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礼记二章礼尚往来

礼记二章礼尚往来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25 05:37 | 移动端:礼记二章礼尚往来

篇一:礼记名言精选汇编

《礼记》名言警句:

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正已而不求于人。 端正自己的品行不依靠别人就不会与人结怨,就可以上不埋怨上天,下不责备别人。达意则是,自力更生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自:《礼记·中庸》 虽属极幽隐、细微之处,实际上没比这更明显、具体的了。见(xiàn) 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所谓“慎独”,就是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 [1]

5、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6、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7、其旨远,其辞文 。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9、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0、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11、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12、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择不食之地而葬 。

15、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6、其德薄者其志轻。

17、至诚无息, 博厚悠远 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9、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

20、仁者莫大于爱人。

2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22、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2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24、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

25、仁者义之本也

26、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2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8、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2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30、至诚如神。

31、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出自:《礼记·中庸》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

32、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33、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 。

34、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35、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

3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7、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38、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39、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40、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41、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42、至诚无息。出自:《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43、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4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45、量入以为出。

4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8、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

4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

5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1、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5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53、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礼记·中庸》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

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玉不琢,不成器。《礼记》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仁者莫大于爱人。《礼记》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

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

正已而不求于人。《礼记》

其旨远,其辞文。《礼记》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礼记》

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礼记》

古之建国,教学为先。《礼记》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 风俗弊坏,由于无教。《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礼记》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礼记》

古者为政,爱人为大。《礼记》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礼记·大学》

择不食之地而葬。《礼记》 其德薄者其志轻。《礼记》

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礼记》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礼记》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

1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2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1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1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1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篇二:《礼记》名句选录

《礼记》名句选录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中有许多精辟名句,集录于此,与朋友们共赏。

二戴“世居魏郡斥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今成安县北乡义村人。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相长。

1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译文】凡是求学的过程,尊敬老师是很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然后他所传授的道理才可能受到尊重;道理受到尊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敬重学业。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译文】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向,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罚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

1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译文】只紧张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则周文王、周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招致别人用忿恨的语言回击你。

21、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实事而并不多说话,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抢先说大话,而不注重干实事。

22、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有好事就称是别人的功劳,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过失,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逐渐消失了。”

23、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掌握过与不及这两端的意见,而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

2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2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归咎他人。

26、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有没有仁爱之心。”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2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骄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弃。

30、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礼记·表记》)

【译文】仁是天下行为的表率,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 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33、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一定先有信用,行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为宝贵;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学问为富有。”

36、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译文】身体可以加害,而意志却不可动摇。

31、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礼记·儒行》)

【译文】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从容宽厚为法则。

38、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译文】荐举人才对内不排除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

40、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礼记·儒行》)

【译文】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叶,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对事物进行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4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

管教好别人, 这是没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50、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5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暴乱之祸矣。(《礼记·乡饮酒义》)

【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暴乱的灾祸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

【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篇三:礼记读后感

浅学礼记有感

时光流逝,转眼《十三经》结课。回顾这中华文化的十三部经书,真是让我感慨古人伟

大的智慧。学习之中,《礼记》带来我很多启示,我想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 《礼记》中,既有历法、日常礼仪的内容,也有关于国家政治,个人修养的篇章。我将

主要谈一下后者。

说到治国,必须提《礼运》这篇中孔子对大同世界的描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老实说,在上这节前,我刚学完中级党校。因此,看到这些文字,我脑海中浮现了共产

主义社会。当今时代,我们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认为实现它,最最困难的是人们的思想。

孔子,在几千年前的那个乱世,就构建了大同世界的蓝图,实属伟大。文中所言的大道,即

是实现大同的必要条件。这大道必包含着人民的思想境界。遥想舜治天下之时,舜那圣人般

的德行加上智慧的治国方略,人民得以教化,国泰民安。那个时代,离大同世界也许很近了。

再观今日,物质水平较那时可谓极大繁荣,但离大同世界的距离呢?显然,当今人们的思想

变化了,或者说是价值观不同了,价值观可是人前进的风向标。在大同世界充满了仁爱,“天下为公”,把天下当成自己所有的, 怜之爱之。当代中国,人们很多时候在为了金钱奔波。或许是我年少无知,不晓生活之

艰难。可奔波是为了什么?日常生活基本需要?拜金主义带来的欲望?当代国人看的书籍中,

很多一部分和赚钱有关。或许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需要人们大力投身于经济建设上来,造

就了此等观念。长远观之,这样以来,离大同世界的距离似乎更模糊了,因为重于私利的社

会是做不到“不独亲其亲”的。孔子当时觉得自己的大同世界更是空想,就提出了小康,这

个“礼仪以为纪”的社会。当今,我们也在极力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提倡礼制仁义是有帮助

的。对于大同,还是引用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礼记中,《中庸》篇里讲述了为人之道,并和《大学》一起归入四书中。中庸这一思想,

可谓古时君子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理解中庸,我也阅览了一些课外书籍,上面提到,中庸

是种人生哲学,一种人生观,主张做事不偏不倚,找到一种适中的解决方案。服从于“仁”

的前提下,发乎情,止乎礼,学会克制,反对过火和不及。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

久矣。”这种最高的境界实在难把握。我想,中庸是做事上,度的一个问题。就像大蛇打七寸

一样,能否找到那个适度的七寸,那个度,很关键。这时又要提舜了,“舜其大知也与!舜好

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如此的崇拜舜,“德

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舜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记得在我家乡郑州的商城路上路边墙上 印着一路的二十四孝图。印象中,之首就是舜了。在课上,老师也讲过舜“父顽,母嚚,

弟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想想看,父母几番想害死自己,多么悲凉。每日面对这

样的父母,舜毫不记恨,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以德报怨,让家庭和以孝。圣人之举!

如此家庭竟能和睦,也体现了舜的大智慧。他的两名妻子也是德才兼备,逝世后被人们尊称

为湘神娥皇女英。

孔子在《中庸》中谈及了实现大道的美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他也解

释了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强调智慧、仁爱、勇敢,这也是很

多文人艺术家所提倡的。记得宫崎骏导演的《风之谷》中,女主角娜乌西卡这位少年,在危

难时刻勇敢牺牲自我,用自己的慈悲和仁爱保护了家园,拯救了自然。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化解了自然之神——王虫,对人类的仇恨。仁爱,这看似平凡而伟大的力量。西方的基督教

中强调了,无论凡人犯下了多少罪恶,上帝永远永远向他张开怀抱,因为上帝爱他,上帝就

是爱。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言,“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

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仁爱,拯救的力量。礼记在为人方面多次提及了真诚,在《大学》中,“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 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正如文中所言,真诚是不自欺,还要做到慎独,自欺欺人是小人所为。在我的生活中,

我在一些情况没有做到真诚,不坦率,没有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而有所顾忌。现在想

来,就如文中所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心里怎么想的,总会显现出来的。

不真诚,久而久之,就到了城府极深的境地,只会疏远他人。选择真诚,当实在迷惑之时,

采用中庸之道,会有帮助的。在学习《礼记》的时候,想到了曾参加的一个训练营,在那里上了几天的关于《弟子规》

的课程。课上,讲师强调了为人应“仁、义、信、礼、智”。《弟子规》包含了很多礼节,为

人之道,毕竟是总结孔子的言论思想,和《礼记》有很多相同之处。《弟子规》作为古代教育

儿童的经典,现代教学中几乎未提及其内容。想到了我的教育,中学以来,只学习课程要求

的,为了应试;大学之后,课程几乎全是理工方面的,当然还包括思修毛概。在文化哲学艺

术等人文方面接触的太少。尼采曾针对当时德国大学制度批评,认为沦为政府的工具,没让

学生深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我,没全面发展。我想,大学中我们应该成熟,不是磨平自

己的棱角,而是培养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用自己的心去理解这个世界,勇敢的认识自己。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上,我会继续学习感兴趣的文化哲学艺术知识,并在行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篇二: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

假日响应领导号召,为自己充电,深入阅读了《礼记》,对其中的一些事例有一点感触,

编录如下:

1、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无言以对。

感受:执行人和劳动者两个定义执行人是法律上的法人的含义,强调的是自由责任能力,个体要对自己的事负责。 执行

人式的世界观有一个前提:每个个体具有“足够的”活力/自控能力进行需要的社会活动。执

行人的定义是逻辑性的,只有按照前述前提定义个体性质以后,“平等的世界”才是逻辑完备

劳动者是参与劳动的人,在社会化分工以后,更具体地说法是个体在合作关系方面的选

择和表现。

劳动者的概念是通过发现总结而得的,而不是发明设计而得的(劳动者的概念是对社会分

工的直接描述)

读礼记就可以认定中国哲学在明确强调执行人和劳动者的区别。西方哲学中没有劳动者

的观念,合作关系依靠责任关系来维系(于是西方人无法理解日本的终生雇佣制度!) 执行人

和劳动者两者都是功利性的/以合作角度研究人际关系。问题在于:

1)如何管理信用

社会合作中不可能的任何环节任何事情上,都允许个人以个人声誉做抵押的自做主张。

于是将劳动者的概念强行合并入执行人的概念进行研究是否合适。

2)如何界定自由人的范围如果能证明社会中某些阶层不能(非主观不愿意)具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能力,那么人际平

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于是执行人式的世界观只是逻辑理想,可能并不具备社会基础。 ----- 两个定义对个体的要求执行人的要求是信息灵通、良好公关、市场应变、资源调度、业务策略等等 考虑到执行人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后,劳动者最得体的要求是“谨礼”,表现在两个方面:

职守和联想方向

联想是处理事情过程中个人第一时间内所能想到应对的方法。 执行人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1)因为执行人是由劳动者构成的,要求部分劳动者具有执行性的素质,以改善组织的执

行能力。

2)因为执行人是由劳动者构成的,若干劳动者共同合作完成业务的执行过程,在法律上

以劳动者为业务行为的最终责任单位。

3)法律保护公司私有制的前提下,考虑雇佣关系后,可将执行人内部权利分配划分为三

个层次:利润分配、理念共识、业务执行 利润分配是依赖所有权的比例进行的 理念共识用于确立建立运营模式、业务执行的评价依据等内容的 业务执行就是实际的执行力,是被雇佣者的权力

4)最大的所有权人对运营模式业务执行评价有决定权,一定不是每个被雇佣者都对理念

具有发言权。

对于被雇佣的自由的劳动者一般性要求首先应该是“理念free”的。

5)劳动者所做的事情仅限于业务执行是合理的。诸如对业务计划提供专业意见 ------组织生态

两种合作策略:身体力行、知难行易。前者是有几斤几两就完全发挥出来,后者是首先

体会合作者的处境,然后做好配合工作 在正常严肃的合作关系中,应该是知难行易的策略 每个环节上都是明白人,那么运营的风险才能被真正分解到各个环节上 要求组织内每一个劳动者都能明白合作中的难点烦点,然后才能在待人小事上知其所以、

谨礼得当,这就是扫屋之所谓身体力行是在ceo对自己领导才能有信心的时候,敢于起用专才,这个时候组织业务评

价等理念只能是由ceo个人确定的这样运营的风险其实是ceo自己把握的,如果他凭借个人判断强势地干涉下属相处的问

题,必定是严重改变了组织生态,那么管理的根本动力是依靠个人魅力的领导。这种组织不

够客观和严肃 -----鲁梁论战

看了一些鲁梁论战的文章,这场论战从梁实秋留学归国开始,一直到鲁迅寿终正寝为止。

核心问题是“人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鲁梁论战基本上代表了李大钊以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间,maks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文

学界的对辩。 论战的第一个高潮是卢梭的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卢梭认为应该坚持男女有别(按日后在

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梁实秋支持之,鲁迅反对之。卢梭援引男女生理差别为证据称其为自然主义观点。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

1)美满的家庭生活必定男强女弱么 个人认为由于卢梭没有美满的婚姻,对于美满家庭生活的臆想的美化性的向往影响了他

对“女子的社会性”的认识。

2)何谓天生弱势

一个人躺卧在床上三个月,不坐不走,体能自然下降。退一步问,为什么雌狮比雄狮更

矫健呢?蜘蛛也是这样。恐怕体能说也未必自然吧。 可能卢梭先生虽然倡导改革,但未必充分地认识了“改造”对于个人的巨大作用。

3)社会非自然

在社会中出现国家制度后,人的基本行为标准当首推是道德法律,而不再是动物性的身

躯体能。

所以体能上的弱势不应决定性地确定女子的道德地位,进而抑制其社会活动。这正是革

命的余地。

4)分析“执行人”和“劳动者”两个概念之间的辨析关系可以解决“人是否存在阶级性”

的问题。因为执行人是必定有族群分类的,所以两个概念的关系之间直接确定了劳动者有多

么强烈的阶级性。

“执行人和劳动者的关系”可以等价转化为“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也等价于“社会行为

和孤立行为的关系”。 集体的定义必然包含了个人的定义,孤立行为在概念上也包含了全部的社会行为,所以

这个题目在逻辑层次上是嵌套递归,因而没有必然的结论,不可强辩。认为“劳动者”应该

无条件转化为“执行人”,或者认为“执行人”应该尽力追求转化为“劳动者”,我都没有意

见。 关键是如何区分这两个概念更容易被更多人接受。 再看鲁迅关于卢梭的几篇驳文则主要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显然含有人身攻击的意

图,而且举证不够切实。

鲁迅虽凭文笔即可称文人,但举证态度绝对算不上是学者。相对而言梁实秋先生则儒雅

得多,鲁成名较早,而修养学识并不及梁。篇三:读《礼记》有感 读《礼记》有感

还记得孩童时代就经常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话“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礼貌待人”等

等。读罢《礼记》后才发现均出自《礼记》。《礼记》这部著作对我们在生活中处理人与人,

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应注意的礼仪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

整的礼仪规划,被世人成为“礼仪之邦”,从《礼记》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从《礼记》中

使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它对规范我们的礼仪的作用。虽然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有着很大

的差别,我们要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

如: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礼尚往来等,加以改造,这对于加强个人修养、协调

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孟子说过:“养老尊贤,俊杰

在位,则有庆。”可以看出古代的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老人们

阅历深,见文广,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再加上他们在体力和

精神上较差,需要年轻人的照顾。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为老人让座,并且多帮助老

人,位老人创造各种方便条件。然而现代社会上很多人对待老人的态度十分恶劣,更别说尊

老。恳切的希望大家不要让中华民族这种优良传统的礼仪丧失。礼貌待人是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十分注重的。礼貌是人类社会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

的最基本道德,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

待人。礼貌待人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点:(一)与人相处,为善当先。《礼记》说:“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是哪个恭敬热忱,而内心虚伪,或者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

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我们待人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而不是巧言令色或者是一味巴结。(二)

礼尚往来,也是礼貌待人很重要的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

《礼记》中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于受恩者来说,应

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现代生活中,与人为善和礼尚往来仍是处理好人际交往的关键,

也是待人最起码的礼貌。因此我们要学会以礼待人,《礼记》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容仪有整是指一个人的仪表、仪态,它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

重,进退有礼,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容仪有整要求我

们衣着容貌整洁,行为举止端庄,言语辞令得当??容仪有整不仅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也向人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做到一些基本的礼仪,

如学会微笑,端正坐姿、行姿,注重个人的着装,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礼仪等等。从个人修

养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

适用的艺术。因此,真正 做到言行举止有礼仪规范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因素。希望大家去看看《礼记》,

多多感受老祖宗对礼的教诲,让人人懂礼、讲礼、用礼,使中华民族这个礼仪之邦真正做到

“欲部穷

于物,物不屈于物,二者相待而长。”从而构建文明社会的风气。篇四:礼记读书笔记 《礼记》读书笔记

——《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这个寒假中,通过阅读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在专业课的学习

能力上又进了一步。通过对中国儒家经典《礼记》的阅读。我深深体会到了礼记对于中国古

典文化的意义,也明白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说起《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总会觉得带有某种戏剧性。它最初的身份不过是《礼》

的附庸,而后来竟蔚为大观,而原来的“主子”则黯然失色。非独此也,不仅《礼记》一书

作为一个整体日益走红,而且从《礼记》中剖离出来的《大学》、《中庸》2篇,更是红得发

紫,被编入了朱熹撰写的《四书》。在西汉时期,《五经》中的《仪礼》,并非《礼记》。但在西汉的政治生活中,《礼记》却

显得非常活跃,而《仪礼》却相形见绌。例如《汉书·宣帝纪》:“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

秋七月霍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无嗣,择支子子孙贤者为

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

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这是涉及立皇位继承人的大

事,霍光从《礼记》中找到了理论依据。《礼记》的被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三国时期,《礼记》正式升格为经。《礼记》的升格,以为着 它已经取得与《礼仪》平起平坐的资格,已经摆脱了附庸的名分,蔚为大观。而随着《礼

记》地位的上升,《仪礼》的地位则日趋式微。《北史·儒林传旭》:“诸生尽通《小戴礼》,于

《周礼》、《仪礼》兼通者,十二三焉。”唐初,孔颖达奉太宗之命撰《五经正义》,《五经正义》

中的《礼》已经不是仪礼》而是《礼记》了。换句话说,《仪礼》的《礼经》地位已被《礼记》

取而代之了。此后,《仪礼》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 生了上述戏剧性的变化。清代学者焦循《礼记补疏序》说:“以余论之,《周礼》、《仪礼》,

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

礼之法可矣!”何谓“礼以时为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

《礼记》日益走红的根本原因。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而赢得这个美誉的最大功臣应是《礼记》。《三礼》之中,《周礼》原

叫《周官》,是讲中央政府的设官分职的,严格地讲,和礼仪有点不搭界。/《仪礼》是讲礼


礼记二章礼尚往来》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22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