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怎样写村史

怎样写村史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16 07:42 | 移动端:怎样写村史

篇一:村史编撰

临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色彩浓重,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丰富民间文化的乡镇村 落为数众多, 热衷收集整理编撰村史的村落和人士不断涌现, 临潼将全区村级史志编撰工作 作为文化建设创新工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组织村民和史志专家一起说村史、议村史、编 村史。 村民自发撰写村史 临潼区栎阳街道栎阳村田焕新老人耗费数年心血, 2003 年写出了一部 10 万字的 于 《高 巷史话》。书稿完成后,老人没有停笔,又开始了新的采访、撰稿、修订,2007 年写出了 20 余万字的《栎阳史话》。北田街道尖角村陈维正从 2008 年初开始,先后采访熟知家乡历 史的人士 100 多人,于年底写出了厚 600 多页 127910 字的底稿,完成了《史话尖角村》。 骊山街道胡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编写了《胡王村简编村史》。代王街道岩王村、何寨街 道圣力寺村等都有热心人士撰写村史,他们尊重历史,通过大量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在 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写出极具价值的村史。 政府积极引导扶持 面对群众中迸发出的极大热情,临潼区委、区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专门成立了 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史志工程领导小组,宣传、文化、档案、党史、农村等相关部门和 23 个街道乡镇的党委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确定专门的工作人员 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出台了临潼区乡村史志工程编审工作制度,规范了工作流程。指导 协助各乡街村组及时发现、培养编撰史志人才,选配具有一定文史知识、政治理论和写作水 平,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热爱方志工作,对本街乡情况熟悉的同志开展编撰工作,保证乡 村史志工程的广泛性和衔接性。 在已基本成型的四个村分头召开村民座谈会, 组织村民和史 志专家一起说村史、编村史、议村史,完善编撰内容,总结编撰经验,推广编撰方法。积极 争取上级文化项目资金支持,通过社会渠道融资,组织专家指导,统一书号标识,多方协助 编撰村史村组完成修订完善和印刷出版工作。 计划成书付印的村史, 除有关部门留存史料外, 全部发放到本村村民手中,真正达到村民自我教育的目的。 专家教授交流指导 10 月 31 日, 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来自临潼区的 村民、 基层干部们拿着他们自己编撰的村史走进校园, 和历史文化哲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亲密 接触,一起热烈探讨编撰心得和经验,梳理编撰思路和方法,邀请大专院校相关专业专家教 授及档案、区志、文化、党史、党校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专门的顾问委员会和编审委员会, 对各街乡村组的乡

村史志编撰进行协调指导、资料服务、修订审阅。 临潼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乡村史志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裴靖瑜告诉记者:做好乡村 史志编撰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是把遗散在乡村中的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变迁演 进抢救性、延续性地保存记载下来;二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德向善、勤奋上进,形成正确 的荣辱观;三是让群众述史、知史、写史,提高群众的归属感、社会责任感。该区把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大家一起说村史、议村史、编村史,真正把乡村史志工程打造成 “民乐、民愿、民享”的民心工程。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传奇,一个村庄的变迁,就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近日,由未央区城中村 改造办编撰的未央区首册城中村村史——《记忆》正式出版,而且每户被拆迁村民免费得到 一本。 据悉,该书由村史的记忆、镜头的记忆和媒体的记忆三部分内容组成,汇集了未央区 14 个城中村村史。未央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书的完成,既为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记忆, 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敬献了一份特殊礼物。 随着未央区“百村城改”计划的实施,一些被城市包围的村庄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那些 关于城中村古老的传说、流失的记忆、散失民间的文物和古朴的乡风民俗,也将渐渐远离人 们的视线。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记忆保留下来, 未央区从 2008 年就开始着手编撰城中村村史。惠州兴起村史修编热——系列报道之━ —— 系列报道之━ 系列报道之 (惠州日报)编者按 惠州日报) 近日,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的首部村史诞生了,书名就叫《皇思扬》 ,全书图文并茂 近日,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的首部村史诞生了,书名就叫《皇思扬》 全书图文并茂 , 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皇思扬村的历史传奇、建筑特色和风俗民情。 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皇思扬村的历史传奇、建筑特色和风俗民情。目前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 社溪村、惠城区江北街道水北社区(原水北村)也在搜集资料,准备修编村史出版…… 社溪村、惠城区江北街道水北社区(原水北村)也在搜集资料,准备修编村史出版 修编村史是我(惠州)市在探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新路子。据了解, 修编村史是我(惠州)市在探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新路子。据了解,我市第一部 村史《拓荒者的足迹》 年诞生的。这部由陈江街道澄海村修编的村史 的村史, 村史《拓荒者的足迹》是在 2007 年诞生的。这部由陈江街道澄海村修编的村史,获得了 各方肯定。随后,我市不少村子开始着手修编村史,以此记录村子的过去、发展历程等。 各方肯定。随后,

我市不少村子开始着手修编村史,以此记录村子的过去、发展历程等。 村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村的发展变化,对保存农村历史资料、 村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村的发展变化,对保存农村历史资料、研究民风民俗具有重要作 为此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修编村史热这一现象, 用。为此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修编村史热这一现象,了解编者在资料整理和修编中遇 到的困难,探讨修编村史存在的不足,并请教专家为今后村史的修编给予引导。 到的困难,探讨修编村史存在的不足,并请教专家为今后村史的修编给予引导。 很多村子搜集资料编村史记录村里那些事留下一份记忆2011 年 7 月 5 日惠州日报 B1 版 ▲澄海村出版的村史———《拓荒者的足迹》 。 ▲老村民看到村史记录下村子的变迁与发展,感到非常欣慰。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这些天都在忙着整理资料,村里正在编一部村史。”(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办 驻社溪村干部黄翠薇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对记者说,受《拓荒者的足迹》的启发,为了反映社 溪村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村委会近段时间开了几次会讨论修编村史一事。 据悉,陈江街道澄海村 2007 年出版的村史《拓荒者的足迹》记录了澄海村的变迁和 村民今日的富裕生活, 澄海村成为我市第一个修编村史并正式出版的行政村。 由于村史能将 先辈们创业的故事与精神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 见证本村从何而来, 如何从贫困走向富裕 的开拓历程,我市很多村子也开始有了修编村史的计划,村史修编热悄然兴起。第一部村史诞生村史记录史实为垦荒队员 平反 平反” 村史记录史实为垦荒队员“平反 是什么让这么多村子乐此不疲修编村史?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记者来到了我市第一 部村史《拓荒者的足迹》的诞生地澄海村进行了解。“村史就是一个村子的历史,有些东西 需要传承下来,写村史是最好的记载办法,我们村的村史很受欢迎,印了 3000 册,如今只 剩下 20 多册,看样子很快又要重印了。”在澄海村的村委会办公楼里,现任澄海村党支部 书记彭新民拿出一本《拓荒者的足迹》对记者说。记者看到,摆放在书柜里的《拓荒者的足 迹》的确不多了。 《拓荒者的足迹》记录了澄海村从无到有、从垦荒到今日的富裕生活。“村史记录下澄 海村的变迁和村民今日的富裕生活,能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遗产,让后人不要忘记过去,并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年青年垦荒队队员之一、今年 80 多岁的杜绍牛老人说出了众多 垦荒队员的心里话。 1956 年,不足百人的澄海(现汕头市澄海区,原为澄海县)青年垦荒队

来到了当时的 惠阳县东楼乡,成立了澄海村。靠着肩挑锄挖,垦荒队员在这片 1000 多亩的荒凉贫瘠土地 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有些人以为我们是落后分子才被‘发配’来垦荒的, 其实我们可是当时 的农村进步青年,响应政府移民垦荒的号召,1956 年底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进行劳动,村 史里说得很清楚。”对于村史能给垦荒队员“平反”,杜绍牛老人非常高兴。 土坯房记录当年垦荒艰辛 “1957 年初,澄海青年高级农业社开始建集体房,至年底共建 30 间,每间面积 24 平 方米的住房及食堂与仓库。”《拓荒者的足迹》上记录着这么一件大事,这是当年青年垦荒 队员居住的第一代土坯房。 “1956 年我们刚来的时候,居住在草棚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草棚里住了一年后, 第二年开始建集体土坯房,建了 30 间,每户分到一间。后来,队员们开始独立自建瓦房。 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开始建楼房,现在绝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楼房。我是在土坯房里结的 婚,婚后又住了几十年,对这房子已经很有感情。如今孩子们都搬出去住了,我们老夫老妻 不舍得这房子,还是留在这里。”杜绍牛老人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第一代的土坯房放有一张床和一个衣柜,房间比较阴暗,厨房还是在门外 后来搭建的。 30 间土坯房排列成几排, 这 各排之间只留有一条小通道。 杜绍牛的房子附近, 一些土坯房已经破破烂烂,有些地方墙壁还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当年的居住条件很艰苦, 有的人家一家七八口人也是住一间土坯房。”居住条件差,劳动也辛苦,“地是我们一锄头一 锄头开荒开出来的,第一年开荒挖出了几百亩地。”当年的劳动艰辛,都被记录在《拓荒者 的足迹》一书中。如今的澄海村,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很多厂房在这里建起来,当年的开 荒者如今过上了富裕生活。 15 万字展现村子从贫困走向富裕历程 “我们父辈特别能吃苦,勤劳能干,我们澄海村的经济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正是依 靠这种精神,澄海人在新地方站稳了脚跟。2000 年村里的老人向我提出,能不能把澄海人 来这里垦荒的来龙去脉用文字记录下来,我把这件事放在心上。2005 年开始着手搜集相关 资料, 2007 年, 澄海村的村史出版了。 ”该书主编、 原澄海村党支部书记周锦科告诉记者。 2005 年决定要编村史后,周锦科和村委会干部立即行动,先去了惠阳区、汕头等地搜 集有关当年垦荒的文件资料,了解当年的垦荒背景。村委会还向村里每家每户发出通知,希 望村民积极提供有关当年垦荒历史的资料, 并组织本村的老人座谈, 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第一批来陈江

垦荒的队员不少已离开澄海村, 在惠州市区等地居住, 为了了解更为详实的资 料,周锦科还挨家挨户去拜访这些老人……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搜集整理,周锦科和其他 编写者获得了很多有用的资料。“第一稿写了 18 万字,修改后变成 10 万字左右,后来又增 加了一些内容,最后出版是 15 万字。从动笔到正式出版,历时有一年多。”周锦科说。 记者在《拓荒者的足迹》一书中看到,从开始建集体住房到自筹资金购买第一辆手扶 拖拉机、 从分田到户到引进外资厂, 就连 8 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 在这本村史里都有记载。其他村史陆续出版《龙津村村史 《皇思扬 《变迁》 龙津村村史》 皇思扬》接连出版 变迁》 龙津村村史》 皇思扬》 《 《 村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历史、有传说、有民俗、有现状等等。村史贴近村民, 记录了本村的历史风貌, 反映村子的发展变迁, 而且能为村民们留下一份鉴古知今的文化遗 产。因此,在澄海村村民修编了我市第一本村史后,不少村子也在筹备修编村史。2009 年 8 月, (惠州市)惠城区江南街道下角村村史 《变迁》和读者见面了;2010 年 9 月,惠城 区水口街道龙津村村委会编的《龙津村村史》出版;今年 5 月,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村 史《皇思扬》也出版了。 位于西湖边的江南街道下角村,解放之初村里生活条件艰苦,曾是城郊流民寄居村。 如今,村民富起来了,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村里的外来人口也逐 步增多,而很多本地村民又不断外迁。村民们有点担忧,以后知晓下角村历史的人会越来越 少。两年前,大家萌生了编写一部村史的念头。“听说要编写村史,很多村民踊跃提供史料 线索、族谱家谱。为掌握最为详实的数据资料,编委会成员跑遍了每家每户,并对全村老人 逐一上门走访。通过到市区两级档案馆、地方志等单位查阅历史资料,也搜集到一批有关村 子发展的珍贵史料。”原下角村党支部书记庄国钦说,随后,村里专门成立了村史编撰委员 会,并邀请具有丰富地方志编撰经验的惠城区地方志的同志担任主编。“编写村史,是让后 人记住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庄国钦说。 新鲜出炉的村史《皇思扬》 ,共 30 余万字,全书共分回眸、触摸、聆听、问俗、附录 五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皇思扬村的历史传奇、建筑特色和风俗民情。皇思扬村是惠东县目 前保护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曾先后被评为 “广东省古村落”、“广东最美丽乡 村示范点”。皇思扬村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村里走一圈,触目所见的圣旨牌坊、举人石

篇二:三、村史

(一)村史的定义、作用、特点

1.村史的定义

村史是以村庄为单位记述其发展演变情况的史志性文体。村史所记录的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各方面的历史性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2.村史的作用

(1)为一个村庄的形成、演变留下真实记录

一个村庄的历史总会在老人们的口头上流传,譬如老人们会说:×朝×代,一家来自××省的×姓逃难人家来到××河湾,见这里无人定居,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就在这里开荒种地,居住下来。后来,又有一些逃难的人家也来到这里定居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村庄??×年,村里出了一个秀才,发迹后在村里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家祠堂的由来??等等。这些口头流传的村史,总能引起村里后人的兴趣。但是,口头流传毕竟有含混不清、以讹传讹的情况,不如书面记录固定、可靠。于是一些有文化的村人将有关事实搜集整理之后,写成文字记录保存,或请外人帮助撰写,这样,就形成了村史。

(2)弘扬传统美德,增强乡土情谊

村史会记录该村一些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会记录表彰一些品德高尚的人物和事件,这些都会对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人们对故乡的亲情也是建立在对故乡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方面,村史可以增强人们的乡土情谊。

(3)为地方志的编纂提供资料

村史所记载的事实,是地方志编纂时重要的材料来源。所以,应该提倡为重要的村庄撰写村史,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3.村史的特点

(1)以社区为单位

和厂史以工厂为单位、校史以学校为单位不同,村史是以一个特定的社会区域——村庄为单位组织编写的。这个村庄的地理位置、姓氏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是其主要表达内容。

(2)以时间为脉络

村庄一般规模不大,其历史通常不会呈现纵横交织的复杂状态。所以,编写村史,以时间为主要脉络,将各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编织在时间的链条上即可清楚表达。当然,具体写作中也要注意纵横结合的灵活处理。

(3)以传统为主题

每个村庄,总会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和传统信念,这往往成为村史的重点表现内容,我们可以视其为文章主题。例如,本节后所附例文《渭阳村史和人才》,就是以“抗击倭寇”、“参加革命”为文章主题的。

(二)村史的写作

村史的写作,应根据自身的历史特点和资料情况来展开构思,拟定提纲,具体写作策略不可一概而论。这里仅就其应涉及的主要内容作些提示,仅供参考。

1.村落的形成及名称的由来

如果有可能,要将村落形成的基本情况加以介绍。包括什么时代由于什么原因,最早的本村住户如何来到这里开始定居,村落的名称是怎么来的,等等。

2.地理位置及所属行政区划

要介绍村落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属的行政区划,如有迁移和隶属关系的变化,要一一写明。

3.主要宗族

单一宗族的村庄比较容易表达,但也要涉及始祖姓名及业绩、世代蝉联情况、历代重要人物等。有着多姓宗族的村庄,要分别列出不同姓氏宗族的基本情况。

4.政治经济状况

包括历代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如有村办工业、名优特产等,当然更是重点表达内容。

5.交通状况

包括陆路、水路等交通条件等。

6.重要事件

包括曾经发生的任何重要事件,如参加革命、实施改革、建立企业等,也包括经受的灾害。

7.重要人物

介绍村里做出突出贡献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及其事迹。

8.其他有必要记录的事情

如有其他有必要记入村史的事情,也可适当写入。

【 例 文 】

渭阳村史与人才

渭阳村(古时叫围山、围庄、渭庄),它位于西天尾镇东北部,离涵江8公里,离莆田10公里,离西天尾3公里。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始祖黄宗成公,因抗倭来莆定居于围庄,即今渭阳村。

渭阳村一直属莆田县管辖。宋代属武化乡兴教里。元代属万贤里。明、清两代属万贤里山兜。民国时期设保甲制度,渭阳设尾厝、半山、石牌兜三个保,以后合并为一保,称渭阳保。新中国成立后,莆田县废除了保甲制度,建立区乡制度。1951年渭阳属第四区通济乡,1956年属紫霞乡。1957年12月,撤区建乡,实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制,渭阳村属西天尾乡管辖,称渭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又撤乡镇建制,成立人民公社,渭阳村属涵江人民公社管辖。称渭阳生产大队,下设生产队。

篇三:村史

东马各庄村村史

村情概况: 金海镇东马各庄村位于金海湖北岸,平谷区和镇域东部。西距平谷城区2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8公里,平(谷)蓟(县)公路从村北通过交通方便。

东马各庄村总面积3.05平方公里,辖东马各庄、赵家坟两个自然村。全村132户,410人,有壮族2人,余为汉族。村委会驻地东马各庄聚落呈散列状。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01至127米。

历史沿革:明代成村。村北山原有金代建筑三泉寺,誉为盘阴第一名胜。现正在修复中。村委会驻地东马各庄原称马家坟。因修海子水库,原东马各庄村民迁到新农村和新立村,后又有部分户迁到这里另建新居。为恢复东马各庄旧称1986年经平谷县人民政府批准为行政村,改马家坟为今称。

赵家坟,因村附近有赵家坟墓,故名。

原隶属靠山集镇。2003年,靠山集镇与韩庄镇合并成立金海湖镇,现为金海湖镇辖村。

自然环境 东马各庄村地处山区,土壤为硅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区基岩裂缝水贫富水区。

综合情况 村党支部1947年建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代庆林。现任党支部书记赵云举,有党员29个。

1998年至2000年,东马各庄村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

该村经济以果品为主。除盛产核桃、栗子、柿子、梨、桃外,建有樱桃种植园,所产樱桃荣获北京市银质奖。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67万元,人均纯收入7003元。 2005年,投资完成村内主要街道硬化工程。

2006年,发放占地转非安置补偿金。

2007年,投资完成村内太阳能路灯的安置工作。

2008年,与山水文园公司签订土地承包合同。

2009年,完成了山水文园占地评估工作。完成了我村平坟工作。 2010年,新建村委会竣工开始使用。配合上级完成了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2011年,完成了北京郊区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完成林权改革工作。


怎样写村史》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89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