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怀念圣陶先生文章

怀念圣陶先生文章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6-25 10:31 | 移动端:怀念圣陶先生文章

篇一:怀念圣陶先生

怀念圣陶先生

吕叔湘

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

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陶先生的影响。圣陶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魏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陶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这就是后来由附

设在出版总署内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陶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后来有一天圣陶先生跟我闲谈,谈起这件事,他说:“难道在大学里教课一定比编字典的贡献大吗?”现在建功先生和圣陶先生都已经作古,我也不需要保密了。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圣陶先生一家随着开明书店由长江出川回上海,第二年我也随金陵大学回南京。为写稿的事,也时常有书信往还。1947年,圣陶先生约朱佩弦先生和我参加高中国文读本的编辑工作,我建议把语体文和文言文分开,编成两套,他们两位都同意。到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的胜负已成定局,南京城里人心惶惶,很多人家避居上海,我也扶老携幼投奔开明书店。我在开明书店工作了一年有余,认识了章锡深、王伯样、顾均正、徐调孚,贾祖璋、周振甫、唐锡光等“开明人,’,也多多少少感染上了那难于具体描写却确确实实存在的“开明作风”。圣陶先生不久就去香港转道去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第二年我应清华大学之聘也来到北京。虽然住得不近,也还时不时有机会见面。

1951年2月,我母亲在上海去世,我奔丧回南。回到北京,家里人告诉我,圣陶先生找过我,说有要紧事儿。我去了

才知道是要写一个讲语法的连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主要是供报刊编辑以及一般干部参考。发起这件事的是胡乔木同志,他曾经问过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不愿意承担,才找到圣陶先生,圣陶先生说可以找吕某人试试。这就是《语法修辞讲话》的由来。这件事在我的生话中形成又一个转折点。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语言研究所,做语法研究工作,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兼任一名副总编辑(圣陶先生是社长),照料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如果 没有《语法修辞讲话》这件事,很有可能我会跟着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学,或者调到别的大学去。《语法修辞讲话》给我惹出许多事儿。首先是到处邀请做报告,其次是回答纷至沓来的读者来信。过了几年,好象没事儿了,忽然有一天接到圣陶先生一个电话,说是某方面的指示,要写一篇批判《语法修辞讲话》的文章,并且点名要圣陶先生写。圣陶先生在电话里说,这篇文章他不会写,“解铃还是系铃人,还是请你勉为其难吧。署名当然还是署我的名字。”这可把我难住了。对于《语法修辞讲话》我也不怎么满意,可是我的不满意跟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发指示的同志的不满意,大概不是一回事。所以这篇文章很难写,既要让考官满意,也得让挨批者不太难堪。好在已经过多次政治学习,如何发言才算“得体”已经多少有些经验。饶是这样,一千多字的文章还是写了一个星期,登在《人民日报》上,也不知道命题人是否满意。《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引起了一阵“语法热”,一两年内就出版了十来种语法书。圣陶先

生大概也看过几种,好象都不满意,有一天跟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不用术语的语法书,容易懂,而且实惠?”我说:’’不用术语恐怕办不到,少用几个,象`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等,也许能够办到。至于实惠,也就是对说话、作文有帮助,那就更难了。”圣陶先生当然没有叫我试写,我可偷着试过好几次,都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我希望有人能满足圣陶先生这个遗愿。

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照料初中汉语课本的编辑工作,当时的计划是要把汉语和文学分成两套课本的。实际工作是张志公同志负责,但是我得认真审读,提修改意见。这套课本仅仅试用两年就不用了,汉语和文学又合流,恢复原先的语文课本的编法。这时候我已经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务,但是圣陶先生叮嘱我好好审读新编的语文课本。不久,我在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初稿陆续出来.圣陶生先和朱文叔先生都是审订委员会的委员,也只有他们二位认真提了些修改意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彼此不通音问。我听说周总理设法保护文教界的一些老先生,估计圣陶先生会在内,也就放心了。我自己则由隔离反省而集中学习,而下干校,又和二十多位同志于1971年初提前放回北京,仿佛做了一场希奇古怪的大梦。这时候虽然仍然受驻机关的军宣队、工宣队管束,已经基本上可以自由行动,于是有一天我就去访问圣陶先生。大概这个时候圣陶先生那里还是很少有客人来吧,看见我非常高兴。寒暄几句之后,

篇二: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通过解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意义,5天的研修学习使我感悟到“三向”定位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

一、导向 。课程标准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导向”作用。课程标准指导着我们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我们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课标为指导,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还要微观分析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方向。教材内容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方向,是我们教学的“主心骨”。教师在把握好课标的基础上,以教材为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拓展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实现使用教材的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这样在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策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去向。学情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去向。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如果课标是起点,那么教材就是过程,学生就是终点。我们语文课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四有”公民。语文课主要要求我们让学生掌握识字、阅读、理解写作、提升情感价值观的能力。能否达到终极目标,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老师的去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生活逻辑安排教学,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去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尽到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

在本次研修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在课堂上,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通过提问,不仅能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的展开,开拓课堂广度、深度。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讲究提问技巧,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践行这次研修的收获!

在教学环节的预设和落实方面:向老师备课的各个环节都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去备课,预设到每一个教学的细节,例如第一环节导入这一环节能根据学生学过的课文片段谈话导入本课的教学,每个环节紧紧相扣,环环相连。 在第四环节,细读课文,重点品味在这个部分,教师在进行抓词语教学。教师重点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指导学生把“春风拂面”和“映入眼帘”读得有节奏,有韵味;二是纠正“曲”的读音,通过选择义项的方式让学生掌 握读音。这样的教学看似简单,看似在进行“形式训练”。其实,背后蕴藏着对汉语文化的了解,把词语读得有节奏,有韵味,正是符合了汉语 本身有节奏感,有韵律美的特点。把字音与字义结合在一起,是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的特点决定的。对学生长久的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但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对汉语的特点有更丰富的感受。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在教学环节与特色亮点方面:教学扎实朴实,教学环节紧凑。通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将课文分成两部分,继而学习第一部分这样的顺序层层推进,进行教学。向老师

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以读促思,以读代讲。抓住文章的两个重要片段进行教学,并能在重点的片段里抓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

在课文的一开始即采用了与以前学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的对照,让学生分辨清楚这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它们一个是写物的文章,一个是写事的文章,从而强调了文章的文体特征,正对应了向老师一开始强调的文体角度研究文本。

在“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环节中,课件出示绿绿的爬山虎,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依据《爬山虎的脚》呈现文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叶圣陶。师生交流关于叶老的生平,讲述本文的作者肖复兴与叶老的故事,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课题,教师让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进一步了解学情,因学定教,确定了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中,该环节将预习放在课外,做到了预习的扎实有效。课件出示词语,提供学习内容的要点,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字词认读。用时1分7秒。通过引导借助重点词句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培养了学生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有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有提纲挈领之功。朗读课文,提出要求,小组推选,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较好的完成了课文朗读的教学目标。从生词的认识到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分层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时间掌握恰到好处。

在“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环节中,课件呈示课文1-5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叶老修改作文的原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和要点。让学生抓关键词句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揣摩人物——叶老的精神品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抓关键词的方法,如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讲述总结 。用学习1——5自然段的方法,找关键词、句、揣摩、品读、感悟的形式,指导学习6-9自然段,并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情感升华”环节中,课件呈示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叶老先生好像对我们说什么”,学生交流汇报。依据课文最后自然段配乐朗读,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感情。

在“巩固延伸”这一环节,用讲述的方式介绍作者——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依据小练笔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意识,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第一、自主学习: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学时说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第二、以读为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学生的朗读必须经历一个“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读进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就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他的感情才能与作品发生和谐共鸣,这样的感情朗读才能有效。感情朗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更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在教学中执行“自主学习”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向老师采用长文短教,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诵读文中的词语,在理解、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人物品质。

第三、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教师抓住了文中“楷模”这个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叶老先生是一个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呢?”通过阅读学生分析第一件事情,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受叶老的这种形象,学生通过抓住“密密麻麻”这个词语细心品味,感受到了叶老先生批改作文时的认真,再读一读他写给肖复兴的那一段评语, 结合叶老先生的资料,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国家教育部的部长,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如此细致地为一个初中生批改作文,老人是那么地平和,做事又是那么地认真,通过这样的讲解,叶老先生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学生对叶老先生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的确,叶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由此,肖复兴老师抓住了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提纲挈领:向老师在反复钻研课文和语文课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

篇三:《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⑴ 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⑵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⑶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⑷ 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⑸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⑹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⑺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⑻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⑼ 我感到很意外。因为我一直觉得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见这样的作家如同国家元首一样难哩。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⑽ 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先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似乎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⑾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

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⑿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和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⒀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⒁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⒂ 在我的眼中,那一片爬山虎永远都那么绿着。

(选自《肖复兴散文》,有删改)

18.全文写了“我”回忆和怀念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4分)

?

19. 请赏析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 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

20.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第⒀段写到“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请你想象“若有所思地望望

???? 窗外那爬山虎”的叶老会想些什么呢?(2分)

?

(2)在作者的眼里,叶老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 ??? 老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4分)

?

21. 在文中,叶老说到这样一句话:“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

??? 科的书。”请结合你的写作体验谈谈看法。(4分)

?

22. 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为标题的作用。(4分)

?

答案:

18. 【内容概括】(4分)

叶老给“我”修改作文(2分);叶老邀请“我”到他家作客。(2分)

19. 【句子赏析】(4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1分),隐含着作者对叶老关怀“我”成长的感激(或赞美)之情(1分)。

20. 【内容推断和人物形象分析】(6分)

(1)可以回想自己创作《爬山虎》时的情景。或者回想与“爬山虎”有关的往事。(2分,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了。)

(2)①“我”到叶老家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1分),可以看出叶老具有平易近人的人品(1分)。【给分要求:例子1分,人品1分,例子和人品相照应即可。人品还可以答:平和宽厚、平等真诚、待人热情、和蔼可亲。】

②给“我”修改的作文,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1分),可以看出叶老具有一丝不苟(或认真)的文品(1分)。【给分要求:例子1分,文品1分,例子和文品相照应即可。】

21. 【观点评价】(4分)

我赞同叶老的看法(1分)。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1分),多读各科的书,使自己知识渊博;眼界得以开阔;写作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可以激发写作的灵感;丰富写作的素材(答到其中两点可得2分)。

22. 【主题理解】(4分)

标题借物喻人(或借景抒情,得1分),借爬山虎来比喻充满活力(或质朴真诚)的叶老(得1分),表达了“我”对叶老的赞美、崇敬(或感激、怀念)之情(答到赞美、崇敬、感激、怀念中的两点就可以得2分)。


怀念圣陶先生文章》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64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