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人物评说1500字

人物评说15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3 13:40:35 | 移动端:人物评说1500字

篇一:高中历史历史人物评说

第1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原因 1、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2、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 皇帝独尊: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2)三公九卿制

(3)地方:郡县制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职是由皇帝直接任。可以起到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分裂的局面。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

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五年,40多万民工) 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140多万人/年) 4、刑法严酷: 5、赋税沉重: 四、评价秦始皇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1、功:

①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②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⑤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2、过:

①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②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

(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表现 (1)制度建设

①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②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③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重用人才

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

②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

听博采。纳谏如流,奖罚分明。

③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3)从谏如流 (4)慎用刑法

(5)轻徭薄赋,修养生息 (6)力倡节减 (7)民族政策

①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②加强管理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③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④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⑤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第3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及影响

1、平定“三藩”(1673--1681)

①“三藩”的概念: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②撤藩之争: ③撤藩过程:

④撤藩策略:重用汉将,剿抚并用

⑤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统一台湾

▲关于台湾

①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②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

篇二:人物评说教案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三个子目:“秦统一六国”介绍秦兼并六国的过程;“建立集权统一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也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的暴政”从焚书坑儒、滥用民力两方面说明了秦朝速亡的原因。

在教学中要对教材作一定的处理,可以跟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的内容联系起来。秦统一的原因教材虽没有明确提出,但作为一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还是需要学生掌握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过程和方法:

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课前导学

如何分析了秦统一的原因?

首先界定问题的时间范围:要找出秦统一的原因,当然应当从秦统一以前去考虑,从而把时间范围界定在春秋战国时期。

然后,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为突破口,层层深入,分析秦统一的原因。一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马上想到了诸侯间的混战,而这种混战导致了三方面的结果,就成了秦统一原因中的三个:①诸侯间的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间的混战必然导致大国吞并小国,使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样就使统一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③诸侯间的混战使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而这正是统一的有利条件。其次,我们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适应这一时代特点,④各国相继开展了变法活动,而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⑤韩非子提出了他的历史发展观点和建

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为秦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有此五端,再加上⑥秦王政的雄才大略,采取了正确的统一方略,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关东六国,初步完成了统一。

三、教学设计

1、秦统一六国

(1)原因:(从课前导学中学会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2)过程:韩赵魏楚燕齐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课堂练习: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1)政治上,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设立四郡。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3、秦始皇的暴政——秦朝速亡的原因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穷兵黩武,兵役繁重

大兴土木,徭役无度

加紧盘剥,赋税沉重

严刑峻法,囚徒无数

课堂练习: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四、课后练习: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C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2、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 D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3、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 A )

A、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B、他首创并建立了专制王义中央集权制度

C、他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的安宁

D、他焚书坑儒,维护了思想统一

4、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D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

“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三、教学设计

1、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5)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贞观之治”的表现

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

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课

内容。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

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5)民族团结: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举一反三:概述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

四、课后练习: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A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篇三:历史人物评价论文汪精卫

【内容摘要】“汪精卫一生以生命为赌注进行了两次拼搏,一次是刺杀摄政王,另一次是发起和平运动,前一次赌博巨大成功,得到世人的喝,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汪精卫一生前段部分,年少时满腔热血,以推翻腐败的满清为己志,行刺摄政王载沣。 孙中山逝世后,西山会议派试图在国民党内除去共产党的势力,后来蒋中正武力清党,欲彻底铲除共产党人,汪精卫却坚持孙中山的联俄容共和平路线,造成了宁汉分裂。而当共产党人开始武装反抗之际,汪精卫亦即当机立断进行扫荡。由这些作为,有一些人认为这显示汪精卫有某种“尚和平,顾大局”的思想哲学;亦有人认为,这显示了汪精卫的善变性格。 从辛亥革命的英雄,变成了遗臭万年的汉奸,变化如此之大。有人为他辩护,说他是认可委屈自己,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见是年青时的满腔热血,不能保证以后他不会为个人权力而牺牲整个国家利益。

人物生平简介

汪精卫(1883~1944),原名兆铭,字季新。广州番禹人。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

1903年官费赴日本留学。

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一度主编《民报》。

1905~1906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期间,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产生了积极影响。

1907年随孙中山赴南洋。

1910年3月,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汪出狱并结识袁世凯。与杨度组织“国事共济会”,呼吁停战议和。12月,充当南方议和参赞,参与南北和谈,主张孙中山让权,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

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

1922~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汪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25年3月孙病危,汪代为起草遗嘱。

1925年7月孙中山病逝后,广东政府改组,被举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 ,汪也于7月15日发动政变,残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1928年11月,陈公博等在上海成立改组派,汪被举为首领。

1930年汪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共同反蒋。失败后,潜逃香港。1931年,汪纠合各派反蒋势力,在广东另立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各党派共同抗日。蒋、汪再次合作。

1935年汪被刺受重伤。

1936年西安事变后,准备乘机取代蒋介石出掌政权。蒋回南京后,汪出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汪被举为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党、政权势均在蒋介石之下。12月潜逃越南,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

1939年5月,汪精卫等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回国后于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宣布“反共睦邻”的基本政策。12月,与日本特务机关

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以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换取日本对其成立伪政权的支持。

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

1944年11月,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正面评价

汪精卫的正面评价主要来自于林思云,他的《真实的汪精卫》一书,替汪精卫做了身后的平反,但争论很大,书中认为在汪统治的日占区,人民生活能较稳定,而且认为因为汪代表国民政府和日本求和,使得日本没有再大举进攻重庆和延安,这都是他的贡献,而且他站在日本一方蒋介石站在美国一方,那么战后无论同盟国胜利还是轴心国胜利,中国都是战胜国,那就避免了战败国割地赔款的损失,保存了中国文化的
人物评说15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15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