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江苏东台西溪

江苏东台西溪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53 | 移动端:江苏东台西溪

篇一:2015年江苏十大新景区、十条新线路名单

2015年江苏十大新景区

2015年江苏十条新线路

篇二:东台旅游,西溪古镇

家乡旅游

——西溪古镇

古镇现在是个时髦的词汇,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的旧城改造使得过去留下的老建筑、老街道不多见了,那些稍微完整些的旧时建筑、村镇街道反而吃香了,成了一个个旅游的热地。西溪古镇也是现在的叫法,可能也是当地政府为了开发旅游而启用的名称。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西溪就是农村,完全是农村的景象。也许是东台县城向东发展,而西溪日益衰落了。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汉高帝五年,刘邦平楚,次年封刘贾为荆王,东台为荆国东阳郡广陵县地。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东台属吴国,因其地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汉元狩六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西溪之名也始见于此。

西溪曾是历史上盐税的主要征集地,北宋时期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早期都曾在泰州的西溪做过盐税官员。

相传,范仲淹初到泰州的西溪上任之际,有人曾劝他不要在这个小地方做税官,范公不以为然,笑而答道: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西溪景区内现有海春轩塔、凤凰泉、度假村及北宋丞相范仲庵的读书堂。《天仙配》中董永的家乡传说也在这里,现仍保存着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树、土地庙、辞郎河、送子头等遗迹。

西溪是东台之根,也是东台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唐代海春轩塔、宋代泰山护国禅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永七仙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春轩塔

海春轩塔(又名广福寺塔),江苏第一古塔,座落在东台市西溪泰山护国禅寺

此塔全部砖瓦结构,七级八面,高约21米,底层直径7.2米,每层每面有神龛供奉佛像。中空无梯,无地基,就建在泥地上,屡遭地震和水灾,仍巍然屹立如初。塔的宝顶原是铜葫芦,用"风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不同,能变幻成

七种色彩。

据清嘉庆纂修的《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当时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海和导航,故又称“镇海塔”。

海春轩塔初名为“孝母塔”。相传

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幼时随母逃难

曾住过西溪。那时,西溪为海边渔村,

渔民出海捕捞,每遇浓雾或风浪,便有

海难发生。此时,海滩上老弱妇孺,哭

声一片,十分凄惨。尉迟母是一位心地

善良的老人,每见此景,总是泪流满面,

但又无力相助,只好嘱咐尉迟敬德:“今

后如有出头之日,定要在这里建座塔,

塔上点起大灯,让渔民出海能辨个方

向,少出人命事故,这是你的为人之道

啊!”尉迟跪拜答道:“孩儿谨遵母命,

铭刻在心。”

后来,尉迟敬德果然出人头地,辅佐李世民开国平天下,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幼年的遭遇,牢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西溪建塔,太宗准奏。所以西溪百姓称此塔为“孝母塔”、亦称“尉迟塔”。又称为"定海塔"。

新中国建立后,此塔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55年、1962年和1982年三次拨款维修,得到很好的保护。

泰山护国禅寺

泰山寺,又名护国寺,位于东台市西郊晏溪河南,通圣桥下,殿宇巍峨,气势恢宏,与唐海春轩塔遥相对应,形成唐宋风格的古建筑群,是盐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刹,每年都吸引众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和观光。

据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泰山寺建于南宋假定年间(1208——1224)。

明万历年间重建,改寺门北向。为何建庙北向呢?据《东台县志》记载:旧庙向

南,元末张士诚兴兵后,忽遭火灾,庙宇尽成灰烬,唯神像犹存。而突然转向朝北,原象如初,若未经火,居民骇异,遂建庙向北。

泰山寺南北长199.9米,东西宽194米,占地38800平方米,殿房99.5间。

寺内的汉刀、唐戟为镇山之宝,

还有小金菩萨、玉佛珠子、石

刻、书画等名贵文物。寺院建

筑宏伟,建有天王殿、东岳殿、

地藏殿、碧霞宫四座正殿。左

右原殿供奉阎罗、华佗、神农

诸神。

地藏殿后有一座土山,为

天妃山。山顶有碧霞宫,檐牙翅角,金碧辉煌。东西有神鼓对峙。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大帝的女儿,号称泰山神女的碧霞元君,故名泰山寺。站在山顶上,远眺水光塔影,舟帆片片;俯瞰院塔,古木森森,参天蔽日。

泰山寺有“一寺五庙”之说,释道并祀,在全国佛寺中独具特色。在天妃山碧霞宫西侧,建有关岳、老君、华佗、鲁班、神农五庙。民间传说,在西溪遭受特大水灾时,灾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是神农、关公、岳王、太上老君、华佗、鲁班,化妆成普通农夫、工匠、医生等,帮助老百姓治病送药,扶正禾苗,兴修水利,建造房屋,重建美好家园。百姓咸感其德,特在寺内设五庙供奉。上海玉佛寺真禅大师撰写的玉佛阁楹联中“法海圆融”之语,就是赞扬该寺多教并存的。 然而,这一名胜古刹,因沧桑迭变,几经毁坏。泰山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文革”期间连续遭受破坏,直到198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才修复开放。如今泰山寺基本恢复了昔日的风貌。山门是一座石雕牌坊,双狮分列左右。天王殿内,四大金刚屹立两旁。正中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观音、十八罗汉等佛像。拾级登上天妃山重建的碧霞宫,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绿瓦黄墙,金碧辉煌。殿内三尊碧霞元君像,慈眉善目,锦衣绣带,神彩弈弈。钟鼓楼东西对峙,游人登楼可俯瞅寺内全景,远眺寺外的水光塔影。

千百年来,泰山寺历尽沧桑。如今,整修的大雄宝殿、重建的天王殿、碧霞宫再现了昔日的古朴风姿。50

多尊金装佛像和大型玉佛庄严肃穆。四大名山堂、

集贤馆、悟雨堂、和聊避风雨室等厅、堂、馆、室古色古香,配套成龙。放生池、五爪河为泰山寺增添了自然景色。每日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显示出“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的古刹风光。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

千年古镇西溪是古东邑佛教和两淮海盐文化的发源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发祥地。西溪,为始建于西汉中叶的一个古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

东台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

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凤凰池后建有“天女庙”(久废)。西溪西南面有一村庄叫“鹤落土仑”,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台南镇)。 西溪西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而替曹长者家织300匹云锦时汲水缫丝的一口井。清嘉庆《东台县志》载:“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云”。明英宗天顺六年,巡宰李诚莅临西溪,查看了这个遗迹,建亭其上。当年九月亭建成,坚朴实得宜。亭的梁柱上还雕刻着水藻形的花纹。兴化顾繁在亭上作《缫丝井亭记》。明万历四十年,西溪巡检刘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记。日军入侵前,井上还有凉亭,四角凌云,翼然欲飞;井旁石碑上有亭记,日军入侵后,亭毁井存。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一月还清了曹长者的债务后,夫妇来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于“寒窑”,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现为广山镇新生村。

数月后,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为震怒,遂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赶至西溪“南仓河口”,夫妇二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上半空,她扔下脚上穿的一双绣花鞋给董永留作纪念,一只落河东,一只落河西,落鞋处分别得名“东鞋庄”和“西鞋庄”,两庄又合称“双鞋庄”。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将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钗向地面划出一条河,阻挡住追赶的董永,并用双钗插地,凿成两口井,一井河东,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绝别,永无相见之日。后人为怀念善良美丽的七仙女,为井取名“双钗井”,又名“金钗井”;为河取名“辞郎河”。

辞郎河边有个村落,得名“辞郎庄”(今属广山镇)。七仙女别董永凌云而去,后人在河上建“凤升桥”,俗称“南仓桥”(即今牛桥,旧曾为西溪第一桥)旁边建“凌云亭”,亭久圮。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难容,她只好忍痛把儿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树下,托梦嘱董永领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头”(今为台南镇杜沈村)。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董永伫立之处便得名“殷庄”,今属广山镇。

董永死后,后人有感于董永的孝心,为其建“董孝贤祠”,又称“董永庙”。有砖墙瓦盖四合院十余间,祠内供董永塑像,

四时香火不断。院内有土建“董永墓”,墓有

石碑,碑文为:“汉董孝子讳永墓——道光乙

未里人修”。为了永久纪念董永,并将当地村

庄取名“董家土仑”,后又改为“董贤乡”,

现为台南镇“董贤村”。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大型主题雕塑《董永

与七仙女》,双人站像,像高6.8米,台高2

米,由中国美术学院潘锡柔教授设计。汉白

玉雕刻的董永七仙女雕塑神形兼备,在蓝天

白云下默默演绎着传颂千年的爱情佳话。

篇三:东台 隶属演变

第一篇 建置区划

东台历史上隶属海陵县。南唐异元元年(937)于海陵置泰州,设海陵监于东台场,东台之名始见。明正德十五年置泰州盐运分司于东台场,管理盐务,征收盐税。清雍正元年(1723)设泰州同知驻东台镇,管理串场各河道涵闸及盐场一切词讼事件。乾隆三十三年(1768)裁汰同知,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建县后,县以下基层建置,堤东为盐场,堤西为都图,城镇为铺坊。民国元年(1912)实行地方自治,划为27市乡自治区,民国18年又改为9个行政区,下辖乡镇闾邻。民国23年改闾邻为保甲制。民国32年抗日民主政府在根据地实行新乡制,乡以下废除保甲,实行村组制。至1949年建国前,为适应战时情况,行政区划随建置变更而迭有调整。新中国建立后,县以下设区,区辖乡镇。1958年“大跃进”时期撤区乡建置改为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1983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社分设重新恢复乡镇村组制。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计辖有12个镇、18个乡、735个行政村。

第一章 建制沿革

第一节 隶属演变

一、建县前

春秋战国 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灭越后,属楚。

秦 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灭楚后,先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

西汉 高祖元年至五年(前206~202)楚汉相争先属楚,后属汉。高祖五年(前202)平楚,封刘贾为荆王,改属荆。高祖十二年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属吴国。景帝三年(前154)改吴为江都国,属江都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江都国改广陵国,属临淮郡海陵县(今泰州),海陵之名始见。

新 始建国元年(9),广陵国改为江平郡,属徐州江平郡。

东汉 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改江平郡为广陵郡。复置海陵县。

三国 江淮为战争之地,广陵郡先属魏,后属吴,海陵县时置时废。 西晋 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属徐州广陵郡海陵县。

东晋 安帝义熙七年(411)分广陵郡,置海陵郡,海陵太守治建陵(今东台时堰西),领建陵(侨置)、宁海、如皋、蒲涛(今白蒲)、临江五县。屑徐州海陵郡建陵县。

南北朝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属南兖州(侨置于广陵)海陵郡建陵县。 隋 开皇九年(589)建陵并入海陵,属扬州总管府海陵县。

唐 高祖武德三年(620)海陵县改称吴陵县,即县置吴州,属吴州吴陵县。武德七年(624)复改吴陵为海陵,武德九年(626)邗州改称扬州,属扬州海陵县。玄宗开元十年(722),设海陵监管理盐场。

五代 杨吴(919~921)建国于江都(即扬州),属吴国江都府海陵、兴化两县。 南唐 李昪升元元年(937)以江都府为东都,置泰州于海陵,属东都。领海陵、泰兴、如皋、兴化、盐城五县,置海陵监于东台场,东台之名始见于此。

宋 太祖开宝七年(974)改泰州为泰州军,治海陵,领:海陵、兴化、泰兴、如皋四县,属泰州军海陵县。开宝七年(974),海陵监移治如皋,置西溪(今东台西溪)盐仓。

孝宗乾道七年(1171)撤盐仓,设场官。

元 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置泰州路总管府,领海陵、如皋二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泰州路仍改为泰州,属扬州路,领县照旧,属泰州海陵县。至正十三年(1353)泰州白驹场盐民张士诚起义,攻克泰州、高邮、兴化,自称诚王,国号大周。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平江路(苏州)自立为吴王,属张吴泰州。

明 太祖洪武元年(1368)并海陵县入泰州,隶中书省,属扬州府,置西溪巡检司。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泰州分司移驻东台场。

清 世祖顺治二年(1645),泰州属扬州府。圣祖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属江苏扬州府泰州。世宗雍正元年(1723)设水利同知驻东台。

二、建县后

清代 高宗乾隆三十三年 (1768), 以泰州东北 (九场、四乡)境设置东台县,属扬州府。

中华民国 元年(1912)东台县直属江苏省。3年(1914)隶江苏省属淮扬道。

16年废除道制,直属江苏省。22年属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泰县)。23年属江苏省盐城行政督察区。29年东台城解放,建立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区、苏北临时行政区。30年隶属苏中区及二、四行政区。34年11月,隶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38年4月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改为苏北泰州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属苏北盐城专区,1953年属江苏省盐城专区,1983年盐城改市,东台为市属县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东台撤县建市(县级)仍属江苏省盐城市管辖。


江苏东台西溪》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50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