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莫扎特观后感2000字

莫扎特观后感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3 11:30:52 | 移动端:莫扎特观后感2000字

篇一:《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

电影开始充满了悬念和诡异。整个电影就是萨利埃里的

会议,以他为线索,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莫

扎特。我觉得挺多电影运用这样的手法,例如《返老还童》。

萨利埃里的回忆开始了,我比较留意到的是少年时期的

他对莫扎特的羡慕、憧憬,这可能是他不被允许学习音乐而

引起的。而当他父亲死的时候,我并有感觉到他的悲伤,而

是感觉到他的欣喜——他可以学习音乐了。我认为这是一个

伏笔,为后来他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埋下的伏笔,这是在暗示

观众萨利埃里真正的性格。

萨利埃里经历了一段很美好的时间,这段时间他对莫扎

特由原来的羡慕、憧憬变成了嫉妒——因为他没有像莫扎特

一样的天赋。但这也并没什么,因为他不曾与莫扎特会面。

直到他遇到莫扎特,那个玩闹的、荒唐的莫扎特,那个

惊采绝艳的莫扎特。嫉妒和不屑开始在萨利埃里的心理扎

根。

国王接见了莫扎特,命莫扎特写歌剧。莫扎特的才华越

来越使得萨利埃里嫉妒。萨利埃里的心理是经历了一系列变

化,并不是突然就变得很丧心病狂的。当莫扎特的夫人史坦

丝求他帮助莫扎特时,他要挟史坦丝晚上过来。但做了这件

事后,他马上赶到了后悔,他向上帝祷告。他希望史坦丝不

要来。但最终,史坦丝来了,他赶走了她,却迎来了恶魔,

焚烧了上帝。就此,双面人萨利埃里出现了。

萨利埃里开始设计莫扎特,莫扎特的年轻、幼稚、任性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在上流人士面前,他诋毁莫扎特;在莫扎特面前,他称赞他的作品。一步一步将莫扎特引入低俗的音乐,为一点金钱而奔波。

莫扎特父亲的死让萨利埃里看到了机会,此时他的心理已经完全变态了:莫扎特死了,他最好的朋友萨利埃里为他创作安魂曲,多么情深意重! 在心理的创伤和生理的疾病的折磨下,他的生命力被萨利埃里一点一点的透支。最后,他累死了,但悲哀的是,他相信萨利埃里是好人,是他的朋友。在他死后,萨利埃里开始疯狂了,他认为是他害死了莫扎特,最终进了疯人院。全剧也就结束了。

但我觉得开头萨利埃里与牧师对话是就暗示了结局:宫廷御用作曲家显赫一时,但是后来没人听过他的音乐;年纪轻轻就去世的莫扎特却永久流传。

13303050

市场营销

杨超峰

篇二:莫扎特观后感

观《莫扎特传》有感

125011319 张献之 本片讲述了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采用倒叙手法,由安东尼奥.萨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讲述。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决定除掉莫扎特。音乐在全片中具有叙述和点出主题的作用,将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事件串连在一起,刻划了莫扎特与萨利埃雷在音乐上的冲突。

1782年,年仅26岁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倾倒了整个奥地利宫廷,同时也引起了宫廷首席乐师萨利埃利的嫉妒。萨利埃利为人自负,自诩为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心胸狭窄的萨利埃利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在生活中却是个不修边幅,行为恣肆的人。在萨利埃利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生活日渐困窘。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莫扎特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萨利埃利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敲开莫扎特的家门,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安魂曲》还未写成,他却已经气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

萨利埃利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烜赫一时的萨利埃利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毫无疑问的,我承认莫扎特是一个音乐天才,但是我更加喜欢在天才两个字之前加上“草根”,因为我觉得莫扎特是一个深入民心的天才,他孤独的创作着属于我们大多数人的作品。我真诚地为他的作品赢得“最容易走进人心”的评价而感到自豪。一个音乐人的作品是世人看待音乐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莫扎特自然也不例外。而“歌剧是莫扎特创造的主流”,“他的音乐深刻地反应了时代的精神”,“尤其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显然的,不是每个人能成为莫扎特,他的出现几乎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或许,他独特的才能给你以“超出凡世”的感觉,可是,他的作品的居然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从来不曾被束之高阁,他的那些歌剧至今还在舞台上演绎,他的那些乐章不断在生活里回响着。正如《莫扎特传》中表现的,当他的歌剧在公演时,上至“皇室贵族”,下到下等歌剧院的那些“平民百姓”都在为他的作品呐喊欢呼,给予很有力的肯定。能够被绝大多数的人,既有“阳春白雪”,兼顾“下里巴人”,接受的音乐本身就是值得赞美的,那些创造出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音乐人自然是值得尊敬的,而莫扎特如此一个出众的人,似乎有着无穷的超常创造力的非凡人,能够如此的把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的根深深的扎在“群众”和“小市民”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普遍心理中,尽管有人会产生其他的想法,但是他当之无愧的该被我们深

深爱戴,。他的音乐生命中最让人醉心的是他的“歌剧”,他为此费劲的不断创作,而正是在这些通过“酗酒”苦撑出的不朽的作品,我们了解到太多他内心的召唤,一种不是“孤独”的召唤,因为它“最容易走近人的心灵”。

作为欧洲当时唯一的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他努力为自己的音乐梦想与“牢笼”搏斗与周旋,坚定地要做一个彻底的自由音乐家。为此他蒙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糟难。在小的时候,父亲的商业心理让莫扎特幼小的心里就开始“蒙难”,10岁便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天赋”而离乡背井远游,而且每天为了才能不退减而不断苦练,这虽然给了他扎实的音乐功底,但是却着实让他唯一可能的“美好”童年就这样被“扼杀”了。《莫扎特传》对其是从离开家乡教主来到维也纳开始叙述的。都说莫扎特学习了海顿很多,不过他俩最大的不同就是,海顿的自由性没有莫扎特强烈,至少从无法忍受教主的凌辱而毅然出走可以看出。也许曾经的“神童”不再吸引人了,因为他已经长大,而且有了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于是现实社会冷酷的冷落了这位内心无比热情的人才。在当时那个以伯爵为代表的贵族统治社会,当莫扎特写出:“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我想他遭受社会的高压与冷漠是不难想象的了。一方面由于与社会现实的不符,他没有工作了,这在《莫扎特传》当中有很好的体现。在他没有收入的同时,他的妻子也不善于理财,生活的窘迫是必然的,而为了维持日常基本需要,生存下去,特立独行的莫扎特得经受来自“敌对方”多大的压力啊。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作品需求也同样折磨着自身,健康状况极度差了,但是还仍然坚持创作,以酗酒等方式来不断“逼迫”自己。正像他和《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说的那样,“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的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的确,莫扎特是天才,不过天才也同样是有着自己的“苦练”的。外因与内因,他不得不蒙受着巨大的磨难,但这样的一个人又恰恰是个“自由者”,那么这样的生活就变得异常痛苦起来。这样一个自由者就这样蒙受着这样的苦难。

在《莫扎特传》中,最难忘的也许是他那极富有穿透力的“笑”了。他笑的那样“狂放不羁”,那样“肆无忌惮”,那样“随心所欲”,当然不单单是他自己一种“笑天下可笑之人”的豁达的笑,也有为了避免尴尬的无奈的笑。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缘由,他的笑都展现出一个“乐观、热情”的莫扎特形象。在莫扎特身上体现着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易受感动,具有女性般的柔情,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当然,他爱“笑出自己”。有这样的一段话,“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鄙,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迷途在深沉的黑暗中,灵魂的圣殿里的神火依然不会熄灭,他依然不会丧失创造力...那些由内在的规律和秩序谐调起来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那些真诚的,闪耀着灵魂光彩的脸庞,那些纯洁可爱的树木花草,那些祈求怜悯的或获得了恩惠的手,还有那一切勇敢的和温柔的,高傲的和神圣的姿态,...在这颗艺术家和诱惑者的心中又十分光明灿烂的东西,而且充满着神的恩惠”,对于对生活总是抱着希望,

对音乐总是充满热情的莫扎特来说,或许是很好的评注。当皇室对其作品做没品位的挑剔时,他只有先“一笑而过”,再进行自己的畅谈,当面对家庭纷争的时候,笑,还是先笑??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为人的乐观向上,不畏惧“黑暗”,不怕在“黑暗”中独行,不被四围的“黑暗”而消融了“信心”,依旧“笑”的灿烂,于是,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平易近人,透着阳光一般的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他在音乐的道路上战斗着,他当之无愧的是个笑着的勇士,因为他那含义丰富的“笑”。

最后引用一位大导演的话来结束:我们不得不承认,影片《莫扎特》的音乐性、前瞻性和现实性都是极具深度的,它确实是一部高水平的、富于挑战性的影片,同样,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导演技巧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导演学习的——美国著名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篇三:莫扎特观后感

凡人与天才

通过钢琴鉴赏课的学习,我认识了莫扎特,然而通过观看《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莫扎特的一生……使我们在对他的身世进行感叹不已的时候,更萌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首先,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在天才面前,他萌发了极度嫉妒的心情。

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最后,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片中有很多地方让人都会有很深的感触的,第一当然是莫扎特的音乐才能,他的手稿没有一处更改,而且他从不写复稿。再就是他的爱情,他和史坦丝的恩爱几次让我感动,无论是在他得意时还是潦倒时,他的妻子都是那样一如既往地跟着他。再就是莫扎特,电影里的莫扎特是不完美的。有点轻浮,可能轻浮对在天才来说真性情流露。有点自大,自大对天才来说是完全的自信。

对此,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凡人和天才到底有什么区别?也许,凡人会被外在因素困扰以至于悲伤地发现自己的江郎才尽,甚至为了留下才华的尾巴而不择手段。反观之天才,他们只是不停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永不停止。那么,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要相信我们能够做得还有很多,时间还没有到呢。


莫扎特观后感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10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