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8-13 10:57:45 | 移动端: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本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探讨,研究生,创新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本文简介:摘要:在经济发展迅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扩大,这无疑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美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理性思考中获得经验和启示,构建具有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本文内容:

摘要:在经济发展迅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扩大,这无疑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美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理性思考中获得经验和启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美国经验;中国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国家创新能力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手段。美国是世界上率先实行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在研究生培养上有着独特而稳定的模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教育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学习借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路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拟通过对美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并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凸显,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精英教育的中流砥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对高校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塑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关于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阐释。如上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创新人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等八大特质;[1]国内学者王树国界定创新型人才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始者或者是新路径的引领者;[2]刘宝存将创新人才定义为是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且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3]依据上述学者的理解,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可以归纳为具有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善于发现问题并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将自己所学创造性地运用到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来,将来能为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新时代个体。此概念进一步指出,研究生创新人才应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是学历与综合素质的统一,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有着深远地影响。

二、美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借鉴和应用德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建立一套成熟而稳定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研究生院制———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又发展为协作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4]该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到培养评价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与明确性。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及科学发展的要求而培养出的能够达到一定标准和规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总和。”[5]它明确指出“培养怎样的研究生”的问题。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生素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研究生的培养实施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美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性和明确性并存。在层次上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之分,在学位类型上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学术性学位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训练和学术精神的培养要求更为严格,如研究方法的习得,学术规范的掌握等。学术性硕士学位是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实际上是带有过渡性质的“过渡学位”,[6]所要培养的是将来从事科学严谨的学术和理论研究的高级研究人员。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着重强调培养引领社会发展并能在多方面发挥才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倾向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的发挥。这种特性鲜明的分类培养教育模式促进了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二)培养过程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研究生培养过程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导师指导、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途径,培养研究生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活动过程。[7]它回答了“如何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培养过程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部分,一般包括招生选拔、教学模式、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四个阶段。1.招生选拔研究生招生选拔是培养过程的首要环节。美国研究生教育地包容性使其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每年来自各个国家的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学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使美国的科研水平领先于其他国家。再者,美国研究生的招生选拔方式“因校而异”。即各大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招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且导师对研究生招生具有选择权和决定权。选拔方式灵活多样,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创新能力的选拔更加重视,在选拔考试中更加看重考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能力。这种综合性较强的选拔方式为美国高校招收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的年轻人,为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教学模式美国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于课程设计结构的多样化。在强调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时,还重视跨学科教学课程的培养,使学生文理兼修成为通才。以开放式、多样化、系统性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能帮助学生构建理论框架、拓展思维、发展个性。以研讨会教学、课外实践或聘请校外专家为教授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研究中接触前沿研究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和质疑批判能力。在学科交叉课程培养中,通过开设多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人文价值的陶冶教育,体现多学科素养。3.科学研究美国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科研工作开展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不仅可以个人单独研究,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此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美国的大学普遍与企业进行合作来共同培养研究生。现代企业里拥有杰出的科学家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收到很好的培养效果。[8]导师在美国研究生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受过科学系统的专业训练,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洞悉科学发展的前沿,能够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研究的最前端。因此,为了吸引留住各领域优秀专家和学者,美国高校在经济、科研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9]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及科研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督促,发挥着重要的向导作用和评估功能。4.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美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点。论文的好坏直接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但并不对研究生培养结果的评定起决定性作用。在一些高校,论文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某种模板,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答辩客观公正,更加严格。论文答辩不仅考核研究生对文献和研究背景的了解,还重点要求学生阐述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对文章的创新和理论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国的硕士研究生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实行竞争淘汰制度。并非人人都可以在修完学分和进行论文答辩之后顺利毕业。这种严出的做法是激励在读研究生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素质,保证高校输出高质量硕士人才的有利途径。[10](三)培养评价的科学性与广泛性。培养评价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评判和监测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研究生的质量进行检验的价值评判活动。它回答了“培养的研究生怎么样”的问题。在汲取多国经验的过程中,美国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能够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调控体系。包括高校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评价模式确保研究生的质量。还包括民间机构和私人团体,以及其他的一些学术研究机构,新闻传媒等形成民间机构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种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估体系能够更客观真实反映被评价主体的情况,使评价方式更合理有效。

三、美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在探索美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培养目标单一、招生选拔缺乏自主性、课程设置陈旧落伍、培养评价参与性低等方面。结合学习美国培养研究生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过程中应遵循多元性、灵活性、前沿性、参与性等原则。第一,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注重多元与发展并存原则。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开始注重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但重视的水平还不足够让社会改变对专业型硕士学位的偏见。因此,教育部门在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时要注重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协调发展。发展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第二,在研究生的招生选拔中注重招生灵活性与自主性统一原则。当前,我国研究生录取的方式为“初试+面试”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确保了招生工作的公平,提高了招生效率,却缺乏灵活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形成固态思维模式,缺少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结合美国研究生教育在招生选拔中的优点,政府应给予学校更多招生自主权。学校在选拔人才过程中注重选拔方式的多样性,形成以考试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选拔模式,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第三,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注重层次性和前沿性相结合原则。课程设置应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入学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一知半解,基础知识理论不扎实。因此,加大基础课程设置力度,让学生在大量学习和阅读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科交叉课程的学习亦必不可少。注重发展学生多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当然,课程设置还应注意与当今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注重课堂学习的前沿性,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在科学研究上注重引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上要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导师作为学生学习研究的指导者要注重对其在学术上的引导,因材施教。通过借鉴美国研究生论文指导小组,我国在科学研究上可以设立相关科学研究委员会,让学生接受不同导师指导,培养学生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素养。第五,在培养评价上注重参与性和科学合理性相统一原则。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包括学校评价,还要有社会广泛参与,注重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美国的研究生培养评价的完善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提高外部评价水平,促进研究生培养评价科学合理性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评价的重中之重。

四、构建中国特色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潮流中,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决定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1]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模式时,我国应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要求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要总结自身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大胆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从研究生培养理念、招生制度、学科教学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过程出发,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一)树立正确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在学习过程中引导研究生树立为国为民服务的理念。研究生的培养应能满足各个部门多层次的高级人才需求,促进国家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因此,要引导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指导思想。其次树立创新型人才发展理念。研究生培养不仅要扎实学生理论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养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培养独一无二的高层次人才。(二)招生制度多元化。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完善高校招生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很多事情都由国家统一完成,忽视了高校办学特点,使高校在研究生录取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适当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和导师选择权,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带来生机。再者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是研究生招生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考试具有片面性,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的方式无法考察出学生真正实力。因此,在招生过程中,要发展多样化考察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使有潜力有能力的学生得到深造的机会。最后,发展国际化生源。要想在国际视野下成为教育强国,研究生招生必须朝着国际化水平发展。不断增强高校实力和科研能力,吸引更多留学生。(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学科建设与发展是衡量大学质量的重要标杆,其核心职能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过程。因此,发挥优势学科带头作用,打造优质高层次学科平台。一方面,优势学科应首先体现在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上。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国家和高校应大力支持优势学科科研建设,以正确的科研方向和高超的科研能力打造优势学科平台。另一方面,深化研究团队管理,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各学科要依据发展目标建设适合的人才队伍和管理制度,培养一批有能力的学术骨干,推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管理建设,以适应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优势学科的应用性和前瞻性,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此外,不断加深学科纵向发展,推动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加强学科文化创新。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处理好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四)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具体表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促进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步是修正教学计划,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故应调整当前教学计划中重知识轻能力的不合理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具有针对性地实践课程,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使教学目标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精练扼要,课程教学贯彻学术性和前沿性原则,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再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运用多媒体、网络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准确认知,提高认知效果。(五)建立以人为本的高素质导师队伍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设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导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学术梯队管理制度,优化教师组织结构,能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培养人才的加速剂。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水平。导师应做好研究生角色的转换工作,对学生具有人文关怀和严格的学术要求,并对学生的科研方向给予正确的指引。最后要引进拔尖人才,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模式,扩充导师队伍。高校要依据本校情况,从多角度出发做好人才管理,逐渐将高级人才培养与引进纳入一个系统完善的工程中,切实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作者:石雪洁 刘华 单位:扬州大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讨》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740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