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张学良传记1000字

张学良传记1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30 09:42:57 | 移动端:张学良传记1000字

篇一:观张学良访谈录有感1000字

张学良将军访谈录观后感

(王浩东 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2015-4 学号201501101124)看完张学良将军的访谈录,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很实在很爽朗,在访谈中少帅回忆了他那波澜的一生,从他的话语中,我能听出少帅对他的过去没有悔意,无论是918事变还是西安事变,无论后代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以淡然的态度看待它的过去。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当时的张学良身背国恨家仇,头上顶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心情可想而知。而蒋介石调东北军去西北打仗,一方面东北军远离乡土士气低落严重受挫,另一方面蒋介石不停的催战而丝毫不顾华北面临的危机。是中国人继续打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辱?他选择了后者,少帅识大局,明事理,令人佩服。他出生在军阀家庭,但年幼丧母,令少帅从小就有着一颗干大事的心。从他言语中,不乏看出他对他父亲的崇拜之意,他立志想成为父亲这样果断坚毅爱国的人,他似乎也做到了,他对下属奖罚有度,对国家热爱之极,他也像他父亲一样有宏才,而且他比他父亲具有更好的文化修养,这一切似乎预示他必然能超越他父亲。他见过了太多了杀戮,他深深地发现战中中最受伤的还是百姓,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见过了太多军阀时战时合,他天真地以为只需要谈判就可以获得和平,就可以团结;他在东北见惯了日本人的欺压,他对日本有着深仇血恨,因此他对于内战一直嗤之以鼻,大倡攘外先于安内。

在访谈中他还提到了蒋介石蒋公,他说蒋介石先生有大略没有宏才,的确,蒋先生能率全国之兵民抵日本八年之久,其坚毅之程度,实不可估量,其大略也可想而知,而宏才,少帅却以偏概全,然而,从蒋的角度讲,在1936年底,红军已是奄奄一息,被灭已是板上钉钉,他们已无路可走,3万人马已成瓮中之鳖,可是,一次可恶的西安事变,使他已订的方案瞬间紊乱,他顿时处在被动状态。若是内战仍能赢,或许他不会杀杨虎城,可是内战一败,其心中之愤怒实是难以压抑,本是开国总统,不料兵败如山,败退台湾,困于一隅,家乡难回。而这一切都源于西安事变,换成谁,谁都不能原谅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从访谈录来看,少帅也意识到了,但是他还是不能切身理解蒋为什么对他如此之恨。

说到最后,我觉得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很伟大,他有着一名军人应有的勇敢和担当,他有着深深地爱国情怀,他有着爽朗纯真的性格。当他面临西安事变这样的艰难抉择的时候,他的内心十分的纠结,因为他有着多重身份,他是东北军首领,他是一名爱国主义者,同时他还是张作霖的儿子。他对近代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可以被称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篇二:张学良传 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一个世纪饱受争议的人,曾经那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以致死后仍难以盖棺定论。他不但是千古“功臣”、“罪人”,还是个千古例外。他从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辩解,他努力给世人留下“凡人张学良”的印象。

但是,没人会觉得张学良平凡,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传奇。而我们所要关注的,不是他生活的姿彩斑斓,而是他命运的起伏转折。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既是他的不幸,也使他因此而不朽。

张学良的一生,主要经历3件大事:一是东北易帜,二是不抵抗丢失东北,三是西安兵变。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张学良,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的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第二件大事就是备受诟病的“不抵抗政策”。正式在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的伪满州国成立,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开始遭受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统治和掠夺。然而,“不抵抗政策”不仅仅是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达的命令,而且是蒋、张二人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张学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

张学良太过天真地低估了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野心,导致东北三省沦陷,晚年也对此痛悔不已。

张学良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第三件大事是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

以“西安事变”为契机,全国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国共实现二次合作。作为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以他对中华民族的积极贡献而载入史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层和党派对事变可能有不同的评价,但张学良大功于国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西安事变”的伟大意义,历史学家自有定论。但对于张学良本人而言,事变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荣耀和好处。事变之后,忠诚的张学良陪同惊魂未定的蒋介石回到南京,随即被扣,并遭到长期软禁,直至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才逐渐获得人身自由。对国家的贡献竟以他个人的长期湮没和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为代价,这是张学良没有料到的,也成为这位跨世纪的百岁老人遗憾的地方。

“东北王”张大帅的崛起,少帅张学良以杰出的爱国行动给自己和东北军划上悲壮的句号。

篇三:张学良自传

张学良唯一自传体遗著(直呼孙大炮,提及蒋介石处皆空一格)

[ 山海关注:本文原稿张学良将军写于 1957年,为奉蒋介石之命而作。九十年代在作口述历史时,张将军本准备将此稿付之一炬,在张之宇的劝说下留存下来。书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记述很简单,采用的是当时国民党钦定的说法,对共产党的观感,也采用了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给中共贴的标签,即苏俄的工具。至于对蒋介石的恭维,在本人看来,字里行间,显然是全书最言不由衷的一段,此稿的第一读者,蒋氏,未必就看不出来。

张将军的原稿文字流畅,一气呵成,所以全文照录。张之宇的校补(凡注明“按:”处)则有些地方引典过多,文字晦涩,本人偷懒,录入时有所节略。原稿中凡提及孙中山,之处,前面都空一格,是当时台湾流行的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

序言(张之宇)

撰补这部初稿,思绪抢然,张学良将军使用自述式口语文体,由于写作时,张氏认为不是满意之作,并未加意于文字的润饰,也没有做出版的准备,所以落墨时的真情,使爱,憎呼之欲出。象无限辛酸下的语重千金,满膛恨血下的触目沮丧,意雄孤傲下的刺骨豪气,但文中藏情,写作时期的日记就是张氏《杂忆随感漫录》的心路历程了。

有关张学良将军之论著,往往即或关于某一件事情,诸多亲历其境者的文字记载,也都大有出入。这本初稿系张氏由笔端记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做法。笔者以张将军以后口头的解释与补充为整理时首要资料,用来反映张学良将军文字以外的心貌。同时遵循张氏要“实话实说”的原则指示,对经不起推敲的传讹之误,做一些补正。

案积山堆关于张氏父子的著述中,张学良将军以《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张作霖》一册,签名赠与笔者,嘱曰:“这一本还可以拿来作参考。”(系陈崇桥,胡玉海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得见张氏之不轻许可。

其他诸多作品,张氏甚至以“放屁”嗤之以鼻,往往使一部巨著由于一件叙事失实,波及全书,实觉可惜......《杂忆随感漫录》不幸有虎头蛇尾草草结束之感,且这部初稿濒临于一焚。几经笔者建议与解说,才保存下来俟日后整理。

目录(张学良自拟)

前言

我的父亲和我的家世

我的家世

我们原是河北人

我们本来姓李

我的祖父之死

我的父亲

弟兄二人谋复不共戴天之仇

避难投军

编为巡防营管带

剿蒙匪有功

升为统领

只身斥退蓝天尉。

军队之扩充和奉军名称之由来

第一次奉直战争的前因后果

巴黎和会助款成行

收复外蒙之志未遂

三角同盟以及第二次奉直战争

同总理会见于天津

同冯玉祥的合作以及冲突

同吴佩服会见以及就任大元帅

搜查苏俄大使馆

逮捕北方共产党之元凶

怒颜抗拒日本之要挟求索

遇难后奉天之局势和逝世的真实日期

义释刺客

视民如伤告天求代

少年时代

我的教养

军人生活

穿上军衣就脱不下来了

派赴吉林

剿匪

赴日观操

第一次奉直战争

担负整理军队之责

第二次奉直战争

患难易共安乐难

纪律破坏

重大的损失

不断的战争

撤出北京

退回关外

厌弃内战方面重责

担负起力不胜任的重责

顺服中央

助成统一

日本人之阻挠

几酿大祸

实现易帜

阻止直鲁军入境

进谒蒋主席于北平

抗俄之役

扩大会议之解决与石友山的叛变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热河失陷

我之去职

我之与国民党

少年时同国民党人的交游向往

正式加入国民党

对总理的崇奉

对总裁的瞻仰

出洋归国

与管束解职赴沪

戒除酗好

放洋出国

由欧归国

忧愤好恶不得其正

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交接

同周恩来会见

于扶施变乱

与技术坦白的自我批判

军法会审

廿年的生活

对共产党的观感过去的懵懂

考其理论

审其言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按:此目录与内文标题,都是张学良所亲拟,前后文字略有不同,并遗漏了“后叙”,均为原来文字)

前言:

我在这十几年来,甚喜浏览历史,而深感中国史书,不只是古代史,就如最近之现代史,疑云重重,记载上多有不真实之处。然此并非皆由于写史者有意歪曲,而真实之史料,实在是难得访求也。有之传闻失实,有之记述讳隐,有之自我夸张,或者泯灭无可察考。此之对于后世之人,诚为重大之遗憾。我今山居幽闲,不揣冒昧,拟将亲身所经历,有关可供为历史的资料,真实记述,以供史学家之参考,或者有戒于后人。自度已近花甲之年,岁月无多,兹先就数宗关于我自身的,目下我能想起来的认为是比较重大者,分别写下。我虽尽力排除主观,然以我自己写自己之事,必然是有我自己的观念和我自己的言论在内,尤其是目下我自己的心情。我力求避免上述不实、讳隐、夸张之弊,而存其真。我半生戎马,又未曾致力于诗文,今日伏案写著,此诚东施效颦,文笔拙陋,词不达意,势在必然。再有现时我缺乏参照询谘,但凭个人记忆,年月日期,姓氏名号,无法写得清确,只得如此,以备补正。此记述之目的,旨在供献真实材料,所以不顾瑕疵。务请大雅谅之。假如有更好历史的同道,加以纠正补充,实所至望。

张学良 四十六年元旦于清泉

我的父亲和我的家世

我的家世

我们原是河北人逃荒逃到辽宁的我的家世,既非望族,亦非阀阅。我们的老家原是河北省大城县,在前清初年,因遭逢荒年,流迁到辽宁省海城县的家掌寺地方。世为贫苦农民,除耕


张学良传记1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81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