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福建医科大学教务系统

福建医科大学教务系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6-20 05:59 | 移动端:福建医科大学教务系统

篇一: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6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内科学》是重要的临床医学骨干课程之一,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发展,这些新进展为《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素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在突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映医学研究的新成果,并能更好地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教研室主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单位组织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省立医学院等附属医院内科学教研室的临床骨干教师编写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有以下特点:(1)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我校的教学特点,对每个系统疾病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更加切合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兼顾到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要求。(2)明确了每一章节“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内容,每个章节都增加了部分“课后思考题”,更有利于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衔接,使《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安排更具有层次感,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学和课后

复习。(3)对《内科学》临床见习课教学大纲作了比较大的修订,如:明确了教学查房和临床医疗查房的内容和作用;明确了各系统必须见习的病种等。

三、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教学目标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示教和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获得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

2、在已学习诊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知识、方法和技能,做到病历书写合乎要求,同时学会有目的采用现代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结合内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想方法,作出全面诊断。

3、在实习期间,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运用基础学科与内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诊断及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又从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内科常用的诊疗技术。

5、对急、危、重病人有一定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毕业时独立防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毕业后通过实践,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继续提高理论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以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一些少见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性的疾病。大纲中以了解、掌握、熟悉来反映。

四、教学方法

理论、见习、实习

五、教材及参考书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八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篇 绪论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好《内科学》的基本方法。

2)熟悉《内科学》定义、地位、研究范围;

3)熟悉医学模式的发展规律,熟悉循证医学的概念;

2.学时分配

理论课:2学时

3.学重点

内科学的定义、地位和范围

4.教学难点

医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循证医学的概念

5.理论教学内容

1、内科学的定义、地位和范围,强调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2、内科学的发展

(1)社会的发展推动医学的进步

(2)现代医学的兴起

(3)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

(4)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5)医学观念的进步: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从整体医学、分科医学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

3、内科学的进展与展望

(1)临床基础进展

(2)诊断技术进展

(3)治疗进展

(4)现代医学和现代临床研究方法

4、学习内科学的方法

(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掌握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

(3)培养临床思维,掌握医学科学思维方法

(4)拓宽视野,掌握医学的科学和艺术

6.思考题

1了解内科学的特点与发展;

2、熟悉学习内科学的方法。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理论课:19学时,实验/见习/讨论课/课程实习:学时

慢性支气管炎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分期,诊断分期要点及防治方法。

(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各种致病因素尤其是吸烟在发病中的作用。

(3)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特征。

2.学时分配

理论课:1学时

3.教学重点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分期

4.教学难点

(1)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的鉴别;

(2)根据慢支的分期进行治疗。

5.理论教学内容

(1)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的特征、发展过程和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机理

指出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和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由于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着重说明机体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对发病的关系。

(3)病理

指出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变化特征及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的过程。

(4)病理生理

早期一般肺功能正常,后期可出现肺功能障碍。

(5)临床表现

①症状:重点阐述咳、痰、喘三大症状。

②体征:重点指出早期无特异体征,发作时可闻干湿性罗音及并发肺气肿时的体征。

③临床分型、分期:

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

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6)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①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及心肺并发症的有关征象。

②肺功能检查:可表现轻重不等的肺功能障碍。

③痰液细菌学检查及血液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诊断:根据我国制定诊断标准诊断。

②鉴别诊断:着重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和肺癌等鉴别。

篇二:福建医科大学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6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

三、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教学目标

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要求,《儿科学》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课讲授、临床课间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课堂理论讲授为45学时,临床课间见习教学2周,临床实习6周。本大纲以王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为主要教材,以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等为辅助教材。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3)掌握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2.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

3.教学重点:

(1)儿科学的特点。

(2)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4.教学难点:无

5.理论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儿童、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一般介绍儿科的任务和范围。

(3)重点讲解儿科学的特点:分基础和临床。基础包括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及心理;临床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

(4)重点讲解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6.见习、讨论、课后自学内容

(1)见习课

了解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2)课后思考题

儿科年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体格生长、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

神经心理发育、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1.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儿童体格生长常用各项指标和测量方法、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规律及评价。

(3)了解体格生长的评价方法。

(4)熟悉各系统的生长发育(重点:骨骼、牙齿)。

(5)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及评价方法。

2.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

3.教学重点:

(1)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2)体格发育级神经心理发育评价。

4.教学难点:

(1)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发展里程碑。

(2)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5.理论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长发育、生长、发育;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骨龄、乳牙萌出延迟;神经心理发育、心理测试

(2)重点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3)重点讲解儿童体格生长的指标,测量方法及正常值,影响因素(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指距、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及身体比例与匀称度等);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

(4)一般讲解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头颅骨-骨缝、前囟、后囟,脊柱,长骨-骨龄、牙齿-乳牙、恒牙等发育规律)。

(5)结合儿童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发育,讲解各年龄感知、运动、语言和神经反射的发育,讲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发展里程碑。

(6)介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6.见习、讨论、课后自学内容

(1)见习课

结合儿童保健门诊了解儿童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重点体格发育常用各项指标测量方法、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评价)。

(2)课后思考题

①何谓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哪些?

②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③何谓骨龄,测量儿童骨龄有何临床意义?

④简述儿童前囟发育规律,检查前囟有何临床意义?

⑤评价体格生长有哪些要求?

⑥1岁以内儿童运动、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

(3)课后自学内容①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2):887-892.

发育行为与心理异常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儿童发育与行为的概念。

(2) 熟悉理解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2.学时分配:理论课1学时

3.教学重点:基本概念

4.教学难点:

遗尿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常见心理行为异常的临床表现。

5.理论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发育、行为、行为问题、屏气发作、吮拇指癖、咬指甲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障碍。

(2)介绍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及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如:屏气发作、咬吮拇指癖、咬指甲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障碍等发生原因、表现和处理原则。

6.见习、讨论、课后自学内容

(1)见习课

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的临床表现。

(2)课后思考题

①简述儿童行为异常分为哪几类?

②原发性遗尿症的处理原则?

第三章 儿童保健原则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原则。

(2)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3)掌握儿童的计划免疫。

篇三:福建医科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福建医科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一、课程建设总体要求

1.课程内容与资源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按照教学单元、专题或模块的框架,合理、有序地设计知识单元和拆分、配置知识点及技能点。

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视频、音频、教案和演示文稿等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内容准确、系统、完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统筹、集成,应用效果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拓展资源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应用于教或学的某一环节、支持教学或学习过程。

2.教学设计与方法

能够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及授课对象制定教学目标,课程本身与每个教学单元、专题都有明确的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目标实现与否可以测量;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明确学习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

3.教学活动设计

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在线异步讨论、笔记、信息提醒、测验、教师答疑、作业、同伴互评、线下讨论、问卷、实时讨论和一对一辅导。

4.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有明确合理的课程整体评价策略和各学习周、知识单元的评价策略,包括完成课程学习必须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数量及评分的标准等。评价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随堂小测验、单元测验、单元作业、讨论、调查、线下考试、期末考试和作业,原则上每个一级单元至少有一份习题作业及师生互动讨论。

5. 团队支持与服务

课程建设团队原则上不少于3人,项目负责人须为正式聘用的教授、副教授或任职5年以上讲师,具有良好师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的教师,至少应承担本课程25%以上的授课视频录制任务;课程主讲教师应为教学一线长期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人员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支持和鼓励教学名师、知名专家主讲开放课程,鼓励开展跨校、跨专业、跨层次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精品开放课程或课程群;课程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团队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课程正式运行后,能保证每学年都对外校开放,课程团队应能长期在线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

6.教学效果与影响

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内容和反馈,全面跟踪和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对进度缓慢或有可能弃学的学生进行回访和提醒,同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及时根据调查反馈信息改进课程资源设计和教学工作。

二、建设内容

1.课程介绍:含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课程类型及性质、学时学分、教学团队及授课对象、教学特点、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办法)、教材与参考书目、课程已开设情况、面向社会开放情况等基本信息。

2.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格式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

3.教学日历: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线上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表,应按周来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讨论主题与要求、线上线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时间进度。

4.课程导学:课程导学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建议,各课程单元的学习指南、学习方法建议,各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介绍,常见问题等。

5.教师授课视频:教师授课视频按教学知识单元录制,每个视频针对1~2个知识单元,要求结构完整。每个视频片段5-15分钟为宜,最多不超过20分钟。每1个学分当量的课程学时应不少于18学时,教学视频(不含素材)应不少于480分钟。

6.教学资料:教学资料包括每个授课单元的课程教学演示文稿(PPT),以及其他参考资料、文献、案例等。

7.教师团队: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基本情况介绍;课程团队构成及介绍,包括教学设计人员、助教、拍摄制作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志愿者等。

8.课堂讨论:每个单元可以安排有一个或多个课堂讨论,需设定讨论的主题。课堂讨论是教学团队在教学单元中发起的讨论。教师可选择将学生发言情况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9.测验:测验包括随堂测验和单元测验,随堂测验可以安排在某个教学单元中的多个教学视频间,可以方便学生即学即练,也便于老师随时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单元测验一般安排在整个教学单元学习完成之后进行。随堂测验和单元测验一般由客观题组成,题型可以是单一的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或是上述多种题型的组合。

10.作业: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主观题、客观题,或是两者的组合,客观题由平台自动评分。

11.试卷:试卷是检测学生课程阶段性或整体学习情况的正式测验题,可以包括客观题、主观题及两者的组合题;试题满足测试目标的要求,涵盖考查范围内的主要知识点,考查内容的题量和试题难度分布应与教学内容结构一致,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前后顺序必须合理,试题之间不能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客观题由平台自动评分。

12.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完成课程学习必需的课程整体评价策略和各学习周、知识单元的评价策略,评价策略明确了完成每个知识单元、每个学习周以及整门课程学习所必须按时完成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数量、评分标准及成绩合成比例等,列入评价的学习活动包括视频点播、学习讨论、在线测试、在线作业、材料阅读等。

13.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图1 课程资源结构示意图

三、格式与技术要求

1.教师授课视频

(1)制作要求

教师视频要求画面构图、布局及场景搭配合理;画面整体色彩和谐;声画同步、声音清晰无失真;视频播放无抖动、跳跃;画面字体规范并与背景对比强烈;教师衣着得体,表达清晰,板书清楚。画面中教师以中景和近景为主,要求人物和板书(或其他画面元素)同样清晰。

(2)技术要求

1)外录式视频课件是指使用外置摄像机对教师的讲授和演示过程进行拍摄、制作视频课件。其要求如下表。

外录式视频课件制作技术指标要求

边示范操作等,配以教师同步讲解的声音和头像。内录式视频及Flash课件的分辨率支持19寸16:9屏幕的最佳分辨率。

3)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明显杂音,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

4)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不出现繁体字、异体字(国家规定的除外)、错别字;字幕的字体、大小、色彩搭配、摆放位置、停留时间、出入屏方式要与其他要素(画面、解说词、音乐)配合适当,不能破坏原有画面。

5)视频片头/片尾(可选):片头和片尾的总长要求控制在10秒以内。一个


福建医科大学教务系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59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