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歌德,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4 15:51:41 | 移动端:歌德,浮士德

篇一:歌德《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1765年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回到故乡任律师,后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到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宰相,寄望在魏玛实现其启蒙主义理想。但他的改革遭到重重阻力,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1786年秘密离开魏玛到意大利旅行,两年后返回魏玛,不再参与政务。歌德的文学活动起于大学时代,他是18世纪70年代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族发展与个性解放的“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中经“古典”时期,直到19世纪30年代。在漫长的六十余年中,歌德在不同的文学体裁领域都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诗歌方面,除优美动人的早期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等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叙事诗《列那狐》、《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诗集《西东合集》等。歌德的戏剧创作极为丰富,著名作品有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无韵诗剧《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悲剧《埃格蒙特》以及诗人的代表作悲剧《浮士德》等。在小说方面,著名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亲和力》,长篇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等。歌德的创作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尤其是德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状态,为我们了解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文学的性质和特点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他的创作不仅是德国文学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浮士德》是一部取材于德国16世纪民间传说的宏伟诗剧,它以欧洲的近代历史和现实为背景,描写了浮士德一生不懈追求、努力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全剧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即:天主和恶魔的赌赛,恶魔和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的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浮士德》演绎的是一部近代资产阶级的精神探索史。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概括了西方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叶300年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前途。在诗剧中,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征服自然等五个人生阶段,他从挣脱思想禁锢,到沉溺于个人的官能享受,进而对事业和美的追求,最后在改造自然、实现崇高理想的伟大斗争中得到了智慧的结论:“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这与上升时期的西方资产阶级反抗中世纪的封建统治,追求个性解

放,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真、善、美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诗剧还通过浮士德的形象歌颂了进步人类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与光明前景。魔鬼梅非斯特是“否定的精灵”恶的化身,他与浮士德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他否定人类,否定理性,否定一切美好的事物,他要把浮士德引入歧途,千方百计阻碍和破坏浮士德积极向上的追求。然而,正是他的犯罪和作恶,促使浮士德从迷误走上正途,不断向着光明和至善至美的境界前进。梅非斯特既是浮士德前进道路上的阻力,又是不可缺少的动力。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恶不只是起着消极破坏的作用,有时也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歌德的伟大在于他描写的浮士德悲剧,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精神探索过程中的矛盾性,从更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哲理总结:人类的前行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有矛盾斗争才有前进,有否定才有肯定,不断的否定才能达到更高阶段的肯定。这种辩证法贯穿于浮士德精神探索的始终,成为这部诗剧的灵魂。

《浮士德》在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以浪漫主义为主。全篇的构思是幻想性的,情节是离奇的,主人公浮士德是现实和幻想相结合的产物,他的精神和性格具有现实基础,而他的经历却是传奇性的。为了自由地表现其精神探索,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古到今,天上人间,上下驰骋,各种虚构的、幻想的、神话的形象纷至沓来;为诗剧绘出一幅光怪陆离、丰富多采的历史画卷。为了表现丰富多采的内容,诗剧还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有时讽刺,有时戏谑;有时严肃,有时诙谐;有时押韵,有时不押;有时自由诗体,有时民歌体,有时格律诗体,也有古希腊悲剧诗体。整部诗剧构思宏伟,想象丰富,结构完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浮士德(节选)

第一部

第二场 城门外

(浮士德与瓦格纳继续散步。)

瓦格纳

受这许多人尊敬,哦,伟大的人,

不知你心中发生什么感慨!

谁能凭着自己的高才

而如此受惠,真是福人!

父亲指示给他的小孩,

人人都探询,争先恐后,

提琴声中断,跳舞者停留。

你走过,他们排好了队,

高高挥起他们的帽子;

差一点就要对你双膝下跪,

好象在路上见到圣体1。

浮土德

再走上几步,走到那块石头的地方,

让我们休息,减少旅途的疲劳。

我常独坐在那里沉思默想,

折磨自己,进行斋戒和祷告。

我满怀希望,信心牢固,

流着眼泪,搓手叹息,

我想强求在天之主

把那一场瘟疫扑灭。

群众的赞扬对我简直象讥刺。

但愿你能看透我的内心, 1 天主教徒在路上遇到神父捧着圣体(代表耶稣身体的一块面饼)走过,都要下跪。

你要知道我们父子

真没有资格受这种荣名!

先父是个无名的正人君子,

他对自然和自然的神圣的运行,

诚实不苟,可是却一意孤行,

异想天开地努力寻思;

他跟炼金术师们交往,

把自己关在黑丹房1里,

根据无穷无尽的配方,

把相克者混合在一起。

他把红狮2,那个大胆的求婚者,

跟百合3在温水中交配,

然后烧以烈火,将他们二者

从一间洞房4逼到另一个室内5。

于是,多彩的年轻女王6,

就在玻璃器中生成,

丹药已经炼成,病人依旧死亡,

有谁被治愈,却无人过问。

我们就这样使用恐怖的灵丹,

在这群山万壑之间,

猖狂肆虐,比瘟疫更猛。

我亲自把这件礼物7赠给成千的人士,

他们凋零了,我却要在世

听人赞扬无耻的元凶。

1

2 炼金术实验室。 熔金所得的男性金属种子(亦称王),即淡红色的氧化汞

3 熔银所得的女性金属种子(白色的盐酸类)

4 试管,曲颈瓶,蒸馏器

5 将蒸汽收集到另一个接收器中。

6 附在管壁上的沉淀物,多彩而光艳,古称哲人之石,可治百病,可将贱金属变成黄金 7 原文Gift,又有毒药之意

瓦格纳

你何必为了此事烦恼? 施行传授来的技术, 问心无愧,精确无误, 这种大丈夫行为岂不够好? 你在年轻时能敬重你的令尊, 当然乐愿从他受教;

你在成年后增加你的学问. 将来令郎可达到更高的目标。 浮土德

谁能从这迷惘的海中

抱有出头的希望,真是幸福! 我们不知者,正合我们所用, 我们所知者,却没有用处。 可是何必用这种郁闷的谈话 破坏眼前这个时刻的娇媚! 你瞧,在夕阳掩映之下, 绿裹的农家蓬荜生辉。

太阳隐退了,一天就此告终, 她奔向彼方,开拓新的生涯。 啊,但愿我能插翅高飞凌空, 永远不停地追随着她! 看我脚下静静的人世 熠熠辉映着永恒的斜阳,

群山发出红光,溪谷一片安谧, 银色的小溪流入金色的大江。 那时,藏有无数深谷的荒山, 不会成为我的仙游的障碍,

篇二:《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从浮士德的行为看人类追求

概要:本论文将从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出发,看浮士德在和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之后的行为,他从对学术的渴求,变成为爱而疯狂,最后又沉迷于权力。从浮士德的变化,探讨人类的追求到底是欲壑难填的褒义词,还是对理想的无尽延伸?

关键词:行为 追求 欲望 爱情

正文:

一、《浮士德》的追求。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开了一场赌局,赌约内容就是“浮士德的满足”。然而何谓满足?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予取予求中,获得过知识、获得过生命、获得过爱情、获得过金钱、获得过权力。但是他从未满足,他不断地追求,直到忧愁来袭,他方因为对理想国度实现的幻想感到满足,从而说出“你真美丽啊,请停留一下!”而死亡。

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要去追逐与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发自内心想要的而去奋力追求一定是正确的吗?

心理学上说的欲望,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欲望是本能,是本性,满足自身欲望与满足自我追求的本质上是否一致? 理想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不断地追求,而最终令他满足的,却是理想的实现。欲壑难填,然后只有理想方能于这欲壑对抗,最终获得满足。

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中看人类。

歌德所著的《浮士德》中,梅菲斯特为了让浮士德的灵魂能最终落入自己手中,为他安排了许多奇异的冒险。这其中,既有与少女格蕾辛的偷情,也有与绝代美女海伦的爱情,也有与希腊神话中的各式神灵和英雄,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家的对话。歌德将神学,神话,哲学,科学,艺术,音乐等等文化要素以奇异而巧妙的方式贯穿其中,语言精妙绝伦,各种各样的思想穿插其中。然而对于浮士德来说,这些都是虚空,他获得了,失去过,但他到底获得过什么。以《旧约.传道书》的话来形容:“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首先,浮士德追求的是知识。此时的浮士德是个年过半百的博士,他半生钻研学术,桃李满天下,素有威望,然而他却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惶惶不可终日,认为“生存对于我只是一种负担,我宁死而厌生。”忧愁占据了他的心灵。

然后在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定下契约后,浮士德对梅菲斯特说“我愿为之献身的,是销魂的境界,是最痛苦的赏玩,也是被迷恋的憎恨,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厌烦. 我的心胸既已为求知欲所控,今后将不会拒绝任何苦痛,凡是分配给全人类的一切,我将在我的内心独自享用,并且以我的心神去领悟至高至深的道理,在我的胸中拥有全人类的祸福休戚,于是我的小我将扩大成为了它的大我,最后将像这个大我一样一败涂地!”“如果不能获得全心全意追求的人类的冠冕,我又算得了什么?”这可以说是浮士德最初信誓旦旦地说出的追求。可是梅菲斯特却嘲笑他看事情简直跟常人没有两样。就仿佛一个世故的老人对垂髫小童狂妄自大的想法的委婉劝告。其实人类的小时候不也是如此,当我们年龄尚幼之时,老师让我们说出自己的理想,我们总是说要成为科学家,要世界和平等等。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事情。但是,总有些人能坚持下来,即使是无用功,但是却在这追求中获得了升华。

等到浮士德饮下女巫的魔汤回复年轻,他却疯狂地追求起了纯洁的少女格蕾辛,但是这也许是由于梅菲斯特的原因。其实浮士德和格蕾辛的人生追求截然不同,格蕾辛所追求的对个人生活的幸福,然而浮士德确实在只求人生意义刚理想社会的抱负。当浮士德满足了自己和格蕾辛的爱欲之后,和梅菲斯特在瓦尔普吉斯之夜狂欢,直到知道了格蕾辛的悲剧,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然而他并没有将那疯狂的爱情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而是只带着对自己过去错误的回忆,再去追求人生新的爱情——海伦。人类追求爱情,年轻之时甚至为爱情而疯魔。其实在爱情的博弈中,人类学到的东西应该是最多的。我们曾经以为自己追求的是那一份纯洁,那心灵的相许,那一种狂热的欲求。但最终,我们在爱情与更多的事物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真正所想要追求的事物。情欲和荷尔蒙使我们在年轻时满足于爱情,成熟的人却在追求攀登。

所以在爱情悲剧之下,浮士德驱使梅菲斯特让他成为了成为了皇帝的弄臣,让浮士德在政治上享受了权力的滋味。后来又为国王平定叛乱,获得了自己的封地,意欲在此地建造那理想国。人类在这种永远追求向上不言满足的精神,使浮士德成为了人类的写照,我们追求,我们永不满足,我们是失败,我们向上,我们永远走在追求的路上。

三、结论

浮士德的变化大概是从梅菲斯特让他喝下变得年轻的魔药开始的。于是,他从一个追求无涯的知识博士,变成了一个浪荡子,沉迷于追求和女子的爱欲中,最终造成了少女的悲剧。经过此事,浮士德低迷了一阵子。可是,由于梅菲斯特对他每求必应,让浮士德在成为了国王的宠臣后,更加狂妄地要求得到海伦的爱,梅菲斯特让他成为了一个虚假的国王,最后海伦也悲剧了。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获得了国王的分封,对权力更是执着。但是上帝说“善良人就在迷惘中挣扎,也终会悟出一条正路。”最终他的为自己的理想的奋斗输了与魔鬼的赌约,却应得了上帝的帮助。

人类生来不满足,得一想二,我们先想获得知识,得到了却又要求爱情、爱情得到手又要掌握权力和金钱,甚至想要填海造田,开创自己的宏图霸业,实现现实的乌托邦,甚至不惜以来世为魔鬼奴隶做代价。

现代人,更是如此,为了想要的,我们抛弃了灵魂,抛弃了看起来遥遥无期其实触手可及的来生。而到底我们想要什么?大概只有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方会幡然回首,醒悟过来,深切忏悔。若还有继续的机会?必然又是重蹈覆辙。

浮士德就是我们精神的化身,我们就是浮士德。可是,我们没有魔鬼梅菲斯特的竭力帮助,也没有上帝驱使天使来将你我度化,最终只能狠狠跌落地狱。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拥有最美好的一点,我们能永远的追求下去,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歌德 《浮士德》, 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郑克鲁 编 《外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余匡复 《<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林珊玲《浮士德人物形象浅析》 2004年。

[5]陈玲亚《论浮士德的美学精神》2007年。

[6]王辽南 《论《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 2005年。

篇三: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史论文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党素云

班级:1132801

学号:201130280127

指导老师:熊进萍 副教授

目录:

一、《浮士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

二、承认人性中“恶”的存在——魔鬼

三、善与恶的统一——浮士德

(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

(3)、浮士德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具有很大的象征性。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浮士德》诗歌的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意识: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他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

关键词:《浮士德》 形象分析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旷世巨著和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全剧分为两部,是有感性到理想的过程。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鬼糜菲斯特的打赌,二是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签订契约条件为魔鬼满足浮士德的一切欲望,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中的上帝代表了人性中的善,魔鬼靡菲斯特则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铸就了“浮士德精神”。

一、《浮士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1]

歌德虽然在许多时候,表示出他的无神论观点,但他也保留了对上帝的独特信仰。他认为世间道德起源于上帝,是天生的优秀品格的代表。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可以看到,上帝对人类的执着的肯定态度正是浮士德追求的动力和源泉。当魔鬼在上帝面前觊觎浮士德的灵魂,对浮士德表示出否定时,上帝说出了他对浮士德坚定信心。“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没有上帝的肯定,人类将会对至善丧失信心。上帝天上序曲中说:“如果眼下他侍奉我还浑浑噩噩,那我很快领他进入清明之境。”这里可以看出上帝已经帮助浮士德树立了一个至高的追求目标,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崇高目标,才会有下文中浮士德的5个奋斗阶段,也才有了结尾中浮士德灵魂的拯救。

上帝帮助人类树立了善的追求目标之后,还派出魔鬼去帮助浮士德实现善的追求,天上序曲中上帝说:“人在努力时太容易松懈,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因

此我乐意造一个魔鬼,让他刺激人,与人做伴。”对于自己安排魔鬼靡非斯特去辅佐浮士德,上帝充满了希望,对浮士德的成功充满了信心。他说:“而你们真正的神的孩子啊,享受这生动而丰富的美吧!”上帝是至善的代表,是人类永远追求却始终无法企及的目标。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终极的善从未能实现。在浮士德死后,看到结尾有这样的描述:“灵魂高贵的成员,已逃离恶魔手掌,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更有爱从天降,慈光庇护起身……”。在作品中,歌德也只能借助上帝之手,让浮士德的灵魂在死后的彼岸得以飞升,借此对人追逐至善的肯定。

二、承认人性中“恶”的存在——魔鬼

《浮士德》中与上帝至善形象对立而设置的另一个重要形象就是恶的代表,魔鬼靡菲斯特。“否定的精灵”靡非斯特是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魔鬼在作品中首次登场,就对上帝表达了他看到的人间疾苦,否定人世间的一切美好,还说浮士德是个傻瓜,从与上帝完全相反的角度,对浮士德进行否定。魔鬼与浮士德约定后,为了能够得到浮士德死后的灵魂,靡非斯特不断在主观上故意将浮士德引向邪恶,想尽一切办法让浮士德沉溺和停止于欲望的满足和享乐。如:魔鬼把浮士德带到魔女处喝了魔汤,使从一个白发老头变成了一位翩翩少年,他每年来到小镇,邂逅了少女玛加雷特,魔鬼撮合他们相爱,为了幽会,浮士德把魔药给了玛加雷特,让玛加雷特将魔药于母亲杯中,以便顺利幽会。由于药量过重,其母一命呜呼。玛加雷特的哥哥当兵归来,得知一切,与浮士德决斗,结果在魔鬼的帮助下,瓦伦丁被杀死。,玛加雷特误杀母亲,哥哥有被杀,自己疯癫,私生子被自己溺死,因溺婴罪被处死。魔鬼把浮士德带到莱比锡的地下酒馆里,与一群说脏话的无聊大学生放肆的喝酒。在葛丽卿为了与浮士德的爱情众叛亲离,%
歌德,浮士德》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26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