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我国抗震史上第一次

我国抗震史上第一次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54 | 移动端:我国抗震史上第一次

篇一:桥梁抗震的研究进展

桥梁横向抗震的研究进展

黄建华 唐熙顺 黄国军 黄椿棚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力学与土木工程系2011级土木工程

摘要:路线是一种线状工程构造物,所经过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其中地震对公路工程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常常造成严重的交通中断。国内外的地震灾害表明,交通网络在整个社会生命线抗震防灾系统中越来越重要。震区桥梁的损坏坍塌,不仅阻碍当时的救援工作,而且影响灾后的救援工作。所以对桥梁抗震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关键词:桥梁抗震;历史;现状;展望;减震;动力响应分析;设计理论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强震不断,汶川等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地震使交通系统严重毁坏,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直接影响着救灾工作的进行,扩大了次生灾害损失,使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近 30 多年来,地震灾害的沉痛教训不断地警示着世人,使人们对桥梁的抗震研究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桥梁抗震理论及技术水平日渐提高。简要叙述了桥梁抗震研究中概念、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抗震设计规范、减震加固技术的历史概况和现状,并展望了今后桥梁抗震研究的发展趋势。 1 桥梁抗震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尽管在 1926 年,就有了第一部涉及桥梁抗震设计条款的规范——《关于公路桥梁细则草案》

[1],与建筑结构的抗震研究相比,桥梁抗震研究相对滞后,但是在近 30 多年来,每次惨痛的地震灾害发生后,桥梁抗震理论和技术水平都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906 年 4 月 18 日 San Francisco 发生 7.9 级地震,这次地震是美国加州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对于地震工程来讲也是最有意义的地震之

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桥梁震害记录的地震,但是,这次地震并未引起人们对桥梁抗震的关注。1971 年 2 月 9 日美国发生 San Fernando 地震,震源深度 12.8km,仅 6.7 级就显示出生命线工程破坏的严重后果,由于桥梁抗震能力不足,地震造成 5 座桥梁塌落,42 座桥梁损坏。在地震发生之前,美国一直套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这次地震对美国桥梁抗震设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十年后,也就是 1981 年美国联邦公路局出版了《桥梁抗震设计指南》,经过不断的应用与修改,于 1992 年纳入了美国《公路桥梁标准规范》,也就是常说的 AASHTO 规范。在 1971 年 San Fernando 地震后,提出了生命线工程的概念,延性抗震设计也开始被各国重视[2]。美国 Loma Prieta地震发生在 1989年 10月 17日,太平洋夏令时间 17 时 04 分,震级为 M7.0,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 16.5km。地震中高速公路 880 号线双层的 Cypress 高架桥在地震中倒塌,SanFrancisco-Okaland 海湾大桥发生落梁,震后用于修复桥梁的费用估计约为 20 亿美元。美国学者Bertero 在总结这次地震后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抗震设计理论的一次重大变革。1994 年 1 月 17 日,当地时间凌晨 4 时 31 分,美国加州发生 Northridge 地震,震级为 M6.7,震源深度为 16km。这次地震是美国有史以来造成经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地震造成 Los Angeles 市高速公路上多座桥梁严重破坏,交通运输网络被切断,也再一次警示人们交通网络中断的危害性。

1923 年 9 月 1 日在日本发生 8.2 级的关东地震,震源深度 10km。由于地震强度大,震源浅,再加上当时东京都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因素,地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次地震也使人们意识到桥梁抗震安全的重要性。关

东地震的第二年,日本建立了最早的桥梁下部结构工程的抗震方法,1926 年日本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有关的

规范。1964 年新澙地震后,在 1972 年制定的《道路桥耐震设计指针·同解说》增加了考虑地基液化的设计内容和防止落梁的构造措施。1995 年 1 月 17 日,日本发生阪神地震,震级为 M7.2,震源深度 20km。震后调查结果表明共有 320 座桥梁遭到破坏,其中 27 座破坏严重,这次地震使神户地区所有铁路、公路和快捷交通系统均遭受严重破坏,陆上对外交通系统几乎全部中断。地震中最严重的是 Hanshin 高架桥倒塌,三条高速公路和新干线铁路完全中断,城市生命线工程受到严重破坏。这次地震后,日本对结构抗震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在 1996 年颁布的《道路桥示方书·同解说Ⅴ耐震设计篇》中[3],重新确定了地震作用,明确了震度法、保有水平耐力法及动力反应法使用范围,改善了桥墩变形能力的计算方法和地基液化的判别方法,增加了减隔震设计等内容,这是自 1980 年颁布此部规范以来的第二次修订,上一次修订是 1990 年。在我国,1966 年河北邢台地震、1970 年云南通海地震、1973 年炉霍地震 1975 年海城地震及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中交通运输严重受损,尤其唐山大地震。1976 年 7 月 28 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级为 7.8 级,震中位置在市区东南部,震源深约11km。地震中桥梁破坏严重,去往唐山地区的交通瘫痪,使运输物资、救援伤员遭受极大阻力[4]。此后交通系统的抗震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发展,可以说唐山地震是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抗震研究及设计在桥梁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纵观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在 20 世纪 60 年代研究进入成熟阶段,结构抗震理论的研

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1977 年我国颁布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此

后又进行了修改,并于1989 年公布,这就是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已经使用了近 20 年,目前交通部已经要求有关单位进行修订。1994 年国务院提出未来10 年的防震减灾目标,1998 年我国第一部规范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它标志着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已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地震工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2 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现状

2.1 地震动输入

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特征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合理的确定地震动输入方式是对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的基本问题。目前人们对地震现象的认识水平和强震观测的技术条件,仍不能对未来地震的发生和地震波的传播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对桥梁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对于地震动输入方式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这个基本问题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规范常用的地震动输入的方式有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也就是说加速度是输入的主要方式,这种加速度反应谱在描述地面运动长周期特征方面存在不足。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5]所采用的反应谱曲线是由动力放大系数 β 表示的,常称为标准反应谱,它是在对 1050条国内外地震加速度记录反应谱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四类不同场地条件给出的,如图 1所示。目前,由于 Pushover 方法、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也开展了关于弹塑性位移反应谱的研究,来弥补加速度反应谱的缺陷。弹塑性位移谱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等延性的强度折减系数谱通过弹性位移谱间接得到。

大跨度桥梁的迅速发展,更是增加了地震动输入的复杂性,行波效应、部分

相干效应、局部场地效应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或研究多支承输入的反应谱法,或采用时程分析、随机振动法来处理地面运动的非一致性。

另外,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也是地震动输入研究的一个内容。美国 AASHTO 规范[6]中规定水平地震作用按两个相互垂直方向分别输入,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为纵桥向和横桥向,如果是弯桥,将两桥台的连线作为纵向轴线,与其垂直的轴线为横桥向,在分别计算两 方向的响应后进行组合,取最不利结果。欧洲的 EUROCODE8[7]规范规定输入水平和竖向三个方向的地震作用,结构最大响应通过各个方向最大地震效应的平方和开平方后得到,也可通过规范给出的其它方式组合得到。日本《道路桥示方书·同解说 V 耐震性能篇》[3]则规定一般考虑两个正交水平地震作用;对于支承构件,要求考虑竖向地震作用;轴向土压力变化时,采用水平土压力方向和与之垂直的方向为正交方向。我国《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5]规定计算地震荷载时,要求分别考虑顺桥和横桥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荷载。对于位于基本烈度为 9 度区的大跨径悬臂梁桥,还应考虑上、下两个方向竖向地震荷载和水平地震荷载的不利组合。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最不利输入方向的标准存在三种观点:一是以能量为标准;二是以屈服面函数为确定最不利输入方向的标准[8];三是采用位移延性和滞回能分析最不利地震动输入[9]。 2.2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地震作用理论研究地震时地面运动对结构物产生的动态效应,结构的地震反应取决于地震动和结构动力特性两个方面,因此,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是随着人们对这两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而提高的。桥梁结构地震分析方法也随着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经历了从静力法到动力法(包括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的

篇二:浅谈抗震鉴定与加固

浅谈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摘 要 : 本文从我国地震震害情况开始,叙述我国为什么地震震害严重的原因。然后引入我国抗震设防鉴定加固的发展历程, 最后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鉴定 与加固的现实意义,以及前景。关 键 词 : 地震灾害;抗震设防;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 s the reasons wh y ou r coun try has so much serious earthquak e disaste r b y introduces the fundamen tal state of ou r c ountry ’ s seismic haza rd .Then present the de velopment of ou r coun try ’ s e arthquak e fortification of e valua tion and reinforcement .Finall y ,the paper s et ou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 ts of e val uating ea rthquak e res istant behavior of s tru ctu re and reinforcing .Keyw ords: earthqua k e disaster ;seismic fortification ;the e valu ation andreinforcement of ea rthquak e resistant capability1. 我国地震震害概况我国是一个多地震郭嘉, 处于世界上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上, 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我 国东部地区) ,另一个是欧亚地震带(我国西部及西南部地区) 。 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从历史记载和近代的统计资料来看, 我国的地震震害历来 是居世界首位,而且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是世界上最多的。1556 年 1 月 23 日陕西 华县 8 级地震, 死亡 83 万人, 是有史以来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进入 20 世纪后,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 8.5 级地震,即使是人口稀少的地区,死亡人数也达到了 20 余 万。1976 年 7 月 28 日河北唐山 7.8 级地震,死亡人数达 24.2 万,伤残 16.4 万人,是世界上 近代大地震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在 20 世纪,世界上破坏最严重的 20 次地震中共伤亡 100 万人左右,其中中国发生两次,仅占 10%,但死亡人数达 44.2 万,占 44%;20 世纪 70 年代,全世界因地震伤亡的总人数约 42 万,中国占 63%。1.1 我国地震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1. 地震区分布广 据历史记载,全国除个别省区外,都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见表 1.1) ,地震基本烈度 在 6 度及以上地区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 60%(见表 1.2) 。由于地震区分布广,震中分散, 因此难以集中财力物力重点防御。表 1.1 省(自治区) 各省(区)地震数目统计表 地震次数 始记年代 9?M?8河北 山西 山东 内蒙古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四川 云南 贵州 西藏 合计 4 19 1 3 1 2 2 1 2 1 1 18?M?77?M?622 14 4 8 6 3 1 1 4 46?M?590 53 29 21 20 18 9 8 19 12 0合计 11 7 73 36 30 26 21 10 9 23 16(公元) 前 231 144 前 70 849 前 519 前 143 1509 319 294 前 1794 5 2 13 15 4 2

35 9 1 1 3 3 1 11 4 3 18 19 16 11 121 表 1.2 3 12 6 6 27 10 25 91 47 81 83 70347 520 32 6 17 13 10 30 50 26 79 370 147 303 7 363 229951 772 45 7 21 28 19 38 90 42 107 482 213 401 7 461 3144963 1654 288 288 294 2 11 3 7 前 11 7 7 前9 143 138 1600 前 26 前 26 1526 642中国地震基本烈度面积分类 面积(万平方米) 384.5 263.5 206.4 71.3 23.6 10.7 960 百 分 比 ( %) 40.1 27.4 21.55 7.37 2.46 1.12 100地震基本烈度分类 5度 及 以 下 地 区 6度 区 7度 区 8度 区 9度 区 10度 及 以 上 地 区 合计2. 震源浅、强度大 我国发生在陆地上的地震,绝大多数是深度在 30 km 以内的浅源地震。20 世纪,我国 发生 7 级以上强震约占全球的 1/10, 但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强震释放能量的 2/10~3/10。 由此导致大量的建筑物、构筑物破坏,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3. 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低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建工程一般未考虑抗震设防,直至 25 年后,1974 年国家颁布实施 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TJ 11-74) ,新建工程才逐渐开始抗震设防。在此之 前的绝大多数房屋均不具有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导致地震时损失巨大。例如,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震害较重的 10 年中,日本发生 14 次地震,死 129 人;美国发生 12 次地震,死 65 人;而我国发生了 10 次地震,死亡人数达 26.37 万人,仅唐山地震就导致 24.2 万人死亡, 在此次地震中,85%的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这是地震时人员伤亡如此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4. 位于地震区的大中城市多 我国大中城市的 70%处于 7 度遇上的地震区(见表 1.3) ,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西 安、兰州、太原等都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8 度的高烈度地震区。表 1.3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基本烈度 烈度 城市名称重庆、青岛、武汉、南宁、济南、贵州、苏州、无锡、杭州、宁 6 波、温州、铜陵、芜湖、南通、马鞍山、哈尔滨、淮北、洛阳、 九江、石家庄、长沙北海锦州、淮南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福州、厦门、南京、镇江、漳州、邯 郸、大连、抚顺、沈阳、鞍山、张家口、连云港、长春、泉州、 7 秦皇岛、郑州、丹东、吉林、合肥、徐州、岳阳、德州、邢台、 开封、湛江珠海、嘉峪关、焦作、自贡、烟台、安阳、成都、渡 口、宝鸡、西宁、大同北京、昆明、拉萨、兰州、西安、渭南、呼和浩特、包头、唐山、 8 天水、银川、汕头、咸阳、乌鲁木齐、石嘴山、海口、临汾、新 乡、三门峡 9东川、西昌、下关、大理2. 我国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的发展历程 2.1 启动阶段无论是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 还是既有工程的抗震加的震害调查与研究一直是工程抗震 理论的基础,也是工程抗震措施成功

与否的检验标准。1966 年 3 月 8 日至 29 日,河北省邢 台地区连续发生多次 6 至 7 级地震。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级为 6.8 级, 此后,又发生 5 次 6 级地震,以 22 日发生在宁晋县东南的 7.2 级地震最大。地震造成破坏 的损失严重, 破坏范围大。 6.8 级地震波及 142 个县市, 7.2 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 136 个县市。 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地震共造成 8182 人 死亡,51395 人受伤,破坏房屋 400 余万间,损坏桥梁 86 座。灾区共发生事故性火灾 115 起,烧死 16 人,烧伤 26 人。发生山崩 300 余处,山崩飞石引起火灾 22 起。地裂缝、冒沙、 冒水现象普遍,断续延长几十米至数公里,地裂最宽达 2 米。震后在震害调查中,发现一些 民房由于采取了有效的简单加固方法而大大减小了震害, 从而启发了我们提高既有房屋抗震 能力的思路。之后,北京、天津等地首先展开了部分房屋的抗震普查与鉴定,在 1968 年编 制了京津地区的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旧建筑、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构建物的 抗震鉴定标准(草案)和抗震措施要点,并在京津地区开展了抗震加固的试点工作。这意味 着我国抗震鉴定加固工作启动。 1970 年 1 月 5 日,位于云南省峨山、曲江之间的通海发生 7.7 级地震,在此次地震中, 倒塌房屋 338456 间,占灾区房屋总数的 32.1%,死亡 15621 人,占灾区总人口的 1.3%,一 些村寨房屋尽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亡万人以上的两次大地震之一, 死亡人数仅次于唐 山大地震,是 20 世纪云南震级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惨重的地震。区内老、旧公路 及桥梁破坏较重,有 30 余处较大规模的山崩,毁坏农田、水渠、公路,地面滑坡或裂或崩, 陵谷纵横,局部地陷达 6~8 m 。在震后的当年召开了通海地震的经验总结会,该次会议正 式提出要改变抗震工作的被动局面, 把预防工作做在地震发生之前, 对现在未抗震设计房屋 采取积极的防灾措施,这是我国工程抗震战略上的一个重大突破。2.2 发展阶段1975 年 2 月 4 日,辽宁省海域发生 7.3 级地震。极震区面积为 760 km 2 .这次地震发生 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 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 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 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 人员伤亡极大减 少。伤亡人员总数为 29579 人,占总人口的 0.32%,其中死亡 2041 人,占总人数的 0.02%。 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

未服从指挥人员。地震造成城镇房倒屋塌及破坏面积 约为 500 万 m 2 ,公共设施损坏 165 万 m 2 ,农村房屋毁坏 1740 万 m 2 ,城乡交通、水利设 施破坏 2937 个, 各种设备、 物资也遭严重损失, 总计约 8.1 亿。 地面喷砂孔大测直径达 40 m 。 有一地震断裂,长约 5.5 km ,裂缝带宽处达 40 m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推测, 如无预报, 人员伤亡将达到 15 万左右, 经济损失将超过 50 亿元。 因此,在 1975 年海城地震后,根据当时京津地区的震情趋势,京津两地对一些重要工程进 行了抗震鉴定,采取了加固补强措施,并在原国家建委京津地区抗震办公室的领导下,制订 了《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 》 ,于 1975 年 9 月正式试行,这是我国 第一次抗震鉴定标准, 京津两市的部分房屋据此进行了抗震鉴定与加固, 开创了我国抗震加 固工作的先河。 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市发生 7.8 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中国 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 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 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 地震破坏范围超过 3 万 km , 有感范围广达 14 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 1/3。地震发生于深夜,市区 80%的 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 47 km 。区内所有的建 筑物几乎荡然无存。一条长 8 km 、宽 30 m 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道路和水渠。震区 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 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地震共造成 24.2 万人死亡,16.4 万人受重伤, 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到 1700 多人;毁坏公共房屋 1479 万 m ,坍塌民房 530 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 54 亿元。全市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 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地震时行驶的 7 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蓟 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市区供水管2 2 2 网和水厂建筑物、 构筑物、 水渠井破坏严重。 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 防浪墙倒塌。410 座小型水库中的 240 座震坏。6 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 67%。 在这次地震中,京津地区进行了抗震加固的工程经受了考验,震后完好,而附近未加固的建 筑则遭到破坏。 上述实际情况进一步证明了抗震加固是改善、 提高既有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 措施。 当年冬

天,正式成立了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抗震工作会议,布 置了全国抗震加固工作, 确定了包括全国抗震重点城市(见表 1.4) 、 工矿企业、铁路、 电力、 通信、 水利等 152 项国家重点抗震加固项目, 并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行了震害调查和抗震加 固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于 1977 年 12 月颁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TJ 22- 77) ,并配合该标准编制了《工业建筑抗震加固图集》 (GC-01)和《民用建筑抗震加固图 集》 (GC-02) ,成为指导全国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的规范文件,标志着我国抗震加固工作 已从局部地区试点推进到全国, 也标志着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已成为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 分,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 多年来,以上 152 项国家重点抗震加固项目中,除了个别项目因所需资金较多正在 逐步进行外,其余项目均已加固完成。截至 1995 年底共加固各类建筑物 2.4 亿 m ,支出经 费 44 亿元,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国家重点工程基本加固完成。 早在 1977 年,有些单位已经开始了抗震加固的研究工作,对砖结构房屋抗震加固设计 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1977~1987 年间,许多单位相继进行了夹板墙、组合柱、外加柱、 砖墙裂缝修复和墙体压力灌浆等项目的试验研究。1978 年 12 月在成都市召开了全国抗震加 固科研交流会,会后编制了《民用砖房抗震加固技术措施》 ,这对提高砖房抗震加固设计质 量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980 年后,抗震加固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列入国家抗震重点科研项目。全国 22 个 设计、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进行了 556 项足尺与模型试验,提出了 46 篇试验研究报告, 并在此基础上,于 1985 年编制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措施》 ,同期,冶金部也编 制了《冶金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措施》 ,并在冶金系统内应用。这段时间内的试验规模和研究 深度,均标志着我国抗震加固技术的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表 1.4 全国重点抗震城市 序号 1 2 地区 北京市 天津市 合计 1 1 城市名称 北京 天津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广东省 海南省 广西自治区 湖南省 湖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自治区 新疆自治区 总计5 4 3 5 2 1 6 2 3 1 4 4 5 3 1 1 1 1 5 2 3 4 4 1 2 2 77唐山、张家口、邯郸、秦皇岛、邢台 太原、大同、长治、临汾 呼和浩特、包头、乌海 大连、锦州、丹东、沈

篇三: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建筑抗震设计》第一次作业答案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首页- 我的作业列表- 《建筑抗震设计》第一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92.0

完成日期:2015年01月14日 20点38分

说明: 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5年03月12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以下构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不包括( )

( B )

A. 地壳

B. 岩石层

C. 地幔

D. 地核

2. 面波的两种形式( )

( D )

A. 纵波和横波

B. 横波和瑞雷波

C. 纵波和乐夫波

D. 瑞雷波和乐夫波

3. 地震引起的破环形式的主要表现形式的错误描述是( )

( B )

A. 地表破坏

B. 人员伤亡

C. 次生灾害

D. 建筑物的破坏

4. 一般说来,建筑抗震设计包括哪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不含( )

( D )

A. 概率设计

B. 抗震设计

C. 构造措施

D. 把握建筑体型

5. 地基土液化判别过程的两大步骤为:( )

( B )

A. 经验判别与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B. 初步判别与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C. 经验判别与最终判别

D. 初步判别与最终判别

6. 场地类别是根据( )指标综合确定的。

( A )

A.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

B. 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场地的固有频率

C. 岩石阻抗比和场地覆盖层厚度

D.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的固有频率

7. 影响地震反应谱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 A )

A. 体系阻尼比和地震动

B. 场地条件和地震波类型

C. 地震动和地震波类型

D. 地震波类型和体系阻尼比

8. ( )适用于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

( A )

A. 底部剪力法

B.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C. 时程分析法

D. 顶点位移法

9. 下述抗震设计原则中,错误的提法是:( )

( D )

A. 小震不坏

B. 中震可修

C. 大震不倒

D. 强震不倒

10. 震害的发生是由( )两方面促成的?

( C )

A. 地震动和地形

B. 结构特征和气候

C. 地震动和结构特征

D. 气候和地形

11.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验算,一般不包括 ( )

( C )

A. 确立计算简图

B. 分配地震剪力

C. 对整个墙段进行抗震验算

D. 对不利墙段进行抗震验算

12.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 )

Ⅰ、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Ⅱ、保证抗震计算目的的实现

Ⅲ、保证结构不被地震破坏 Ⅳ、弥补抗震计算的不足

( B )

A. Ⅰ、Ⅱ

B. Ⅰ、Ⅳ

C. Ⅱ、Ⅲ

D. Ⅲ、Ⅳ

13. 结构布置不合理可能产生下面哪些震害。( )

Ⅰ、扭转破坏Ⅱ、薄弱层破坏ⅢC、应力集中ⅣD、防震缝处碰撞

( D )

A. Ⅰ

B. Ⅰ、Ⅱ

C. Ⅰ、Ⅱ、Ⅲ

D. Ⅰ、Ⅱ、Ⅲ、Ⅳ

14. 通过内力组合得出的设计内力,还需进行调整以保证( )

Ⅰ、梁端的破坏先于柱端的破坏 Ⅱ、弯曲破坏先于剪切破坏

Ⅲ、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 Ⅳ、构件的破坏先于节点的破坏

( C )

A.

B.

C.

D. Ⅱ、Ⅲ、Ⅳ Ⅰ、Ⅲ、Ⅳ Ⅰ、Ⅱ、Ⅳ Ⅰ、Ⅱ、Ⅲ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30.0分。

1. 纵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其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

(错误)

2. 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

(错误)

3.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

(错误)

4. 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正确)

5. 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正确)

6. 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一定大于静承载力。

(正确)

7. 地震是种荷载。

(正确)

8. 地震反应谱就是设计反应谱。

(错误)

9. 共振就是一种当结构体系自振频率与简谐地面运动频率相近时结构发生强烈振动反

应的现象。

(正确)

10. 鞭梢效应就是共振。

(错误)

11. 一切结构都不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错误)

12. 刚性楼盖砌体结构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

(错误)

13. 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重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房屋震害。

(错误)

14. 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较轻。

(错误)

15. 楼盖应优先选用装配式楼盖,其次是装配整体式楼盖,最后才是现浇整体式楼盖。

(错误)


我国抗震史上第一次》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57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