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苏东坡传读书交流

苏东坡传读书交流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00 | 移动端:苏东坡传读书交流

篇一: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话题及参考资料

一、《苏东坡传》卷二补充资料

1. 风雨对床 (第六章第二段)

【释义】: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

【出处】: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后因以“风雨对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

2.关于《凌虚台记》(第六章P63)

陈公弼在官府后园建了一座楼台,取名"凌虚台",供官员们休闲时使用。楼台建好了,陈公弼请苏轼为这座凌虚台写一篇文章,留个纪念。

附参考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文章的确写得好,虽然是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但其中蕴含着一股郁郁勃勃、不可阻挡的生机与活力。不过明眼人也可以看出来,这篇短文也是"小苏"向"老陈"射出的一支小小的讥讽之箭。

那么陈公弼的反应如何呢?依照他冷面的性格,该不会勃然大怒,再罚苏轼一百斤铜吧?恰恰相反,读了这篇文章后,一向没有笑脸的陈知府却笑了,他说:

吾视苏明允(苏洵,字明允)犹子也,某(指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大意是:我对苏洵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苏轼就好像是我的孙子,我平时之所以对他分外严厉,故意不给他好脸色,是因为看他年纪轻轻的就名声大振,担心他把握不住自己,骄傲自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所以要想办法挫一挫他的锐气,让他头脑冷静一些,没想到这个小伙子还真往心里去了呢,对我满肚子的不高兴呐!

(选自《康震评说苏东坡·步入仕途(2)》)

二、读书笔记参考话题(《苏东坡传》卷二)

1.苏东坡诚心祷告,比如多次求雨,可又不惧鬼神,是否矛盾?千年以前的宋朝,应该说是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苏轼一介书生,为什么敢于跟鬼相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第六章)

2.在作者眼中,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人认为林语堂因为喜欢苏轼,而在书中贬低王安石,你同意吗?请查找相关的生平资料及评论资料,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第七章到第九章)

3.手足之情是苏轼毕生歌咏的题材。苏轼和弟弟苏辙二人虽个性不同,但甘苦与共,互相慰藉,互相扶持。请结合文本,联系社会现实及自身,谈谈你对手足之情的理解和感悟。(第十章,第十二章)

4.苏东坡在当官期间很受百姓欢迎,请列举其理由。联系社会现实,你觉得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官?(第十三章)

5.第六章和第十一章中,苏东坡表现出怎样的交友态度?结合自身的感悟,谈谈你自己的交友观。

6. 苏轼一直嫉恶如仇,面对邪恶,面对错误,保持敢于批评的人生态度,因此常得罪人并卷入政治纷争。而从古至今,许多人恪守中庸之道,认为枪打出头鸟,《中庸》的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换言之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感悟,谈谈你的理解。(卷二)

要求:

选择任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书笔记。写之前请将该话题附在前面。

篇二:苏东坡传读书报告

《苏东坡传》阅读体会

刘宜衡

经济学院经济学与数学双学位实验班 2015200833

手机:18810978677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 从选材上,作者说要了解一个死去的人必要了解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要容易得多。的确,一个已经死去的人,生活已经完结,他大大小小的事情、成就已可以一一列举,他的人生没有了变数,如同是一卷资料让我们习读。

2. 本书写了苏轼从童年青年到壮年到老练然后到流放岁月的一系列事情,帮助我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苏东坡的一生。其中,写了许多对苏轼影响很大的人,像王安石变法里面的王安石,也写了苏轼的爸爸、兄弟,更全面了解生活,加强认识。

3. 本文在苏东坡仕途的转折点详细描写,如逮捕与审判。一来可以更深刻了解人物,二来结合时代背景,第三我认为还有部分警示作用。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 个人认为,在写一个人的传记时,按时间顺序介绍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固然有条理,是非应该前后的联系更密切一些,因果关系更强一些,比如壮年时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性格是因为童年的时候发生的什么事导致的。

2. 想了解一下在苏东坡去世后对后世(较短的一段时间)的影响,人们(不同阶级)如何评价。

3. 想了解更多仕途之外,比如个人生活方面的事,来更全面了解苏东坡。

篇三:《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纵横儒道,笑看沉浮《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高二3班 顾佳怡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句体现儒家入仕观点,后句表现道家的出仕,追求心灵世界宁静、丰腴。这正是苏轼的人生写照,苏轼一生在政治斗争中沉浮,在朝为官时他能正直进谏,下放地方时他能造福百姓,流落边土时他仍淡泊豁达。他身上同时具有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乐观超脱。

在朝为官,正直进谏

说到苏轼的政治生涯,不可不提到王安石变法。王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他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所以其争执只出现于官僚组织中。或许从现今的视角来看,有人会赞扬王安石变法,称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发展生产,财政状况有所好转。诚然其变法的出发点无可厚非富国强兵。但在当时造成民不聊生,百姓负担大大加重确是事实,加上王安石本人的刚愎自用,使得大部分朝臣反对变法,包括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清除台谏,打压反对派,任用邪佞。当时苏轼任职史馆,位卑权小,又仅限于文学方面,但他多次上书,强调孟子的君权民授以及为政治当容清议。最后一次上书时元祐派高官都已去职,时机不利,他仍是奋不顾身力劝皇帝,他知道自己即使不遭大祸,也会被免职。这些奏折里带有几分的政治需要,党派之争,我们无从得知。但我相信其中忧国忧民,希望国泰民安,君主虚心纳谏,注重民生的思想是真情流露。哪怕以自己整个政治命运,甚至生命作赌注,苏轼都在所不惜,正直进谏。

放下地方,造福百姓

1086年,元祐元年,太后摄政,苏轼获太后支持,任翰林学士知制造。此职位高权重,当时王安石余党在外兴风作浪,朝内苏东坡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大胆的言论得罪了不少人,屡遭弹劾,虽有太后支持,但苏东坡厌倦了此类斗争,自请在地方任职,元祐四年,苏轼成为杭州太守,苏东坡凭借太后赏识,要求朝廷拨款进行重要的改革。短短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平抑粮价,不顾朝廷和邻近各省的官吏的漠视,一个人热心赈灾,他所修造的苏堤春晓乃是西湖十景之首。元祐七年,苏东坡免除百姓官僚的建议正式下诏颁行。他的愿望实现了,表章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

流落边土,淡泊豁达

1093年,元祐八年太后去世,哲宗当政,起用章惇为相,章惇掌权后疯狂迫害元祐党人。苏轼被一步步贬谪,至流放海南,有记载苏轼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如此困苦的环境下,苏东坡仍是那顽皮、幽默的模样。他说:其余瘴疬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廖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放人相知者,那以此语之。在海南岛上找不到好墨,苏轼就自己试着制墨,差点把房子烧掉。闲时,苏轼到乡间四处采药,分辨各种草药。他此时最杰出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

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无不体现着苏轼的乐观豁达,淡泊自持。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新太后神宗皇后摄政,苏轼获赦调往雷州,太后准许苏轼自由定居,不幸七月,苏轼染病去世。人生苦短,任何人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但苏轼用他的正义,豁达,才情感动着一代代的后人。时至今日,我们仍记得有位纵横儒道、笑看沉浮的才子漫步在历史那畔,一身浩然正气。


苏东坡传读书交流》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80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