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马克思论文2000字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论文2000字经济全球化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4 10:49:07 | 移动端:马克思论文2000字经济全球化

篇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解析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解析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观点,提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未改变,最后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全球化 世界市场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受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也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相关联,就此而言,经济全球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世纪中期工业化进入高潮,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启动;第二阶段,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进程引向新高潮;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新科技革命进入信息时代,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化。经济全球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经济全球化”的提法,但马克思是最早对经济全球化现象做出理论分析的经济家之一。

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在马克思的大量著作中都可以见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早论述了以世界市场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世界生产”、“全球的生产”等提法。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关系,指出大工业创造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世界历史,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依赖于整个世界来满足需要,最终消灭各国在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生产和交换(交往)的世界性和人的发展的世界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全球化,并着重批判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之所以“陷入绝境,这种状况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只有共产主义革命才能自觉地控制和驾驭这种完全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初步阐释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的二重性问题。一方面,这是一种历史进步。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就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种全球化趋势

篇二:马克思论文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摘要:经济全球化也被称为经济一体化,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的趋势将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世界经济将由此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关贸总协定、“WTO”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尤其是WTO这个全球性的经济运行体系将以“取消地域”为目标,简言之,经济将主宰全球,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主导因素。既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被郑人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那么,全球化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成了我们不能不弄清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利弊分析 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

正文: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1]。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到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则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

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 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为各国充分利用全球的统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条件。

(2)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

①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GDP的比重)1985年仅为1.55%,从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另据资料表明,截止到 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858.77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②经济全球化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增长创造动力。

经济全球化将大批跨国公司带入中国,又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

作过程中有约定的技术转让、国产化等正式形式而实现技术外溢效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其它非正式形式,如员工培训、技术人员流动、产品摹仿等,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人员的整体实力。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科技全球化的概念。科技全球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科学技术知识供应状况,而且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知识供应状况。世界范围内研究与开发的溢出效应也能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分享一部分科技全球化收益,而且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更有可能通过积极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差距。

③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④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

⑤经济全球化带动了金融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对有效地配置资源和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化起了促进作用。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总体上也将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素质的提高。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也将会随着对外开放而加快,中国金融业将更快地获得一个自主的良好发展环境。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信托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的金融监管体制也进一步完善。 ⑥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资本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越快。 ⑦经济全球化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中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地方保护主义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政府职能更是从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向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有效率的市场转变。国内竞争政策得到进一步肯定,公平的市场准入更为有效的实施,市场信息更为有效的发布,国内竞争规则和国际进一步接轨。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自1994年2月以来,美国连续6次提高利率,

造成了数百亿美元从墨西哥等国抽走流向美国,极大地损害了墨西哥的金融和经济稳定。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条件下工作,这些正是明摆着的事实[3]。

(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1]。

(4)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质、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换言之,就是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一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大量资料已揭示:在过去十年中,世界最贫穷的五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的比例从2.3%降至1.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国家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在美国,10%的最富有者与最贫穷者之间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的。特别是90年代中期,

篇三: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正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的贸易联系与发展也就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形成,而这正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②意识能动于物质,在物质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新和发展世界。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它带来优越的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发展自己和社会。

(二)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不能把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归结为人的主观臆想;联系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事物所处的各种联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二者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矛盾,就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唯物辩证法也揭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也就是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的看待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它的影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①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也说明了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世界大经济格局的发展,还要更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②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带动了各个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中发展的观点。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的了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扩展了中国的海外市场,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但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许多风险与挑战。例如,全球化使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风险与挑战,使我国企业面临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使我国面临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挑战,以及人才流失和失业压力的挑战等等。这正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我们不能只片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好处,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同样我们的眼光也不能局限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我国取得的种种进步。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只有不断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才能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马克思论文2000字经济全球化》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28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