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艺术苹果形成的原理

艺术苹果形成的原理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17 07:33 | 移动端:艺术苹果形成的原理

篇一:苹果艺术

苹果的营销艺术

苹果 成功的最大功臣是乔布斯,营销成功的要素有三:

1、营销

苹果 的营销被媒体解读为“饥渴”营销。这是一种对品牌营销的褒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苹果 营销的本质来自对美国文化的贩卖,美国是高科技的聚散地, 苹果 公司利用了人们对美国这个国度的强势地位,把一种高科技产品描绘得美轮美奂,和美国文化一起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这是很容易看到的全球各国消费者对美国及其文化、科技、产品的认知现状。

营销的本质是制造需求、满足需求。 苹果 公司不仅满足了消费需求,也打到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苹果 公司很好的找到了市场同类产品需求的支架,从而压倒了这根支架。人们好奇的是乔布斯为何不对中国市场施以援手?为何不来中国看一看。这就是营销的“不来”做法,乔布斯以这样的和全球消费者“沟通”。

对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乔布斯是极为重视,他来不来中国并不妨碍他对中国的了解,富士康就在中国。他所要做的事是让全球消费者知道:“它的 苹果 产品高高在上”,从而对全球取得产品优秀的更加信任基础,这是对消费者施以内心的强大地位。

2、艺术

乔布斯在多种场合卖弄了他所谓的旁听“书法”,而对美的领悟。有多少人相信乔布斯说的理由?乔布斯本身就是一位对商业忠诚、对他人不道德的怪才,他的言行的诡异让他离开 苹果 又回到 苹果 。乔布斯打造产品的天才是其对产品的极致态度,特别是艺术的挚爱受益匪浅。

乔布斯为了能够在NeXT吸引世人关注,他劳民伤财、拆掉了大堂的装修重新来过。这和他后来对 苹果 新大楼的圆形建筑的态度如出一辙。这实际上是对“ 苹果 公司”的一次营销而已。所以,第1项,我说是营销是 苹果 成功的第一因素。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和乔布斯一定也领悟到物质的光鲜不能替代消费者对产品的光鲜态度。

艺术之所以成为 苹果 的第二大法宝呢?因为,艺术是一种被忽视了的或者不是极度重视的产品要素。而乔布斯洽洽看重了、看中了这一点,从而取得了成功。艺术是产品物质功能之外,最重要的功能,而且艺术是一种被人类非常重视的功能。也就是说,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功能而不仅仅是一种包装或外在美。所以,乔布斯在艺术的机制最求之下,再辅以产品的花哨功能描述,从而“生产”出 苹果 系列产品。

苹果 的iPhone和iPad都是追求这种美的优秀产品。也就是说乔布斯已经从物质产品到文化产品转移到了艺术产品领域。我们都知道乔布斯在对iPhone和iPad的功能解释的时候说成是:电脑一些应用非常多的功能被删掉或者不准予电脑连接,其本质就是为了 苹果 作为艺术产品的个性美。

3、物流

苹果 产品的物流像是间谍行为一样,空来空去,来无踪去无影。物流的运输和发布时机的控制很好的让 苹果 产品拥有了非常好的机制特点,它能够让所有的消费者“同步”于发布会现场一样,与乔布斯发布会“在一起”。把“发布会”当成了一种产品去销售,仿佛乔布斯一公布,全球各国消费者都可以通宵达旦排队了。

美国和全球各国的消费者“在一起”,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产品倍感亲切和温暖。

至于 苹果 的技术除了硬件和软件的捆绑之外,其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取舍并不是乔布斯领导下的 苹果 重点,只是乔布斯臭脾气的发泄地、个人威望树立的垫脚石而已。

如果说营销是对产品的描述,那么艺术就是产品本身,而物流就是营销的艺术。

篇二:艺术苹果大有可为

龙源期刊网 .cn

艺术苹果大有可为

作者:冯宝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年第03期

在山东省栖霞市,有近万户农民从事艺术苹果生产,年产艺术苹果1亿多个,增加收入近亿元。在苹果上做艺术文章,是栖霞农民的一大创举。据了解,艺术苹果是通过图案设计、遮光图案纸制作、果实套袋、果实摘袋、果实筛选、粘贴、采收、选果等过程,将书法、简笔画、剪纸等艺术作品表现在苹果上面的一种自然表现方式。当果实采收时,红艳艳的苹果上便晒制了金黄色的各式图案或书法作品。2002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栖霞首届苹果艺术节上,由6000多个书法苹果组成的《感恩农业赋》和64首《耕织诗》一露面,就吸引了大批京城人驻足欣赏,大开眼界。特别是那些带有“祝您长寿!”“北京,您好!”等祝愿话语的艺术苹果,成为北京人纷纷抢购的对象。

篇三:美感的形成原理

美感的形成原理

摘要

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能够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丑。人的主观行为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不同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文化形态,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合理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求,正是人类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美育的基本课题。

关键词:美感 好感 缺憾感 观念形态

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古到今,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本文利用观念主义的哲学思想,试图为解决这个千年难题探索一条途径。

一 主观感觉

人的正常的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人类文化是人类通过长期的认识和积累逐渐形成的。人类文化,从功能上分为知识文化、技术文化和观念文化等三种文化范畴。观念文化是人产生“自我”感觉的文化基础。

人以“自我”形态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的“自我”形态,取决于人的观念形态。人在主观上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形态,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自我”形态,人就会以一定的“自我”形态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定的主观愿望(欲望),由一定的主观愿望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需求,由一定的主观需求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和“痛苦感觉”。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人就会产生快乐感觉。当客观事物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人就会产生痛苦感觉。

当人感觉到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客观事物使人产生出的快乐感觉,称为“好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在吃卤猪肘时,卤猪肘使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就称为好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快乐感觉,称为“美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看到一只刚出锅的卤猪肘时,卤猪肘的形状、色泽和香味等使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就称为美感。当客观事物没有满足人的观需求时,人因此而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缺憾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在非常想吃卤猪肘而没有吃到时的饥饿焦急感觉,就称为缺憾感。

当人感觉到客观事物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客观事物使人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坏

感”。如,一个人被蛇咬伤后所产生出的痛苦感觉,就称为坏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损害人的主观利益的客观事物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就使人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丑感”。如,一个怕蛇的人看到蛇时,蛇的花纹、形状和动作使人所产生出的痛苦感觉,就称为丑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损害自己主观利益的客观事物远离自己或不存在时所产生出的快乐感,称为“安全感”。如,一个怕蛇的人被告知“没有蛇”时所产生出的快乐感,就称为安全感。

二 主观欲望

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产生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产生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欲望。人的主观欲望,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与一定的生活环境所发生的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主观上通常有十四种较为典型的生活欲望,这就是饮食欲、性欲、安全舒适欲、运动欲、情感交流欲、认知欲、求新欲、欣赏欲、征服占有欲、表现欲、嫉妒欲、复仇欲、自由欲、社会改良欲等。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一切主观行为,绝大多数都源于这十四种主观欲望。一定的客观事物,如果满足或损害了人的以这十四种主观欲望为根据所产生出的主观需求,人就会相应地产生出一定的主观感。如,食物能够满足人的饮食欲而使人产生快乐感觉,男人和女人能够互相满足性欲而使对方产生快乐感觉,朋友能够满足人的情感交流欲而使人产生快乐感觉,成就能够满足人的表现欲而使人产生快乐感觉,灾祸能够满足人的复仇欲而使仇人产生快乐感觉,社会动乱能够满足人的社会改良欲而使社会底层的人产生快乐感觉等等。反之,人就会产生出痛苦感觉。

三 主观需求

人以主观欲望为根据,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需求,称为人的主观需求。人的主观需求,有些是由人的原始需求和文化需求共同构成的,比如饮食欲和性欲等等。有些是由人的文化需求单独构成的,如表现欲、社会改良欲等等。人天生对性行为的需求,就是人的原始需求。而需要什么样的性对象,是同性的还是异性的,是胖的还是瘦的等等,就是人的文化需求。文化是人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通过认知行为获得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文化通常有两大途径:一是人对自己生活经验的认识和积累,二是在与他人的文化交流中获取他人的文化创造和积累。不同的人,其文化积累的内容和数量都是不同的。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积累,不同的人,其主观需求往往会大不相同。同样是需要食物满足饮食欲,南方人多喜欢甜味的食物,而北方人多喜欢酸辣味的食物。同样是需要女人满足性欲,有的年代或有的地方的男人喜欢肥胖体型的女人,有的年代或有的地方的男人则喜欢削瘦体型的女人等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是以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基础的。而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又会以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为根据。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感觉的客观事物,人在主观上就会表现出需求的欲望。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和主观需求,最终体现为人的文化创造和积累,尤其是观念文化的创造和积累。

四 主观感觉成因

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形成,源于人相应的观念文化形态的形成。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观念文化形态的形成,通常有两种途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形成,也分为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人对自己或他人生活经验的认识所创造出的观念文化形态,从而形成的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这种途径形成的主观感觉,称为经验型主观感觉。如,从没吃过卤猪肘的人,吃了卤猪肘后,或是看他人吃卤猪肘时很好的神态表情后,人就会认为卤猪肘很好吃和很有必要吃,并且很想吃。此后,卤猪肘使人产生的美感和缺憾感,就称为人对卤猪肘的经验型主观感觉。经验型主观感觉的本质特征,是其的产生完全依赖于人与客观事

物发生关系的“亲身经历”。二是通过人与他人的文化交流而获得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这种途径形成的主观感觉,称为文化型主观感觉。如,从没有吃过苹果的人,听他人说苹果是如何的好吃,如何的珍贵。人就会认识到苹果很好吃而且很有必要吃,于是很想吃,此后,苹果的出现,就会使人产生美感和缺憾感。这就称为人对苹果的文化型主观感觉。文化型主观感觉的本质特征,是其产生完全依赖于人与他人的文化交流。

五 好感与美感

好感与美感,都是客观事物给人带来的快乐感觉。但是,这的两种快乐感觉,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好感与美感的本质区别在于: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才是好感。客观事物给人的好感,通常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舒服”“痛快”“过瘾”“爽”等等。当人感觉到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快乐感觉才是美感。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通常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迷人”“诱人”“动人”“魂牵梦绕”“令人神往”等等。好感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价值的“真实”的存在和表现,美感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价值的“虚幻”的可能。如,吃卤猪肘真实地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使人产生出好感。而看卤猪肘则不能够真实地满足人的主观需求,只是有可能“虚幻”地满足,因此就只能使人产生美感。通常情况下,人在主观上的第一需求是吃卤猪肘,而不是只是看看卤猪肘而已。当然,在吃不到卤猪肘的情况下,看看卤猪肘也是非常需要的。

好感与美感的内在联系在于:使人产生好感的客观事物就一定会使人产生美感。任何客观事物,只要使人产生了好感,其形态特征就一定会使人产生美感。客观事物给人的好感越是强烈,其形态特征给人的美感通常也会越是强烈。客观事物的美感,通常会激励人的主观意志去努力争取该客观事物,并且会使该客观事物带给人的好感在程度上有所增加。当然,具有美感的客观事物并不是都能够给人带来好感的。如,一只涂上颜料的生猪肘在外观上也会是很诱人的,但它却会给食用者带来痛苦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具有美感的客观事物是否能给人带来好感,人们都会满怀激情、义无返顾地追求具有美感的客观事物,以期获得相同程度的好感。客观事物的美感虽然是虚幻的,但它却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励人们的生活热情,明显地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心,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六 美感与缺憾感

人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美感后,通常都会立即产生追求该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志。同时,人在主观上对该客观事物就会产生缺憾感。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与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缺憾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越强,人对客观事物的缺憾感就会越强。人对客观事物的缺憾感越强,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就会越强。人在主观上认为最需要和最缺少的东西,就会使人产生最美的感觉。使人感觉最美的东西通常又最能使人感觉到遗恨与缺憾。要想创造出最有美感的事物,就首先要创造出人对该事物的最大的缺憾。情人美好,相隔万里的情人相会时就更美好。

七 缺憾感与好感

对于经验型主观感觉,缺憾感与好感是能够相互促进的。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缺憾感越强烈,该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也就会越是强烈,该客观事物满足人的主观需求时给人的好感也就会越是强烈。如,人越是在饥饿时,卤猪肘给人的美感就会越强烈,人吃卤猪肘时感觉到的好感就会越是强烈。充足的好感,会使人产生满足感。人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了满足

感,也就是暂时不再需要其好感了,人对客观事物相应的缺憾感就会消失,客观事物相应的美感就会减弱。

对于文化型主观感觉,缺憾感与好感之间就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如,受同性恋或异性恋文化的影响,有的人具有了性需求的同性恋倾向,有的人具有了异性恋倾向。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在性行为实践中都能够获得好感。然而,受西方饮食文化宣传广告的影响,很多人都很想吃一回色泽艳美的西餐。如果他们真要去品尝一次,会有许多人觉得西餐很难吃,完全不象广告上所描绘的那样。

美是什么?

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

但是,时下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来自“美学理论家”,这种声音说:提问"美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极为可笑的,因为这个问题不可穷诘,没有最终答案。

美学理论的“专家”们不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否定别人思考和提问这个问题,这简直是一种强词夺理。这种强词夺理,说到底是有西方的理论作支撑。

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著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

当前中国美学界的美本质取消主义思潮正是西方美学取消主义的翻版。

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

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方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著作中,如果编著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

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封闭起来,要别人把它当作绝对真理而放弃美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当局者迷"式的愚蠢,任其扩散,只会阻碍美学研究的进步。其实,只要我们不过于求全,认识到任何学说建构只是相对真理的探索,人们顺着"美是什么"的思路作些新的思考又何妨呢?


艺术苹果形成的原理》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400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