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经济与财富积累论文1500字

经济与财富积累论文15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9 12:11:53 | 移动端:经济与财富积累论文1500字

篇一:政治经济学1500字论文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

摘要: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自1971 年开始的贸易“零开始”恢复时期 ,进入了贸易增长阶段。三十多年来 ,中美贸易关系不断加深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为世界贸易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中美两国贸易的日益密切 ,两国贸易争端也不断涌现 ,并且日益突出和尖锐化。本文将通过对中美两国贸易现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贸易不平衡 贸易摩擦 贸易保护 汇率升值

正文: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为基本背景,而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为显著特征的。巨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探究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真实原因,从而重估中美间的贸易差额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压力,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中美贸易问题的原因

1. 美国国内储蓄不足与财政赤字是造成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是中美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3.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决定了双边贸易的不平衡。

4. 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与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有关

5. 美国出口管制加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

6.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

7.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8.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的被低估。

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1.努力扩大国内需求。

对我国而言,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2.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适度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3.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4.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保持汇率的稳定。

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形成机制对于减少贸易平衡也将发挥非常

重要的作用,如果汇率形成机制具有弹性,灵活的汇率价格可以让消费者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需求之间做出替代,对于扩大内需具有制度上的保障作用。

5. 完善外贸政策,维护我国的利益。

中国加入 WTO 后,世贸规则成为中美贸易交往中的指导原则。在中美两国因贸易顺差问题而产生纠纷时,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充分利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把握主动权,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维护我国自身的正当利益。 美国方面

1. 美国应着手调整国内经济政策,改变长久以来的过度消费模式,增加国内储蓄,减少财政赤字。

2. 美国必须放开对华出口管制,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出口限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中美双方互补的贸易结构扩大对华出口,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目的。

四、结语

我们要冷静的看待贸易摩擦,这是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面对中美贸易差额,中国应该主动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促使中美贸易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得到解决,但是作为两个贸易大国,可以通过加强政策协调,相互沟通,本着双赢的原则妥善处理双边贸易中的问题。中美在贸易方面的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仍然会促使中美两国在合作与摩擦的交织中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陈明 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

(2)袁欣.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探析[J]. 生产力研究.2008

(3)聂晶晶.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J ].中国商界,2009

篇二:发展经济学论文

物质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中国当前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但是从发展状况的整体来看,资本的积累已经使得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突破。从罗斯托的对人类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的划分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为“起飞创建前提”,是摆脱贫穷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 物质资本 经济增长 文献综述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财富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分工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人数,而这两方面的增加均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投资。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同样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作用,把储蓄率和投资率对经济的起飞的影响看的尤为重要,认为只要保证物质资本的积累,所有的国家无论其最初的人均收入存在多大差异,都最终会趋于收敛。而中国学者将增长核算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得到了中国当前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结论。可见,资本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物质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都是要靠资本的积累。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同劳动力、土地及企业家才能等都是物

质生产所必要的基本要素。资本一般被区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种最基本的形式。其中,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物品,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如厂房、机械设备、原料、半成品等。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物质资本,在物质资本的帮助下,生产工具得以改进,设备得以跟新换代,运输更加便捷,通讯更加方便,劳动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而劳动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能够扩大再生产,在丰富、回报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将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如雇佣更多的劳动素质高的人或者能够将钱投入到资本市场等,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经济循环,物质资本促成了自身和其他资本形式(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的增长和积累,而其他资本的增长也会反哺物质资本的增长,由此便形成了资本的积累。这就体现了物质资本是其他资本积累的物质基础的原理,而其他资本也是物质资本快速积累的积极因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将共同推进经济的增长。 二、物质资本积累与我国经济的增长

自1949年新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实施城乡隔离政策,将农业剩余从农民手中转移出来,为城市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资金,促进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在这一物质资本形成并积累的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并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在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得以确立,市场的基础作用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工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资本形成加速了经济增长。如图一所示,从1978年至2010年资本的形成总额对于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在5%上下浮动,并曾在1985年形成了10%以上的拉动力。 图一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在这一阶段,国民储蓄成为了资本形成的根源。国民储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收入中扣除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国民储蓄主要是由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构成。

表一 政府集中储蓄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相关指标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一五”时期到“五五时期”,国家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重在三分之一左右,这表明政府的储蓄额度比较高,可以集中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生产积累占积累额的比重比较大,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大于流动资产。

国家对固定资本的投资是促进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二所示,从1995年开始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在增加,而GDP的增速始终维持在7%以上。

图二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速的对比

家庭储蓄是物质资本积累形成的另一源泉,有储蓄才可以有

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从1995年到2011年伴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图3 中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与GDP增速的对比

结论与建议

我国物质资本的形成来源于主要是国民储蓄,其积累的多少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对固定资本的投资是促进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物质资本通过积累可以投资于其他资本形式,是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形成和积累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物质资本和其他资本相互作用,才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

务印书馆,1972年版。

(2)A.P.瑟尔瓦:《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2年版。

(3)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

篇三:宏观经济学论文

一、我国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赞同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尤其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 这个问

题上来。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 “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的;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的。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现阶段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同以前一样,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如果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结合我国所处的不同特定阶段的实际经济情况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我国失业问题显得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 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利用资本大量替代劳动力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j-。据统计,我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增长率,20世纪80年代为0.32,到90年代已下降到0.1。 可见,在不同的特定发展阶段,借助济增长来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是具有不同成效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失业问题之间的反衬效果更加明显。例如,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经济全面陷入萧条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能维持在7% 以上,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同时,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 。②如果我们把中国现有劳动力供给的主体— — 农民的就业情况考虑进去,我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人口应以亿计,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看出,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伴随着全球最为严重的就业问题,这是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总之,我们可以看到, 当前我国存在的这个现实严重情况可以给“经济增长了,就业就增加丫” 的观点打上一个问号了。

二、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何不能理想解决好就业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 —2002年间,我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 以上。对于世界经济中的这个“奇迹亮点”,学术界从数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物的投资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生产力提高等。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各项因素中,实物资本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可以判断出,投资的迅速扩张是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为何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呢?根据上面给出的公式,一国的GDP主要

由四部分组成。那对于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来讲,为何投资的贡献最大呢?首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支出一直提升不起来,也就是最终消费率不高。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 一79% 。以1995年为例,印度消费率为77.3% ,巴西为78.9% ,俄罗斯为73.2% , 日本为70% ,美国为83.8% ,而我国仅为56% 左右, 而且近几年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我国,消费还没有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带头作用。其次, “贸易立国”也不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本,净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一直很小,况且许多年份还为负数。因此, 目前依靠净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也不现实。再次,政府购买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而且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购买只是起到辅助、调整和引导的作用,不能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而, 目前来讲,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我国GDP的大小。在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否还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呢?经济增长是否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呢?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作者对此持有否定态度。其原因具体如下:

1.资本—— 劳动价格的扭曲抑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我们知道,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投资,鼓励投资,一直实施着扩张性货币政策(逐步过度到稳健型货币政策),用来压低利率。这样,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稀缺、人均资本量仍然相当低的国家来说,我们明显地低估了货币资金的价格。另外,随着工资和物价的逐步放开,城市劳动力、甚至乡镇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间的相对扭曲直接导致了企业部门更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例如, 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企业资本一劳动力比率持续上升(平均增长率为9 06%)。这样,新的投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变得相当有限。此外,这种扭曲还会引起过度投资,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J。从上述数据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生产技术选择上出现了不断朝资本替代劳动方向发展的倾向。不可否认,在某些产业上,资本的相对更多投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如果我们一直在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背景下,不合理地投资于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的隐性减弱和丧失。

2.资金分配制度不完善也限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上面我们提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资本相对短缺的状态。正常情况下,稀缺要素在市场中可以获得超额“租金”,也就是说在我国,企业投资收益率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实际情况相反,我国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并不乐观。资金价格低估所引发的过度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原因,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资金配置体系存在缺陷。在人为压低资金价格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这样,金融机构参考


经济与财富积累论文15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78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