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夏玉米生育期

夏玉米生育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12 07:35 | 移动端:夏玉米生育期

篇一:夏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

夏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

一、整地

夏玉米在前作收获后,抢时早播是关键,一般不要求深耕,这是因为深耕后,土壤沉实时间短,播种出苗遇雨土壤塌陷,易引起倒伏及断根;且深耕后土壤蓄水多,遇雨不能及时排除,容易发生涝害,发生黄苗、紫苗现象,造成减产。我省夏玉米种植区,耕地深度以13-17厘米为宜,或趁墒免耕直播,出苗后灭茬。

二、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和浸种。种子经过精选后(剔除混杂、小秕、病虫籽),种前选晴天晒2-3天,利于提高发芽势,提早出苗,减轻黑穗病。浸种可促进种子发芽

整齐,出苗快、苗齐。方法有冷水浸泡12-24小时;50℃的温水浸泡6-8小时;500倍磷酸二氢钾液浸泡8-12小时,均可达到同样的效果。浸种时注意,饱满硬粒型种子时间可长些,秕粒、马齿型种子宜短。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在旱地播种不用浸种,以防土壤干旱影响出苗。 浸过的种子要摊晾,阴干后用药剂拌种,如用40%乐果乳油1公斤,对水6公斤,拌种200公斤,可防治各类地下害虫;用种子量0.05%的硫酸铜粉末拌种可防治黑粉病和丝黑穗病。

三、适时早播

玉米播种有“春争日,夏争时”、“夏播争早,越早越好”的说法。我省的夏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底至 6月上中旬。玉米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灌浆期最适宜的日平均温度应在23℃左右,而安徽省9月中下旬的日平均温度已降到20℃左右,对灌浆不利。为满足玉米各生育阶段对温度要求,必须使其提前进入灌浆期,适时提早玉米播种期,以减轻和预防后期低温危害。

四、提高播种质量

1、适当增加播种量。“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增加播种量是留壮苗、保密度的基础。玉米的每亩播种量要根据计划密度、播种方式、种子大小、发芽率高低、土壤情况以及地下害虫情况而定。相同密度,条播比点播的播种量要大;种子大或发芽率低的播种量要大;土壤条件差或地下害虫较多的播种量要大。一般要求3粒种子保1棵苗。大田的合理密度,原则上要掌握:株型紧凑和抗倒品种宜密,

如农大108等,一般每亩4500-6000株,植株高大、叶片较平展、群体透光性差的品种,应稀植,如丹玉13号的种植密度应掌握在每亩3500-4000株。

2、抗旱播种。土壤墒情不足或不匀,是造成缺苗断垄或出苗早晚不齐的重要原因。如土壤表层干达7-10厘米,干土层以下仍为湿土,可用“揭干就湿”法播种。既用锄头划行刮去表层干土,把种子播入湿土中,适当浅盖。如果天气干旱多风,为防止湿土变干,可在播种行上深埋成垄,待种子萌发扎根后,再顺垄扒去过厚的干土层,迎芽出土。土壤干旱严重,土壤中的水分已不能出全苗,必须造墒播种。可在播前开沟,顺沟浇透水,播上浸过水的湿种子,种子上覆盖些湿润、腐熟的有机肥,再盖土。或种子播种覆土后,再浇“蒙头水”。

3、种、肥隔离。 播种时若带种肥,要注意种、肥不能接触,以免烧种。要注意播种深浅和覆土均匀一致。播种深度应视土壤和质地来定。土壤墒情好,播种可浅些,表层土干可适当深一些,沙壤土的播种比黏土深一些。夏玉米播时温度高,雨水较多,一般播种深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覆土时注意厚薄均匀一致,以防落干缺苗。 玉米隔株或隔行去雄 授粉后全部剪雄玉米去雄后可节约很多养分,促进雌穗发育,籽粒 灌浆快,饱满,如遇干旱、高温、阴雨连绵以不去雄剪雄为好,收获以苞叶干枯为适宜收获期。 ,

4、合理施肥,优化肥料组合。 改变过去单施氮肥的习惯,科学合理施用氮磷钾,全生育期应施尿素80斤/亩、过磷酸钙100斤、硫酸钾30—50斤,硫酸锌2—4斤、或亩施硝酸磷120斤、硫酸钾30—50斤、硫酸锌2

斤。

分期施肥:①苗期施尿素25斤,过磷酸钙40斤或硝酸磷40斤,硫酸钾15斤,硫酸锌1斤,混合后沟施或穴施。②大喇叭口期,施尿素65斤,过磷酸钙60斤,或硝酸磷80斤,硫酸钾30斤,硫酸锌2斤。③抽雄期施尿素10斤,或硝酸 10斤,硫酸钾5斤。

五、适时浇水

如果天气干旱,施肥结合浇水,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一定浇水,抽雄吐丝浇一次水。

六、综合防治病虫害

玉米苗期及时防治,灰飞虱 、蓟马、蚜虫、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玉米芯,大喇叭口期每亩用一公斤玉米丢心剂防治玉米螟。

【一站式农业网站——种立方】

篇二:玉米需水规律

玉米需水规律

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整个生育期内,水分的消耗因土壤、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很大的变动。玉米需水量多少与播种季节有关,春玉米生育期较长,耗水绝对量比夏玉米要多得多。不论春、夏玉米,都有相似的需水规律。

1.播种出苗期

玉米从播种发芽到出苗,需水量少,占总需水量的3.1%-6.1%。玉米播种后,需要吸取本身绝对干重的48%-50%的水分,才能膨胀发芽。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即使勉强膨胀发芽,也往往因顶土出苗力弱而造成严重缺苗;如果土壤水分过多,通气性不良,种子容易霉烂也会造成缺苗,在低温情况下更为严重。播种时,耕层土壤必须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才能保证良好的出苗。

2.幼幼苗

玉米在出苗到拔节的幼苗期间,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面蒸腾量较少,所以耗水量也不大,约占总需水量的17.8%-15.6%。这时的生长中心是根系,为了使根系发育良好,并向纵深伸展,必须保持表土层疏松干燥和下层土比较湿润的状况,如果上层土壤水分过多,根系分布在耕作层之内,反不利于培育壮苗。因此,这一阶段应控制土壤水分 在田问持水量的60%左右,可以为玉米蹲苗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促进根系发育、茎秆增粗、减轻倒伏和提高产量都起到一定作用。

3.拔节孕穗期

玉米植株开始拔节以后,生长进入旺盛阶段。这个时期茎和叶的增长量很大,雌雄穗不断分化和形成,干物质积累增加。这一阶段是玉米由营养生长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植株各方面的生理活动机能逐渐加强。同时,这一时期气温还不断升高,叶面蒸腾强烈。因此,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比较高,约占总需水量的29.6%-23.496。特别是抽雄前半个月左右,雄穗已经形成,雌穗正加速小穗、小花分化,对水分条件的要求更高。这一阶段土壤水分以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

4.抽穗开花期

玉米抽穗开花期,对土壤水分十分敏感,如水分不足,气温升高,空气干燥,抽出的雄穗在2-3天内就会“晒花”,造成有的雄穗不能抽出,或抽出的时间延长,造成严重的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一时期,玉米植株的新陈代谢最为旺盛,对水分的要求达到它一生的最高峰,称为玉米需水的“临界期”。这时需水量因抽穗到开花的时间短,所占总需水量的比率比较低,约为13.8%-27.8%。这一阶段土壤水分以保持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为最好。

5.灌浆成熟期

玉米进入灌浆和乳熟的生育后期时,仍需相当多的水分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期间是产量形成的主要阶段,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作为溶媒,才能保证把茎、叶中所积累的营养物质顺利地运转到籽粒中去。所以,这时土壤水分状况比起生育前期更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灌浆以后,即进入成熟阶段,籽粒基本定型,植株细胞分裂和生理活动逐渐减弱,这时主要是进入干燥脱水过程,但仍需要一定的水分,约占总需水量的4%-10%来维持植株的生命活动,保证籽粒的最终成熟。

花生开花下针期是花生生长发育最旺盛期,此时叶面积大,茎叶生长最快,同时大量花针下针形成荚果。加之这个阶段株体大,气温高,土壤蒸发量大,叶片蒸腾量大,因而是花生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掌握时间,科学浇水,是夺取花生高产的关键。

1.掌握需水规律。花生全生育期需水的总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花针期处于花生生育中期,是需水最敏感的时期。大粒花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48.2%~59.1%,每公顷昼夜耗水量达60立方米左右;珍珠型中小粒花生耗水量52.1%~61.4%,每公顷昼夜耗水量为18~30立方米。

2.判断土壤墒情。花生开花下针期土壤水分低于最大持水量的50%时,花量下降,受精不良,果针下扎和荚果发育也逐渐停止;但是,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时,土壤间隙被水分所充斥,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呼吸受阻,地上部分生长趋缓;若遇大风天气,极易发生根茎倒伏现象,易拔出或埋压花针和荚果,对产量提高造成严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当5厘米土壤水分低于6%,20厘米土壤水分低于10%,应立即进行灌溉。

3.运用灌溉技术。花生浇灌方式有三种:即沟灌、喷灌和滴灌。沟灌:在花生行间开沟,使水在沟中流动,慢慢渗入到植株根部。这样,水分从沟中渗入土壤中,省工省水,减少土壤和养分的流失,减轻土壤板结程度。沟灌不必在花生株间行行开沟,可隔行开沟。花生行距为20厘米的,可隔3行花生开一个沟;行距为40厘米的,可隔两行花生开一个沟;接茬抢播的夏花生,因播前没有耕翻整地,土壤板结严重,可行行起沟,以松动土壤,迎针下扎。

喷灌:这种灌溉方式能节水30%~50%,避免开沟时划断花生根系,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改善田间小气候。但农村的简易喷灌方法费工费时,易压倒植株,造成土壤的人为板结。在没有喷灌机械的情况下,采取人工喷灌方法时,可沿背垄行走,依次喷洒。一般每公顷用水量200~240立方米左右。

滴灌:利用低压管道系统,分布在田间的许多滴头,一滴一滴的慢慢渗入到花生根际周围,这种高科技、高投入的灌溉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应用。在农村,采用直径5~1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软管,也可以达到滴头滴灌的效果。方法是在新聚乙烯软管上,按20~30厘米的距离烙孔,孔径0.4~0.6厘米,然后将软管铺放在花生行间,水流从孔径中慢慢流入,渗入地下。这种方法投资少,300~500元即可投入生产,能使用数年;易操作,每盘软管50~80米,取掉活接头后可收放在一起。注意事项是软管上的烙孔,不宜过密过大,且在一条纵线上,每根软管最多只能对称烙两排滴孔。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 1、三叶分蘖期:小麦三叶分蘖期水分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当土壤湿度从22%增加到27%,小麦的有效分蘖就会从平均的3.7个增加到7.9个,主穗上的小穗也会从7.1个增加到10.4个。 2、拔节孕穗期: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水量较大,但拔节前期水分又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徒长倒伏。 3、抽穗开花期:小麦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达到生育期的最高峰。当土壤湿度由20%增加到28%时,主穗上的小穗平均由0.6个增加到12.4个;每株粒数重由44.6增加到63.7;千粒重增加2.5克;增产32.4%。如果小麦此期缺水,将严重的影响小卖的品质和产量。 4、灌浆乳熟期。小麦灌浆乳熟期是小麦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小麦缺水,将造成小麦秕粒,从而降低效买的品质和产量。 5.每生产1kg小麦约需水1-1.2kg; 播种后到拔节前,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耗水量约0.4立方米; 拔节到抽穗时期是小麦生长的临界期,缺水会造成减产,在 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约2.2-3.4立方米; 抽穗到发育成熟,日耗水量还要大些,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一 42%,特别是抽穗时期,日耗水量可达4立方米。 灌溉用水和土壤情况有关:灌水量(立方米/亩)=667*(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3,计划灌水 土层深度为0.6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22立方米。 二.水稻 的需水规律

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5℃,最适宜温度为30~35℃ 一般种子要吸收本身重量的25-50%或以上的水,才开始萌发.水稻40%.

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试验还表明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生育时期受旱都不利,但—般以返青、花粉母细胞减数

分裂、开花与灌浆四个时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 返青期缺水,秧苗不易成活返青,即使成活对分蘖及以后各生育时期器官建成都有影响。 幼穗发育期,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蒸腾量也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初期受旱抑制枝梗、颖花原基分化,每穗粒数少,中期受旱使内外颖,雌雄蕊发育不良。减数分裂期受旱颖花大量退化,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 抽穗开花期,水稻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缺水造成“卡脖子旱”,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多,结实率不高,严重影响产量。 灌浆期受旱,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有机物的形成,运转,从而使千粒重、结实率降低,青米、死米、腹白大的米粒增多,影响产量和品质。 水稻虽耐涝力强,短期淹水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若长期淹水没顶则会影响生育及产量。生育时期不同对淹水的反应不同。据试验仍以返青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开花、灌浆期对淹水最敏感。据观察,返育期当日平均温度为25~30℃时,淹水3~4天死苗率高达85%,双季稻孕穗期淹水7天,幼穗腐烂完全无收,开花期淹7天,结实率只有5%,乳熟期淹7天,结实率尚有60%,蜡熟期淹7天可收70~80%的产量。深灌会使土壤中氧气减少,泥温昼夜温差减小,稻株基部光照减弱,对根的生长及分蘖发生均不利,且茎秆软弱易倒伏。 2.各生育时期水分蒸腾量的变化。水稻的叶面蒸腾量,随植株叶面积的加大而增多,至孕穗到出穗期达 最高峰,以后又下降,但是水稻的蒸腾量既与品种有关,又受气温、湿度、风速、降雨等环境条件及栽培 技术的影响。 3.稻田需水量 稻田需水量由叶面蒸腾量,窝间蒸发量和稻田渗漏量三者组成,前二者又合称腾发量。 (1)腾发量 其中叶面蒸腾量的变化前面已谈过。而窝间蒸发量一般是移栽后最大,随着稻株对稻田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约在分蘖末期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不再有大的变化,两者的关系是插秧初期蒸发大于蒸腾,分蘖末到成熟则是蒸腾大于蒸发。 稻田蒸发量,一般占总需水量的60~80%,据四川二贵州各灌区多年试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品种之间蒸发量有一定差异。 各生育期的蒸发量,总的变化趋势,随生育期向后推移,日平均蒸发量逐渐加大,于抽穗后达最大值,这是气象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尤以气象因素影响最大。温度高,风力大,湿度小蒸发量大,反之则小。插秧密度大较密度小的,深灌较浅灌,浅灌又较湿润灌溉的腾发量大。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腾发量有增大的趋势。高产田干物质积累多,腾发量也较低产田大,但平均每千克稻谷所需腾发量,反而减少。所以提高单产也具有经济用水的作用。 (2)渗漏量 是稻田水分消耗的另一途径,其大小因土质,地下水位深浅、耕作及灌溉方法不同而异。在一定条件下,土壤愈粘重、透水性愈弱,渗漏量愈小;土壤砂性愈重、透水性愈强,渗漏量愈大。地势高。 耕作粗放及新开田渗漏量大,深灌比浅灌渗漏量大。 稻田渗漏可以输氧、排毒,有更新土壤环境的良好作用,但渗漏量过大会增加养分的流失。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测定,以日渗漏量10毫米左右的田块产量较高。西南地区测定结果,不同土壤间差异较大,且灌溉设施比较差,渗漏量过大是不利的,似以维持3~5毫米/日较佳。 (3) 灌溉定额 稻田需水量,除—部分由水稻生长季节的降水直接供给外,另一部分则需灌溉补充。每亩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称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打田用水量+大田生育期间耗水量(腾发量+渗漏量) - 有效降雨量。 打田(整田)用水量据四川各灌区实测平均为78.5~139立方米/亩;贵州一般为97.4~ 200立方米/亩。因土质、前作、气候、耕作及土壤含水量等而异。土壤质地疏松较紧实的、含水量低较含水量高的、新开田较老稻田,坡地较低洼地、冬闲田较冬作田,旧法泡田比新法泡田打田用水量要多。 三.玉米 的需水规律

玉米对水分的要求及排灌 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据资料证明,亩产500千克的夏玉米耗水量300—370立方米,形成l千克子粒大约需水700千克。还证明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春、夏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和生育期间的气候变化的不同,春、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也不同。总的趋势为: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试验证明,播种时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60%一70%,才能保持全苗;出苗至拔节,需水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为玉米苗期促根生长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一10天开始,30天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子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因此,要求在乳熟以前土壤仍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乳熟以后则保 持60%为宜。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滨海地区,玉米生育期间降水 特点是两头少、中间多。即4、5月份少,6、7、8月份较多,9月份又较少,总降水量略高于玉米需水量,但变化不定、分布不均。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通常,播前要浇底墒水;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天左右,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

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反之则可不浇。如果雨水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窒息死株。发芽出苗、幼苗期,应注意散墒,防止烂种芽涝。

水分来源

包括降雨、灌溉水和亚系统间截留水3部分。天然降雨是林草亚系统水分的唯一来源;以天然降雨为主,辅以部分灌溉水和少量截留的雨水是果作亚系统水分的全部来源;在农田亚系统中,天然降雨、截留水和灌溉水二者并重,但是,丘岗起伏限制了灌溉工程的实施,因此,降水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土壤外部的水分循环

降雨量:本区年降雨量为1 300~1800mm,相对集中在3~6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7%),在此期间常发生涝、渍害;每年7月以后降雨量很少,而蒸发、蒸散作用特别强,作物强烈需要水分,因而常发生伏旱、秋旱或伏秋连旱。林冠截留 林冠截留的水分占年降雨量的3~8%。一般来说,覆盖度大的成林截留量为降雨量的12~15%,5年以下的人工幼林占2~5%,果作间作占4~6%,农作占3%左右。蒸发蒸腾量:测定结果表明,花生生育期蒸发蒸腾总量为331 mm,早稻为217mm,晚稻为 mm,荞麦为427mm,油菜为398mm。不同土壤、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栽培方式和管理水平,作物的蒸发蒸腾总量均有差异。枯叶保蓄:热带雨林凋落叶层厚,保蓄的总水分占年降雨量的16.5%。在红壤丘岗区,覆盖度大的成林 (阔叶林) 枯叶层保蓄量占年降雨量的11.5%,5年以下的人工幼林占1.4~3.0%,而一般草被为1.0%左右,作物没有枯叶层,只能保留很少的水分[4]。地表径流:动态观测表明,径流量以4~7月最大, 占全年的70%以上;日降雨量为10~15mm 时,才会发生径流;径流量顺序为:自然草被>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农地>果树>荒地;径流携带的泥砂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80%左右。减少径流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地面覆盖以及适宜的栽培和耕作措施。

土壤内部的水分循环

土壤水动态:实验表明,土壤水动态与降雨动态基本吻合,旱季上部土层吸力值较大,反映水分上移消耗特征,雨季相反,反映水分下移和吸附特征;不同植被以自然荒地吸力值变化最大,林地居中,农果地变化最小。土壤渗漏水动态:结果表明,垂直渗漏混交林>阔叶林>马尾松>自然荒地;渗漏水季节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4~7月,占总渗漏量的60%;土壤各层渗漏量和渗漏速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渗漏量受植被覆盖度、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覆盖度大,降雨强度小且时间长,渗漏量多,反之相反;降雨量<10mm时,很少发生渗漏,降雨量为10~15mm 时,一般只有表层发生渗漏,当降雨量>20mm时,40cm土层均有渗漏发生。

亚系统间的水分循环

截留水分:就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林草亚系统的径流和侧渗水流入果作亚系统后,部分被土壤吸收,

部分以径流和侧渗形式流入农田亚系统,农田亚系统很少发生侧渗,在容纳不下的情况下流出农田进入池20%左右,农田亚系统可接纳果作亚系统径流和侧渗水的20~25%,大约占年降雨量30%的水分流出农田进入池塘、水库或河流。灌溉水:在部分果作亚系统中,每年灌溉补充的水分占降雨量的15%左右;农田亚系统中,每年约补充占降雨量75%的水分。

红壤生态系统水分状况

综上所述,红壤生态系统水分状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水分流失量大降雨到达地面及进入土壤过程中,除蒸发以外,主要是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损失,二者占降雨量的39~63%,而实际保留在土壤中的水分只占20~40%。(2) 水分供需不平衡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春天涝渍害,秋天

伏旱、秋旱或伏秋连旱,使土壤表面形成坚硬结壳,易发生水土流失。(3) 水分有效性低红壤持水量一般在30/100左右,但其有效水含量却在5~10/100之间,出现土壤持水量高而又显干旱的不协调现象。然而研究表明,红壤干旱主要发生在表层,30cm以下土层水分较丰富,这种水分特征对浅根性作物造成严重影响,而对林木和农林间作影响较小,因为林草吸收深层土壤水并与农作分层利用土壤水分;农田可适时灌溉,以满足其生理需水。

优化模式各亚系统比传统模式各亚系统节省水分,但在自然状况下优化模式各仍出现水分亏损,其大小以农田亚系统>林草亚系统>果作亚系统;如果要达到水分收支平衡,果作亚系统每年需灌水148~1573 t/hm2,农田亚系统需8983~9183 t/hm2,而林草亚系统则主要靠吸收深层土壤水以满足其需求(表6-3)。优化立体农业生态模式在自然状态下也表现水分亏损,以模式3>模式4>模式1>模式2,如果要达到水分收支平衡,每年需灌水3500 t/hm2 左右(表6-4)。从传统模式与优化模式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优化模式流失量较小,因而水分利用率较高;优化模式基本上能适应作物需水和天然降水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水分特征,达到持续稳产的目的;优化模式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和分层利用土壤水分,从而延缓干

作物需水规律

花生:在120天的生育期中共蒸腾蒸发337mm水,各生育期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比例分别为:播种~出苗期为3.2~6.5%,出苗~开花期为16.3~19.5%,开花~结荚期为52.1~61.4%。与同期降雨量相比,花生耗水量只占降雨量的33.6%,但前期水分过多(烂果),后期出现干旱(秕果),伏、秋旱是影响花生产量最重要因素。水稻:生育期为78天的早稻共需耗水217mm用于蒸腾蒸发,各生育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苗期占8~10%,分蘖拔节期占13~16%,孕穗抽穗期占50%,成熟期占23~25%。在水稻生育期内,早稻蒸腾蒸发总量是同期降雨量的26.6%。尽管降雨总量有余,但降雨不均时仍需适时灌溉。荞麦:生育期为103天的荞麦共消耗427mm水分用于蒸腾蒸发作用,荞麦花期可持续40天左右,因而有较高耗水需求。荞麦耗水量是同期降雨量的175.8%,应适时适量灌溉。油菜:一个生育期为200天的油菜共消耗398.4mm水分用于蒸腾蒸发作用,其中棵间地面蒸发量为116.3mm,蒸腾量为282.1mm。耗水总量以苗期最多,苔期最少,花期和荚果成熟期居中。其中苔花期对水分要求最为敏感,以田间持水量的70~85%最为适宜,过多过少则影响产量。油菜耗水量是同期降雨量的71.4%,春夏雨多是限制油菜产量的关键因素。此外,果作需水要求得到满足后,将获得最好的产量和品质,但若仅得到部分满足,其产量和品质差异很大。实验表明:7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10月上旬是柑桔果实膨大的两个高峰期,如此期间水分供应不足,将直接影响柑桔的产量和品质。

供水保证率

天然降雨降雨的季节性差异形成渍害或干旱。使天然降雨对作物需水的保证率尚不足50%。土壤供水红壤无效水库容较高,在0~20cm,0~50cm,0~100cm土层内无效水库容分别达38.4、111.1和230.3mm,有效水库容则分别为21.5、48.1和104.2mm,约占贮水库容的1/3。不同植被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利用有明显的差异,在1m土层有效水利用中,以深根性林木最高,桔、茶、杉树居中,达31.9~36.3%,旱地则低于28%。

水稻水分平衡评价

综上所述,作物水分平衡不只是降雨与作物需水间的简单平衡,必须考虑降雨性质、作物需水特性和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性和忍耐性以及不同土壤、土层的供水能力等综合因子,以得出符合实际的水分补给量。田间水量平衡方程为[5]:h1 +p+m-E-c=h2式中h1:时段初田间水面深度;

篇三:陕西省夏玉米生育期间气候条件分析

陕西省夏玉米生育期间气候条件分析

摘要 通过对陕西省的气候条件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夏玉米生育期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提出陕西省降雨、温度、日照等气候条件对夏玉米产量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雷暴气候不利于夏玉米高产,需加强防范。

关键词 夏玉米;气候条件;产量;影响;陕西省

1 陕西省地理概况及气候概况

陕西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属于内陆省份,总体地貌特征为南北高,中间底,西北高,东南底。有3个自然区: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地及陕北黄土高原。陕西境内地势复杂,地质结构复杂多样。秦岭呈东西走向,巴山呈西北—东南走向,秦岭和巴山间形成了安康、汉中盆地。陕西秦巴山地地处渭河、汉水之间,属于陕西省中南部,秦岭、巴山及汉江谷地均属于陕南秦巴山地范围,约占全省生产总面积的36%。秦巴山区不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是陕西农林特产的宝库。

陕西省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南部和北部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温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为7~16 ℃;全省最暖的地区为陕南的浅山河谷,气温一般为14~15 ℃。由于受季风条件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冬冷夏热。春、秋2季温度升降快,南部和北部温差冬季大、夏季小。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同时带来了风沙及寒潮等自然灾害。

年降水量受山地地形影响,由南向北递减,南多北少,陕南大巴山,秦岭山地中、西部是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可达900~1 250 mm。陕西省夏季降水量丰富,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陕南、关中地区常出现洪涝现象。

陕西省雷暴气候分布以南北多、中部少的形式,年平均雷暴日数可达25.3 d,陕南区雷暴气候变化趋势为由“多—少—多”的特点,陕北区逐渐增多[1]。陕西省雷暴区域分布明显,陕南秦巴山地及陕北的黄土高原是雷暴气候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关中平原较少雷暴气候。雷暴日多集中在6—8月。

2 玉米生育期对气象因素的要求

2.1 降雨

气候条件是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2]。玉米的是喜阴湿植物,生长需要较大的水量,玉米播种到丰产需水量在390~530 mm。玉米的播种阶段是5月,这时期的降水量能够将土壤的底墒极大的提高,促进玉米顺利出苗,42~76 mm的降雨量才能够达到丰产的要求;玉米出苗至拔节阶段是在6月,土壤水分只需维持在60%~80%即可,不需要过多的水分,期间一旦田间积水持续3 d以上或土壤湿度超过95%,都极易造成玉米芽涝;土壤湿度低于50%则对玉米出芽不利;玉米开花授粉至籽粒灌浆初期的时间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这时期是玉米丰产临界期,水分需保持120~160 mm[3]。根据玉米生育期间不同时期的降雨需求量可知,陕西省秦巴山地夏季降雨量丰富,土壤水分充足,且多集中在7—8月,符合玉米生长的降雨需求,对夏玉米的生长极为有利。

2.2 日照

玉米作为短日照农作物,生育进程会伴随日照的缩短而加快,营养生长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经济产量降低。种植6万株/hm2玉米能够产生高达81.8%的光能截获率,在玉米开花授粉后对光照时数要求较高,光照增加,能够有效地改善玉米植株内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提高产量。因此,充足的日照条件能够促进玉米的开花授粉,提高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赖氨酸及氨基酸等养分,降低淀粉、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对于改善玉米营养品质至关重要。

2.3 温度变化

玉米生育时期温度要求:出苗至抽雄期适宜温度为25~30 ℃;穗分化阶段适宜温度为20~25 ℃;开花授粉期适宜温度为20~28 ℃(温度>28 ℃或<18 ℃均影响花粉活力、散粉);灌浆期最适日平均温度22~24 ℃(连续高温或>25 ℃将会降低灌浆速度,日平均气温<16 ℃时停止灌浆)。由此可以看出,玉米生育期间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5 ℃[3]。陕西省秦巴山地夏季南北温差小,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对于夏玉米的生育期温度要求极为符合,有利于夏玉米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2.4 雷暴

陕西省年平均雷暴日数可达25.3 d。陕南秦巴山地及陕北的黄土高原是雷暴气候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且雷暴日多集中在6—8月,这一时期正是夏玉米出苗至拔节、开花授粉到籽粒灌浆初期阶段,不但对降雨的需求量高,而且对温度、日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段时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时期,雷暴气候多发,对玉米生育期提高产量不利。

3 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陕西省气候条件,找出秦巴山区夏玉米生育期间气候条件对产量的影响作用。说明要实现夏玉米高产,需要增加日照时数,对降雨量、温度的要求在生育各个时期均不相同

[4-7],陕西省秦巴山区夏玉米生长环境条件具有优势,有利于夏玉米产量的提升,陕西省秦巴山区的气温、日照及降雨条件对夏玉米生育期产量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雷暴气候是影响夏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雷暴气候多集中在6—8月,对夏玉米产量的提升不利。需要关注雷暴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抑制雷暴气候对玉米高产带来的不良影响。 4


夏玉米生育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74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