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魏晋风度怎么写小论文1000字

魏晋风度怎么写小论文1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30 10:19:51 | 移动端:魏晋风度怎么写小论文1000字

篇一:论魏晋风度及文章

论魏晋风度及文章

-----会计131班 陆萍

汉末魏晋时代在文学史上是个很重要的时代。那时历史上正处于黄巾和董卓大乱,而在这纷乱之后出现了每个党派的纠纷,此时便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曹操。曹操为人大胆果断,阴鸷奸狠,不计前嫌。虽然他的一句“宁使我负天下人,也不使天下人负我”让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多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可以从曹操打胜的那些战役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曹操这个人是很有本事的。他在任用贤才方面比很多先人都做得好。在陈琳替袁绍写文章骂曹操的时候,陈琳骂的很难听。以至于在曹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头疾都立刻好了。但在袁绍落败之时,陈琳被俘虏。即使众人都在主张将这个曾经辱骂曹操的人杀掉。曹操却不计前嫌,反而将他留在身边做个秘书。这个就可以看出曹操惜才如金。但我们也同时可以看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善辩的口才和聪明的头脑。所以,对曹操的评价我们可以改观,最起码他可以是一个智者。

谈完汉末魏晋涌现出的人才,那么和他们联系的当然还有文学。那时候的文学也是如今很多学者很想去探讨和研究的。首先,我们还是说一说曹操。曹操虽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在文学上的建树也不容小觑。他写的《龟虽寿》使得多少壮士奋起。那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凸显了他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也体现了他文章通脱得力,毫无顾忌。此外,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他的文章的一大特色是清俊,这也是汉末魏初的文章的

特点。从他的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那伟大的气魄和毫无顾忌的作派。然而魏晋之时,除了曹操,我们不得不提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他们三个也就是我们称的“三曹”。虽说他们都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但是他们的风格迥异。曹丕提倡“文以气为主”,认为于通脱之外,文章更应加上华丽。曹植虽然文章做的很好,那七步诗让多少赞不绝口。但也许是他政治道路上的不得意,所以他无奈的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所以,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俊,通脱,华丽,壮大。”

除去“三曹”之外,我们需要把我们的目光投到“建安七子”身上。这七个人都很能做文章,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很少,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七子之中,陈琳我们已经讲过,所以暂且不谈。看一下这位——孔融。从鲁迅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也因为他老和曹操捣乱,使得曹操最后以“不忠不孝”处死了他。他的文章也是“以气为主”。这就使得汉文慢慢的壮大起来。

把这些在汉末魏初文学上有造诣的人都分析了一遍,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这篇演讲是通过对汉末魏初文学人物的分析老讽刺当今一些文人学士只知道固守传统,却不知道在文学上我们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并且能够拥有自己的写作特色。从汉末魏晋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看出了许多文人志士在文学上的建树。所以我们从鲁迅的演讲中懂得——我们创作文学,需要的是对时代的领悟和创新。这也让我们新一

代大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篇二:魏晋风度小论文——王戎

王戎

记得第一次接触王戎是老师讲的一折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讲的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块儿玩。发现路旁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小孩们都争先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没去。有人问他,他答道:"树长在道路边,结了那么多果子却没人摘,这李子必定是苦的。"摘下一尝,果然如此。那时就在脑海中有一个印象,王戎必定是那种年少就是聪明睿智,长大必有作为的人。然而在大学更加详细接触《世说新语》才了解到王戎此人的形象充斥着各种矛盾。 王戎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在《世说新语》中提到王戎的一共有36则。在德行,言语 ,雅量,赏誉,容止,伤逝,任诞,简傲 ,排调 ,俭啬 ,纰漏,惑溺中都有提到。可看出他既有着超凡脱俗的名士风度,又聚敛无度极端俭啬,而在极端俭啬的同时又有不受赙仪的故事。既积极入仕身居要职,又"士无特操"不谋其政。在这里就只对王荣几个重要的特点说一说。也就是超凡脱俗,俭啬、至情至性。

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其次他早而夙慧,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在《世说新语》雅量中有两则故事,第一是之前就提到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还有一则是:也就是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包着老虎的爪牙,让人们去看虎搏斗表演。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雅量指的是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表现

出来的应神色自若,应付自如,这才不失名士风流。王戎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足见其名士风度。王戎身材短小,性格坦率而不注重仪表,为人健谈,善于提出话题,并能抓住谈话的要领。钟会评论说:"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王济品论说:"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在当时王戎就被很多人称赞,而他本人也政绩卓然,面对人生中的宦海沉浮,天下动荡都能保持一种超然脱俗的“雅量”,他积极入世曾经官拜尚书,司徒等,然而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仰慕春秋时期蘧伯玉的为人,随波逐流,不以世事名节为意。

就是如此超然脱俗的王戎在当时确实是有名的吝啬鬼,相比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世说新语》“俭吝第二十九”共有九则,戎居占了四则。王荣非常富贵,他的财富“洛下无比。契疏鞍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大概他每天晚上都要把玩自己的账本,从中获取无限的快感,然后在心满意足与成就感中酣然入梦。其守财奴的性质由此可见。第二则为“王戎卖李”,说的是王戎家的李子树很好,卖李子时他生怕别人会得到李子树种,就把李子核给钻了才卖。这证明了王戎颇有经商头脑,在我看来并非吝啬,也算正当竞争,换在今天也无可厚非,但在当时却广为诟病。王戎对自己的亲戚也是吝啬。王戎之女嫁给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时人谓王戎为"膏肓之疾"。但有人认为这是王戎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晋武帝也曾以"不欲为异"为王戎辩解。因为他有着“不受赙仪”的美誉。王浑死后,凉州所辖九郡中的属下们送来的丧仪达数百万金,王戎全部拒绝了。可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我看来王戎的吝啬也是他至情至性的表现。他的至情至性可见其名士风度。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时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中书令裴楷前往凭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母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王戎的儿子万子(王绥)死了,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痛得不能自已。山简对他说:"孩子岁数并不大,你何必这么悲伤?"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低层的下人不懂感情。能够钟情的人,正是我们啊。"山简被他的话打动,也跟着悲伤起来。当时社会人们生的孩子非常多,可谓视人命如草芥,但王荣对每个生命都如此尊重,这样一个钟情的人确实值得现在人们学习学习。

其实不论他超然,亦或是俭啬,亦或是至情

篇三:高中语文论文:“无所不为” ——小谈“魏晋风度”

“无所不为” ——小谈“魏晋风度”

盈盈水畔,竹影摇曳,白衣公子,宽袍长衣,抚琴长叹,慷慨而有余哀; 翔鸟悲啼,秋风四起,飘飘仙人,藉酒慰神,揽衣徘徊,忧思而独伤心。

印象中,魏晋总似有仙人之气,空气中,总有酒香阵阵,药香袅袅,而魏晋之人,总是散发赤足,不拘一格,或“脱衣裸形”、或“扪虱而谈”、或“人猪共饮”、或“居丧无礼”??这些行为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正是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魏晋高人,正是用看似荒诞的行为来表达对人生的探询,表达对自我的珍视、对生命的热情。魏晋风度,真性情也。 魏晋人是率性而为的,这些行为有时候怪,有时候狂。《世说新语》较好地记载了当时魏晋人士的生活:王子猷雪夜乘船出访戴安道“造门不前而返”、 嵇康将客人“晾”在一边只顾锻铁、蔡子叔当众把谢万石连同坐垫一齐掀翻在地,刘伶恒纵酒放达脱衣裸形??《世说新语·雅量》篇记载的一则故事耐人寻味:“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挡)未尽,余两小篾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阮遥“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的叹息,传递出了这位名士对于生命的一种彻悟。人生只不过著几双木屐的光阴,为什么不好好珍视呢?又何必强迫自己去做违背自然性情的事情呢?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人士,无论是阮籍还是嵇康,都是潇洒随性的,但是其内心却是苦痛的,飘飘欲仙,醉生梦死,但梦醒后,等待他们的只有伤悲。喝酒吃药,无非是在梦与现实的边缘徘徊。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是何等的清闲,何等的洒脱,但不久之后,听到的却是“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可怜的阮籍只能“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还是放不下,他们的情感像一条结了冰的河,表面上是那么平静、从容、淡泊,但在坚冰下面的河床深处,却始终流淌着汩汩的深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魏晋人面对长期的战乱,生命的离去显得太容易了,所以,人们开始感叹生命的短暂。“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无奈借酒浇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拓宽生命的宽度吧。伤心也罢,失望也罢,看开了,在酒的麻醉下,逃避现实,保护自己,糊涂毕竟是好事。壮志不能酬,他们只能沉醉在酒中,一方面以酒避祸,另一方面巧表心曲。阮籍为酒而求为步兵校尉,“诸阮皆能饮酒”,“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阮修“以百钱挂枝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时贵盛,不肯诣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用酒,忘情忘物;用酒,离忧离愁。姿容飘逸,气韵生动,忧愁并思,形容在魏晋名士身上一点都不为过,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的淡然,是处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这一切就如嵇康千年前在东市弹的广陵散一样,是千古绝唱!至情至性,这是真正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在追求追求“自然”境界的同时,也有着高标不俗的人生价值追求,而“才学”和“德操”便成为他们人生价值的两大支柱。“魏晋真名士,非于世无涉,在其放达归隐之际,心怀家国、人事,然世道不济,才无所用,故多为出世之流。”可悲的是,魏晋风度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风尚,许多人饮酒吃丹药,附庸风雅,但内心却没有如阮籍、嵇康似的忧愁,只是作态效颦。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何为清谈?清谈,也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通常,人们把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魏晋是文人最不相轻的时代,文人表现了难得的同仇敌忾,但是“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逐渐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太多的名人效应,使得清谈后来又成为了人们进升仕途的捷径,他们能得以入仕的真正原因是因“谈玄”而积累起来的名气或由此显露出来的智慧,而并非因为玄理本身。我认为真正的谈玄者应该是远离仕途、尘世的人,那些在官场中打滚,却又效仿陶渊明在家中“采菊”的人,明显是东施效颦。

魏晋风度的展现是一次人与自然的交融聚汇,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有阮籍、嵇康、刘伶等人的丰神高骨,也有陶渊明的散淡自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大概是魏晋风度的极致体现吧。不似阮籍穷途之哭,是真正的释怀。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他认识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魏晋风度,很多时候是“无所不为”。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性享乐,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的潇洒不群,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怎么写小论文1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83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