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古运河之恋

古运河之恋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51 | 移动端:古运河之恋

篇一:无锡古迹

从3000多年前周泰伯凿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到后来吴王夫差凿无锡古运河,再至隋、元时期两者连通京杭大运河,清名桥街区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运河的历史。这里聚集了运河古道、南禅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桥、伯渎古港、

张元古庵、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同时因为流经江南地区,诞生了具有典型江南运河人家风情的“水弄堂”。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

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

清名桥概览

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

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

桥”。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

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

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1983年在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乾隆三十一年立;一为同治九年九月立。

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锡游览了清名桥,回国后创作了歌曲《清名桥》、《无锡旅情》,扩大了无锡、无锡清名桥在日本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山奇系列歌曲《印象·江南》之《古运河之恋》又名《古运河水流》。描写了一段发生在无锡古运河畔的动人爱情故事。歌词中写道:古运河水流,南禅钟悠悠,从古流

到今,从冬流到秋;日出江花红,春来绿如蓝,船上一位渔家女,为谁在等候。古运河水流,清名桥上走,三月桃花舟,杏花风雨后;你在舟中游,我在水边留,美丽的好姑

娘,是否向我在招手。春来春去又一回,莫让年华付水流,人面桃花去,白了少年头;月上柳梢好时候,人约黄昏后,在水一方的心上人,何时牵上你的手。

1986年,清名桥被列为无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名桥周围景物

清名桥东侧伯渎港有建于清末的祝大椿故居。祝大椿(1856~1926年),无锡人,蓍名民族工商业家。1904年又独资创办源昌机器缫丝厂,并发起成立上海商学会和无锡、

金匮两县商务分会。清末民初,他创办上海源昌轧花厂、无锡源康丝厂、苏州振兴电灯厂、扬州振明电气公司、常州振生电气公司、溧阳振亨电气公司、南通振通电气公司等,

人称中国的“电气大王”。因创业有功,曾获清政府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并被聘为农工商部顾问。

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伯渎河右面是大窑路,是无锡古老的开窑烧砖的所在地,如今窑地遗迹尚存。今建无锡群窑遗址博物馆。

清名桥西侧有南长街(为上塘,旧时南上塘街仅指从界泾桥弄至南水仙庙的一段路),广场和正在建设中运河博物馆......左侧的街巷称下塘。旧时下塘一带有米市、烧

窑业、丝厂、船码头、戏院、饭店等,这里非常热闹繁华,有“上塘十里能兴市,下塘十里能烧窑”之说。上塘、下塘的历史文化积淀也非常深厚,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里

面往往可以发掘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清名桥北侧有1929年建造的大公桥,大公桥西面有永泰丝厂旧址,(永泰丝厂1896年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资创办),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丝业博物馆(暂名)和薛南溟故居 。

2009年1月1日,古运河“水上游”正式开放,绝对“运河绝版地”,水廊堂里悠悠的水,悠悠的船,花格木窗的运河人家,将向我们展示它的清丽动人的丰姿。

清名桥的自救与他救

清名桥,从提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时候起,就开始了一场古文物和古遗迹的自救行动。而在自救之外寻求适当的他救,无锡南长也在这两三年积攒了不少经验。

在这场成功的自救和他救之后,或许会诞生一种“清名桥模式”,为后来者的古物保护提供借鉴。

从3000多年前周泰伯凿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到后来吴王夫差凿无锡古运河,再至隋、元时期两者连通京杭大运河,清名桥街区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运河的历史。

这里聚集了运河古道、南禅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桥、伯渎古港、张元古庵、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同时因为流经江南地区,诞生了具有典型江南运河人家风情的“水

弄堂”。

泰伯凿伯渎,自此有无锡。如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便是无锡城市和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于是,为了保护这片圣地,并让更多的人了解最初的无锡,清名桥启动了

一场自救与他救行动。

重修——清名桥换新“旧颜”

先破后立,是2007年属于清名桥的关键词。

在经历长达16年6轮规划论证后,这一年年底,无锡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决定擦亮这张尘封的名片。

新的规划中,张家弄、鸭子滩地区将施行整体保护,保留一批清末民国初年的深宅大院,并进行全面修缮。从跨塘桥至南长医院两侧的6.6公顷试验段将在论证后开始

地块动迁:一方面加快新城的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另一方面,片区内2/3以上的企业已收购完毕,工业锅炉厂、压缩机厂、水泵厂等已在逐步进行搬迁——先“破”

了原先与历史街区风貌不相符甚至会对其造成污染的企业,然后再“立”适合于古朴风貌的老宅群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政府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

核心区18.78公顷的保护、整治和复兴。

依据著名设计师、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领衔编制的《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规划详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理念被定位为“活态博物馆”,即对古

运河和古建筑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让所有的建筑、水体空间和人物活动以最自然、和谐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换言之,不仅要“还原”,而且最好是“复活”历史表

情。

为此,在街区还原过程中,发生过为一棵百年广玉兰开3次会的事,最终为了有利于古树的生长而放弃原来的规划设计;也发生过为求修复“原汁原味”而不惜历时3

月深入百姓家中寻访老宅后人的事,最终搜集到大量珍贵资料,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清名桥所在的南长区区委书记刘霞说:“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不仅是保护我们的历史,也是复兴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在这场自救行动中,清名桥与运河共存荣的

历史得以延续,并有了后来的故事。

借力——抓住运河申遗的机会

2009年初,古运河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清名桥基本恢复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特色。进入街区,彷如重返历史:两岸民居粉墙黛瓦、花格木窗、方砖铺地、

屏门隔断,前店后坊,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古运河悠悠清波,摇橹的船娘穿着蓝花布衣,轻声哼着江南小调;从跨塘桥至南水仙庙的1600米步行街是“城中闹市”,古玩、

丝绸、民俗工艺品均可于此寻觅。而大部分的现代设施被隐藏了起来。据清名桥古运河景区管理处处长胡喜明介绍,街区内的停车场为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地下停车场,调温

则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既节能环保,又避免了空调外机悬挂影响街区风貌。

第一轮自救成果初显,但还不够。单论江南水乡风貌,乌镇、周庄都已成为人们心中符号般的存在。如何凸显清名桥的特色,南长区选择了背靠运河、挖掘文化――从

这一意义上说,它开启了另一扇“他救”的门。

2009年10月,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无锡峰会上,4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集聚一堂,围绕“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复兴的思考与实践”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

探讨,成为了大运河“申遗”的一件盛事。

这一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列入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首个由国家层面组织的联合申遗项目,文化部、文物局牵头成立了由13个部委和大运河沿

线8个省市共同组成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组织开展了大运河遗产资源调查认定、保护规划编制、相关立法调研等各项基础工作。

而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无锡也没有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其攻坚的重点就落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性修复了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

馆等众多工业遗产和居民建筑后,清名桥实现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建成了无锡道教音乐馆,复原、搭建沿河古戏台、古书场来恢复锡剧表演、评弹曲艺等文化项目后,

清名桥又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两种保护既支持了大运河申遗,也终将会借未来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机会实现对历史的更长久的保护。

建议制定《大运河保护和发展条例》的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说:“大运河里,无锡是关键;无锡里,清名桥是很重要的节点。”个中深意,清名桥抓住了。

创意——借“爱情”兴产业

在胡喜明重塑清名桥的介绍里,前两条是“保护修复”和“传承文脉”,第三条则是“创新复兴”,即借旅游和文化创意来延续清名桥的保护。显然,光修复和申遗并不

能长久地保护清名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身要有造血功能。

2010年世博之年,清名桥比以往都要热闹。中国人素有大事年结婚的习惯,希望沾点喜气,2000年的世纪婚礼、2008年的奥运婚礼都是最好的例子。而对于无锡来说,

从范蠡西施泛舟蠡湖、梁鸿孟光举案齐眉,到萧统慧娘红豆寄相思、梁祝化蝶双飞,从不缺乏浪漫的爱情故事。因此,当古运河畔的诗意撞上世博这件盛事,顿时蔓延出一片

爱情氛围。

5月~10月期间,“相约古运河”——无锡首届爱情文化创意博览会就落户清名桥。这期间,锡绣、剪纸、泥人、创意宫灯、红木仿古家具、雕刻等水乡文化与沿街30

余婚纱、摄影、婚庆礼仪商家互为映衬,“爱情圣地”的婚庆产业链业态初现雏形。

此后,南长区又开发出沿岸两侧工业遗产的厂房、仓库、办公楼等资源,大力发展与运河文化内在一致、外在协调的创意产业。

这其中,既有无锡自身的努力,也有来自外界荣誉延伸而来的影响力,比如古运河申遗启动后的传导力,以及清名桥街区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后的旅游号

召力等――“自救”是基础,“他救”是辅助。只有“自救”初现成果之后,“他救”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反过来推动“自救”的继续。

今天清名桥已不能用“自救”或“他救”来形容,复兴后的清名桥甚至已经跨出江苏省,向全国甚至世界推介成果。清名桥的梦想是:走出无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耕读桥

耕读桥原名菰渎桥,菰川山庄北面的菰渎港上,有一座石拱桥叫菰渎桥,它是当时无锡南乡农民进城道路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菰是茭白的意思,菰渎港顾名思义是一条生长茭

白的河流,菰渎桥的始建年代不详,只知道是一条老河,东西流向,西面在仙蠡桥附近与梁溪河相接,东面在南长街黄泥桥处汇入古运河。历史上的耕读河很热闹,大小船只

来来往往,耕读桥也是人们进出南门的通道,而且还是官道必经之路。过去每年春耕季节,县官都会从县衙出发,经官道过耕读桥,到南部各乡镇察看民情,了解春耕情况,

桥边不远处过去还有座接官亭,是各乡乡官迎接县官的休息之地。

耕读桥明清时期曾多次修建过。到清光绪初年,该桥又损坏严重,成为危桥。在章钧的发起下,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上海发迹的无锡早期民族工商业家丁明奎大兴

善举,出资重建了该桥,重建后,当时的地方官取“耕读传家 ”的意思,将菰渎港改成了“耕读河”。

重修后的耕读桥为金山石单孔拱桥,桥长27米 ,宽3米 。桥面南北各有石极22 级。桥两面均置石楹联,东联为“沃壤植桑麻抱布贸丝人利涉,佳名易耕读高车驷

马管留题”,西联为“南里岁丰穰风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滟云沉孤米水如天”。重建后的耕读桥,风貌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丁明奎(1816-1898),号秋凡,无锡东绛锡铁巷人。年轻时父母双亡,生活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清道光年间,他到上海一家苏州人开办的冶坊当学徒,因勤奋刻苦,

聪明好学,老板看中他的人品和才智,不仅把冶坊托交他管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咸丰初年,他因经营有道,财富积累很快,自己又独资开设了利昌煤铁号,生意越做越红

火。尤其是他看准行情,专门铸造海船上用的铁锚,并创出名牌,船老大们称之为“丁家太平锚”。之后,他又在黄浦江边买下沙田十多亩,开辟了直祥、黄浦、十六浦三大

货运码头,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上海滩“煤铁大王丁百万”。致富后的丁明奎不忘家乡父老乡亲,广行善举。六十多岁时,提携同乡青年周舜卿,让他进了利昌煤铁号,由此,

造就了这位新一代的“煤铁大王”。在他所行的善举中,有倡议募捐重建扬名大桥,自己亲任董事,有出资重建葛埭桥,还有出资重建无锡城南的菰渎桥。

菰渎桥和扬名大桥一样,都是南乡农民进城道路上的重要桥梁。它的重建,百姓受益匪浅。丁明奎想到自己原是贫苦农民,农民要是能勤奋读书,求得知识,同样也

会靠劳动致富。因此,他提议把重建后的菰渎桥改名为耕读桥,得到城乡人士广泛赞同。

在耕读街的东面是石子街,沿河有漂亮的大宅院,还有西式的清水洋房。耕读街的西北面是木栖厅。木栖就是木犀,桂花的意思。地名的由来和明代的一位名人有关,

他就是无锡隆庆年间的进士,龚勉。龚勉(1536 ~1607),字子勤,跨塘桥人,中进士后任浙江嘉兴县令,又升任浙江省参政、按察使,累官浙江右布政使,是明代的封疆大

吏。现在位于南长桥堍的首藩方岳坊就是为他而建的。龚勉晚年在谈渡桥附近建有官宅,厅堂四周遍植桂花,俗称木栖厅,后来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大庄里

无锡的老地名很多,沿用至今的也不少。南城门外的“大庄里”就是无锡人十分熟悉且历史文化内涵很丰富的一处老地名。耕读桥南耕读村的东面就是大庄里。这里原来是明

代文人华云所营建的著名园林胜景菰川山庄所在地。因其原有范围很大,东近今通扬路,西至今家乐福超市附近,南靠庵桥河,北濒菰渎港(今耕读河),占地达一百五十余

亩,所以当时人们俗称它为“大庄”。“大庄里”这一地名也由此而来,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曾经是无锡的一处园林名胜——菰川山庄。菰川庄得名于菰渎港,占地很广,40余亩。菰川山庄,简称菰川庄,文史专家夏刚草研究员告诉记者,“其名由其旁的菰

渎港而得。‘菰’者,茭白也;‘川’者,河渎者也。因为河中生长着茂盛的茭白,故称‘菰渎’,又称‘菰川’”。另据地名专家郁有满考证,菰川山庄可能还不止上述这样大

的范围,今扬名新村西南、原清扬公园溜冰场附近,有座古老的小桥名庄桥,即为菰川山庄的西侧门所在地。还有“华大坟”,大约在山庄之西南,是埋葬华栋、华麟祥和华

云祖孙三代的地方,占地八十多亩。原有神道、石人、石兽、石碑及碑亭等,墓地古木参天。虽至民国后期,坟茔、石人、石兽及碑刻等已荡然无存了,但至上世纪七十年代,

神道仍隐约可辨,树木也很葱郁。

菰川庄的营建充满了传奇。要从明景泰、天顺年间的华栋说起。华栋,字良用,号坦庵,南下塘铁树岸人,60多岁时,与邻居龚釜争地,华栋最终得胜,在埋设界石时,挖

到了装金子的铁瓮110只而致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其子华麟祥(号海月)继承了全部财产。华麟祥年轻时读书虽然也很认真,但屡试不第,于是他便利用所继承的雄厚

资产从商经营,使财富又不断增值。未有几年,他成为无锡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当时的三大巨富之一(另外两位是安镇的安国和后宅的邹望)。那时民间就流行着一句顺口溜,

叫做“安国邹望华麟祥,金银日夜用斗量”。

华麟祥善于经营,晚年时将菰渎港之南直至庵桥河边的大片荒滩荒地购买到手。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打算接下来搞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然而,他没有来得及这样做

就去世了,未竟之事,只能留给两个儿子

华麟祥之子华云在嘉靖二十年 (1541) 自己54 岁时中进士,约在60 岁时告老还乡。华云和弟华露一起大兴土木,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剑光阁,又建华氏义庄,在菰

川庄东建燕嘉堂,后精心经营菰川庄,在庄内重建剑光阁,藏书万余卷;筑真休园,为园中之园;有景点卧游堂、独对台、两宜台、涵山献亭等。遍植四季花木。在庄东南方,

筑修竹圃,面积较小。文徵明、沈周等名家经常来此与华云交游,鉴赏华云所藏的法书名画。嘉靖三十六年,华云 70 寿辰时,曾大宴于真休园,文徵明等吴中名士 20 余

人均来祝寿。这时是菰川庄的全盛时期。但不足百年,华氏家业衰落,庄内“颓垣断础,仅存什一于榛莽间”。华云的曾孙华时亨,将菰川庄舍为佛地,后改建为福城庵。因

菰川庄很大,俗称大庄里,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当时菰川庄的范围一直达到今天的清扬公园附近。到解放前,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了。

耕读街上的老年居民绝大多数是绍兴籍的,他们都是民国时到这里来做工的,当时这条街上最著名的就是漂染行业了,百来米的街道有三家染坊,一座是“陆义茂” ,

还有两座是“人和染厂” 和孙阿寿的 “ 顺新染坊 ”。

陆墟桥

陆墟桥在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现存一座800多年的古桥——陆墟桥。

据有关方面的记载:南宋初年,浙江人陆羽带领儿子陆墟来到江南水乡安阳山脚下,开荒、种茶、开茶店、发展茶文化。当时其居住地方就是现在的陆区镇,到安阳山去

开荒种茶,要绕过一条小河,深感不便。在陆羽去世后,陆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单孔黄石桥,取名叫陆墟桥。

陆墟桥面上刻有:国泰平安、风调雨顺。在桥的两侧刻有“鸭头春涨绿浸柳堤,鹰齿云排红迷桥岸”的对联。据了解,现在陆区地名的来历,也是从陆墟桥演变而来的。

陆墟之名,因“墟”、“区”两音相近,人们渐以“陆区”用之。

汉高祖五年,无锡置县。以后,有个大夫陆端带了几个随从,视察无锡县境,从梅里到安阳侯封地,一路看来,发现安阳山光秃秃,好似癞痢头。陆端叫了地保,爬上山

顶,发现一泓水池,广三丈,深丈余,连连赞口不已:“一片平原之中,孤峰独立,八面威风。山顶竟有此水池!?”地保说:“水池终年不涸。每逢天旱,祷之则雨,甚为灵

验。”陆端听说如此灵验,便对地保说:“那水池题名为‘龙湫’,池边应建一座庙,名曰‘显应’,以备民众祈祷”。在历次的无锡县志都有龙湫、显应庙的记载。其实,这“龙

湫”是火山的一个喷发口,冷却后成为水池。

陆端发现山石浑然一体,软硬适中,只要有能工巧匠,定能打凿出好的器物来。陆端住了下来,询问地保有无打铁的?地保找来了铁匠,在陆端的指教下,铁匠打出了凿

石用的榔头、铁钎、铁凿和楔子。

陆端选了良辰吉日,嘱随从带了酒肴、香烛,亲自来到山麓南面的空旷地上,与地保一起祭过山神。带着村中巧匠,拿着规矩、凿石铁器,来到山顶龙湫旁的大石处,教

授他们如何从连片的山石中取下石料,如何制作石臼、石磨。很快,匠人们掌握了凿石技术。

几天下来,石臼、石磨被制作完成。匠人们把这些器物从山顶抬了下来,陆端高兴地看着,对地保和匠人说:“你们就如此打凿,而且要打凿出很多来,除你们用来舂米、

磨粉外,我还可以给你推广到别处去。”从此以后,阳山石器运销江东数州,在二千多年的农耕时代里,对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端被当地民众誉为阳

山石开山之祖。

这些石器,由安阳山南面的南邗沟转运出去。南邗沟的转运处,形成了集市,后人以陆端之姓名市,称为“陆墟市”。“陆墟市”这个名称,早在晋代宜兴周处所写的《风

土记》一书里就有了记载。南邗沟也称之为“陆墟港”。

始建于宋宝庆三年(1227)单孔石拱桥,也以“陆墟”名之。该桥南北各有桥联,南侧上联为“茅村鸡声微闻矣欠乃”,下联已经风化不清。北侧上下联是“雁齿云排红

迷桃岸、鸭头春涨绿漫柳堤”。桥下有始建和两次修建的铭文,在无锡地区,存有桥联和三次修建铭文的古桥梁尚属少见。陆墟桥历经沧桑,已近八百年,2004年又经整修,

被列入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塘桥

梁塘桥位于今无锡市滨湖区太湖镇梁南村的梁塘河上,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建成,又称梁塘大桥。

梁塘桥介绍

梁塘河和梁溪河齐名,周边许多小河与它纵横交叉,河东接稍泾港,连通南门外大运河,西过杨名大桥,到五里湖,直抵太湖。河周围千百年来,城乡交通、运输、

农田灌溉、汛期泄洪,都依靠它,它又是古代军事上的要道。

梁塘桥地理位置适中,桥北,去善念桥、马湾里、谢湾、莫巷上、北丁巷等村庄,最终直到芦村,可“走南门”,可“走西门”。桥南有邹家弄,曹巷上、张泗泾、戴

家坝、王巷上、万巷上等村庄,分别可去东 夅、巡塘和华庄。戴家坝、万巷和邹家弄中间,曾有个村庄,名“严家湾”,百年多前消失了,原因不详。在邹家弄西,名蒋浜

斗的村庄,解放后,曾并村于邹家弄。

梁塘桥历史

梁塘桥这一带,古代是无桥的,今桥北往西,过马湾里(在河的南面,河的北面对杨湾里)到谢湾,附近有一渡口,河面上架了两条绳索,中间一只渡船,两头是平

的,分别有长的缆绳,系在两岸的木桩上,人上船后双手交替拉(捄)绳索,船就行到对岸,称之为“捄渡船”。在元朝时,邹性到达今梁南一带世居,农作于两岸,年代久

了,为了过河节省人力,便用捄渡船过河。到清代邹家弄邹氏出资建造木桥(平桥),造福乡里。人们为记念这个渡口和渡船,把木桥命名为“捄船桥”(渡船桥)。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无锡县城,从四月起,出城征粮?...南门乡下,以浦举人(生平略,武的举人)为首,集各乡民团,以白布扎头为记,抵御“太

平军”,“太平军”未到达渡船桥时,桥已被拆毁,民团把桥板作炮管,用红布披在上面,伪装成大炮,“太平军”来到“渡船桥”,见桥已毁,对岸头扎白布,手持大刀,骑着

战马的浦举人,在其身后有众多白头民团,各个都手持大刀长矛,村民们也拿着锄头铁钯,在不断地摇旗呐喊,且有一门红衣大炮正对他们,见到此景,“太平军”士气大减,

不战而退。不久,“太平军”又进攻扬名大桥,两军对峙,“太平军”却发现与渡船桥之战相比, 唯独少了一门红衣大炮,才知有诈,一声号令之下,如猛虎般的太平军将士

们冲过桥去,双方大战厮杀,浦举人横戈立马于桥前,最终不敌,跌下马来,胜负如何,请看当时歌谣:“栀子花开心里香,扬名大桥大打仗,秀才先生跌落在塘河里,举人

老爷把命丧。”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平定。

战后,在马湾里渡船浜附近,建了个渡口摆渡。开化乡、扬名乡、新安乡和开源乡的父老乡贤。十几年内,一直筹划重建新桥,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集资另择新

址建桥,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农历)建成,上刻“梁塘桥”三字。桥为单孔石拱桥,桥整体用花岗岩构筑,圈版石用块石组成,从桥的高、宽、长和桥孔跨度,传说与“清

名桥”相仿,但有差异。

梁塘桥石刻

桥东石基两侧刻楹联:“復整津梁若是长虹跨河汉,“重增锁钥犹如新月渡云霄”。桥西石基两侧刻楹联:“曲水射牛斗广曜人杰地灵” “溪光绕星荡遥映物华天宝”(射牛

斗含义泛指□举人和太平军)。桥洞北两侧各有石碑一块,东碑:扬名乡,(字损不清)、张浩然、周道浩仝子延弼,念伍肆图戴耀贤倡捐邀同新(新安乡)、源(开源乡)、扬

(扬名乡)、化(开化乡),集资重建。

西碑:董(图董),周慎、周殿奎、宣国桢、戴桢。经(经督),宣敬熙、戴文仪、糜鳳衔、周维鏞,光绪八年壬午十二月二十一日癸酉丑时罨龙口。桥洞南东碑:“信

士杜大昌喜助圈版石全付。”此碑比桥北碑底,大半没入水中。因此有“水没杜大昌”的趣谈。

杜大昌与梁塘桥

杜大昌,稍泾港杜巷人(今落霞村委东杜夹、西杜夹)。杜巷:“祖辈兄弟子孙愈多,分其宅为东西两村,过其里者,邃望舍宇蔚然,知杜氏聚族处,嘻盛矣”。上世纪七

十年代,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解冻,随即有杜文雄为团长的中国留美学者代表团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杜文荣毕业于黄浦军校,抗战胜利后,曾居住在重庆化

龙桥,名医远房亲戚黄伯清、杜美的夫妇家(黄伯清塘铁桥黄巷上人,抗战时避难重庆)。解放前夕,去台湾,后移居美国。杜大昌系杜文雄的先祖。

大昌乐善好施,扩建、改造东杜和西杜两村房屋,在村四周开挖河道,防范盗贼。大家都看到护城河,但少见护村河。梁塘桥建造,大昌出资捐助,圈版石全付(圈版

石是保护石拱桥的桥基,不受水击冲动的建筑石板),在当时它是一笔数目很大的银两,为此与他单独树碑。自桥建造开始,两面分别筑坝、水车抽水到石匠造桥,大昌热心

奔忙,他又负责匠人饮食起居,在饭菜上疏忽马花,引起工匠们的不满,认为:“杜大昌太推板了”(怠慢),工匠们要捉弄报复他,贬低他,在桥立碑时,故意把大昌碑埋的

深度,比桥北碑深一段。

光绪八年(188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农历)癸酉日,丑时,桥合拢(丑时为牛,是吉时早晨1~3时,很寒冷,选丑时合拢与“溪光射牛斗”和“星相学”相关)。

扬名乡、开化乡、新安乡和开源乡,四乡八邻,父老乡亲,天蒙蒙亮,赶到梁塘桥两岸周围来庆祝,辰时一到(辰时为龙,是吉时7~9时。),两边拆坝放水,锣鼓声、喇叭

声、鞭炮声、爆竹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四方,水哗哗地从两边缺口向桥洞内汇合,杜大昌的石碑的一段慢慢地淹入水中。突然有人大喊:“水没杜大昌,水没杜大昌??”

一片喧哗。从此,上述的经过成了当时南门乡下,酒肆茶馆、村头巷尾和饭后茶余的趣谈,后又编成了“水没杜大昌、氽出梁塘桥”的动听故事,流传至今。

斗山禅寺,坐落于无锡市锡山区山清水秀的锡北镇北部。斗山禅寺所处的环境,得天独厚,四周青竹成林,茶树成片,千亩崇村荡碧水相映,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气势恢宏。

宁静悠闲,别具山野情趣。

历史

斗山禅寺历史悠久,相传西汉时期,斗山就建有“三青寺”,公元十五年新建了斗山寺,一八六一年斗山寺毁于战火后,建造了“玉皇殿”,法不孤起,遇缘则兴。感应道交,

不可思议。就在斗山寺百废待兴,无依无靠之时,一九九七年秋,上法下海法师应邀来到斗山,慈爱众生之大悲心自然流露,发大誓愿,作狮子吼,依然接受了斗山寺。从此,

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创建道场之艰难历程。斗山重建庙宇,命名为斗山寺。又遭长矛军烧毁。之后又重建取名新殿,又称天皇殿。全国解放后尚存,最终毁于文革。几经沧

桑,199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信众的推动下,因缘俱足由法海法师住持,开始建造斗山禅寺,历经十年艰辛,从无到有,积沙成塔,禅寺重现,佛光普照。这正是:自

古庙宇多磨难,斗山禅寺无幸免,慈爱众生法师到,历经苦难建寺院!

斗山禅寺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文殊殿、山门、万佛楼、道场楼、无量寿殿、占地面积二十余亩,可供1000人举行佛事活动。寺院清净壮严、古朴而现

代、环境优美、梵音嘹绕。是信众祈福膜拜的福地,僧众虔修参禅静思之所。

祗陀寺——位于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东亭锡山开发区的云林路和春笋路交叉口祗陀村,在今天的长大厦,祗陀古寺今已不存,原址在今天的仓下中学内,旁边有一文昌阁、放生

池、香花桥。原大雄宝殿已化作一草坪。建国后,祇陀寺改为学校,现为“仓下中学”。

历史

作为无锡历史上的十大名寺之一的祗陀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由邑人王建舍宅为寺,座落梅里乡祇陀村(今东亭长大厦社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

得名崇教禅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仍改为祗陀寺。历经岁月变迁,寺庙早已倾废,不过原址仍然还留有文昌阁、放生池等遗迹,文昌阁后有一古银杏树,是古祗陀

寺的确认地,而飞虹桥、香花桥也是该寺的珍贵遗物。“祗陀寺”在解放前出名,并列于无锡的“净慧寺”。

祇陀寺初名祇陀讲寺。北宋淳化二年(991)宋太宗赐名崇教禅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复改祇陀讲寺,但人们习惯简称祇陀寺。寺旁有一集村,名祇陀村(因祇

陀寺而得名)后因祇陀村富豪广建宅第,村长里许,长大厦逐渐成了村名。

根据《咸淳毗陵志》、《江南通志》载:“祇陀讲寺,十大名刹之一”。又载:“祇陀讲寺在县东三十里”。相传祇陀讲寺规模雄伟,建房达五千零四十八间,《金锡县志》

记载:“该寺在隋朝以后,已几经兴废。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止,该寺几近荒废。唐朝上元年间(675~676)重建。会昌年间(841~845)又废,乾符三年(876)

又修复。元朝末年再废。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万历四十年(1615),僧真觉重建山门;四十六年(1618),寺僧德正重修正殿及甬道、香花桥,中有听秋轩,离倪瓒故

居清閟阁数十步,清幽敞丽。后又逐渐荒废。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关帝殿。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由住持僧听山多方化缘,募集资金,尔后重起炉灶,全面进行

修缮。并于民国13年(1924)对所有佛像一一重金塑装,从而使祇陀寺重放异彩。

祇陀寺的主要建筑

建国前,祇陀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又名金刚殿)、关帝殿、大雄宝殿、玉皇殿、大悲殿、观音殿、东房大殿、西房大殿。另有祖堂、斋房、正觉堂、禅房、文昌阁

(后改藏经楼)。

祇陀寺山门前后有飞虹桥,金刚殿后有香花桥(这两座厚实的金山石桥仍完好无损)寺前有传经岗和里夹岗河、外夹岗河,两水回环,轻莹秀澈、水声潺潺了。两河

篇二:无锡风土人情调查报告

无锡市风土人情调查报告

古运河水流,南禅钟悠悠;日出江花红 春来绿如蓝。 古运河水流,清明桥上走;三月桃花舟 杏花风雨后。——《古运河之恋》 无锡坐落在江苏省南部的太湖之滨,镶嵌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广袤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河网密布,溪流纵横。据《史记》记载,商末周天王长子秦伯及其弟仲庸从陕西至此定居,筑城于今锡山区梅村一带建“勾吴”国,这便是无锡的开始。

在宽广的华夏版图上,无锡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西靠常州市,东倚苏州市,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柔和的波光承载着无锡悠远的历史,更托起了无锡市民心中不减的风韵——南禅寺、清明桥。

【南禅寺】

南禅寺位于无锡南隅,古运河畔,建于南朝梁时佛教盛世,数千年来,它以非凡的建筑风格与独特的商业繁华承袭着无锡绵长的记忆 南禅寺主殿内,许多曲折斗拱层层迭架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洋溢着浓浓的唐代风韵。寺中妙光塔,是一座七级八面、高约43米的古塔,乃无锡八景之一,其晴日之影可落至数里外一座桥下,故此桥名曰“塔影桥”。

而如今,南禅寺不仅仅只是当时的一座浮图、几院庙宇,它随着改革的推动,俨然成为了无锡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

在繁华的市中心,古运河之畔,南禅寺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吸引着

各地游客的到来,今年落成的无锡地铁一号线也从此处经过,为这个热闹的步行街更增添了几度繁华。

南禅寺书城深居景区之中一栋不起眼的建筑,囊括了不计其数的书本卷帙是爱书者在除新华书店之外的第二大理想去处。走进书城,便足以领略到无锡人对书的热爱:书城中常常人流如潮,无锡人愿意在自己的闲暇时光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港湾。东林书院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感化着每一个无锡人,从而形成了无锡人的爱书情结。

南门头上美食街,亦是南禅寺的一道风景。远远地就可以看到,窄窄的一条小巷经常人头攒动。粉墙黛瓦的江南古楼间,不时绽放出清脆的叫卖声,与江南小吃的气息一同氤氲开来,引人止步驻足,停下享受一场舌尖上的旅程。

在这里,是无锡文化的缩影,当你走进古运河的记忆,就会为之而陶醉。

【清明桥】

“小桥流水人家”,这桥,这水,这人家。

清明桥,原名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明朝万历年间,它如此紧密的伴随着这里的居住者,从而雨滴落下的每一瞬都能扣人心弦。在它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或许你并没有感到这里是一处旅游胜地的任何迹象:桥上桥下,人们熙来攘往,有推着单车步行的,有提着菜篮的,有抱着婴儿的,以及一些来往奔波、挑着扁担的小贩。然而,这就是清明桥,一个沉睡在城市中的水乡。

日暮的河边,人们纷纷伫立桥头享受一丝丝难得的微风。夜幕初垂,桨声灯影里,一座桥,跨越古今,收藏江南记忆,萦绕着水乡乡愁;一条街,回荡寂寂禅音,落尽繁华烟云。一丝丝一缕缕无锡市井、江南古韵,宛若墨洒宣纸,点点滴滴氤氲开来。

无锡的文化,是一章绵长的音符,也是一纸无尽的史诗,只有在古运河边静静品味,或许才能找到她的归宿。

篇三:新歌200首 红色:Neway港K

新歌200首 红色:Neway港K 替换136首(下面绿色) 粉红:钱柜流行 新加日期:2013/1/25 蓝色:大陆原版


古运河之恋》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2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