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6-18 09:33 | 移动端:富春山居图

篇一:浅谈《富春山居图》之美

中国矿业大学

《中外美术史》课程作业

浅谈《富春山居图》之美

学生姓名: 赵凤磊

学 号: 15115544

学院名称: 艺术与设计学院

班 级: 景观11-3班

指导教师:陈 真

2014年01月02日

目 录

一、 题 目

二、 摘 要

三、 关键词

四、 正 文

五、 结 语

六、 参考文献

浅谈《富春山居图》之美

摘要:

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山水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

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山水画;

一.简介与背景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此画宽一尺、长三丈有余,尽揽富春江两岸胜景,草木丰茂,岚光云影,秀色可餐,堪称巨作。《富春山居图》完成后不几年,黄公望就去世了,人虽已不在,但自此这幅凝聚着画家心力精神的画卷代替主人开始了在人间600多年的坎坷旅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富春山居图》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

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

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二.作者简介

黄公望(公元1269年—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元代著名画家,江苏常熟人,他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通音律,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此外,画作之余,他还留有不少著述,如《论画山水》、《写山水诀》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作品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浙江富春江一带

的山水景色。分前后两段,有春明村、庙山、

大岭及富春江等山川景致。这是一幅浓缩了

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难怪画

家董其昌见了曾惊呼道:“吾师乎!吾师乎!

一丘五岳,都具是矣!”《富春山居图》在历来的地位之高是旷古未闻的,更是有诸家竞相收藏。“圣而神”的《富春山居图》,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享受。

黄公望流传于世的作品极少,已知全部传世作品不过十几幅,因而弥足珍贵。历代画家都将能够一睹黄公望的真迹当作平生幸事,而大部分画家都只能以摹本作教材。《富春山居图》只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三.作品赏析

这件作品的不凡之处首先体现在构图布局的章法和技巧上。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经过桐庐到富阳,在杭州注入钱塘江,沿途时而群山夹峙、滩多水险,时而丘低山远、江宽流缓。古人称赞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则其要、删其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随人迁,令人目不暇接。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令人不得不感慨: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的酣畅淋漓。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随景物而变化。画山用干笔擦出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画山石,用浓墨点横苔,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线条,点线相间,浓淡交错,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山峦显得白玉般明净疏朗,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前山后山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富春山居图》代表了元代山水画的写意技巧,也代表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他给后人的感受不是明秀,不是雄伟,而是清灵脱俗的飘逸神采,这正体现

篇二:《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摘要: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其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 作者;主要作品;《富春山居图》;

一、作者简介

黄公望 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痴”。

二、作者主要作品

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三、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为

友人谢无用道士而作。长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该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水布局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因此,这幅画虽然作者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为母题,但采用一种即兴、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显然画上山水不是实景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灵和自然合一的形态,意在表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富春山居图》赢得历代画家的赞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笔墨技巧。画家用笔如写行草,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杂混用,笔法轻松洒脱,洋溢着一种豪迈飘逸的气质,笔墨线条呈现出浓厚的抒情意趣,因此《富春山居图》成为元代写意画风的典范之作。

时间荏苒,300年后,《富春山居图》辗转传到明末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清朝初年,吴洪裕病危,躺在床上、气若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边的宝匣,家人明白,老人是要再看一眼那幅心爱的《富春山居图》。家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此时,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这幅在吴府里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之宝的画作,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就在《富春山居图》即将付之一炬之际,其侄猛地把画从火中取出,为掩老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轴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被完全烧毁,幸存者也是火迹斑斑。被烧后,吴家后人将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几乎看不出剪裁过的痕迹。于是,人们把这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高尺寸为636.9厘米×33厘米。原画用了8张画纸拼接而成,烧毁后变为6张半纸。至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半张纸)和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6张纸)长短两部分。与此同时,《富春山居图》还有两幅仿本,即藏于北京故宫的沈周临摹本《富春山居图》和藏于台北故宫的子明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于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的1938年。认出它的是上海收藏名家吴湖帆。1938年秋,吴湖帆卧病于上海家中。汲古阁老板曹友卿前来看望他,随身带了刚购买到的一张破旧的《剩山图》请他鉴赏。吴湖帆这一看不得了,只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画上无款,仅书“山居图卷”四字。吴湖帆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

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几番交涉,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铜器,将这个残卷换了下来。说来稀奇,吴湖帆近一个月的大病,就此霍然痊愈了。吴湖帆发现,换下的只是残卷中的残卷,题跋也没有了。后来,由曹友卿再向原卖主寻索,终于在废纸篓中找到,恢复了原貌。解放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馆供职。他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最后,吴湖帆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一幅《富春山居图》,不但绘尽了富春山一带的山水,还一路承载着悠长的人世风景。六百多年过去了,山水依旧,而人世盘桓回旋,终将于明年6月上演传世团圆佳话。

四、结束语

元画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董其昌题识:“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邹之麟题识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J] .东方博物 2009年03期

[2] 陈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分析[J]. 美术 2005年09期

[3] 戴燕燕.解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J]. 国画家 2007年01期

篇三:《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黄公望是元四家之首,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了,这幅画上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是以黄公望居住的浙江富春江为背景,陆续画了三年,长近七米。富春江其实就是钱塘江的上游,也就是浙江。《富春山居图》当年黄公望画这幅画的时候,有个师弟叫无用道人,黄公望在图的提拔中写了,赠给无用道人,所以叫无用师卷。后来《富春山居图》被焚毁部分,变成了两段,前段叫“剩山图”后段叫“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钱塘江上游富春江两岸上水的美景,富春江景区是现在富阳市和桐庐市这一段。富春江的景色是国家顶级的风景名胜区。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中这样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以说是非常漂亮的一个地方。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

2011年6月到9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行了《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轰动一时,然后由两岸三地的60多位顶级画家共同绘制《新富春山居图》,是当代最长的由名家集体创作的经典书画长卷,然后全国展览。卷首有温家宝总理题6字:“新富春山居图”。接着《富春山居图》又被拍成了电影,刘德华、林志玲主演,讲述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的故事。而在这之前,温家宝总理的关心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引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 诸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台湾多数报纸都重点报道了温家宝以《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为例,表达他希望两幅画能早日合成一幅画的愿望。这寓意着温家宝期许两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

《富春山居图》也许没有那么高的艺术造就,但一副字画不是它的艺术价值决定一切,它有收藏的文化附加值,什么人收藏过它,它经历了哪些传奇故事,这都是构成了这幅画不朽的艺术附加值。我们今天看这幅画,不仅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幅画上660多年的沧桑巨变,同时这幅画还作为海峡两岸团圆的一个最好的象征符号,所以这幅画就像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不能因为50年的政治就断了五千年的文化。


富春山居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55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