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了解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文化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52 | 移动端:了解中国文化

篇一: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日出东方,照耀着这片灿烂广博的瑞土。古老的长江和黄河,似两条玉带,静静的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她们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形成,并以无形的笔,记录着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文化。而贯穿这这一数千年史记的中心思想,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包含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她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服饰、茶酒、园林、家具、民俗、婚姻、文学、皇帝制度、科举制度等等,无一不在体现着传统文化。经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对中国传统的饮食、酒文化和茶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我所了解的饮食文化:

中华的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有着170万年的饮食文化历史。它经历了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等阶段,有着“烹饪王国”的称号。相比于西方,中国人饮食结构为配餐制,更偏向于植物性食料,谷食多,肉食少,以热食、熟食为主。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维持人生理活动的必须;而中国人则把吃看成是人生的享受,在饮食的结构、器具、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念和见解。

由于几千年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为聚餐制。聚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起吃饭这一单纯意义上,它更多的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族为核心纽带的价值观。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了我们以社会、家族为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更属于自己的父母、家庭和社会。所以,聚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我们有了从属感——从属于亲人、家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要节日聚餐团聚的观念,已深深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对于用刀叉进食的西方人来说,中国的筷子有着无穷的奥妙——两根简单的“棍子”,却能夹起形态各异的食物;筷子的拿法和用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筷子虽然外表简单,但却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使用礼节和禁忌,如: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不能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等等。筷子的使用忌敲筷、掷筷、叉筷、插筷、挥筷、舞筷等等。如果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外表简单的筷子,背后藏着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食品的加工。如先秦时的谷物主要是粒食、豆饭、麦饭等。石磨出现后的面食,易消化、吸收。用面粉可以制成饼,通过发酵可以做成馒头、包子等多种食品;再如大豆由粒食到磨成浆作成豆腐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日本人对此格外推崇。

中国的传统饮食食谱丰富,烹饪风格多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六万多种传统

的菜点。每一菜色都有其独到的烹调过程。光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就包括:刀工技术;投料技术;上浆、挂糊技术;掌握火候技术;勾芡泼汁技术;调味的时间和数量掌握技术;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等。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味觉艺术与筵席艺术归结为味的艺术。味的艺术不仅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讲究心理味觉的美。色觉艺术在于烹饪调料,调料的作用不仅能给菜肴增加色觉上的美感,还能使口味更鲜美。中国人对调料的研究也是颇有深度的。《齐民要术》中,仅作酱一项,从荤到素就介绍了十多种;制醋法介绍了21种,涉及原料近10种。如此可见一斑。

由于地区性的制约,饮食风格基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由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皖菜,酸甜咸苦各有所衷,色香味美风格各异。如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讲究刀工精细,调味得当,工于火候;讲究滋补,高热量、高蛋白菜居多;极其讲究菜名与造型;发源于巴、蜀二地的川菜,重油重味,讲究调料,善于翻新;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的粤菜,选料广而杂,口味清淡,爽口生脆,大多偏甜,季节性强,有“时菜”之称;苏菜,以清淡雅致著称,是“南食”的代表,选料多为鲜活河类,口味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食风尚;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肴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江南特点,选料多为鱼类河鲜,肉,禽,笋兼顾,料重味鲜;闽菜,以海鲜著称,善制药膳,讲究味道醇厚;湘菜,湖南地方菜,以辣椒和熏腊食品为主流,只辣不麻,口味浓厚刺激;皖菜,安徽地方菜,多用沙锅烧炖食品,微火慢制,选料多肉、鱼,喜生蒜、香菜配肉,油重,咸中带辣。熏、腌、腊制食品也是其特色。除八大菜系外,鄂、陕、豫、晋诸省的烹饪也多有特色。

二、我所了解的酒文化:

中国酿酒、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气息;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终于乱”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时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最早的酒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交活动盛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压榨或酿造酒。晋代出现了药酒,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唐代出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远远的超过了他朝的11°,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酒常见的分类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以及具有疗疾健身的药酒等。

酒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最初因酒稀少珍贵,往往做祭品之用,祭祀完毕方可分享。酒在民间婚丧嫁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言欢”,与婚嫁有关酒就有谢媒酒、定亲酒、喜酒、交杯酒、满月酒、周岁酒等。“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论朋友聚会,还是宴前欢洽,或是洒泪告别,酒都是助兴添情的媒介。文人往往以酒明性情,“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

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武人以酒壮豪气,绝境面前也能饮酒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尔后概然自刎乌江??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以酒为媒。东汉末年,曹操煮酒论英雄;鸿门宴上,项羽欲借酒杀人;大宋初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欢宴之时,杀机四起,觥筹之中,刀光剑影。若无酒,恐英雄少了几分雄壮气概;若无酒,恐历史难以如此酣畅淋漓。

酒是我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酒香,穿透千年,时间越久就越醇香。

三、我所了解的茶文化: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的唐人陆羽,将毕身对茶的研究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到了宋代,茶肆更是遍布城镇,甚至有谚语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砖(紧压)茶。绿茶是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一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红茶是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乌龙茶是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白茶是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

茶文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茶规范,即“茶道”。明以前饮茶多用烹煮法,对水质要求极高。传说陆羽曾指“扬子江心水”为“天下第一泉”,还说煮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诗僧韬光曾用竹管从灵隐山巅引水;清乾隆皇帝特制银井贮水。茶具中以瓷器、紫砂陶具为上品。瓷器中景德镇的白瓷最好;陶具由于其具有古雅、保味、不烫手的特点被认为品茶圣器。茶的冲泡方法也十分悠关。古人是煮茶,最强调水温火候;陆羽说刚沸腾时为好,过则水老,有损茶香;现代饮茶是冲泡,茶不同所需水温不同,一般80°左右为宜,泡3分钟,壶不加盖。

中国文人喜欢饮茶、赞茶,常常以茶喻人,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将茶比人;“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是将茶比香花。文人雅士还喜欢将茶入画,如元代赵孟頫《斗茶图》画出了卖茶人争相比赛茶质优劣的情景,生动活泼,洋溢着生活气息;唐寅的《事茗图》,绘出了幽居高人林间品茗的情景。饮茶与文学、艺术之结合,使简单的饮茶行为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饮茶在民间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礼节,不论古今、不论贫富,莫不如此。敬茶有规矩:一道茶不饮,表示迎客;二道茶细品漫谈、深谈、畅谈;三道茶茶味已淡,谈兴既尽,即可送客。将茶性与人际关系

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古人以为茶树只能种子萌芽不能移植,因此视茶为坚贞至性之物,作为婚姻的代名词。最早的婚姻用茶始于唐代,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即带去大量名茶。此后婚姻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见闻录》记载:“通常订婚,以茶为礼,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为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由此可见茶在婚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的结晶,它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至今。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也能让我们在纷繁各异的文化中体会到文化的博大与悠久。中国的文化在这片华夏土地上产生和演化,又养育着华夏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

篇二: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提起中国文化,我脑中首先涌出的词汇就是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是初高中教科书上对我国悠久文化的特点总结。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早已不再停留在这两个抽象的词汇上,下面我将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主要特点两个方面来谈谈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

首先关于中国文化的形成。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中国人对自然条件的“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地理环境可以大致概括为:东南沿海,西北内陆毗邻茫茫沙漠、戈壁,而西南地区则耸立着世界屋脊。海洋、高山、沙漠这些自然屏障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这一点对于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它关系到了文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也为其独特的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比如其大片平原和充沛的雨水、适宜的气候使得中国农业文明及其发达,而海洋文明则不如西方临海国家那样强大。但文化形成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类对自然的“人化”过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础、中央集权统治、宗法制社会结构、礼乐教化制度、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融合、宗教的传入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确立起来的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的“人化”过程,它们是形成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不竭源泉。

其次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特点数不胜数,这里我想列举几点我认为比较明显重要的。第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法制家族色彩。不同于古印度和古希腊的奴隶制,中国社会是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在这样的制度下,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大世家”、“家长制作风”等等词汇都有所反映。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这样又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三纲五常也可以看成是宗法制家族的产物。在宗法制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的伦理观也逐步形成,所以我认为浓厚的宗法制家族色彩是中国文化一大显著特点。其次我认为相对于海洋文明那种竞争开放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绝对具有本分保守的特点。的确,小农经济基础下的人们安于劳作,安土重迁,并且古代国家政策主张重农抑商,人们大都固守一片土地过一辈子,并不四处走动开拓视野。这种生活模式形成了中国人较保守的思想观念,中国文化便也随之打上了保守的烙印,如中国人的性观念就不如西方国家开放,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中国人也不愿主动尝试。这种保守本分的观念也容易滋长一种自大的情绪,清朝皇帝“天朝之大无所不有”的落后观念就是一个证明。最后我认为中国文化较之其他文化还有一个重大特点,那就是绵延不绝。试比较中国文明与同时期发轫的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古文明,你就会发现大多古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没落甚至完全消失,但中国文明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却在朝代更替、外族入侵等等磨难中绵延不绝。这当然同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密不可分,例如中国历史上因战争而引起的民族融合,就使得汉族文化和外族文化在磨合中互补长短,这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使得中国文化更具生命力,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然除了上述我所例举的三个特点之外,中国文化还有诸多特点,如课本上所说的人文传统、尊君重民、中庸协和等等,这些特点我也十分认同,因课本有所讲解故不再赘述。

作为一个青年人,我或许还没有很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我一直以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为骄傲。平时看到日剧、韩剧里频繁出现的汉字,甚至是韩国首都汉城的改名,我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极大影响力,至少在东亚文化圈绝对是最有底蕴的一位。希望今后的中国文化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当然坚持原有特色更为重要。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 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 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 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在维护极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碍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发展。

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实在是愚昧可笑。

我们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了解中国文化》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8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