迎难而上重拾信心,致仕的激情和信念一直支持着他。晚年还曾戒过两年酒,不知是否与此有关。但回首科考往事,难免不感怀,晚年的他不时以诗文寄托怀思,吐露有志不能酬的无奈和对时光白驹过隙的追缅。枝山屡试不第,后遂作罢改谒选。五十五岁秋得授广东省兴宁县令,其才干得以施展,一腔抱负终有所托。在广东为官时虽政绩可颐,但其萧散狂狷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官,在六十一岁由兴宁县回吴中后所写的《答张天赋秀才书》中云:“仆之诚不善仕,其故大帅不能克己,不能猎入,不能伪,不能作忍心。视时之化者若神人然,安能企及之哉?”15性情中人的枝山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冷漠圆滑难容于眼,更何况去接受和适应呢?唯有在归乡后叹息。归乡后的枝山已然看透这么多年来坚持的出仕是怎样一条途径,“知天命”的五六十岁了,功名虽已求得也已看透。但鉴于官场的种种弊政和腐败胸中仍是无限无奈,最后自然只能放浪形骸,寓心于艺了。枝山在五十五岁去兴宁上任之前一直在吴中地区生活,与都穆、文徵明、唐寅、沈周等交游,平日里书画家们诗文唱酬、画乐相邀,好不快活。文徵明亦在《莆田集》中云:“于时君(枝山)年二十四,同时有都君元敬者,与君并以古文名吴中??某于唐君伯虎亦追逐其间,文酒倡酬,不间时日。与时年少气锐,俨然皆以古人自期。”16沈周亦曾作画记述晚年时年轻的枝山雪夜拜访的故事,文人之间情谊珍惜如此。

六十一岁时从兴宁回南京罢官后返归故里吴中,三年后年初唐寅辞世。枝山和唐寅是肺腑友,回想起其一身颠簸流离,仕途失意,最终放浪形骸的身世遭遇,枝山悲愤不已,恸哭作《哭子畏》、《再挽子畏》等诔文:“万妄安能灭一真,六如今日已无身。周山既不容神风,鲁野何须哭死麟。颜氏道存非谓夭,子云玄在岂称贫。高才剩买红尘妒,身后犹闻乐祸人。”17“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朱絃并绝桐薪韵,黄土生埋玉树枝。生老病余吾尚在,去来今际子先知。当时欲印枢机事,可解中宵入梦思。”18这些文章中都表露了枝山晚年对子畏的怀念,怀述天赋异禀、才高八斗的子畏的悲惨经历同时也感慨自身。同

年年末又送走好友文征明进京为官,此时的他遍历人世的无常,感怀生命苦短,唯有通过诗文和书法来寄托一腔感慨。枝山和好友寄情山水、狎妓赋诗、博于六艺、粉墨游戏,坊间留下了很多彼此之间的轶事。《自醉琐言》记载:“伯虎尝夏月访祝枝山,枝山适大醉,裸体纵笔疾书,了不为谢。伯虎戏谓曰‘无衣无褐,何以卒书?枝山遽答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9敏捷对答,典出诗经,好不风雅。又《尧山堂外纪》载:“伯虎与张夢晋、祝允明皆任达放诞,尝雨中作乞儿鼓节,唱连花落,得前沽酒野寺中痛饮,曰此乐惜不乏太白知之。”20性之所致,不管俗尘只为尽兴,大有晋人余韵。祝枝山晚年草书的风格面貌和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

篇三:明朝艺术家祝允明

明朝艺术家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生来右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①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祝颢,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晚年致仕家居,高风雅韵,辉映乡邦。外祖徐有贞,曾任华盖殿大学士,官至兵部尚书,善诗文,擅草书,被人尊为“当代魁儒”②。受二祖的教育,祝允明“耳濡目染”,“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

他勤奋好学,读书过目成诵,无论巨细精粗,皆能兼收并容,年轻时便“贯综典训,发为文章,茹涵古今”③。被南京太仆寺少卿、书法家李应祯选为女婿。

祝允明在李应祯的影响下,擅长楷书,精整严谨,浑朴秀美。他秉性旷达,常在广庭之中,当众谈笑风生,而援笔疾书诗文,则思若泉涌,颇富奇气。又爱好戏曲音乐,不仅善度新曲,而且逢场作戏,粉墨登场,连一些梨园弟子都自愧演技不如。他蔑视礼法,风流自喜,甚至饮酒狎妓,与唐寅、徐祯卿、文徵明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然而,祝允明参加科考却连年失利,直至弘治五年(1492)三十三岁时才中举人。后又参加会试,皆垂翅而归,仅补官任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今江苏南京)通判。可是,放诞不羁的祝允明,又过不惯官场虚伪的生活,不久便称病回家。

“吟诗写画似参禅,不向他人被里眠。生公堂前点头石,天平山上白云泉”;“身在云西梦想闲,松头鹤影枕屏间。一声隐隐啼花雉,信手推窗满眼山”。祝允明回乡后,更加沉酣山水诗文,疏狂自放。他似乎看破了人生,觉得一切都是游戏,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费却青钱换戏资,世人多道小儿痴。不知世事谁非戏,争得长年作小儿。”①祝允明百无聊赖,又“惮近礼法”②,才情无处宣泄,乃一一托之于自己所喜爱的书法。他“虽幼承内外二祖(祝颢、徐有贞)怀膝,长侍妇翁(李应祯)几杖,俱令习晋唐法书,而宋元时帖殊不令学也”;但是中年以后,祝允明兼学宋元名家楷书,而不甘囿于晋人、唐人了。他“每见米(芾)、赵(孟頫)二公书,则又未尝不临文欣羡”,“不胜技痒”,以致“援笔试步,亦略得形似焉”③。对历代名家的广泛学习,不抱一成不变之见,祝允明终于师古创新,集诸家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作楷书,用笔厚重浑朴,筋骨内含,寓有钟书古肥的特点;同时点画的曲折长短、大小秾纤和斜正疏密,又变化多端,与那种万字一同的科举气息、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势迥然相异,点画参差,大小相间,显示出一种创新的精神,而又通篇浑成一体,并无杂乱之感。

① 《明史》卷二八六《祝允明传》,开明书店版,第709 页。

② 钱谦益:《历代诗集小传》丙集《祝京兆允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第299 页。③ 钱谦益:《历代诗集小传》丙集《祝京兆允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第299 页。① 祝允明:《题画诗》,见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卷十六,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376—377 页。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祝京兆允明》,第299 页。

③ 祝允明:《跋自书千字文、常清静经》。见《书法丛刊》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1 年版,第38 页。

除楷书外,祝允明还兼长草书、行书。他的行草,“源自大令(王献之)、永(智永)师,兼以狂素(怀素)颠旭(张旭)”①。祝允明在师法晋、唐古人的同时,还对元以来的书家进行研究,比较长短得失,从中汲取营养。他说:“虞集如卤簿礼官,赞导应节,结束弄姿,稍远大雅;鲜于枢如三河壮侠,长袖善舞,豪鸷自擅,时落胡俗;邓文原如叠壁层城,不胜沈实;饶介如时花沐雨,枝叶都新;张雨如道士醮词,虽礼而野;倪瓒如金钱野菊,略存别韵;杨维桢如华译夷语,自堕侏■;陈璧如有若据坐,尚有典刑;宋克如初筵卤彝,忽见三代;解缙如盾郎执戟,列侍明光。”在博览泛学的基础上,祝允明探骊得珠,行笔沉着痛快,结体奇宕潇洒,既有法度,又能时出新意,笔势转动之中见点画分明之效,却无连绵缠藤之笔;变化多端,而合于法度;跌宕奇特,而老成不苟。他的行草澹古,显然是与楷书的深厚功力有密切的关联。祝允明的书法“乃今时第一”③,享有盛誉。四方人士常常携带钱物登门向他求字求诗。然而祝允明却经常推辞不见,沉湎酒色之中。有些人只好央求妓女,请她们代向祝允明索字索诗。

祝允明晚年更是疏狂任性,挥霍无度,以卖字得钱用来饮酒作乐,每次把钱花光为止,或把钱散给客人,自己不留分文,以致日益贫困。有时出门时,债主群集于其后,他反而更加高兴。

“春光满郊野,吾独爱西丘。碧水一池定,白云千顷流。散人歌小海,幼妓拨箜篌。远著谢公屐,高登王粲楼。人生一杯酒,又是系年游。”①“邢溪古岸头,日午泊行舟。两树李花发,一河春水流。英灵尚香火,豪杰不公侯。不尽古今恨,拂衣归去休。”②祝允明晚年的诗歌亦愈为清新平实,流畅通俗,大多写景抒情,吐露疏旷之感。

嘉靖五年(1526),祝允明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许多书法墨迹, 存世作品有《六体诗赋卷》、《草书洛神赋》、《真草二体嵇康养生论》、《楷书梅花诗》等。祝允明还总结自己学书心得,写下《论楷书及扇书》,认为“一血,二骨,三肉,四筋,五员,六直,七平,八方,九结构,十变,十者备,谓之楷书”③;又写下《论章草》,主张:“章草须有古意乃佳,下笔重要,亦如真书点画明净,学者当以索靖、张芝、皇象、韦诞、月仪、《八月帖》、《急就章》为模范也。”④祝允明的诗文收入《枝山文集》(亦称《怀星堂集》)。此外,尚有《野记》、《罪知录》、《蚕衣》等文,及撰修《兴宁志》。

① 祝允明:《草书李白歌风台卷》,曾可前跋。此卷墨迹藏北京故宫博物院。② 祝允明:《评胜国人书》,见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卷二四下,第720 页。③ 徐渭:《又跋停云馆帖》,《珊瑚网·书录》卷二四下,第721 页。

① 祝允明:《枝山文集》卷
祝枝山千字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35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