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读后感 > 《历史三调》的读后感

《历史三调》的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2-26 01:19 | 移动端:《历史三调》的读后感

《历史三调》的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历史

《历史三调》的读后感 本文简介:《历史三调》这本书,虽然其主题是义和团运动,副标题就是-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周祯伟:柯文《历史三调》读后感。在读完全书之后发现,这本书讲的就是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历史,用这三个维度来理解。柯文在书中所提到的作为事件的历史指的就是历史学家研究所得到的历史。作为经历的历史指的就是历史事件直接

《历史三调》的读后感 本文内容:

  《历史三调》这本书,虽然其主题是义和团运动,副标题就是-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周祯伟:柯文《历史三调》读后感。在读完全书之后发现,这本书讲的就是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历史,用这三个维度来理解。柯文在书中所提到的作为事件的历史指的就是历史学家研究所得到的历史。作为经历的历史指的就是历史事件直接参与者的历史。作为神话的历史指的就是被政治、感情等利用而为现实服务的历史。

  

  作为事件的历史是指历史学家研究所得到的历史,历史学家的工作顾名思义是解释和理解历史,但是历史学家的解释和理解是有要求的。"历史学家最重视的是根据知识层面的确当性而非感觉层面的确当性来勾勒历史画卷。…但是作为历史学家,我们在理解和解释历史时,必须有意识地遵奉(在实践中从未完全实现过)社会公认的关于确当性和真实性的强制性标准。"[1]其实这就是章学诚所指出的史德的观念即著书者的心术,这是历史学家的一个职业标志。同时"历史学家是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从事研究工作的,这是历史学家的另外一个职业标志。"[2]于是柯文就提醒历史学家,必须十分小心,"(知道结果)可使历史学家赋予在此之前的历史事件一些意义,一些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并不存在因而也就不可能为事件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所知的意义。"[3]这也就是历史学家解释的历史在一些重要方面会完全不同于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历史学家不要用后见之明来对待历史和阐述历史。

  还有,柯文指出:"历史学家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中虽然比直接参与者拥有更多(和更全面)的证据,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已不为人们所知了'。"[4]因而对于历史研究中史料即证据的运用和掌握也是历史学家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王家范老师的一次讲座中,对于李伯重所认为江南在明清时期已经是前工业化或者之类的说法批评时,王老师说,我手上有很多资料,我可以拿出很多来证明李伯重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同时我也可以拿出很多的材料,而且是完完全全意见相左的史料。通过这句话,可见历史学家在叙述自己的历史时,很容易用可以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和史料,而对于其他的会进行一定的过滤,也可以说是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

  但是是不是在如此多甚至可以说是致命性的难题和困难面前,历史学家的努力都可以被否定了呢?柯文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不要求历史学家提供他们无法提供的东西-原原本本的历史,如果我们承认历史学家能够提供的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是有价值的-至少因为它们与历史的直接创造者的理解和解释是有所不同的,那么,一切的努力都不是没有意义的。"而历史本身的不可知性或者说其不确定性、不完整性和短暂性,正是其不断吸引历史学家去研究它的魅力所在。[5]在笔者看来,如果历史的所有真相都原原本本地摆在那里,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也就只是那些死气成成的档案和文件了。

  

  而作为经历的历史是指历史事件直接参与者的历史,可是"直接经历者在以后的岁月中会不断地复述过去发生之事,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造'他们过去的亲身经历,以便保持个人经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6]这也让我们会对经历者所留下的所谓原始史料抱有一定的警惕。比如诸多名人的日记,翁同和、胡适等等,他们或者是要回避一些在他们或者后人看来见不得人或者不可轻易见人的东西,甚至会大量删改,或者向胡适很早就认为自己的日记是会被人看的,所以在写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回避的内容。但是柯文指出:"我们虽不能按照生活在当时的人们的理解和认知恢复过去的本来面目,但我们能谈论过去,描述过去的某些方面,以大体上接近事实的语言讲清楚历史真相与神话化的历史和故事化的历史之间的不同之处,读后感《周祯伟:柯文《历史三调》读后感》。"[7]

  同时柯文指出:"参与'历史事件'的个人事先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并无清晰的预见。"[8]"而实际的历史经历使真实的历史截然不同于复述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这个特点与亲历者的动机意识有关。历史学家的目的是了解和解释历史,神话制造者则从历史中吸取能量,为现实政治或宣传目的服务,为深层次的心理基础造势。与这两种人的想法不同,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的意识包含着人的所有感情和目的。直接参与者也许会做些努力,试着理解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而他们很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亲历之事加以神话化。但是与主要的目的(如享乐、求生存…)比起来,这些都是次要的、辅助性的。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并在形成人们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常常其重要作用动机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这些动机常常被曲解,神话制造者尤其如此,而历史学家也不遑多让,他们也许保持着警惕,但他们总是把历史的动机意识强行地导入多少有点合理性的阐释体系-'发生于其后必是其结果'的分析模式。"所以对于经历的历史也要抱有一种警惕。

  

  神话的历史是指被政治、感情等利用而为现实服务的历史。首先神话一词是指"人为虚构"或"不真实"的事情。但是在文中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远非如此,作为历史而言,作为历史学家而言,是在于追求历史的真相,可是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柯文提到"关于某件往事的明确结论一旦深深印进人们的脑海里(和心中),人们就会相信自己认可的真相,即使这一真相与过去真正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同。至少这样的结论与人们'相信'的真相是相符的,因而准能在人们的历史观念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9]就像本书中的例子义和团运动,由于人们在长期的宣传和教育之后,对于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是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的这样一种结论被我们当作真相而记在心中,而忘记了其是否与过去的发生的真相相符。在这个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已经被神话化继而被我们接受了。这就是作为神话的存在了。

  可是神话是如何来的呢?其实一言以蔽之,神话的历史就是人们以自己需要而对于历史进行不同的解释和神化。举例说明,书中第七章开始就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义和团神话的构建进行分析。神话的历史,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鲁迅对于义和团的神话化,即不以义和团为历史的陈迹,而是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幽灵。将之视为中国大众普遍的落后性,新文化中的干将们试图革新中国的文化,因而其对于旧的、落后的事物必须进行反对。因而义和团被作为落后、盲目排外的象征而遭受批斗。他们为了革新的需要而找到义和团作为落后象征的靶子,供其攻击。

  而且当过去被当作神话的时候,其内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等到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反对的帝国主义的斗争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了,由于反帝的需要,义和团又被美化了。这一时期由文化层面上的对于义和团的神话转为以政治目的,带政治色彩的神话。

  在第三个阶段,在文革中义和团再次被神话化,其被政治利用的痕迹更为明显。最初作为打倒对于《清宫秘史》中的政治倾向进行分析界定来找到可以打倒刘的证据(刘曾赞许过该剧)。还有江青为了抬高自己,打击以前的竞争对手,而对于红灯照大加发挥。种种均是赤裸裸的一政治为目的的对历史的利用。从这些神话化的过程可见,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对义和团进行神话化,主要取决于当时中国的社会潮流。

  小结

  对于这三个维度进行理解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柯文笔下所展现的三种不同的历史,它们都是确实存在,这也就是罗生门在历史中的反映。既然凡是存在都有其合乎道理的一面,但是作为历史工作者来说,神话的历史似乎是要断然否定的,但是历史学者的无意"神话"有该怎么办呢?我有时候很迷惑,因为从结果来看,有意造伪和无意造伪是一样的,都不能原谅,但是经验告诉我,历史原原本本的真相是找不到的。我的导师路老师老是说,史学家应该抱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的理想,加上史家本身的操守,凭着良心做事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历史三调》的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92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