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采薇读后感1000字

采薇读后感1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3 13:08:20 | 移动端:采薇读后感1000字

篇一:《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

附《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实则不是在采薇,而是在拾掇乡思。诗人虚言采薇,而实写了自己在寒冬飘雪之际,解甲归乡时的所思所感,中间夹杂了对军队战事的战斗激情,最后抒发了浓郁的思乡厌战之情。似乎大多诗评也就从此展开了,然而读来确实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决计不赞同某些诗评所见,称全诗三、四章表达了激昂的战斗情感,这决然是在断章取义。诗人如此厌战,在自己归乡途中,犹怪战事不决导致自己不能返乡,如此心境,又怎会因战而自豪呢?

且看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何谓常之华?《诗*小雅》有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之华,袍泽之代也。那有什么呢?只有战友啊!那有什么呢?只有战车啊!这样就是战斗激情么?

所谓诗切不可断一句而定论,回想《采薇》以何起兴?家乡之薇啊。而前线征战之地,何处采薇?家乡之薇,已经初露芽头了吧?家乡之薇,怕已渐展头角了吧?家乡之薇,又已成熟刚硬了吧?而我呢?“曰归曰归”,却也只能自叹“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有期”了吧?“我行不来”,“我行不来”啊!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何其雄也!“一月三捷”,何其喜也!诗人又以何言续之?“岂敢定居”!若是激起了战斗之情,当是载歌载舞,大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之语,何来居无定所之忧愁?“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何其瑰也!可是,不还是得日日戍戒么?那四牡骙骙何如?业业何如?翼翼又何如?于我,一小人尔,只是一个所腓,一个庇荫罢了。我期盼那雄马雄壮,只是因为它是我生存之本啊;我期盼我们军队所向披靡,也只是因为只有胜利才能让我还乡啊!哪有什么自豪之感,哪有什么军人之职,诗人不过是个平民,活着,才是他想要的,归乡,才是他渴求的。诗人是个征人,他不是将军。将军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背后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诗人只是一个应征入伍,日日思乡的可怜人罢了,此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军人自然而然的自豪之感么?君不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么?

何况,若是某些诗评所说的,三四章确是军人爱国之情,为何忽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千古一句,竟无人觉得突兀!前后之景不同,前后之时迥异,如此不同时不同景的回忆与识见,毫无过渡,直叙连章,《诗经》首篇《关雎》中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前面不还承接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么?苏轼有云,诗赋杂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言得之。

亦屡念“昔我往矣”两句,总觉沧桑悲凉之感幽然而生。不禁念及东坡先生化用的一段

《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而诗人之征途何止一年?自古道柳树无情,树是柳树,却不留人。有此深意,也便有了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云云。而霏霏雨雪,虽冰冷扑面,却迎我归来,景寒心暖啊!殊不知杨柳依依,是何年柳?只道雨雪霏霏,是今朝雪。薇作薇柔,薇刚薇枯,戎戍几何?今我老矣,解甲归乡。可故乡,还是当年故乡么?只一来一回,却言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实,只一柳一雪,却道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是而已。

而全诗末句,亦有深意,只是被前一句之拍案惊奇略盖风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马不快乎?行不疾乎?诗人思乡急切,想必早已挥断了马鞭,可却还嫌行道迟迟,便更加反衬情感之急切。而后重复一句“载渴载饥”,此时已非往事,非因战事不断而饥渴难耐,而是急于赶路忍耐着饥渴。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悲鸣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似直抒胸臆,实则大有深意。“我心伤悲”,然也,出征数载而不得还乡,心有大情怀无处可释,而屡屡身处生死之间,悲哉。但已然近乡,何故感叹“莫知我哀”呢?没有人知道我的哀愁啊,那家人呢?乡人呢?柳永有佳人思己之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诗人如此思乡,想必家人也应是那样思念他吧?可是诗人却还是哀叹:“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他知道没有人能和他的心情产生共鸣了,是乡音难觅?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悲感?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他想到了什么?还是归乡途中的所见,已经预示了家乡的变故?亦或是战事已经迫使原来的乡人留连他所?

又或者,诗人仅仅只是在感叹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感叹这几年中没有知音?但我想不会是这样,征人之中思乡的定不止他一人,有诗云“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怎么会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哀鸣呢?诗人想说什么,诗人在说什么?我们怕是没有定论了。但是,正是及至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思,才能让我们更加地体会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思。

篇二: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

附《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采薇”,实则不是在采薇,而是在拾掇乡思。诗人虚言采薇,而实写了自己在寒冬

飘雪之际,解甲归乡时的所思所感,中间夹杂了对军队战事的战斗激情,最后抒发了浓郁的

思乡厌战之情。似乎大多诗评也就从此展开了,然而读来确实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

我决计不赞同某些诗评所见,称全诗三、四章表达了激昂的战斗情感,这决然是在断章取义。

诗人如此厌战,在自己归乡途中,犹怪战事不决导致自己不能返乡,如此心境,又怎会因战

而自豪呢?

且看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何谓常之华?《诗*小雅》有云:“常棣之华,鄂不

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之华,袍泽之代也。那有什么呢?只有战友啊!那有什

么呢?只有战车啊!这样就是战斗激情么?所谓诗切不可断一句而定论,回想《采薇》以何起兴?家乡之薇啊。而前线征战之地,

何处采薇?家乡之薇,已经初露芽头了吧?家乡之薇,怕已渐展头角了吧?家乡之薇,又已

成熟刚硬了吧?而我呢?“曰归曰归”,却也只能自叹“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有期”

了吧?“我行不来”,“我行不来”啊!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何其雄也!“一月三捷”,何其喜也!诗人又以何言续之?“岂

敢定居”!若是激起了战斗之情,当是载歌载舞,大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之语,何来居无定

所之忧愁?“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何其瑰也!可是,不还是得日日戍戒么?那四牡骙骙何

如?业业何如?翼翼又何如?于我,一小人尔,只是一个所腓,一个庇荫罢了。我期盼那雄

马雄壮,只是因为它是我生存之本啊;我期盼我们军队所向披靡,也只是因为只有胜利才能

让我还乡啊!哪有什么自豪之感,哪有什么军人之职,诗人不过是个平民,活着,才是他想

要的,归乡,才是他渴求的。诗人是个征人,他不是将军。将军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背后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诗人只是一个应征入伍,日日思乡的可怜人

罢了,此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军人自然而然的自豪之感么?君不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夜征人尽望乡”么?

何况,若是某些诗评所说的,三四章确是军人爱国之情,为何忽转“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千古一句,竟无人觉得突兀!前后之景不同,前后之时迥异,

如此不同时不同景的回忆与识见,毫无过渡,直叙连章,《诗经》首篇《关雎》中言“求之不

得,寤寐思服。”前面不还承接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么?苏轼有云,诗赋杂文应如行

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言得之。亦屡念“昔我往矣”两句,总觉沧桑悲凉之感幽然而生。不禁念及东坡先生化用的一段《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而诗人之征途何止一年?自古道柳树无情,树是柳树,却不留人。有此深意,也便有了韦庄

“无情最是台城柳”云云。而霏霏雨雪,虽冰冷扑面,却迎我归来,景寒心暖啊!殊不知杨

柳依依,是何年柳?只道雨雪霏霏,是今朝雪。薇作薇柔,薇刚薇枯,戎戍几何?今我老矣,

解甲归乡。可故乡,还是当年故乡么?只一来一回,却言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实,只一

柳一雪,却道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如是而已。

而全诗末句,亦有深意,只是被前一句之拍案惊奇略盖风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马不快乎?行不疾乎?诗人思乡急切,想必早已挥断了马鞭,可却还嫌行道迟迟,便更加反

衬情感之急切。而后重复一句“载渴载饥”,此时已非往事,非因战事不断而饥渴难耐,而是

急于赶路忍耐着饥渴。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悲鸣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看似直抒胸臆,实则大有深意。“我心伤悲”,然也,出征数载而不得还乡,心有大情怀无处

可释,而屡屡身处生死之间,悲哉。但已然近乡,何故感叹“莫知我哀”呢?没有人知道我

的哀愁啊,那家人呢?乡人呢?柳永有佳人思己之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

归舟。”诗人如此思乡,想必家人也应是那样思念他吧?可是诗人却还是哀叹:“莫知我哀!”

没有人知道,他知道没有人能和他的心情产生共鸣了,是乡音难觅?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之

悲感?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他想到了什么?还是归乡途中的所见,已经预示了家乡的变故?

亦或是战事已经迫使原来的乡人留连他所?又或者,诗人仅仅只是在感叹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感叹这几年中没有知音?但我想不会

是这样,征人之中思乡的定不止他一人,有诗云“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怎么

会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哀鸣呢?诗人想说什么,诗人在说什么?我们怕是没有定论了。但是,

正是及至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思,才能让我们更加地体会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绵绵

情思。篇二:《治水》、《采薇》读后感 《治水》、《采薇》读后感首先,《治水》一篇是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而来,整个天下洪水浩浩荡荡,人民置身于

水深火热之中,鲧治水不力后,被舜处治,后舜让其子大禹负责治水之事。围绕着治水,几

个学者之间关于大禹是否为一条虫的争论,实则是在讽刺当时某些知识分子关于“文化城”

的不当言论,该不当言论与当时的不抵抗主义关系密切。这大概是鲁迅先生此文的用意之处。

但我更想谈谈别的东西,比如关于大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勇于冲破思想枷

锁的改革者。首先,总结一下,改革无疑受到社会惯性的阻碍,改革意味着改变旧有的社会

秩序,创建新的社会秩序,重新分配资源、安排社会角色。这种过程显然困难重重,哲学上

讲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将触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所以当大禹提

出“导”的策略时,他便受到形形色色的改革阻挠,首先是一个年轻的官员“这是蚩尤的法

子”一个勇敢的年轻官员悄悄激愤着。接着又来了一个世故的老家伙搬出了三纲五常来约束

大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云云。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人物而已,仔细想想站在他

们背后的是千千万万的反对的人,所以改革是需要改革者拥有巨大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大

禹是个勇于变革的人,有勇气不惧反对的洪流,有毅力敢坚持,有创新思维提出疏导策略,

有头脑懂得寻找支持者舜,结合这些大禹方才成功。回首那个时代,我们才会领略鲁迅先生

的良苦用心。在那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时代,中国社会内部千疮百孔、宛如一个浑身流

脓的虚弱巨人,任人宰割。无疑,我们需要改革者,需要这些志士仁人去探讨救国之路,

去打破旧的枷锁,创建一个新的、有希望的中国。于是,我们需要大禹这种勇于改革甚至于

革命的仁人志士,去启迪民智、创造现代化的中国。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

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骨气不是

为了传统的落后文化而死,忠诚不是忠君,应该是忠于祖国。顾炎武曾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亡国只是朝代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沦亡。故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真正的忠诚乃

是忠于自己的民族,这里的民族不是狭隘的生物性民族划分,而是具有文化认同意义的中华

民族。站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尴尬时代,常常会有一批知识分子拘泥于旧的世界,不是有许多

遗老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明郑成功、文天祥起兵反清复明、王国维跳湖也有为大清而

死的成分吧。鲁迅批判了那个时代旧式文人面对巨大变革、改朝换代的愚昧与落后认知,用

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旧式知识分子

他们精神的无价值.同时,鲁迅在这篇作品中又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

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以小丙君为代表的乡绅、世故官员是这类人物的原型,在

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前,小丙君就开始着手准备后退之路。这些乡绅、世故官员不关心国家

的前途命运,是国家的蛀虫而已, “篇三:诗经读后感 《诗经》—草色蔓延的忧伤杜家小学 王腊梅

如果在情人节这一天,你收到的不是玫瑰花,而是一捧草,那草是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

的芦苇。芦花轻扬,随风摇曳。啊,亲爱的,先别忙着皱眉疑惑,你耐心找找,在那捧柔韧

的草茎处,应该会有一张写了字的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

是的,你收到的芦花就是那最著名的爱情草。这草在花店里是买不到的,甚至在城中都很难

发现它的影子。两千多年的那个痴情男子早就告诉我们了,那是生长在河岸旁的一种迷离的

植物,如同生长在爱情和理想的彼岸。如果,如果,你真的收到了它,那就给他一个微笑吧,

哪怕你也如水之湄的那个女子,虽然并不一定爱,但在他的追求中你自有了不同寻常的美。

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它可以让所有平凡的事物焕发神采,如同让一株芦苇变成古往今来最风

致最耐人寻味的植物,只要我们是以爱的名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两个字的发音是那么平静淡然,但有了后面的苍苍,凄凄,瞬间把感情渲染得一片水意

氤氲,山高水长。这个男子似乎不同于《诗经》中其他人,他是诗意的理想的,那水中央的

梦中伊人比之具体的爱恋对象,更象心中的一个美好境界。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

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

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

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

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

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彼

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

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

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

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

《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

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

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

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

就是呼吸你。

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

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

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

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 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

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

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

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

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

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

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

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

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

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

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

薇》
采薇读后感1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20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