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中国史话纪录片

中国史话纪录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11 07:13 | 移动端:中国史话纪录片

篇一:zxls中国历史记录片

中学历史纪录片链接资料整理

一、中国历史纪录片

1、《历史长河》

文字介绍:大型历史纪录片,有服饰篇、工业篇、商业篇、交通篇、军事篇、文字篇、音乐篇、美术篇、建筑篇、科技教育篇等十个专题。

网络链接:/playlist_show/id_2075051.html

2、《中华文明》

文字介绍:历史纪录片,有曙光初照、青铜时代、礼乐颂歌、理性光辉、长城内外、七彩长虹、厚德载物、星河灿烂、天工物华、合和大地十个专题。

网络链接:/playlist_show/id_3918324.html

3、《中华历史五千年》

文字介绍:由北京市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型的、系统的、完整的展示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电视教学片。从人文初祖、青铜时代一直讲述到中华腾飞等二十八个专题组成。优酷网上的视频资料质量一般,此链接无字幕,但音质较佳。(背景音乐有时有点阴森。。。 )

网络链接:/playlist_show/id_2077931.html

4、《秦朝历史——复活的军团》

文字介绍:大型纪录片,分为王者之师、血色青铜、死生之地、关山飞渡、举国之战、与子同仇六个专题。无字幕,画面质量一般,但是音质较佳。每个专题时长约为半个小时。 网络链接:/playlist_show/id_3063961.html

5、《幼童》

文字介绍:这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由五个小长片组成,每个小长片时长约四十五分钟。有字幕,音质佳~~

网络链接:/playlist_show/id_2256687.html

6、《邓小平》

文字介绍:中国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这部电视片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光辉的革命历程,表现了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本片着重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作出的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这部电视文献纪录片,是集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于一体的重要教材。(此段文字源于优酷网视频文字介绍,懒得打这么多字了,直接复制过来的。 )共包括早年岁月、苏区风云、戎马生涯、十七年间、十年危艰、历史转折、绘制蓝图、新的革命、走向世界、为了和平、心系统一、晚年情怀十二集。(很可惜的是优酷网和土豆网上面有关这个专题的视频画面质量很差,音质也是很糟糕,就没有给出视频的网络链接,但是幸运的是在百度文库里面居然有这个文献纪录片的解说词,所以这里给出的网络链接不是视频的链接而是解说词的链接,没办法啦~ )

网络链接:http://wenku.baidu.com/view/5913bff3f90f76c661371ac3.html

7、《历史纵横》

文字介绍:大型历史纪录片《历史纵横》是由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倾力打造的一档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专题片。节目内容知识含量高、故事性强、制作技术精良。每期节目以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话题为主线,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采用现场拍摄与场景再现等电视表现手法,层层递进,步步考察,揭开一幕幕众说纷纭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在创作中始终重视现场感,讲究真实性,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引领观众探索一段曲折而富于回味的历史文化之旅。(此段文字介绍来源于优酷网)个人认为,画面质量比较清晰,音质也还不错。唯一的不足就是有些集数在这个专辑里面可能欠缺了~ 真是可惜~~

网络链接:/playlist_show/id_1419228.html

二、世界历史纪录片

1、《世纪历史》 文字介绍:这个纪录片好劲爆的说,居然有一百集!!从人类历史的开端一直讲述到万隆会议~~画面质量蛮清晰的,音质也不错的说~嘻嘻~

网络链接:/playlist_show/id_4665685.html

2、《百年百事》

文字介绍:一共有二十集。画面质量不错,音质还好~!

网络链接:/playlist_show/id_1041261.html

篇二:历史文献纪录片

历史文献纪录片

当今时代电视观众对于纪录片的观看真的是少之又少。除了近几年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及经常无聊时随手打开的《动物世界》,其他应该没什么了解,更不要说历史文献类的纪录片,看了更是感觉枯燥乏味,还不如看历史书呢。并且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答案,而且信息量超大,刷新速度超快。这样的环境下历史文献类的纪录片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其实仔细查找,近几年这类的纪录片成功的也有一些。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导演孙曾田拍摄的反映康有为戊戌变法之后思想变化的微纪录片《变》,其被誉为“在纪录片虚构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突破”,就对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利用影视艺术的特性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古人、今人的对话,思维极为深邃,促人反思、回味。因此,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在主题、题材、风格、创作主体、视觉包装等方面,都亟待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主题多元化: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念。传统纪录片偏向于说教,而且远离生活,而各种各样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兴起,使得纪录片的受众主体越来越少。纪录片主题的选择要转向多元化,摒弃宏观空洞的说教,用故事化的手法,在观众轻松愉悦地接受过程中传递影片娱乐化表层下的思想内涵。

(二)创作方式的变化:新媒体产生之后,纪录片的创作不再是电视媒体单位的“专利”,人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摄像机等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倾注各自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和关注,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够与电视台专业化高预算的精致制作媲美,但其中的草根文化气息更加逼近真实生活,更容易让普通观众所接受。目前网络上的“拍客”群体,带有草根性、群体性、个性化的拍客以青年人为主,该群体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而且思维敏捷和创新意识活跃,他们所建立的双向传播方式,形成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表现内容更加人性化。

(三)叙事清晰系统:

1.线索清晰,内容丰满立体。在叙事线索上,比如讲述一个历史战争时,可以以时间为叙事的主轴,按照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取得最后胜利的时间线索安排内容。在时间主轴的各个切面上又选取了大量的事件进行交叉叙述,不同行动、不同场景不断切换,将复杂的历史背景有序地呈现。既有时间脉络,又强化了空间感,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不同情节的相互联系中。

2.节奏紧凑、扣人心弦。本片的外在节奏是用视觉、听觉令观众直接感受的节奏。比如在峰峦叠嶂的景物拍摄时采用了摇臂,对景别的摇移使画面充满雄浑壮阔的气势,带给观众鼓舞振奋的心理感受。内在节奏是由作品中情节的矛盾冲突,给人物的内心情感带来的震撼所产生的节奏。

3.不断铺设的悬念增强故事性。故事悬念的设定是历史文献纪录片的重要叙事手段,利用观众对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期待心理,使以往表现沉闷的情节变得引人入胜,通过一个又一个悬念,维持并不断加强观众的收视欲望。

4.细节刻画真挚感人。注意从历史文献资料中寻找鲜活的历史细节,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完全抛弃了过去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通过设置富有意义的情节,在一定的时空内,表现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在叙述情节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性格,以活生生的人物个性去感动受众。大历史的宏观背景叙述与细节的陌生化描述,凸显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张力。

(四)表现手段多样而节制:

1.标志性外景地的选取。叙述者亲身走入了各个抗战地区以及抗战的标志性符号——纪念碑、纪念馆等。观众在收看该片时与叙述人一起故地重游,一起触摸历史,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2.室内情节的场景再现。除了外景地的摄制,历史事件可以采用室内情节场景复原的手段进行表现。观众获得强烈的历史真实感。

3.用量较少的情节再现。与场景再现不一样,情节再现出现不要太频繁。因为情节再现表演性会更强,如果像剧情类纪录片一样,充斥大量的情景再现,文献纪录片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就会受到削弱。所以,对于这一手段的运用要节制和到位。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渗透到社会和人群的渠道、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从大银幕到三公尺的电视,一公尺的电脑,再到方寸世界的手机,创作者面临着观众越来越短的注意力和媒介越来越小的银幕。 网络对纪录片的青睐,势必将影响纪录片样态的发展,纪录片的制作者将会更多地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观看时间与地点的随机性、播放和收看的快捷性与随意性,这些互联网传播特性将使纪录片体量变得更加轻盈短小、形态更为鲜活生动、内容更为生活化和接地气。

未来的创作中,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个人观点的传播效率很高的时代,纪录片导演不仅要成为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和独立思辨力的社会学者,也需要熟谙新媒体的用户心理和传播特性的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者。在DV普及和互联网时代之前,把活动影像拍摄下来,一直就是一件被垄断的事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影、影像日渐社会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影像传播影响认知的时代。当纪录片遇到网络的时候,纪录片的制作理念和生产方式需要跨界和转型,纪录片的运营、营销和传播也都需要融合和转型。

篇三:世界纪录片历史

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L.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从19世纪的最后几年起,电影开始用于新闻题材的报导;俄国的沙皇加冕、英国的英王亲临奥林匹克开幕式、西班牙的斗牛、澳大利亚的竞走等新闻事件,都搬上了银幕,成为初期纪录电影的主要题材。

1923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摄的。1913年弗拉哈迪随一个探险队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矿。他用摄影机客观地纪录了居住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这一次所拍的3万英尺底片后来全部在火灾中烧毁了。后来他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去进行拍摄。这次他吸收了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参加拍摄工作。有些镜头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摄的。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真实的。由于这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录像片,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电影之父”。

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重视新闻片和纪录片的宣传鼓励和新闻传播的作用。由维尔托夫主编的系列影片《电影真理报》广泛发行。影片的素材是由摄影师分别在战争前线和后方各地拍摄的,然后由导演集中起来,进行编辑,加上字幕,成为新闻主题。有些新闻主题以后又根据新的构思汇编成篇幅较长的纪录像片,如《国内战争》、《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等。摄影师们把摄影机的镜头看作电影的“眼睛”,认为“电影的眼睛”比人眼更完善,更具有分析力。被称作“电影眼睛派”的这些纪录电影艺术家认为:为了达到现实意义的效果,搜集到的现实的片断,必须有真实的基础。他们经常带着摄影机到市场、工厂、学校、小酒馆或是街道上,遇到合适的素材就拍下来。事先也不征得被拍者的同意,也不要求被拍者的表演,找一个可以隐蔽摄影机的地方,就进行拍摄。然后再经过剪辑,把混乱的视觉现象变得条理分明。

1920~1930年代,美国电影进入全盛时期,好莱坞在摄影棚里制造出来的脱离现实的梦幻似的电影风靡一时,为了抵制这种影响,在英国出现了以约翰·格里尔逊为代表的纪录电影运动。他们极力摆脱电影商业化的影响,强调电影的社会意义。不回避不掩饰广泛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面对现实,积极发挥纪录电影直接反映生活的潜力。在艺术上通过画面造型以及音乐、解说的配合,实现对于美和诗意的追求。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纪录电影艺术家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约翰·格里尔逊的《飘网渔船》,P.罗沙的《交接点》、《船坞》、H.E.安斯戴与A.艾尔顿的《住房问题》,W.鲁特曼的《柏林──大城市交响乐》,伊文思的《博里纳日》,B.瑞特的《锡兰之歌》等。他们不掩饰这些作品是为了宣传。约翰·格里尔逊公开宣称:“我把电影院看成一个讲坛,并以一个宣传家的身份来利用它。”

荷兰的伊文思深入比利时的矿区去拍摄支持工人运动的影片,到苏联去拍摄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他和许多电影工作者一起,拿参加了战斗。起初伊文思到达了西班牙战争前线,在那里拍摄了《西班牙的土地》;以后又到了中国,在抗战中拍摄了《四万万人民》。

在这个时期,女导演里芬施塔尔1934年在希特勒直接指使下,拍摄了反映在纽伦堡举行的纳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片名为《意志的胜利》,这部影片把法西斯的上台当作德国复兴的形像加以宣扬。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大众化转型。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快乐”和“游戏”成为影视节目流行的标识。在这种宏观语境下,纪录片也向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接近和移植。注意力经济、娱乐经济的升温使得纪录片的制作理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有些题材本身很有特性,或适合画面表现,或事件发展一波三折,又或者人物个性张扬,有自我表现欲。例如:《阮奶奶征婚》,表现82岁老人征婚的故事。在面向海外受众时,除具备市场意识外还要注意各国的文化差异,用易于被对方观众接受的方法进行拍摄。[1]


中国史话纪录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67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