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流通创新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研究

流通创新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研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9-05 13:28:12 | 移动端:流通创新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研究

流通创新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研究 本文关键词:流通,增长,农村,创新,消费

流通创新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研究 本文简介: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现状分析农村消费水平逐步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农村消费水平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解放初期至1978年,这一阶段农村消费水平较低,由于物质条件奇缺,人们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二是1979-2000年,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得到很大

流通创新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研究 本文内容:

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现状分析

农村消费水平逐步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农村消费水平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解放初期至1978年,这一阶段农村消费水平较低,由于物质条件奇缺,人们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二是1979-2000年,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三是2001年至今,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化,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加,农民消费水平增长很快。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803元,而在2017年高达10955元,年均实际增长8.6%。同一时期,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350元,至2017年时为24445元,年均实际增长7.4%;在绝对数值上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然而,从年度增长速度上看看,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要高于城镇居民增长速度1.2%,说明农村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从数据上来看,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比1978年的63.9%下降了34.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6%,比1978年的57.5%下降了28.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比1978年的67.7%下降了36.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消费能力受到收入限制,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农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因为收入受限,物资紧缺,农村实行集体制经济,农村个人可支配的收入有限,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有限,主要集中在数量有限的衣食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农村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提供消费的资金较多,比较明显的改善是自行车、手表、电视机等产品进入农村任舒(安阳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高校重点科研项目(18B79000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南“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家庭,其后,随着农村收入的增长,农村家庭对空调、摩手车、小汽车、电话手机等通讯及家电产品追求增加,这些产品在农村普及并不断更新换代。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5部,计算机80.8台,家用汽车37.5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46部,计算机29.2台,家用汽车19.3辆。2013年至2017年农村消费支出情况分别为7485元、8383元、9223元、10130元、10955元,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具体如表1所示。然而,由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农村消费能力受限,与城镇相比,消费结构仍然存在差别。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明细结构上也有不同,以2017年为例,农村居民消费构成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通信消费,分别为3415元、2354元、1509元,占比分别为31.17%、21.49%、13.77%;其次是教育和医疗,分别为1171元、1059元,占比分别为10.69%、9.67%。随着农村消费水平增长,农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食品消费支出逐步下降,农村居住消费逐步增加,表明农村居住环境正在改善,此外,交通通信消费和教育、医疗消费支出增长,表明农村居民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加大了教育和医疗投入,希望获取更好的生活保障。农村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由于各项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首先,农村购买服务的条件得到改善,便利于农村居民就近消费。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一部分大卖场进入农村集市或者主要居住区,与农村消费市场更加接近,促进了农村消费的便利化。同时,农村本土居民在各乡村设置便利店,包括部分乡村设置了村镇银行服务网点,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开展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活动,方便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活动。此外,部分医疗单位定期开展医疗服务下乡活动,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就地就诊。但在教育消费方面农村居民开支成本增加,由于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环境改善出现农村人口流失,农村小学数量缩小趋向集中,中学一般以乡镇为主设置一到两所,高中大多集中在县级城区,农村在基础教育方面投入增加,以及农村子女进入高等学校的增多,因此教育投入相应增加。其次,农村外出消费的机会增加。由于农村居民条件的改善,外出消费的机会增多。由于部分乡村购物环境较差,物品销售不全,农村一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不能从本村本土购买到的物品,或者农村人因为受到消费习惯影响,认为本地的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大多到县城或者大中城市购置高档品,比较高档的服装、电器等,此外,还有小汽车等,使消费市场延伸到大中城市。还有一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期间从外地带回所需的物品,满足家庭需求。再次,由于网络购物出现,农村通过网购方式进行消费增加,农村足不出户能够购买到所需物品。这得益于农村物流运输的发展。再次,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间集市交易也较为活跃,农村间相互提供农产品消费,以及农村通过网络或者通过通信联络组织农产品销售活动,将本地农产品推广出去。最后,支付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善。随着金融业务向乡村延伸,以及移动支付发展向农村渗透,农村消费使用现金结算需求减少,通过银行转帐方式,或者手机支付的方式在农村消费活动中得到使用推广。

在城乡双向流通背景下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农村消费增长水平。近几年来,虽然农村收入增长明显,2013-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分别为9430元、10489元、11422元、12363元和13432元,但总体增长幅度有限,具体如表2所示。农村以2017年为例,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虽然实际增长幅度比城镇居民增长幅度要高,但在总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为5498元、5028元、2603元和303元,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于农民的打工收入和经营收入。原因上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加快,一部分农村居民实行了转移,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已不属于农村消费序列,在计算口径中进行了剔除;二是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都很不固定;三是大部分贫困人口都在农村,而且这部分人脱贫任务很重,有许多属于缺少劳动力,无法通过自身解决收入增长问题。因此,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农村消费规模的主要原因。(二)农村市场流通渠道不足影响消费环境提升。农村社会环境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明显不足。主要是农村市场流通渠道严重不足,一是农村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固定有效的销售渠道,农产品销售与流通环境不畅,包括农村间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及农产品进入城镇市场销售渠道两个方面,增加了销售成本。二是农村商品数量有限。销售市场环境存在局限,包括场地设置有限,商品供应数量不足,很多产品在农村市场中无法购买。主要集中在集贸市场,环境脏乱差,不能提升消费升级。三是农村消费市场管理混乱,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农村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影响着农村消费市场的信誉,使农村一部分消费能力出现转移。(三)农村保障制度滞后阻碍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在农村居民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必须精打细算过日子,在收入不稳定,而支出相对出现刚性的情况下,农村消费趋于保守,信贷消费很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给农村居民消费形成很大压力,住房支出、教育支出等占了很大比重,在养老和医疗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农村消费变得更加谨慎。农民必须预存养老和医疗资金,以防万一。此外,农村消费中的人情支出也占有较大比重,占用一定的支出。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在许多方面支出成本要比城镇居民高,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的压力,农业经营收入减少,特别是农业投入大,农产品价格涨幅有限,甚至出现农村经营收支倒挂现象,影响农民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村消费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不能带动农村消费升级。

流通创新对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机理分析

(一)流通技术创新。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离不开流通技术的创新,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动力。通过创新,可以缩短农村商品的流通时间,大大提高商品的通速,进而降低农村商品的流通成本。流通成本的降低可以进一步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另外,由于流通成本的降低势必会导致销售终端价格的降低,销售价格的降低就会刺激农民的消费欲望,进而提高农村消费规模。就流通技术创新而言,主要涉及以下三点:一是创新机械化技术;二是制定流通技术标准;三是实现流体技术的信息化。随着流通技术创新的兴起,机械化技术的应用释放了大量的劳力,实现了规模生产。而技术的标准化融汇于这个创新过程,这是新时期流通领域发展的一种新理念。2015年底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301多项流通标准,流通标准化的制定在促进物流效率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物流的规模化发展,进而降低了物流成本。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流通创新变得更为迫切,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注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支付等技术在农村流通中的应用更加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流通企业各环节的高度整合,进而提高了企业流通环节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助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随着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的逐渐成熟,包括农产品惠农网和中国农业网在内的各种农产品交易网站得以面世,这些互联网新兴平台的逐渐成熟,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流通主体也借此消除了信息屏障带来的价格差,从而实现了利润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二)流通制度创新。受我国行政体制的影响,流通领域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形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流通市场的分散化是造成流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基于此,制度创新迫在眉睫,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解放农村流通生产力、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农村流通制度的创新,主要涉及以下三点:一是政策的创新;二是体制的创新;三是制度的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现了购销一体化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是基于当时历史背景的一种改革,这对于当时物质贫乏条件下的中国粮食价格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都会在“一号”文件中强调要深化农村流通市场改革,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规模。这些政策文件的先后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流通市场的改革。2005年,商务部牵头,会同有关部委在我国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工程,随着这一“工程”的有序推进,农村消费环境和质量有了质的提升,农村消费结构和消费成本得到了本质的改变,随着农村市场的逐渐成熟,城市消费市场模式逐渐向农村市场渗透,特别是连锁农家店的兴起,在提高农村消费质量的同时,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之后,我国又在农村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旨在通过此“工程”的实施以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对接,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拓宽产品流通渠道以实现农村市场的结构调整。流通效率低下一直是制约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流通效率可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受“新网工程”的影响,以农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结构得以调整,基本上解决了农产品难卖、农资难买等问题,农村就业和消费环境得到了本质的改变。特别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农超对接”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农产品流通时间,提高了流通效率,使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得以有效融合,农民增产增收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近年来国家扶贫政策的有序推进,诸如合作社等经营模式的兴起,提高了农村生产主体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同时,还促进了农村流通制度的创新,极大的释放了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三)流通组织创新。流通组织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降低消费成本。优化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商品流通的规模化程度,比如目前常用的连锁经营即为组织创新的产物。我国流通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组织创新,就农产品而言,由于我国规模化生产的程度不高,更谈不上规模化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居高不下。张晓林(2015)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流通分散化是导致交易成本高、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市场风险抵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通过组织创新,全面推广专业合作社等,提高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流通,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农村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农村市场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内一些农产品批发中心就是通过组织创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进而实现成本降低的目的。连锁化经营的优势在于通过管理水平效率和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村农资和其他商品的消费质量和降低其交易成本,连锁经营可以实现规模化采购,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铲除信息屏障带来的巨大价格差,使农民能够获得优质廉价的消费品,与此同时,通过消费市场和环境的改善激发农民的消费欲,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和体量,实现农村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四)业态模式创新。农村消费市场体量增加的落脚点在于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基于此,可以在整合产业链的基础上,对交易方式等进行变革式的创新。“农超对接”模式的实现直接将农户和超市连接起来,降低了两者之间的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时的新鲜度即质量,最终使消费者、农产品生产者和超市都获得了实惠,进而刺激消费。在此基础上引入农村经纪人,充分利用后者在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优化产品内容,则会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结构产能优化升级,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过去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农资采购成本较高,因此,可以通过批发和农户加盟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农产品生产者在农资方面的投入,另外,通过中间环节的减少,提高农资的流通效率和质量,进一步释放市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信心,从而促进消费。李骏阳(2015)认为,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适当扩大农超规模,比如经营规模为500平米左右的综合超市,而在人口相对分散的农村,可以采取厂家直销即统一配送的模式,进而提高销售的灵活性和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以村为支点的农业生产网络化销售。目前,随着农村市场改革的持续深入,各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是基于农村消费品流通模式的创新探索,其目的都是扩大农村市场的需求和消费。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电商、特别是政府主导、阿里巴巴公司支持的农村淘宝的兴起,农产品网上销售模式将更大的红利让给了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农民网络采购农业生产资料也逐渐在农村开始流行,这对于农民消费热情、消费欲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流通创新扩大农村消费的机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流通创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农村市场改革,提高农村市场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地政府一直致力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改革,特别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农村流通市场的创新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每一次文件的出台、每一次专项行动的开展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更加完善和科学的农村流通体系,进而降低物流成本和促进消费升级。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都将致力于农村流通市场的创新,从市场和政策的角度促进创新力度,释放创新所带来的市场红利。比如,国家在农产品流通市场给予财政支持,享受税收优惠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消费欲望、提高农村市场的消费规模。(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每年都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基于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落后的西部省份的农村,受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很多现代化商品无法进入这一市场。基于此,各级各地政府要加大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为商品进出这一市场打开一条宽敞的大道。另外,要科学规划连锁网点的布局,确保能够覆盖广大的农村地区,避免因为网点过于密集和分散而影响消费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强监管,进一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和市场,确保农民消费欲望不减。(三)创新农村组织,提高农村组织程度。提高农村流通效率的有效途径就是创新农村流通组织。通过组织的优化实现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引导农村经营主体向集团化发展。同时,提升组织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最大限度地缩减流通环节;促进流通中介组织的科学发展,借助中介组织在信息、交易等领域的优势,降低信息屏障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积极开展有关培训,提高农村经营主体和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四)强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导农村消费升级。加强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支付等现代技术在农村流通领域的应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情况下,推动条形码等技术在农村流通环节的使用,并推动信息化平台、数据库的建设,从而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立足于市场经济的角度,将连锁超市等引入农村地区,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普及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农村淘宝等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物流体系,逐渐引导农村居民向网络消费倾斜,进而实现这一地区的消费升级。

作者:任舒 单位:安阳学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流通创新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研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746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