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论三红一创1500字

论三红一创15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4 09:30:25 | 移动端:论三红一创1500字

篇一:三红一创,青山宝林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 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柳青的《创业史》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比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写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是十七年长篇小说的重大成就。 对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却基本找不到。梁启超曾经说过:“英雄、男女、鬼神”这三类题材,“可以赅尽中国小说矣”。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在不同的外表和身份背景下,寓含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当中塑造得最好的,是那些所谓的"中间人物",如《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陈先晋,《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振山,《他们与乡村文化的深厚关系得到了深入的揭示。邵荃麟说“梁三老汉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人体农民的精神负

担。”。《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等都能看到充满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风情画。

“史诗性”,是“当代”长篇小说的追求。史诗性的理解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在描述中对重大历史事实加入虚构,其中创造英雄“典型”,营英雄主义基调,反映伟大时代。长篇《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林海雪源》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陕北延安战事,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到延安的收复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在小说中塑造了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红岩》中的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等。《红日》也有一位基层干部石东根,高级指挥员形象沈振新。

《林海雪原》少剑波,一个完美的英雄,英俊、机智冷静且富有战斗经验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的将领,感觉他是中共当时思想观念的化身, 是全知全能的神的化身。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现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以及在加上典型的革命历史环境,以及达到教育青年感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对革命的前景要充满信心,要向书中的英雄人物一样生活、斗争,认识和对待敌人,努力向英雄人物学习,当中也显示了浓重的阶级斗争和公私冲突。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突出,其社会影响非常广泛,读者数量非常庞大。许多时候长篇不仅仅被当作文学著作,而且被当作政治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十七年的许多长篇曾经哺育过整整一代人的心灵。在当今世态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评价十七年文学时,不勉会对批评其中的在政治思想的要求下,文学创作的高度的一致性,讴歌政治,是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题材单一,英雄人物“高大全”类型的相近等的不足。但是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贡献。十七年长篇小说塑造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批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小说却基本找不到,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刻画了中国农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谱写了一首历史、时代应给予农民的赞歌!

三红一创

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

《红日》

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是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详略得当,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别出心裁。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然后,作品再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

小说名称的由来: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红旗谱》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1953年开始创作三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创业史》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每期两章。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共分四部,作者生前仅完成了两部。

编辑本段青山保林,三红一创

篇二:浅论“红色经典”的再接受现象

龙源期刊网 .cn

浅论“红色经典”的再接受现象

作者:李翠丽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7期

摘 要:“红色经典”是延安文艺取得主流话语地位后至改革开放前战争文化心理下出现的特殊文学现象。因种种缺陷,这批作品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经过文学环境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再度风行,就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红色经典;文化心里;再接受

“红色经典”一般指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及被合称为“三红一创,山青保林”的《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和《上海的早晨》《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等,它们多创造于那个时期。也有指称包含文革中的“样板戏”在内的改革开放前围绕着革命历史创作的一些作品。

除文学作品以外,“红色经典”还包括舞台戏、电影、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样式。他们塑造英雄人物,表现红色岁月,怀念战争年代的革命激情,在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着某种内在同一性。用红色来界定、限定它,可能是指它与中国革命历史相关,有特定文化价值。

但不管怎样,“红色经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有过巨大的轰动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对“文革”的否定以及文本自身缺乏哲学层面上人的关注和强烈的意识形态性遭到全盘否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中期以后,红色系列又重返中国文化舞台并持续升温。1995年至1999年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推出“红色经典从书”,重印五六十年代的一批长篇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又联合推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读本”13册……这些书籍的发行量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册。各种连环画、电影、VCD大行于市。至2005年6月,已改编并播出的电视剧有《林海雪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红旗谱》《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红色娘子军》《吕梁英雄传》等,收视率也颇为可观,这股红色风暴迄今未衰。

到了90年代末,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与商业性大众文化产业联手,轰轰烈烈地推出了新的红色经典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全球化大潮流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全球化的转型危机四伏。从80年代末,知识分子逐渐分化,只有极少数人成为坚持社会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红色经典”与国家意识形态暗合及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无疑是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的重要遗产。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英雄人物身上编织太多情感纠葛,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肆意扩大原著

篇三: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 :

①胡风:“写真实”论;

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

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

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

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

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

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

⑧夏衍:“离经叛道”论

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 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

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 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 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

6、杨朔模式

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8、伤痕小说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1977-1979 年间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它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伴随着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而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内容是表现

“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这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具有广泛影响。主要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

9、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出现于70年代末,它以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其主要内容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具有广阔的社会涵盖面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芙蓉镇》等。

10、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有韩少功、阿成 等。

11、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新时期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主要代表性作家有残雪、莫言、刘索拉、徐星等 。

12、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一个创作潮流。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13. 归来诗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主要代表性诗人有艾青、曾卓、牛汉、绿原、流沙河、邵燕祥等。

14、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是在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他们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批对文革专制时代叛逆、矛盾情绪的诗歌,表现了人的觉醒和主体的回归。“白洋淀诗群”和《今天》刊物为朦胧诗出现做了准备。

15、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具有探索性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

16、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诗歌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有别于朦胧诗的又一新的诗歌写作倾向和审美思潮,他们在诗学上提倡非文化、非崇高、非意象,主张“诗就是诗本身”,它是由语感构成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主要核心社团有“他们”、“非非主义”等,主要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等。

17、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18、实验戏剧

实验戏剧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指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大胆使用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创作具有荒诞情境和意味的戏剧。但是实验戏剧经典文本的缺乏,又使其颠覆行动显露出“意义大于成果”的缺陷。主要代表作家有高行健等。


论三红一创15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26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