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马化腾

马化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17 07:44 | 移动端:马化腾

篇一:腾讯张志东三人为何离开马化腾

腾讯张志东三人为何离开马化腾

曾李青:抢了马化腾的风头,给刘炽平让位

最早离开的是现在正在专注于投资的曾李青。2007年,曾李青辞去腾讯COO一职,成为“终身荣誉顾问”。如果我们注意到曾离开的时间节点,其实能找到一些曾离开的部分真实原因。曾是2007年离开的,而刘炽平是在2006年被任命为总裁的。曾离开前的角色是首席运营官,而刘的总裁角色是负责腾讯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曾离开的节点有点“刘上他退”的意味。这并非无端猜测,曾的张扬有可能不利于小马哥权威的树立和刘对公司的管理。

据林军《沸腾十五年》记载,根据多名腾讯员工的描述,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

2000年从湖南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进入腾讯的李华是腾讯对外招聘的第一个外地大学生,内部编号18号。他第一次来腾讯见到马化腾的时候,大吃一惊,在他看来,他要进的这家公司的老板更像是他的一位学长,他当时甚至认为,腾讯的另一位创始人曾李青是老板,当然,这只是李华的第一印象而已,真正的情况是马化腾、张志东和曾李青都是老板,马化腾是最大的老板。

从外表上看,曾李青的确比马化腾更有老板像,两个人个子上相差无己,但曾李青要比马化腾要富态很多,在穿着上也明显更商务一些,在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方面也要强上许多。因此,每次两个人结伴出去谈商务合作,曾李青总是会被人误认为是大老板,而外表清秀、给人大学男生印象的马化腾总是会认为是公司的运营助理或秘书的角色。

而曾也是一个市场和运营的干将,他为当年腾讯市场的开拓给力,是腾讯最终能够上市核心因素。

马化腾和张志东创办公司后的一个月后,腾讯的第三个创始人曾李青加入。他是深圳互联网的开拓人物之一。

给刘让路,也许是曾李青最早离开腾讯的核心原因。大公司上市后,主要创始人功成名就,公司进入规范化运作阶段,一个公司只能维护一个领导人的权威,要引入更职业的经理人,这个时候往往最强势的联合创始人会首先离开。

“大总管”陈一丹出走,腾讯再无CAO

腾讯的另一位创始人陈一丹在2013年3月,也是发完财报后,宣布离开腾讯,成为第二位离开的腾讯五虎将成员。

陈一丹在腾讯扮演的是首席行政官的角色,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的同学。陈一丹有律师执照,非常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时候激起大家激情的状态。

对于更多人而言,腾讯的首席代表是马化腾,其他的人都站在马化腾背后。陈一丹更是低调中的低调,任职腾讯15年,几乎没有一次接受过媒体对他的个人专访。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汪涌是腾讯的法律顾问,和陈一丹有过接触。汪涌称,(陈一丹)给我感觉他是一位温和和低调的智者,有和他年龄不相称的长者之风和远见卓识。他一手打造的法务团队是我见到的国内最强团队。

在腾讯内部,陈一丹和马化腾被认为都是性格很稳的人,考虑事情非常清楚、长远。此外,陈和马也非常互补——马化腾是产品和技术的佼佼者,会有很多新的点子、新的策略,而陈一丹很快就领会,并从专业角度提醒实践中应该注意到哪些问题,会涉及哪些法律。

腾讯的慈善公益线,是他主导去推行的。腾讯是国内较早建立慈善部门的互联网公司,然后每年都有专人转款去处理慈善的事情。

他在卸任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聊到,自己2011年已经决定交棒,而倒计时的这近两年里他已经为最终离开腾讯做了很多铺垫。

从离职的历程,也体现了陈一丹的“稳”。他在离职邮件中透露,两年前已经有了离职的想法,并且与其他创始人进行了沟通,在征得其他创始成员的同意后,才着手安排自己卸任的步骤。经过两年的安排,业务稳定,团队成型后,陈才达成离职。

在陈离开后,腾讯并没有再设立首席行政官(CAO)一职。

技术大牛张志东的壮年退位

张志东此前一直相对低调,很少见之公众场合。据公开资料,张志东是一个绝对的技术天才,在深圳大学,张志东和马化腾都属于计算机技术拔尖的一拨,但张志东是其中最拔尖

的;即便放大到深圳整个计算机发烧友的圈子里,张志东都是其中的翘楚性人物。

张志东也很值得尊敬,一是其技术上的炉火纯青,即便是他的对手,都对这点佩服的五体投地。QQ的架构设计源于1998年,十年过去了,用户数从之前设计的百万级到现在的数以亿计,整个架构还在适用,真的难能可贵,甚至说不可思议。据腾讯内部人员介绍,他除了在即时通讯基础构架上做了巨大贡献外,在微信,以及其他产品层面同样贡献巨大。张志东值得尊敬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对物质上的追求极低,在腾讯创始人们纷纷在澳洲买别墅,开游艇,高管集体团购宝马的态势下,张志东一直开着20多万的中档车。

张志东是腾讯第二大个人股东,他上市之初持有的股份超过6%,按照腾讯最高市值1200亿港币计算,张志东身价理论上接近70亿港币(实际不到,因为他不断做着套现,但应该也是数以10亿港币计)。

根据腾讯官方描述,张身兼执行董事和首席技术官,全面负责本集团专有技术的开发工作,包括基本即时通信平台和大型网上应用系统的开发。显然张作为腾讯主要的创始人和第二大个人股东,又有过去10年把QQ做成全球最大的的IM的骄傲,让他正值壮年——40多岁的时候退休,其实说不过去。

但从腾讯现有情况看,微信的风头早已盖过QQ,整个腾讯现在疯狂地以微信为基础,整合大众点评、京东等平台来抢夺O2O的机会,试图颠覆阿里。这样,张主管的“基础即时通信平台”受到的重视程度下降,而微信其实外界都知道是张小龙的功劳。

张小龙的上位和发挥顶梁柱的作用,估计难免让张产生“英雄迟暮”,现在的江湖是年轻人的感觉,以“休息”为借口离开可能最舒服的。而据江湖传言,小马哥准备安排张志东去搜狗、京东、大众点评等腾讯刚战略投资的公司,享受他们新IPO的红利。如果真是这样,那小马哥对张真没得说,IT工程师之间还是有爱啊!

现在还留在腾讯的腾讯5个联合创始人之一是腾讯首席信息官许晨晔,他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现在腾讯官方对许晨晔的描述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首席信息官,全面负责网站财产和社区、客户关系及公共关系的策略规划和发展工作。许和陈一丹一样,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股份最少的两个,其负责的事情也多偏内部和后台。其他三个创始人都离开了,许会一直陪着小马哥吗?

篇二:腾讯 马化腾(管理)

腾讯:鲜为人知的“水”凶猛

2009-10-12 10:36:13 作者:林涛来源:中国企业家 [字体:大 中 小]

关键字:腾讯 鲜为人知 发展策略

--------------------------------------------------------------------------------

自1999年2月QQ上线到现在,十年间,马化腾把一个最轻、最不主流的IM做成了中国互联网王国里无处不在的“水公司”,腾讯的王道是什么?是“抄袭”吗?仅是跟随战略吗?

看上去,马化腾和腾讯王国达到了一个巅峰:2300亿港元的互联网“市值王”,2009年上半年54亿元的销售额,活跃帐户数达到4.480亿,最高同时在线帐户数达到6130万。

这些破天荒、彪悍数字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并不彪悍的人。

这个被称作“小马哥”的潜行者,在中国互联网大佬里,不是最先行的(早期ICQ有五六十款模仿者),不是最帅的(以前是张朝阳,现在是李彦宏),也不是最有野心的(你当然会想到马云),“不比一般人聪明”,不够凶猛、缺乏传奇,总之,不够酷。

业界对腾讯有敬畏也有愤怒。腾讯有点像互联网界的微软,凭借着强大的用户基础和“后发制人”战略,先后在休闲游戏、网络游戏、门户、电子商务等领域攻城略地,最近,被谈论得最多的则是QQ邮箱、QQ输入法、QQ旋风、QQ影音等的来势汹汹。在这过程中,腾讯的一些做法被某些同行指责为“抄袭”。

一贯谨慎的马化腾喜欢使用“渗透”这个词汇来代替进攻。这份谨慎使得腾讯在过去十多年里几乎没有犯过大错,同时代的中国互联网大佬,大都曾经因为冒进而吃过苦头,包括盛大陈天桥的“盒子”、马云收购雅虎中国。

对外部人而言,马化腾的凶猛王道只是一个垄断者不断扩张的传统故事,但对腾讯内部员工而言,让腾讯一骑绝尘的并不仅仅是所谓的腾讯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马化腾管理公司的方式。其核心在于,永远认为公司处于危险之中的马化腾,在“用户体验,快速迭代”这一战略下,建立了一整套从运营、产品、技术创新、管理,到数据挖掘、企业文化等的学习型系统。

当这套系统被赋予一种明确的方向,发挥出的能量是可怕的。在内部演讲中,马化腾不断强化这种方向感,“就像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水和电的依赖一样,我们要做成互联网上的水和电。”

是的,互联网之水。

中国有三家最重要、也是市值最高的“互联网之水”——全业务模式平台型公司,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这三家公司分别依托IM、搜索和电子商务,又都同时在试图以全业务的模式进入对方领地,结果他们每家公司都有了自己的搜索、IM和电子商务。过去几年,他们之间已经有过多次小规模的短兵相接。不过在一番试探之后,三家公司均发现对方的实力

不俗,强行进入对方领地难度太大。他们都有自己鲜为人知的“重武器”。

这是一场关系未来的“水之战争”。

“搜索、电子商务这两个硬仗一定要坚持打。”马化腾用少有的强硬语气回应《中国企业家》。他并没有透露自己在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市场决战的时间表。不过在采访结束几天之后,腾讯旗下搜搜网悄然用自己的搜索引擎更换了过去几年中一直使用的谷歌引擎。

从腾讯的受挫开始说起

马化腾在产品多元化上遇到的挫折比你想像的要大。

2002年,腾讯就开始决定上马网络游戏,当时马化腾带着团队去上海拜访陈天桥,到美国观摩E3游戏展会,不过对于上马网游,腾讯的高层内部有不同意见,“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离我们当时能力很远,几个创始人没干过,不懂,然后周围也没有这样一个经理人,不懂。”马化腾回忆。

最后的决定是从韩国引进游戏来代理运营。后来,签下了一个30万美元的《凯旋》,结果当时由于游戏自身和腾讯缺乏网络游戏运营经验,《凯旋》变成了“卡旋”,马化腾专门从公司外招来做《凯旋》的人也都全部离开了腾讯。

《凯旋》失败之后,公司里面的反对声音又大了起来,“有质疑的声音的,就是腾讯做棋牌类游戏的平台比较合适,做大型网游离IM太远了。我们是不应该进入那个领域的。”负责腾讯网络游戏业务的互动娱乐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任宇昕回忆。

有了这次教训后,马化腾抽调了最核心的技术骨干投入游戏研发,开发出一款休闲游戏《QQ堂》,QQ堂一开始也很不成功,半年后回炉再造后才逐渐好转起来。不过这种休闲游戏并不能像盛大的《传奇》那样带来巨额收入,到2005年,腾讯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大型网游《QQ幻想》。

“很梦幻的开局。”任宇昕说,刚刚开始公测,《QQ幻想》就获得了66万用户,创造了国内网游的纪录。但是好景不长,由于《QQ幻想》产品设计得有些简单,很多人很快就全部过关,而且当时正是陈天桥、史玉柱推广免费游戏,走收费模式的《QQ幻想》没能跟上大势,结果这款游戏成为了一款高开低走的作品。

腾讯在网络游戏市场所经历的诸多挫折证明了一个问题:庞大用户平台的推广只是腾讯多元化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却并非充分的条件。

马化腾再次祭出腾讯最为熟悉的跟随策略后,腾讯的网游业务方才拨云见月,“我们以务实的角度去考虑选哪些类型的游戏,去选前人已经跑开,证明能够成功的种类。”2008年,腾讯选择了两款在韩国被证明成功、但是在中国尚未运营成功的游戏,《地下城与勇士》以及《穿越火线》,这两款游戏最后都突破了100万人同时在线的大关。

马化腾选择游戏的标准是,“(为了)填补哪一个最可能成功的细分领域,就专门去找,

或者是去投资。”然后把“细分领域也能够做到很透,做到极致”。

从用户需求出发,对用户的细分和服务,这正是拥有海量用户的腾讯的拿手好戏。腾讯在代理国外网络的同时也介入到对所代理产品的研发中,“我们不是简单一个运营商,是运营商再加上一些合作,包括联合研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成功。”马化腾说。比如,腾讯代理的最受欢迎的网游之一《穿越火线》,腾讯就根据中国用户的体验和反馈进行了很多调整。

马化腾在网络游戏领域的多年耕耘终于收到回报。在2009年第二季度,腾讯网络游戏收入达到12.41亿元,从而超过盛大的12.305亿元成为国内第一,腾讯网络游戏的收入占到整个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总额61.79亿元中的20.2%,远远高于排名第三的网易游戏的7.8亿。网络游戏已经占据了腾讯当季总收入28.784亿元中的将近一半,以腾讯网络游戏的增长态势看,网络游戏在腾讯整体收入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并非难事。

让我们转过头来看看马化腾另一个“受挫”故事——QQ邮箱。聊到QQ邮箱时,马化腾回忆说,“前面一年半快两年是很痛苦的,试了几个路都做不通的。”

四年前的2005年3月,马化腾在收购张小龙的Foxmail邮箱团队时,所有人都认为腾讯做了一笔好买卖。当时腾讯急迫地需要一款邮箱产品来对抗MSN的Hotmail。Foxmail是那个时候唯一能与微软Outlook对抗的邮件软件,张小龙更是国内出类拔萃的技术专家。当时谷歌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Gmail,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疯狂模仿,张小龙们也自然选择了这个方向。半年之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张小龙的团队用最顶尖的技术做出的是一款既笨重,而又速度超慢的产品,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小龙也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前后花了近两年时间,做出的产品却这让当时腾讯公司有的高层对他们很不满意。

到2006年底,腾讯的邮箱团队决定放弃之前的思路,转型做一个轻便、精简版本。到2007年春天,解决了速度问题,与其他邮箱产品功能相近的精简版QQ邮箱上线,一切正常,用户量也在慢慢上涨。随后,一系列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创新陆续出手,QQ邮箱团队在2008年里居然发现了400多个创新点,其中一个让QQ邮箱获得广泛口碑的创新是对大容量附件的发送功能,与其他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的附件不同,QQ邮箱将附件容量扩大到了1G,这一功能获得了许多办公室白领的欢迎。

QQ邮箱死而复生,2008年底,腾讯一年一度的创新大奖授予QQ邮箱团队。

发生在邮箱产品上的故事表明:在多元化发展上绝招颇多的腾讯,也会遇到“基因冲突”这个大难题。张小龙的Foxmail邮箱团队是一种做软件的基因,而腾讯则是互联网基因,从而产生产品方向错位的冲突,而腾讯耗时两年时间才实现了自己的基因移植。

“首席体验官”

深夜两点,一个被女同事称为小马哥、男同事叫做Pony的人打来电话提醒,他在腾讯网站的首页上发现了一个错别字。

还有一例。QQ邮箱在2008年的400多个创新点中,有近300项是由马化腾本人发现

和提出。马化腾发现这些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反复使用,过去一年,他在与QQ邮箱研发团队的沟通过程中拒绝使用其他通讯工具,全部交流都通过QQ邮箱来进行,近300个改进意见正是在他使用的过程中被一一提出。

在采访中我们曾问马化腾一个问题,“外界最让你难以接受的误解是什么?”

马化腾考虑了半天后回答,“产品出个什么问题的,特别多的人骂你。”

身为腾讯的“首席体验官”,马化腾要求每个“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一个挑剔的用户”。这种长期以用户身份来体验公司产品的做法,在腾讯自上而下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则。

方斌是腾讯输入法的产品负责人,腾讯输入法在推出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6000万用户,方斌和他的团队在研发这款输入法产品的流程也是腾讯产品研发的标准流程。

2006年9月,腾讯决定启动输入法项目,当时先是由两三个技术人员进行一些相关背景的详细研究,包括市场大小,已有的产品能不能解决用户的需求,以及还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同时进行一些技术储备。立项阶段结束后,2007年进入到正式的产品研发,第一个阶段是“原型期”,这个时候的用户体验在方斌所属的腾讯研究院内部进行,半年时间内,研究院的同事给这款输入法提出和发现了超过百条建议和漏洞,在这个阶段,一些技术上的漏洞基本上会被解决。随后,就进入到产品化的开发阶段,这个时候的产品就会推广到整个公司平台,全公司的人都会来参与体验这款产品,在这个阶段,方斌收到了超过1000条意见。其中还包括没有技术背景的公司总裁刘炽平通过内部即时通讯系统发来的意见。

在产品正式推出后,真正海量的用户体验收集才开始了,每一款产品,腾讯都专门提供了官方博客、产品论坛等用户反馈区,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反馈,腾讯影音产品甚至在最显眼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反馈”按钮。前一阵正值暑期,方斌每天都能够在官方论坛里收到超过200条的用户反馈。

就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前一周的某天,方斌接到马化腾关于词库更新方面的一些内容,马化腾比对了腾讯和搜狗的输入法,提出“我们的词库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提示性的界面?”老板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就看这种建议是不是合理。”如果合理,在产品的下一个版本中就会反映出来。

为了解答用户体验的一个终极问题: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腾讯专门建了一个秘密武器:Support产品交流平台。Support是一个海量用户与产品经理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产品经理通过每天在自己的产品交流版面的浏览,获取到用户的需求与想法。通过“我要说一下”,让用户自己来说。

此外,马化腾还要求产品人员找到所有在其他博客、论坛里出现的关于腾讯产品的评价。找到用户评价还不行,还必须迅速反馈,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给予回答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而且还不能只是使用“知道了”、“谢谢”之类的敷衍话语。有时候马化腾在网上“闲逛”时发现有用户提出的问题下面没有腾讯产品经理的回答,他就亲自动手来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然后同时给那位“失职”的产品经理写上封邮件。

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要求,方斌和他的小组其他工程师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两个小时轮流监测、回复网上出现的用户意见。

“这个跟公司的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公司整个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最后体现在你的产品就做得不是很到位。”腾讯研究院院长郑全战说。

相对于其他公司的产品论坛,很少有能像腾讯这样上升到战略高度,郑全战有一次在竞争对手的论坛里看到一款产品的论坛上的用户抱怨声很大,结果三四个月也没有改进。这在腾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腾讯甚至把各个产品线上的用户体验人员,全部拎出来成立了一个公司级的部门——用户体验与研究部,从战略性的高度来建设,刚开始是十几个人,现在已有近百人的规模。

腾讯对用户体验的研究极近细腻,据说仅仅是关于研究用户卸载一款产品的过程,腾讯工程师就能做出30页的文字报告。

这就是被马化腾奉为金科玉律的法则:用户体验,快速迭代。马化腾解读说,“互联网化的产品都是这样,它也不像传统软件开发,一下子刻光盘就推出,我们永远是Beta版本,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就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

马化腾就是腾讯产品创新最快的刀锋,这就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没有马化腾的监督加震慑,员工们还会自觉这样干吗?

CTO熊明华就认为马化腾在公司除了身教还需要言传,因为“只是身教会有一定的负作用,下面的产品人员就会有一定的惰性,会觉得这个事情我们先不讨论了,看Pony的”。他开始努力推动马化腾去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产品人员的培训。不过马化腾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尤其不擅长在众人面前演讲,去年底,熊明华让人根据马化腾和广州研发院在研发QQ邮箱过程中提出建议的邮件总结成一个演讲稿,“逼”着他在公司的产品技术峰会上做了一个讲演,结果“他讲得非常的成功”。后来,这篇马化腾关于产品的演讲录在互联网上流传广泛。

重武器:数据挖掘

像马化腾一样关注产品的互联网CEO还有不少,比如丁磊和史玉柱,他们也是着名的用户体验派。但是,马化腾用户体验战略的冰山下面,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巨大基座。 这一冰山基座就是数据挖掘系统,就是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可用的、最终可理解的信息,以辅佐公司战略的数字神经系统。这是一个真正的重武器,即使整个中国互联网,真正拥有这一系统的公司也极少,只有那些具备平台级优势的公司才拥有——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盛大。

五年前开始,马化腾开始要求各条业务线的主管每天给他发送一封反映业务指标数字的邮件,内容包括包月用户是多少?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跟上个周同日比,或者说是跟上个月同日比?分别升跌了多少?有什么异动?“这个是需要每天都去关注的东西,如果说你做管理者不去看这些东西的话,很久才看一下,中间会错掉很多东西,或者说你反应速度会慢很多。”马化腾说。

篇三:雷人马化腾 温文尔雅下的强悍

来源:新世纪周刊 时间: 2010-11-11 09:14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我对他本人的印象和这公司留给我的印象是不一致的。如果不看这个公司的行为,我认为他比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大佬都要讨人喜欢。 马化腾为什么出此恶招?

马化腾

2010年11月3日,习惯打开电脑同时启动腾讯QQ的用户,在熟悉的QQ弹出窗口中读到一段通知——

“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在了解腾讯的人看来,这样的决定,只有腾讯总裁马化腾拍板才能做出。而这一行为的霸道无礼与鲁莽冲动,与他一向给予外界的清秀斯文印象截然相反。

“我最惊讶的是,一个占领中国IM(即时通讯)工具垄断地位的产品,居然这么脆弱,360一搞外挂,他们就不堪一击了。”资深互联网人谢文说。

腾讯与奇虎360的软件冲突,引发腾讯的激烈反击,最终逼迫用户做“二选一”的决定,并引发网络翻江倒海般的声讨浪潮,马化腾的昏招究竟是被针对腾讯的越来越激烈的批评声音和360的挑衅逼急了,还是源于对QQ力量的过度迷信?

这一次,马化腾让所有认识他的人备感惊讶。

“我对他本人的印象和这公司留给我的印象是不一致的。如果不看这个公司的行为,我认为他比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大佬都要讨人喜欢,更值得尊敬。”一位与马化腾相识已久的互联网深资人士对本刊记者回忆说,马化腾给他的印象是,“非常谦虚,很懂自己的产品,也很理解用户需要”。

“他有时候比我们更懂用户体验,比如我们有一次讨论说‘这个下拉条弄窄一点会更美观’,他却说‘不行’,因为这么搞用户用起来就会感觉不方便。”一位现在已离开腾讯选择自己创业的工程师对本刊记者表示,他至今仍怀念当年在腾讯的那种单纯的做事氛围,也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一个这么为用户着想的人,此刻怎么会做出一个伤害用户的决定?

反差

虽然腾讯是上市公司,例行的投资者沟通、财报发布肯定要做,但总体说来,这家企业对外的风格以“封闭”著称。风平浪静时,腾讯的公关策略向来是尽可能婉拒一切媒体针对公司事务的采访,更别说采访老板马化腾。

一家公司的性格,与这家公司老板的性格显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多年以来,在腾讯以外的世界,马化腾始终坚持低调作风,这将他与同期创业的很多互联网人区隔开来。一些互联网大佬,如网易创始人丁磊、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虽然近年不再轻易接受媒体专访,但早年亦是在媒体版面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希望能借此增加公司曝光率,获得更多投资者青睐,而诸如搜狐CEO张朝阳则更是视媒体采访为家常便饭。只有马化腾,从开始创业,便埋头做产品,拒媒体于千里之外。很多人看到他的第一印象会感觉这是一个文静清秀的“谦谦书生”,木讷沉闷。那些有幸进一步接触过他的人,最多的评价是——温文尔雅、低调务实。

“他在电梯里见到员工,听到有人跟他打招呼都会很害羞,跟你‘Hi’一下,马上就转身对着电梯门,故意掏出手机来看,其实上面什么也没有??”一位腾讯离职员工这样回忆说。

不过,腾讯能有今日之成就,显示外表温文的马化腾其实有着强悍的另一面。而一向低调务实的腾讯近年来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一方面是其壮观的QQ用户规模已使其傲视同侪,另一方面则是缘于其过于直接和霸道的扩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马化腾复杂的个性在公司特质上的一种反映。

如今马化腾突然出手,四座哗然。在一部分对马化腾个性有所了解的业内人士看来,这也许是被“逼急了”的结果,而一向并不擅长公共关系的马化腾在压力下作出了过激的反应。 2

我对他本人的印象和这公司留给我的印象是不一致的。如果不看这个公司的行为,我认为他比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大佬都要讨人喜欢。 2010年,对于39岁的马化腾来说,确实是考验其舆论耐受力的一年。

上半年,有媒体曾以“狗日的腾讯”为题,将腾讯的扩张战术总结为“四处抄袭,走他人的路、让他人无路可走”。一位接近马化腾的消息人士称,这篇报道激怒了马化腾,但他最后还是冷静下来,坚持低调处理的路线。

指责腾讯“无耻抄袭”的声音,马化腾并无所谓。对此他早有回应:“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有关“抄”的争论,最坏的结果无非是被树为互联网业界的 “圈内公敌”,反正这根本不会影响到用户对腾讯产品的满意度。而后者才是马化腾心中最在乎的。但这一次与奇虎360的冲突则无疑是在后一个问题上击中了马化腾最敏感的神经。

奇虎先称QQ窥视用户隐私,后于10月底推出“扣扣保镖”,称该工具全面保护QQ用户安全,包括阻止QQ查看用户隐私文件、防止木马盗取QQ账号及给QQ加速等功能,并可过滤QQ广告。

“平常别人如果对他的产品提意见,他会很高兴的,但现在关键不在于360指责QQ有侵权问题,可怕的是360直接劫持了QQ,所以他当然忍不下去。”一位熟悉马化腾的分析师解读说,在3亿电脑上弹出对话框揭露“马化腾领取住房补助”,也许都不能彻底激怒马化腾,但如果有软件对QQ实施了“劫持”,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IT圈内都称马化腾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最看重的就是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形象,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这一次的举动,显然触犯了马化腾个人的核心区。但恰

恰在这点上,他忘记了用户的感受。

“你自己能不能忍受跟用户能不能忍受,这是两回事。”谢文认为腾讯如果发现有软件侵害用户利益,可以告知用户,但软件的删除权最终在用户。如果用户想同时保留双方软件,那是用户自己的事。

马化腾有理由愤怒。但是,息怒之后呢?这个在内部员工看来如同宗教徒一般天天埋头琢磨用户、努力提升产品体验的人,最终选择报复对手的方式竟然是强逼用户在自己和对手之间作出选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态的决定。

温床

新浪网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将进一步增加马化腾的痛苦——面对“如果在360软件与QQ软件之间必须卸载一个,你会卸载谁”的提问,在近150万网民中,有57.6%的人选择抛弃QQ。

这意味着马化腾在支持率上的得分为“不及格”。

“马化腾低调这么多年,好容易玩回狠的,手段居然还这么不成熟。”采访中,很多即使是同情马化腾的旁观者,对其此次出招的技术水平,从回击的方式到公司事后的公关水平,都打了很低的分数。

谢文分析说,腾讯的表现证明这是一家不成熟的公司,而马化腾说到底仍只是一个“本色演员”。腾讯长得太快、长得太顺,用户规模成了“老大”,有很多强的地方,却缺少一种完整成熟的公司价值观和基本的操作标准,其市场公关的能力也非常弱。

事实上,五年前腾讯还是一家没有多少人关注的互联网公司,QQ也被认为是学生等低端用户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在中国新兴的众多网络公司中,偏居于深圳一隅的腾讯给人的印象是朴实得有点土。直到近两三年来,倚仗着超过10亿的QQ注册用户和相关的娱乐和游戏产品,腾讯社区的发展潜力开始令资本市场、媒体和业界感到吃惊。但是,公司的很多管理软肋并未随着市场地位的提升而有相应的提高。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马化腾的信心在膨胀,这与他的管理和公关能力并不匹配。

“你向公众解释时,一方面要解决公司立场,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去看问题。”谢文指出,处理此类危机事件,需要的是角色演员,而不是马化腾这样的本色演员。

而腾讯在深圳所处的特殊地位更是一个过度保护的温床。此番与360的争斗,多少唤醒了大家对于早年的记忆。2006年8月20日,珊瑚虫版QQ 的制作者陈寿福被腾讯公司以侵犯著作权为由起诉,后陈寿福被深圳司法部门从北京抓到深圳。2008年,陈寿福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0万元,直至2010年3月11日才获释出狱。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评价说,纵然腾讯成了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公敌”,但地处深圳的腾讯在发展环境上可以说“顺风顺水”,地方政府对腾讯这样的利税大户百般爱护。

“如果你是一个强势的公司,在没有真正能执行垄断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会很宽容并认为你对他们的地方经济带来巨大帮助,所以很支持你;而中央政府也认为你是全中国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公司、在全球都排在前几名,那四周就完全是过于宽容甚至纵容的一个生存环境了。在这种环境下,平时没有那么坏的人却做出坏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温文内敛如马化腾,也敌不过这样的温床。

2


马化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06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