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创新论文1500字

创新论文15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4 16:08:22 | 移动端:创新论文1500字

篇一: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

改革开放以来,过去三十余年几乎不计代价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问题。特权阶级的资源垄断,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已成为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对政治经济体制及社会领域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亮相后,励精图治,在各个重要领域都作出了改革的举措,透露出革除过去发展之积弊的强烈愿望。然而,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绝对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甚至会有恶化的风险。2014年后的整体形势,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中国经济的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投资,这一点从央行的广义货币(M2)发行量及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额便可发现。然而,地方债务问题及单位投资对GDP贡献率持续下降使得政府对投资工具的操控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而民众受到购买力的制约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最近纪委严厉打压“三公”及行贿受贿等行为直接及间接造成的服务业萎靡的现象就似乎可以看出消费动力的真正来源。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众所周知。劳动力、原材料及能源价格的不断提升使制造业企业面临成本日益增加的压力。在商业环境并未从根本上改善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无疑使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型企业)生存维艰。

整个国家最大的危机在于尖锐的社会矛盾。对此孙立平、于建嵘等学者分别做过详尽的分析,高层领导也清楚地知道。社会不稳的的根源在于占社会人口极少数的特权利益集团及其附庸集团垄断社会过多的资源,同时底层人数又过多。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往往依靠暴力手段解决突发性群体矛盾。社会之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动荡是由于暴力的暂时抑制。但暴力只能勉强维持秩序,如果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暴力只会增加民众的怨恨。下一次的冲突只能由更大规模的暴力才能压制。这样,冲突力量永远存在且逐渐加强,国家暴力却是有其限度。国家机器对暴力有天然的依赖性,但一旦社会产生“耐暴性”或突破暴力所控的限度,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国际关系。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南海地区及中东地区,这些地区都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利益、宗教、历史等因素错综复杂,大国的介入更是增加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事实上不仅东亚大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亚稳定状态 ,整个亚洲的战略势力都仅仅达到脆弱的平衡。与

欧洲国家相近的宗教、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不同,亚洲国家的整体差异巨大。美国、俄国、欧盟国家等大国又在这个地区拥有重要的战略及利益诉求,这就更增加中国对外政策的难度。

具有悲剧性意味的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可靠的盟友。这源于中国80年代以来不结盟的外交传统及接连错误的外交政策。如今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已大不如前,中国需要做出改变。对周边国家及西方国家来说,一个政治上不透明、非民主,经济及军事上高速发展的国家是可疑甚至可怕的。在国际秩序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如此。新一届领导人对俄罗斯一系列的示好行为表明中国似乎有意与俄罗斯结盟。无论是否真实,这都只会是中国的一厢情愿。

任何国家选择均势战略都是出于自身安全需求的本能之举。周边国家逐渐增加的疑惧心理除了由于中国政治的不透明与不民主,也归咎于中国连连失误的外交政策。后者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整体实力做出错误的估计。亚洲国家之间的差异导致整体缺乏价值共识,恶劣的安全环境历史及现状也决定了亚洲的国际关系范式由现实主义主导。所以亚洲国家,尤其是小国,在对自身的安全环境忧虑时会主动要求美国、俄罗斯或欧盟国家介入亚洲事务以平衡局势。但外部的介入本身又给问题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变量。

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挖掘,不仅要问,为什么中国力量的上升会导致周边国家产生不安?为什么美国实力的增加或德国实力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加拿大或法国的不安?这是国际关系的经典问题。也是最现实的问题。金融时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深刻反思一战教训》 的文章值得仔细体会。中国在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错误表现无疑将自己步步推进修昔底德困境。在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与软实力整体上远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强大前,就已经使得自己所处的安全环境如此恶劣。中国发展的前路,阴云密布。

资料来源:http:///data/xdth/

篇二:创新作文,何去何从 [1500字]

创新作文,何去何从?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 林晓雯

凡为文以意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附章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

[1]“立意”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是文章中的材料、结构、语言、形式等诸因素的协调统一所形成有机整体的灵魂和统率。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2]“求新”是人类的一大心理特征。只有冲破守旧,思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于是乎,反映在高考作文中,立意求新,即创新,怎样才是“创新”,成了我们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创新”二字在现代教育中又实际面临着怎样的拷问呢?

我们不妨先从一篇高考作文在高考评审中三改得高分的多舛命运,初步窥探当前创新作文的现状。 2002年四川省高考阅卷结束后,其中一篇名为《潘金莲的选择》的作文,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种种利弊,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自有一番道理。但因其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最初在评卷老师那里只得了20分(满分60分)。评卷老师甚觉可惜,便将此文提出来与整个阅卷室的数十位评卷教师讨论,争议很大,讨论的结果是从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大家还是觉得不妥,遂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对此文阅读多次,认为此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给出了相当高的分数。[3]虽然这篇作文最终结果令人欣慰,但我却不免在为考生庆幸的同时对现代教育还夹杂着疑虑:创新作文究竟该走向何方?

《潘金莲的选择》此篇文章在写法于传统的基础之上,有较大的突破,总归是一篇笔触丰满,见识别致的佳作。它的最终成功,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从其坎坷的改判经历,无疑也是一个相当幸运的例子。因为所谓的“落脚点”不对,就险遭低分的厄运,好在在评卷指导委员会的反复论证之下,最终取得了高分。而那些没能有幸受到此类待遇的类似的文章呢?其结局就难以逆料了。题目《心灵的选择》,原本已将文章的涵盖面与伸缩性扩展了,但却在批改过程中,被简单地与道德直接挂钩,“话题”作文被曲解

为“命题”作文,从而使“创新”的初衷被淡化;创新作文能否在高考阅卷中获取高分变得玄而又玄,这是一个多么正常的现象啊?

“求新”、“创新”何以在一再推崇之下却又陷入如此进退维谷的境地,《潘》一文的“奇遇”正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情况。

“文章忌随人后”。创新的重要性已勿庸置疑,然而我们也不得面对现时中学语文教育当中确实存在的,面对“立意求新”所采取的谨小慎微的态度。就拿现实教学中遇到的作文来说,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随时可见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或是些刻意雕词砌句、吟风弄月、甚至无病呻吟的造作言语;写人时,一千个“莎士比亚”创造出同一个“哈姆莱特”;拟物时,天地山川,万物皆成一色;说理时,一味豪言壮语,渲染情绪:缺乏青少年应有的鲜活形象,老气横秋,苍白而无生命力。

我在这段教学期间也不断遇到这方面的例子。高一的学生,十五六岁的年纪,平日里活泼开朗,语言生动谐趣,可一旦写起议论文,全都不约而同选择“深沉”。中规中矩,忧国忧民,遣词造句的时候拿腔拿调,大有亲自主笔为《人民日报》写社论的架势,再不然恨不得就是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答各国记者问。结果可想而知,交上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我在批改的过程当中,就不断涌起“似曾相识”之感。模式化的结构安排,成品化的语言表述,通用化的材料论据,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学生的思路狭窄,得不到开拓。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篇篇花团锦簇,积极向上,但却经不起琢磨,品味起来,只犹如

一杯“温吞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错不在学生。而是中文教学在几千年的沿袭传承过程中早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且严密的教授体系。“信而好古”的儒家传统思想也已渗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独特的社会遗传。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历史局限性,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在起着深远的影响,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反映到作文中,就是为什么一再呼吁“创新作文”,而大多时候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为什么所谓“创新作文指导”发展到最后却依旧是“大而无当”的照本宣科的原因。教师不敢创新,甚

至不会创新,却还一味强调自己的学生“要创新”,那么这算不算是向学生提出了过高要求? 追寻“创新的方法”,这项工作早已有人在做。而遗憾的是,我们也发现:真正的创新,并无捷径可言。那些所谓的方法,即使有,亦不过只是一些狭隘的个人经验。归纳起来,大多是些苍白的理论或杂乱

无章的途径。而“文无定法”的客观规律又继而揭示了,即使是对于某人来说行之有效的经验,化用到另一个体身上,又需要加以因人而异的改造,并且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逐步领悟,这其实又是一个新的创新过程。文章技巧的微妙性也正在于此。而且更多的时候,指导性的创新建议到了最后大多会不得已陷入单纯评价效果的泥沼,譬如某语段需简略,某语段又需扩写,开头还应当生动些,某处的措词又需要再修饰,诸如此类,欠缺可操作性,也无异于没说。泛之四海而皆准的创新规律,不客气地说一句:根本不存在。

虽然如此,教师究竟需要在指导学生创新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起怎样的作用呢?我的看法如下: 其一,教师对于“求新”、“创新”首先应当要有肯定的认识。

十几年来高考作文从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发生蜕变的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考作文命题也在进步。创新占据了日益重要的位置,自然给予考生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

以往的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往往立意浅显明了,学生不需要自行提炼,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被固定在了一个已经架构好的固定模式里了,我们想要见到百家争鸣的繁荣几乎成了不可能。遂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措词、语段的铺排上作文章。而从1999年开始,高考作文题表现出了全新的思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甚至在卷面上明确提示可以“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文体限制的减少,有力地冲击了一贯以恪守文体知识为准则的作文教学思路。我们可喜地发现,高考作文已逐渐将检验的侧重点放在了检验考生的想象、思维、联想能力等这些能力上了。也从此,以“提问题”、“列现象”、“做分析”、“表决心”为步骤的模块作文,由于骨子里的“千人一面”,想要获取高分几乎成了不可能。求新、求异成了高分作文的制胜法宝。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最能有效地表达自己思路的,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4]

2000年,高考作文开始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双重标准评分。

[5]高考作文已不仅意在检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更希望能够检验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具有深刻性、独创性的素质型人才。这个出发点与我国的现代教育所一再强调的“素质教育”是相契合的。语文教学大

纲就已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6]可见,教师若先做不到对“创新”的认同,实际上就是于我们现代教育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了。

其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扩大他们的视野以及拓宽知识面。

就作文而言,现时的作文教育状况是,没有几个语文教师敢理直气壮地大声向同行宣告:我“教”会了学生创新。事实正是如此,因为创新并不是靠“教”来的,既便是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这“创新”却也只能属于他自己,难以将其与其它课本知识一样一齐灌输给学生。

2001年高考的南京考生蒋昕捷,从5岁的时候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正是由于这方面的文学积淀,蒋昕捷在2001年的高考作文中,以三国为背景,用文言形式写出了轰动全国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他的这些课外阅读经历就很值得教师在中学的作文教育借鉴一番。

“求新”、“求异”,若是缺乏缜密的思辨能力,极易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所以,没有充实的知识储备作理论后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有它的道理。而遗憾的是,一贯善于替学生包办的传统教学恰是在这一点上无能为力。因为这项积累的工作非一蹴而就,只有靠教学的主体--学生自己来完成,才能见成效。这就需要我们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去获取他们所希望了解、而由于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在课堂上还来不及了解的各方面的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同时,还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言之有物”的“物”首先就要平日的知识积累才能得来,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依据。在广泛地阅读,积蓄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学生的阅历丰富了,见解开阔了,对于问题的看法也就跟着提升了。作文时方能纵横驰骋,张扬个性,写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不落俗套的“创新”作文。

尽管现在,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还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背负着“应试教育”的重压,然而学生潜力和创造性的深刻挖掘却是作为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反之,“求新”、“创新”亦无从谈起。

其三,教师须善于组织能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作文实践。

篇三:关于创新的论文

民族崛起——创新造就成功

对于创新认识,作为即将踏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是面临未来挑战的一个制胜的法宝。如何能掌握这个制胜的法宝技能,如何让一直在象牙塔的保护下成长的幼苗去面临即将来临的大风大雨,思想上能否意识到前方的困难。这学期的创新课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了,外面世界风云变幻,只有掌握创新,解放思想才能在未来人才的战场上屹立不倒,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之林的巅峰。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行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争创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业绩,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理论上的伟大创新,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运用创新的思维对创新的实践作出科学的概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

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靠的就是坚持改革,锐意创新。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翻开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历次重大科学发现所引起的技术突破,都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创新能力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且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勇于和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古人说得好: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勇于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成为我们就业成才的首要条件,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掌握创新这一成长的源动力。国家需要创新,人民需要创新,事业的成就,人生的成长也需要创新,创新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不仅仅影响着这一代人,也对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创新论文15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33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