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一篇6,7百字的散文

一篇6,7百字的散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1 09:46:45 | 移动端:一篇6,7百字的散文

篇一:7《散文诗二首》

第7课 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整体感知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

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呢?(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1)“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是怎样表现的?

(2)“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什么?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4)“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课堂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和美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比赛。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幸福拍手歌》

师: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学生发言)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是幸福的呢?(学生发言)

师:感谢同学们这一份份真实的告白。其实老师觉得,幸福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幸福其实很简单。我认为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她也是幸福的人。因此,我认为著名的作家冰心,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她的文章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人倍觉人生的温馨。

幻灯片显示:巴金说:我们喜欢她,跟着她爱星星,爱大海,我这个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温暖,找到失去的母爱。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冰心去寻找一份感动,也做一个幸福的人。

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作者感动于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片大荷叶慢慢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为红莲遮拦了风雨。(显示图片)

2.那同学们能否找到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呢?(引导学生寻找段落6、7)

品析语言

1.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两段文字,你认为该给这幅画起一个什么题目才合适呢?说说理由。

(荷叶护莲图、荷叶遮莲图、荷叶爱莲图)

师:老师觉得这个“遮”字似乎平淡了些,有没有比“遮”字更有感情的?学生说理由时,追问:你觉得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能体现这个“护”字所蕴含的感情呢?

2.品析重点字词:慢慢的,倾侧,覆盖,勇敢慈怜(结合朗诵指导)

3.有感情地齐读6、7自然段。

师:这一朵红莲正在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这画面不仅让作者感动,也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同学们也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荫蔽,那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

师:对啊,同学们想象中的红莲就好像文中写到的那朵谢了的白莲。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同学们认为这几个句子应该怎么读呢?

师:至于那朵白莲,作者并未交代是怎么谢的,你能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作一下猜想吗?简述猜想的依据。

师:请以“夜雨中的白莲,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向白莲倾诉一下你的感慨。

师:看来与白莲相比,那一朵红莲是幸福的!其实仔细看来,它们都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下,都遭受了风雨的侵袭。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风雨的语句。

提炼主旨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场暴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

师:是啊,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风雨,那么你会是风雨中的那一朵红莲还是那一朵白莲呢?为什么?

明确: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师:是啊,如果我们是那一朵红莲,那母亲就是那一片为我们荫蔽人生风雨的荷叶!作者感动于这一幅画面,更感动于这一份伟大的母爱。由此,作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感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满怀感情地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抒写感动

在作者冰心的笔下,我们寻找到了一份母爱带来的感动。其实,感动是无处不在的。楼下的树悄然绽放了一树的芬芳,夜晚月亮撒下淡青色的光,都可能会令我们感动。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那一份感动。

课堂小结

感动,无处不在。学会感动,是生活所需。老师始终认为一个容易被母亲感动又能使母亲感动的人,便是一个幸福的人。而我们没有理由不做这样的人。愿同学们都能成为幸福的人!

播放《妈妈的吻》,在音乐声中结束该课。

附板书设计:

篇二:让阅读成为习惯6.7 6.9

让阅读成为习惯

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六年级七班

明慧颖

指导教师:陈希会

让阅读成为习惯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温家宝爷爷也说过:“知识不仅能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听妈妈说,当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就每天都给我读书:诗歌、童话、散文、小说??各种各样的书籍,让我从小就感受到书的韵味;当我出生后从医院回到家的第一天起,妈妈就给我看书,不过是“婴儿书”啦,我能目不转睛地看好几分钟,流露出出对书的热爱。六个月大的时候,我会坐了,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拿着书,摇头晃脑叽哩挂啦地读着,有时候书还是反着拿的,谁要是敢碰我的书,我就生气地大叫,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随着我慢慢地长大,妈妈每天下班回来,总会把我抱在她的腿上,手里拿着一本故事书,一篇一篇给我讲。我总会静静的坐着,津津有味的听着,仿佛自己置身于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妈妈讲到精彩之处,我还会使劲的拍手,那一刻,妈妈总会欣慰的看看我?? 趣味盎然的图片常常让小小的我兴奋不已,就这样,图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知识王国的大门。

当我背起书包一本正经地迈进小学大门时,我和书的关系也越来越“铁”了。《少儿百科全书》使我懂得了许多科学原理;《天才的摇篮》让我领略了谜题的奥妙;《名人背后的故事》令我知晓了名人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简爱》、《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秘密花园》等世界名著更是让我如醉如痴。上学的时候,偶尔我会忘了带作业,但从来忘不了带上一本课外书,害得书包总是“超重”。为了能挤出更多的读书时间,我可有不少“光荣事迹”。有一次,我新买了一本《安妮日记》,一回家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该睡觉了,我还是意犹未尽,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妙计”。等爸妈睡了以后,我趴在被窝里,小心翼翼地打着手电继续看。正当我看得兴致正浓之时,妈妈气势汹汹地掀开被子,把我抓了个现行。妈妈气得火冒三丈,却又对我这个书虫无计可施,只好把我的书和手电当场没收,把我“无罪释放”了。

同学们,伯洛曾经说过“爱好书籍的人,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吧!这种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让阅读成为习惯

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六年级九班

马莹

指导教师:冯玉珠

让阅读成为习惯

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我常常听到大人们说:“要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殊不知,阅读也可成为一种让人终生受益的好习惯。阅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一样让阅读者的心灵得到慰籍,得到净化,得到启迪。 我就是一个著名的“书虫”,一有空就钻进书海里,体会读书的乐趣。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读书,夜晚有时到了睡觉的时间,我的头脑里装的还是各种各样的书籍,怮不过家长的催促爬上了床。可实在抵挡不住看书的欲望,便偷偷拿起手电筒,悄悄的拿起书在被窝里看书。虽然光线很弱,却被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深深吸引。有时候被家长发现,让他们也哭笑不得。可见,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密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现在我的知识面变得不狭窄了,阅读对人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曾经听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句话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旧社会、旧时代,一切都已进步发达。我们的生活有了提高,正因为这样,我们就要读书,读书可以让人睿智、充实。读了书,慢慢研究。才可为国家的各项事业有了更大一步的飞跃。 不管怎样,读书对少年儿童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还有一个古时的例子更能证明阅读的重要。在六百多年前,有一个贫寒的少年叫做王冕。他家徒四壁,别说是看书了,连吃饭都成问题。可是王冕却十分想要读书,给有钱人家放牛换来钱去读书。就这样,他依靠着放牛赚来的微薄银两来供给自己读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由于他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诗人与学富五车的学者。

现实社会是一个依靠人才的社会,只有不断阅读,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眼界与知识面更广阔,才会使自己脱颖而出。同学们,只有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自己开始发奋读书,知识的大门才会向我们打开。

篇三:2013,10,7散文答案

一散文阅读:

16.答案:AE

解析:在高考前,我在押题日志中明确讲过“散文阅读以赞美、怀念、敬爱为感情基调,内容上关注乡土文化情结和真挚的家庭情感,特别注意叙事型散文中人物与情节的设题”,与本文内容、感情基调不谋而合。特别注意,今年可能是散文与小说交界的一年,小说的考查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此文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序言,也许带给我们的是高考变革的大动作

但无论怎样考,含蓄委婉的抒情言志,则是千古好文章是重要标准。从《诗经》的比兴、到唐宋诗词的托物言志,再到现代文学中的象征笔法,高考的古诗词与散文阅读一直围绕着意象展开抽象的感情。2005年的合欢树寄托母子深情,2007绵长的沅水包含着沈从文的乡思,2008年碧云寺的秋叶里有作者对秋色和新时代的赞美,2009年司马迁的祠堂寄托着游人的崇敬,2010年海棠花含蓄委婉地倾诉着作者想念祖国的深情,2011年的祁连雪里则作者对西北风光的喜爱与赞美。如果直接说爱你则太过直白无味,所以才有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直接说你在我心里则毫无新意,所以才有你就是那一把火;如果直接赞美登山的勇士们同样语言乏味缺少内涵,所以才有《心灵的篝火》。于是你当然知道,“篝火”里恰恰寄托着张海迪坚持不懈与顽强拼搏的斗志,对梅里雪山的征服不也正是张海迪对于身体痛苦与心灵折磨的征服与超越吗。洞悉此点,例年散文的思路则豁然开朗,破解此题当然轻而易举。

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E选项中所说的主人公背景的详细交代文中没有。

17.参考答案:①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②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③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17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北京卷喜欢连续两年考查同一题型同一解法,这是我在课上反复分析过的出题方式。从2008、2009年接连考承上启下,到2010、2011年接连考题目的作用,这次,2011、2012年接连考查了线索设题的表现方式,请看2011年北京卷原题:

“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6.

【答案】AE

【解析】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

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

面(6分)

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17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

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6. 答案:(4分)AC

解析:B项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17.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 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17.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终点。

解析: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案: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18.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18.(4分)

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解析: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19.第⑧段“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19.(10分)(略)

解析:现代文阅读延伸题,以 "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再一次保证考生不会偏题。可以说,阅读延伸题的实质已经非常清楚:"阅读"是题干应有之义,它保证了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起跑线,分数差距不至于过大;而"延伸"则为试题区分度开疆拓土,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很难来得半点虚假,"干货"才是王道。

四答案:

BC

答案解析:

ad680_2();
一篇6,7百字的散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92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