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商务印书馆投稿编辑作者简介内容简介2000字左右

商务印书馆投稿编辑作者简介内容简介2000字左右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5 12:49:44 | 移动端:商务印书馆投稿编辑作者简介内容简介2000字左右

篇一:陈翰伯对商务印书馆编辑人才的培养

陈翰伯对商务印书馆编辑人才的培养

作者:陈 燕

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1期

陈翰伯(1914--1988),祖籍江苏苏州,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西北文化日报》、《新民报》、《新民晚报》、《学习与生活》、《文汇》周报、《联合晚报》任编辑、副总编辑和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主管理论期刊《学习》的编辑工作。1958年2月,陈翰伯调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直到1965年调任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后还一直兼任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工作。陈翰伯在商务印书馆任实际领导工作8年,可以说领导商务印书馆走上了复兴和创新之路,从机构上与高教社分离,恢复独立建制,并把时代出版社合并于商务印书馆,按照中央的“双百”方针,将图书出版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出版中小学课本为主改为以翻译出版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为主并以出版中外文的语文辞书为基本任务。面对新中国文化建设赋予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使命,陈翰伯突出地抓了商务印书馆的编辑队伍建设和编辑人才培养。

一 培养编辑干什么学什么的思想

1958年,商务印书馆面对出书结构的调整,需要翻译出版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批著作,大部分编辑同志,包括陈翰伯自己当时对这些学科领域都比较陌生。面对这些新的比较陌生的专业领域,陈翰伯在商务印书馆提倡编辑干什么就学什么,要求编辑在中外语文、马列理论和专业学科四个方面下工夫。在拟定外文书翻译规划时,编辑对域外的、古代的学术著作不很熟悉,陈翰伯自己也感到这方面知识不足,就带领编辑们一起读四史。这四史指的是“洋四史”: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经济学说史、政治思想史。在陈翰伯的带动下编辑部的同志通过阅读这些书本,熟悉了这些学科知识,在组织编译这些学术书籍中,能够很顺畅地与作者沟通,对书籍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陈翰伯要求编辑们在掌握总体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各编辑再按专业分工,结合审稿,分别读原著,以提高专业水平。外语方面,陈翰伯强调每个编辑要先专后博,首先力求精通一门外语,再求掌握第二门外语。提倡编辑互教互学,以一人之长带动他人前进。对新从高等院校毕业进馆的青年编辑,给他们另外建立翻译小组,请老编辑当老师,指导他们译书,具有一定的泽书能力后,再逐个调到编辑室,承担编稿工作。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中每周都安排两个半天的业务学习,陈翰伯还提倡编辑要自学经典原著,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编辑部还经常请人来做学术报告,以活跃学术研究的气氛。通过这些做法,商务印书馆的新老编辑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青年编辑,经过先锻炼自己的翻译能力,尔后再校审译稿,使他们稳步地成长起来,当年那些年轻编辑后来都成为商务印书馆的骨干力量。

二 培养编辑与学术界广泛联系的思想

陈翰伯在商务印书馆培养编辑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要求每位编辑要与学术界广泛联系,把与专家学者交朋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一方面是源于当时商务所面临的出书任务基本是中外学术典籍,另一方面是陈翰伯继承了老商务的传统说法,唤著泽家为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因此陈翰伯身体力行带领编辑们经常到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向贺麟、郑听、洪谦、苗立田等一些学者、专家请教、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经济学界的学术会议,陈翰伯带领编辑赶去参加会外活动,访问各位与会学者。他在题为“上海杂记”的笔记中记录了此次访谈的相关资料:在短短几天时间访问了武汉大学的张福秋、南开大学的谷书堂、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曹峰和翻译室编辑邱正衡、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上海发行所孙立功等及上海文史馆外国社科文摘社的周熙良等,在访谈中他带领编辑不仅向学者虚心求教学术问题。…而且让编辑与学者广交朋友,从中得到好的建议或推荐优秀的图书著译者,用这种“开门办社”的方法解决当时的自力不足,得到学者帮助最多的是选题规划,因为当时有1600多种外文图书的选题,但是要把那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变成可以操作的出版计划,这中间还需要很多学问,因此,陈翰伯就组织几位骨干编辑拿了这1600种书目到处找学者咨询,哪些应先出、哪些应后出,为什么?请谁译最合适?经过向学者专家的广泛请教编出了第一份关于西方学术著作的选题计划,使得一大批西方学术著作陆续顺利出版。商务印书馆在陈翰伯任领导的8年多时间里,出版西方名著近400余种,这个数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半个世纪全国出版此类著作的168.8%。这就是编辑与专家学者广交朋友,得到学术界有力支持的结果。这些书的出版有助于当时思想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深入理解,于新中国建设事业有直接的帮助并对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我们注意到培养编辑与学术界广泛联系和与作者交朋友的思想并不是陈翰伯领导商务印书馆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以来商务印书馆对编辑培养的方针,长期以来商务印书馆一直坚持对编辑的这种培养理念,几十年没有变。

三 培养编辑坚持读书,勤于练笔的思想

篇二:作者简介

中国当现代作者简介

1、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在北京大学学

习时参与“五四”运动,曾经参与发起“中国新诗社”和创办《诗》月刊,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抗战胜利后参加反蒋反美斗争,拒领美国救济粮,死于贫病交加中。主要作品有诗歌《雪朝》和《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等。其散文文笔清新,风格淡雅,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之先河。

2、 冰心(199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青年时

就读于协和女子大学预科。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赴美国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等。其散文清丽优美,被称为“冰心体”。

3、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

思想家。1920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新文化的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1927年移居上海,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者和旗帜。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4、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社

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参与发起复社、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194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作甚多,内容涉及诗歌、散文、戏剧、评论等。后收入《郭沫若全集》。

5、 矛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1916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务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6、 巴金(1940---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当代作家。1920年在成都

外经专门学校学外语。1923年到南京大学求学。1927年去法国求学。1928年回到上海,从事编辑和创作。1934年到北京任《文化》季刊编委。同年秋东渡日本,次年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散文集《随想录》。

7、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1913年赴日本留

学,1921年与郭沫若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并编辑刊物。1927年定居上海,曾参加“左翼”。1933年迁居杭州,抗战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主要作品有

小说《沉沦》、《她是一个弱女子》,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8、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中国现代作家。原籍福建龙溪,生于台湾,

1917年入燕京大学学习。1921年与矛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1927年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解放者》,散文集《空山灵雨》。

9、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1915年先后在

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23年发起成立新月社,“新月派”主要诗人,先后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和上海《新月》月刊。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其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

10、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散文家、画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后游学日本。1922年归国,先后在山海、浙江等地任教,并开始创作漫画。抗战期间在广西、贵州、重庆等地任教。1949年定居上海。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美协主席、市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随笔》,另有艺术论著、画集多种。

1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1910年起先后在美国康乃馨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以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著名。1928年后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赴美,后迁居台湾。1957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作品有诗集《尝试集》,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

12、梁秋实(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秋实,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祖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东南大学,并编辑《新月》等刊物,1949年迁居台湾。著作甚丰,主要作品有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等。

1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家。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先后赴美、法、德等国留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厦门、上海等地教书。1936年去美国教书。1954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剪佛集》、《大荒集》、《我的话》,散文集《欧美风语》、《林语堂散文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等。

14、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著名红学者。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次年到杭州第一师范学院执教。“五四”时期先后加入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新文学团体。1922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任北大教授。195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诗集《冬夜》,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文学论集《红楼梦研究》等。

15、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作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山东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副主席。文革期间受迫害自尽。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散文集《济南的冬天》等。

16、叶圣陶(1894年—1988),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早年在家乡读小学、中学。1912年起在上海、江苏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五四”运动时期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创办《诗》月刊。1923年入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46年在上海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日常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城中》,童话集《稻草人》,散文集《小记十篇》等。

17、陆蠡(1908年—1942),笔名陆敏,六角等,浙江天台人,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后在杭州中学等学校任教。1932年起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38年创办《少年读物》杂志。抗战期间,留守上海坚持工作。1942年惨遭日本杀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另有译著多部。

18、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中国现代女作家。幼年丧母。1929年入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学习,接触“五四”新文学。1930年反对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1936年赴日本。1940年与端木 良同抵香港。1942年在香港病逝。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鲁迅先生记》、《回忆鲁迅先生》等。

19、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时期参与创办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公里日报》主编及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因飞机失事遇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堂》,专著《文学大纲》等。

20、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后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求学。1935年毕业后在天津、山东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94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诗集《预言》,散文集《还乡杂记》等。

2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当代作家、学者。1917年厕身行伍。1923年到上海任教。1931年先后在青岛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曾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小说《边

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2、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中国现代散文家、民俗学家。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学院,后到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学习。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在杭州、桂林等地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40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著作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话》,诗集《海滨的二月》,以及多种民俗研究著作。

23、丁玲(1904—1986),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23年进上海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抗战期间到延安,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艺界多种重要领导职务。1955年后受到错误批判、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革”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及散文多篇。

24、三毛(1944—1991),原名陈平,祖籍浙江定海,生于重庆,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幼年随父母到台湾。12岁入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但只读了一年半,之后在家闭门独居7年。20岁入台湾文化大学学习。两年后到西班牙、德国、美国学习。后回台任教,之后赴撒哈拉,与西班牙人荷西结婚。6年后荷西溺水身亡。三毛返台任教于文化大学。1991年1月自缢。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及多部剧本、译作等。

25、孙犁(1913—2002),中国现当代作家。河北安平人。早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1936年到安新县小学教书,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任晋察冀通讯社和《晋察冀日报》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1945年会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小说《芦花荡》、《荷花淀》和《铁木前传》,散文集《晚华集》、《耕堂散文》等。

26、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中国当代作家。早年丧父,1929年岁舅父到哈尔滨。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曾辗转于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以新华社记者身份赴前线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赴朝鲜前线采访。之后主要从事外事工作。“文革”期间受迫害而死。主要作品有散文《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和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27、宗璞(1928-- ),原名冯钟璞,河南唐河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女作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历任政务院宗教事务处、中国文联干部,《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辑。之后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退休。她勤于文学创作,尤以散文见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28、贾平凹(1952--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国当代作家。1964年入商洛镇初级中学学习。1975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和《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山地请》、《野火集》,长篇小说《浮躁》、《废都》以及散文集《月迹》等。

29、王蒙(1934-- ),祖籍河北南皮,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小学习,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历任北京东四区团委副书记、新疆文联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在小说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小说集《深的湖》、《冬雨》等。

30、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1943年从昆明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人中学国文教员们和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北京京剧院工作,并执编《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自选集》及一些京剧剧本。

31、余秋雨(1946-- ),浙江余姚人,中国当代学者,散文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文艺理论集《戏剧理论史稿》、《文艺创造工程》,散文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

32、季羡林(1911-- ),山东临清人,中国当代语言学者、文学翻译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次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在印度和中亚语言、历史和文化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主要著作有评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译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33、余光中(1928-- ),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年后就

篇三:商务印书馆简介

1897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成昌、高凤池等。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1901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五万元,张元济入股,并主持编译工作。1903年建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改为中日合办,资本各十万元,引进日本先进印刷技术。翌年编印《最新国文教科书》,数月间风行全国。此后,陆续编印修身、算术、史地、英语等教科书,兴办师范讲习班、附属小学、养正幼稚园及函授学校,还出版各种中外文工具书、刊物和学术著作。1907年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新址。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1914年初清退日股,资本增至一百五十万元,职工达七百五十人,成为国内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总务处、编译所、印刷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等被日军焚毁。随后,企业得到部分恢复。抗日战争前夕,在长沙建设印刷厂,往香港和西南地区疏散存书和机器%a
商务印书馆投稿编辑作者简介内容简介2000字左右》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34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