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6-26 05:46 | 移动端:外语教学

篇一:心理学与外语教学--朱纯版本

第一章 心理学与外语教学

第一节 心理学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影响及其演变

一、 早期的机械注意和联想主义

1. 早在17、18世纪,外语教学中盛行的机械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出现的。

2. 按机械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语言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的语法是共同的。

3. 著名过程获得。

4. 可以说,翻译法是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

5. 在外语教学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

6. 冯特奠基人。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用于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实验

室。

7. 模仿为主,理论无需先行,直接联系,口语基本点就在于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来

设计外语教学过程。主要点也在于强调培养语感,强调直觉。

8. 帕默是斯威特必要性。

9. 学习语言是导致形成“自动化”习惯和不自觉地使用语言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导致形成概念和系统思维的学习

过程。

10. 帕默和斯威特一样都赞同

二、巴甫洛夫学说(巴普洛夫与狗,生理学家、科学家)

1. 40年代至60年代在自觉对比法,无疑是在巴甫洛夫学说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在心理学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自觉对比法的倡导者们正是根据两个信号系统的原理提出了依靠本族语原则。

3.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原苏联外语教学界曾进行过外语教学改革的讨论—崛起自觉实践法。

4. 自觉实践法以外语教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别里亚耶夫所著的《外语教学心理学概论》主张从自

觉学习外语导致巨额掌握外语。从而提出要培养外语思维。后来列昂季耶夫提出“言语活动”论。

5. 言语活动理论用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提法,取代了别里亚耶夫的培养外语思维的提法。使自觉实践法突出了“交

际性”原则。

6. 巴甫洛夫学说的巨大影响,特别明显的反映在行为主义的发展上。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 40年代美国兴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外,就是

2. 行为主义实际上渊源于。

3. 沃森侧重,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刺激—反应(S –R)。

4. 斯金纳则进一步发展成新行为主义,把重点放在操作行为上,认为强化石条件作用的规律,归结为:刺激—反

应—强化(S –R– S)。

5. 50年代,法国创始的视听法或情景法,在直接法和听说法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情景的视觉感受方面。

6. 视听法一般说来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把外语学习过程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但强调图像和声音刺

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认为通过视听觉理解语言材料是以整体结构形式实现的。

7. 格式塔理论的公式是,“有些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别元素的行为决定,但部分过程本身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

决定的”,确认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从而提出了排除母语和文字为中介的主张。

8. 里弗斯的《心理学家与外语教师》,对听说法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进行了批判的分析。

9. 里弗斯在1968年出版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中,保持了提出第二语言学习基本上是两阶段过程这一思想的立场。

四、 认知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

1. 60年代中叶出现的认知法,以基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

2. 按乔姆斯基的说法,语言学则是认知心理学特定的分支。

3.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每种智力活动都包含一定

的认识结构。

4. 皮亚杰反对行为主义的S –R公式,提出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

(T)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

5. 布鲁纳的“基本结构”理论和“发现法”对认知法的发展也颇有影响。

6. 正是在唯理主义基础上发展了与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听说习惯理论截然不同的认知学习理论。

7. 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中,乔姆斯基的理性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8.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不是模仿,而是掌握规则,主要是语法规则。

9. 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功能法,亦称交际法,很快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

10. 功能法的意念。

11. 功能法是以(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基础。

五、 第二语言学习心理学

1. 克拉欣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2. 克拉欣和特雷尔所倡导的自然法基础。

3. 自然法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区别习得和学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4. (名词解释)习得就是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的能力。

5. 语言学习仅限于监控和修正语言。

6. 习得对发展交际能力较学习更重要。

第二节 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地位及其发展情景

对外语教学的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据一般了解。还应以苏联别里亚耶夫1959年出版的《外语教学心理学概论》为先导。

一、 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地位、任务和研究对象

(论述)请谈谈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影响:

1、外语教学心理学按学科分类,意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

2、外语教学心理学研究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和教学的心理基础。

3、外语教学心理学作为分科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无疑应以普通心理学一般原理为基础。作为教育心

理学领域内的一门学科心理学,必须以依从教育心理学上的各种规律。此外,还必须利用学习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成就。

4、任务就在于研究外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建立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并正确组织

外语教学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 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学习理论的发展

1.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控制思维过程的三条联想规律:①接近率,指同时产生的思想是相联系的;②相似率,

指在某种程度上彼此相象或一致的思想是相联系的;③对比率,指于相反或颠倒的思想构成联想。

2.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进行人的学习心理试验。第一个对记忆进行系统的调查。

3. 用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文字进行的记忆实验。

4. 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为学习、记忆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实验绘制的遗忘曲线。

5.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是为了对联想主义学说所提出的一些建议进行检验,立足于经验主义观点。

6. 联想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中包括桑代克、巴甫洛夫、格思里、赫尔、托尔曼、斯金纳和机能主义派的学习理论。)而对立面的格式塔心理学和较新的信息加工理论,则属于理性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1. 桑代克的心理学说被列入联想心理学派,其学习理论被称为“学习的联结说”或“联结主义”。他认为学习

的基础是感觉印象与反应之间的联合或联结。因此他的学说可以说是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心理学说。

2. 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桑代克还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试误说)。他认为低级动物和人类学习的

最典型的方式是试误式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减少,逐渐形式固定的正确的反应。

3. 效果率认为伴随满意的事态发生的反应将于情境更牢固地联结;随伴烦恼产生的反应则与情境的联结将削

弱。

二、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1. 巴甫洛夫在1890年首先发现了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领域。

2. 无条件刺激US — 无条件反射UR,条件刺激CS — 条件反射CR

3. 把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归属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体系。

三、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

1. 格思里是早期的行为主义者。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沃森,一直是行为主义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3. 格斯里提出“一组刺激如与某种运动随伴产生,当该刺激再度出现时,该运动将会随之产生。”这一原理

把一切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和动作的同时结合。

四、 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

1. 赫尔把由于偏离最优生物条件而产生的身体需要看成动机的基础,假定了内驱力这个中间变量,认为内驱力的降低是强化的唯一基础。

五、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现代心理学领域中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由沃森行为主义派生出来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他主张把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看作反射。

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另一是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没有已知刺激,而是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因而操作性行为亦称自发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条件反射也有两种类型:即刺激型条件反射与反应型条件反射。前者适用于应答性行为,后者适用于操作性行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属于刺激型条件反射,强化与刺激相结合;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属于反应型条件反射,强化物与反应相结合。他强调的是与应答性行为相反的操作行为。

操作性行为就是那种(有机体)作用于环境从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是获得刺激的手段,所以这种反射又叫做工具反射。

反射学习是S—R过程,而操作过程却是R—S过程。

斯金纳

1. 2. 3. 4. 5. 6. 7. 8. 9.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 格式塔理论

1. 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公式可表达为:有些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别元素的行为决定的,但部分过程本身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

2. 他们坚决主张,整体比它各部分的总和多。

3. 似动现象指没有实际的物理运动时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4.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5.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韦特默,其合作者考夫卡和苛勤。

二、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1. 托尔曼中间变量

2. 把S—R这种陈述理解为S—O—R。中间变量就是在O(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东西,可引起一定的反应

去回答一定的刺激。(如饥、渴、疲劳这些生理上的需要,都可以是中间变量。)

3. 托尔曼提出学习的认知理论,认为连续地完成一项任务,会建立起符号格式塔,它是环境中的线索和有机

体的期望之间已经习得的关系。

三、 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

1. 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是从工程学引入心理学的一门理论化新技术。主要特点是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认知

和行为活动,运用计算机运转程序的形式来进行理论描述。

2. 计算机模拟这种新理论方法就称为“信息加工”(简称IP)

四、认知理论的新发展

1.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企图把“认知”概括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并把人看成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

统。其基本特征在于能够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一系列操作过程,能对外部环境事件和自身的操作过程进行信息加工。

2. 狭义地说,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说,只是研究认知过程的一个流派。

3.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认知。

4. 现代认知心理学

5. 认知心理学似乎可以认为是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混合体。

6. 皮亚杰

7. 皮亚杰认为个体和环境是在继续的相互作用中结合起来,引向对世界的重新感知和对知识的重新组织。

8. 图式是皮亚杰用于人们为对付环境中各种特殊情境而发展的思维结构的术语。这些图式是构成可能有组织

或有结构的行为类型的认知能力。(名词解释)

9. 皮亚杰认为,适应有两个相互补充的过程:同化和调节。

10. 同化是按信息与现有图式一致的方式提取和解释新信息的过程。(名词解释)

11. 调节是改变图式使之更好的符合现实世界的过程。(名词解释)

12. 皮亚杰认为的发展要通过四个主要阶段或时期:具体运算期、式运算期。

13. 所作贡献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14. 布鲁纳

15.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四个优点:第一,能提高记忆保持,因为要求学生按有意义的方式组织信息;第二,

能增长一般智力,因为可给学生提供为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第三,通过使用发现过程中固有的满意和奖励可激发内在的动机;第四,促使习得进取能力和发现的启发性。

16. 如果说,发现学习以归纳为特征,阐释学习则是以演绎为主了。

17. 奥苏泊尔是阐释学习

械发现学习,机械阐释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阐释学习。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以其他

一、 观察学习

1. 班杜纳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就企图给行为矫正原理和认知心理学作出更为平衡的综合。

2. 社会学习理论采纳行为主义的塑造原理,而且与注意做中间相比,更主张人类进行的大量学习是通过观察

别人的熟练反应(或读到有关报导或看到有关照片),然后再努力模仿示范者的反应才完成的。(名词解释)

3. 人类的观察学习涉及两种表征系统,

二、 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

1. 加涅运用信息加工模式解释学习活动,着重考察了影响人类学习的条件。

2. 他认为必须明确地区别各种范畴的学习结果—既学到的各种才能。这五种主要范畴是:略、语言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

3. 加涅的八种类型的学习(P36)信号学习—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的联结,斯

金纳的辨别操作、概念学习—对一类刺激的共同性反应

三、 学习的神经生理学

第三章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一、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

1. 奥斯古德和赛比奥克于1954年把讨论会的文件和报告汇编成专集《心理语言学:理论与研究问题概述》。

2. 奥斯古德和赛比奥克这本《心理语言学》的问世,标志着心理语言学这一边缘学科的诞生。

二、 心理语言学的重大发展

(一) 转换生成语法引起的震动

1. 乔姆斯基发表的《句法结构》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震动。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统天下(P45)。提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重要概念,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起了一定的开拓作用。

(二) 各种学科的新汇合

维戈茨基提出的“内部语言”说,不仅大大丰富了认知心理学,而且创建了当时苏联心理语言学派。

第二节 体现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几个方面

在语言的心理学中,人们关心的是三个过程:理解、表达和习得。

一、 语言和言语

1. 就提出了应区分语言和言语。这已成为当代语言学特别是心理语言

学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p46)

2.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a. 语言是交际工具。

b. 语言是社会现象,其创造者和所有者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人民。

c. 语言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

d. 言语是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成果。

e. 言语是个人心理现象,其创造者和所有者是个人。

3. 言语作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即人的言语活动,可划分为听、说、读、写的过程,也可以是实现交际

篇二: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译法也叫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

(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用母语授课,真的不掉线

吗??、????????????

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翻译法历史悠久,其优点是:

1. 学生语法概念清晰;

2. 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3. 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翻译法的缺点是:

1. 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真的不掉线吗??、????????????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

1. 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 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 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真的不掉线

吗??、????????????

其缺点是:

1. 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

2. 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二战爆发后,美国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国作战,

士兵们需要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政府临时抽调外语教学法和语言学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成立了外语训练中心,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以六至八个月为一期,培训士兵,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听真的不掉线

吗??、????????????

说法就这样产生了。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许多优点,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

其优点是:

1.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2. 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篇三:语境与外语教学

语境与高职外语阅读教学

吕锦峰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管理系,内蒙古 包头 014030 )

摘要:本文从高职英语教学阅读环境分析开始,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英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语境构建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英语单词在阅读课文中的准确定义以及文章作者的立场以及中心思想的把握离不开阅读者对于语境的理解,即通过阅读文章反映的文化语境的构建与分析,更好的理解原文。本文还重点介绍了语境构建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以及导入的相关原则,为高职学生对于阅读文章时的语境构建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阅读 语境构建 导入原则

一引言:

语境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指语言具体使用的环境。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外语语境就是所学目的语所运用的环境,如交际情景语境,社会与文化背景语境,涉及跨文化交际背景语境。人们对语境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早出现的语境说仅限于由语音、词汇、句构、语法知识构成的纯语言知识语境,尚未触及到语言知识以外的语义表达制约因素。后来,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情景语境与社会文化语境概念,第一次把非语言因素纳入到语境学说体系中来。语言学者们开始对语境的作用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大致分为语内语境与语外语境或者是语言知识语境与非语言知识语境等。随着语境说的发展,人们对语境的看法渐趋一致,大体相同。如,上下文语境,交际情景语境,文化背景语境,社会背景语境。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语言交际者主体在交际情境中互动时的心理过程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对于交际成功的制约作用。认知语境的提出丰富与完善了语言学,尤其对于外语语言学习者来说更具现实的意义。所以,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既要掌握其语言知识比如语音,句构,语法等语用规则体系,也要熟悉目的语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的宗教的背景知识,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交际障碍等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从传统的语境观到认知语境说的提出,语境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从相对封闭的静态的传统语境观,转为开放式的交互式的动态变化着的心理认知制约因素的认知语境观。人们意识到无论是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情景会话,还是阅读语篇理解或是真实场景的外语口语交际,都存在着一个语言应用的语境,这个语境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包含交际者(交际者双方)、事件、场景、时间、地点的具体因素和抽象的与之密切相关的交际内容所反映出的社会的文化的民俗的历史的宗教的政治的各种综合因素共构的合成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当然还要强调的是语言交际者在开展外语语言活动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既认知语境的制约因素。因此,外语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讲解,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培养学生的语境认知能力,为更好地理解外语,并为跨文化语言的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境与阅读教学

语篇阅读离不开语境分析,语篇存在于语境之中。外语阅读就是外语学习者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境分析对语篇不断地解码过程。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篇本身就是一个传递文化与社会意义的语义系统,是社会与文化意义在一定语境中的实现。语境是解读语义符号系统的钥匙。通过语境分析,剖析语篇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的社会文化意义,才能实现阅读语篇完整意义的解读。由于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习俗造成不同地域语言的差异,导致语言交际的障碍,这种障碍表面上是语言本身带来的,实际上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使然(束定芳,庄智象)。因此,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导入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其中的差异,对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与语境构建.

能力并达到最终借助语境分析提外语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⒈语境在阅读中某些语词定义的“靶向”标识作用

高职学生尤其是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学生,其外语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英语词汇贫乏是一大通病,成为严重制约英语后续学习的因素。许多学生抱怨单词难记,其中固然有多种因素外,记忆单词方法不科学使的效率极其低下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抱怨词汇难记的学生,很少通过阅读的手段、听说读写的手段去掌握英语词汇,仅仅是习惯于在本上不停地练写单词,所以记不住单词。这足以说明离开了语言环境,孤立地记忆、理解单词是根本行不通的方法。任何语词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具有实实在在的语义与结构功能(李悦娥,韩彩英),才会彰显其鲜活的生命力,否则就只有语言学的表象的词义。为此,在高职外语阅读教学中,外语教师除了专门讲解词汇与短语的惯用法外,还要在阅读课文开始时主动介入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并通过语境分析,理解词汇在具体的场合下所代表的不同的社会与文化含义。给词汇带上语境的烙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同时掌握了跨文化语境下词汇的文化意义。此外,在学习较大的阅读语篇、同时其语境又相应复杂的情况下,面对非常丰富的语言词汇(相通形式的语词很可能就指向不同的语言对象),我们仅从平时掌握的众多表面词义中很难做到对号入座,只有借助上下文语境分析实现某些语词的准确定义功能。语境对于语词的语义诠释与语用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即某些特定的语词语义必定受到上下文所形成的语境制约,从而使得这些语词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意义。可见,融入语境的词汇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外语的效率,使得词汇的记忆不再那么艰难与抽象。

2.语境在语篇语义解读中的作用

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即是阅读者个人认知语境的构建过程,是阅读者大脑里储存的语境意识与文本材料交集时,产生语义关联,促使阅读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做出分析与判断,推理与假设,最后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他们所具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心理上的差别,也更加直接地反映在他们所具有的语言符号和语言心理上的差别。对于具有不同文化符号和文化心理的语言交际者来说,他们之间就存在着认知理解上的困难。纯粹没有对对方语言的认知能力,“对于语篇是否连贯,语篇是否具有语义关联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熟悉目的语文化,有助于更有效地学习掌握目的语语言交际符号,从而构建起对目的与文化的语言心理认知语境,使得我们在语篇阅读理解中能够更好地结合语境分析,把握语篇语义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于段落之间、以及整个语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起认知关联,准确理解文章的精髓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效避免文化认知上的冲突与负迁移。

高职学生习惯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虽然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语法惯用法,但是还是没有摆脱一些痕迹。比如在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语段之间的关系时还是以语法语境为线索的,而不是通过上下文中文化认知语境的角度去解读分析某些语词、语句、语段乃至整个语篇的包含的文化意义。文化包含了语言符号,而语言也必须具备了社会文化性。反映在社会交往中便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的宗教的观点,评价事物的与道德的价值体系还有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都与别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在言语交际中,更多地体现在致歉,道谢,问候,话题谈论,拒绝与接受邀请,以及礼仪往来等。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里所选的几篇阅读课文都是围绕这些礼貌交际原则展开的。如美国人,日本人对待送礼的标准与方式的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中国,日本,美国之间对送礼的标准与形式的对比,通过分析对比,使学生懂得欧美人更看重贺卡等文字表述,而日本人与中国更注重珍贵的实物本身。通过文化认知差异对比分析,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行为模式,并可以由此推断出他们未来的政策走向。表现在阅读语篇中,我们可以循着文化认知特

征,构建起文化语境,并认知与预测文章段落语义的延展、延伸进而把握整个语篇语义。

三.阅读语境构建中背景知识导入的相关原则

阅读教学语境构建一定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外语教师适时导入相关背景知识是建立语境的第一步。只有帮助学生积累背景知识,让学生通过关联知识的触发,不断激活“图示数据”传统语境意识,自动地与阅读教学内容建立认知联系,才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工程中产生语境的感觉。随着阅读的逐步展开,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语境并运用语境分析准确地猜词测意,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精髓。由此可见阅读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对于阅读语境的构建是多么地有意义。

1.渐进有序原则

我院高职学生大多以工科为主,社会人文知识欠缺,尤其对于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感陌生,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英语习得,影响了交际能力的提高。外语教师在文化背景知识导入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以及这方面的差距,从最基础的部分抓起。精心策划,合理布局,采取由简到繁有序、从易到难,积少成多的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提高效率,既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还要兼顾高职英语教学目标要求,避免内容过难是学生感到抽象而深奥,这样就无助于语境的构建。

2. 关联与实用原则

输入的背景内容要与阅读课文紧密关联,切入主题,即对阅读理解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平时积累下来的关联语境意识的触动,建立起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认知关联通道,进而构建起整个的大阅读认知语境。在这样的关联语境下,确切地说在这样的全面的多项交互融合的语境或者是跨文化语境下去阅读理解原文,无意地消除了造成文化理解与沟通之间的障碍,使学生对于原文的理解更为直接、高效、深刻与准确。有些教师在引入文化背景语境时,不分主次与是否实用,也不分是否关联本文,全盘介绍,结果冲淡了主题,搞乱了彼此的内在联系,又超出了教学范围,造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的浪费。

3.正能量、正迁移原则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即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体系的巨大认知差异。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处世哲学、是非曲折的事物评价标准、社会道德体系与人们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我们必须懂得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与信仰,同时要懂得哪些是符合中国国情,哪些存在着差异,哪些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于那些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与我们存在文化认知差异的,我们就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在导入、介绍目的语文化背景语境时,一定要发挥正能量,采取教学的正迁移原则。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分析与对比不同的差异认知,通过学习,使我们社会人文知识尤其是外语文化语境意识欠缺的高职学生能够了解与熟悉相关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的交际模式以及言语行为期待,并从他们的文化角度预测出他们的立场、观点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彼此的误判,达到交流的目的。当然,我们对于那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或者是不健康的不正确的带有西方式偏见的变相的白人种族优越论的西方文化一定要加以批判,深入解剖,要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文化背景介绍,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我们的文化背景介绍的结果是让学生觉得西方人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那么我们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就变成了负能量与负迁移的学习,这是极为有害的。最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我们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西方阵营对我们普遍持敌视的态度,动辄拿人权压我们并鼓励疆独和藏独分子以及异议人士给中国添乱添堵,唯恐中国不乱。西方人对中国的发展,要么是威胁论要么就是唱衰中国论。他们极力迎合美国的亚太政策,在美国围堵遏制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推手的角色。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就是西方人骨子里的与生俱来的

西方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在作祟。他们总认为他们是最优等的民族,每逢我国最先进的武器亮相,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总要造谣说这是中国都是中国从他国偷窃来的成果。所以,我们的教师只有发挥正能量,正迁移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客观地公正的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认知差异,并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更好地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态度并及时做出我们的反应,从而为达到彼此的交际目的及减少误判而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吕锦峰(1962—),男,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手机:15847695829 E—mail [email protected]


外语教学》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66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