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筏子袁鹰

筏子袁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10 07:37 | 移动端:筏子袁鹰

篇一:筏子 教学设计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筏子》 (2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图书、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

2、利用工具书,积累词汇。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评价任务:

1、有关黄河诗词名句的积累竞赛。

2、精彩语段背诵竞赛。

3、说话练习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一)边投影展示黄河及筏子的相关图片,教师边讲解导入:

(图文并茂,再配以富有地域色彩的音效,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随着画面的切换,转入筏子的介绍。)

这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用羊牛皮制作而成,俗称“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这小小的筏子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呢?今天就来跟随袁鹰先生一探究竟吧!

(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我能读准

规模()浊浪() 心悸( ) 相称( ) 似的()汹涌()吞噬()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2、我会解释

(1)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 )

(2)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

(3)化危险为平安。( )

(4)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

(5)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

3、文学常识我知道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可以采取学生到前台板书或者竞答等形式完成,同时提醒学生:重点识记划线内容,及时补充到课本上。)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三)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读书感想

2、集体明确:

(1)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篇二:筏子张清兰 (1)

2 《筏子》学案

主备人:张清兰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3、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4、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二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提问法、自主研读、小组质疑释疑、合作探究、

四、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掌握生字、词。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

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板书课题:筏子

向学生发放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循序渐进的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生齐读一遍导学案上的课时学习目标,加深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掌握生字、词。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过程:

完成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导学:课下已经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查阅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筏子、黄河的知识,了解作者袁鹰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那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生展示,师生交流后归纳明确:

(一)、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小知识〕

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到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61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经过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完成目标2:积累、掌握生字、词。

师导学: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生僻字、易混字词、重点字词优美词语、关键词句等。

生自学: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从文中圈画出生字词。

2、 分类掌握:多音字、形近字、重点字、词语解释等。

3、 小组分工合作查字典,并结合注释解决字词方面的疑难,扫除字词障碍。

生展示自学成果,师引导明确:

1、 字音字形:

生难字:浊浪(zhu ó )心悸 ( j) 相称 ( chèn)似的( shì )篙子(gāo)吞噬( shì )湍急(tuān)

浏览(lǎn)化险为夷( y í )如履平地(l ǚ )艄公(shāo )

多音字:

规模 mó 匀称chèn

模{称{

模样 mú名称chēng

形近字

涌动yǒng 竹篙gāo

{{

踊跃yǒng 蒿草hōo

完成目标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一) 请同学们选自自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或默读课文、

或速读课文,或跳读课文)探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描写的形象主要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2、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3、作者为什么认为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用文中原句回答)

4、这一段中哪一个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艄公的赞颂?

5、作者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6、在人与黄河(自然)的搏斗中,艄公战胜了自然,征服了自然,是个胜利者,所以作者热情地赞颂艄公是黄河的主人,那么作者仅仅是赞颂艄公吗? 学法指导:

生自主学习:自由阅读课文后,独立思考这几个问题,在文中批注。 自己把握不准的可向同桌或学习小组展开合作探究,共同学习。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归纳总结:

1、本文描写的形象主要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答、四个,分别是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艄公

2、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艄公,从课文的第10节可以看出。

3、作者为什么认为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

答、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4、这一段中哪一个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艄公的赞颂?

答、黄河的主人

5、作者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面对黄河险恶的风浪,艄公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展示着他挑战大自然的豪迈气概,所以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6、在人与黄河(自然)的搏斗中,艄公战胜了自然,征服了自然,是个胜利者,所以作者热情地赞颂艄公是黄河的主人,那么作者仅仅是赞颂艄公吗?

答、不仅仅是赞颂艄公,而是对包括艄公与乘客在内的征服自然的整个人类赞颂,不仅赞颂人类的勇敢精神,而且赞颂人类的智慧和细心,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了本文的生字词,更主要的是,我们明确了做这些本文的目的:在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作者借描绘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来歌颂勇敢地艄公,歌颂敢于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人类的勇敢精神,从而激发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和决心。

课堂检测:

二、课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浊浪()心悸 ( ) 相称 ( )

似的()篙子()吞噬()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

(2)选词填空:

①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②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板书设计

筏子 袁鹰

黄河 \

筏子 —— 艄公(人类)——勇敢、智慧、镇定、机智

大水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2、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作者写本文是为了歌颂歌颂勇敢的艄公,歌颂敢于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人类的勇敢精神,从而激发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和决心。

完成目标2:

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着依据目标设计的几个问题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能独立完成的,可求助于你的同桌或学习小组。

(一) 通过问题过渡到本节课重难点,并完成目标2

文章中赞颂的是包括艄公在内的征服自然的人类,而文章的题目是筏子,那么筏子和艄公之间有何关系呢?

答、筏子是艄公和黄河搏斗,征服黄河的武器。

(二)、通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筏子的句子。

1、说说它们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

第三节:那么小,那么轻………………吞噬了。(小说明距离岸上的人远,轻与

黄河水的汹涌形成对比,说明险)

第四节:一共六个人(载人多)

第五节:这是一个过渡段,既归纳了上文,又开启下文对羊皮筏子的描述。

第六节:是乘风破浪的轻骑。(比喻 快)

第七节:十只到十二只羊……………..麻袋。(体积小、载重大)

第九节:你看它马不停蹄……………射向雁滩。(快)

第十节: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稳)

第十一节:筏子在……………更加安详。(稳)

主要表现羊皮筏子的“小”“轻”, 险、快、稳。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确实是不相称的。但正是这种不相称,使得羊皮筏子的驾御者——艄公的技艺高超得到了突出和强调。换句话说,对比反差越强烈,艄公的形象就得到越大的强调。艺高超得到了突出和强调。

2、读第8段,探究交流:作者极力描写的是艄公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岸上人的提心吊胆、乘客的气定神闲?

答、写乘客气定神闲,谈笑自如的表情是为了从侧面衬托艄公驾驶皮筏子本领的高超。

观看者的提心吊胆和皮筏子上乘客的谈笑自如,从容镇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艄公驾驶皮筏子本领的高超。

(三)再次默读课文,小组探究交流以下问题:

1、 作者笔下的黄河有何特点?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黄河的语句。

答、大、深、急

2、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象衬托?有什么作用?

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只有这种………相称”以水车之大衬托黄河水势之大,也为下文描写艄公的勇敢机智作铺垫。同时以羊皮筏子之小衬托黄河水势之大。“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吞噬”。

写黄河的深用的是一只效果衬托手法。“紧贴着脚………….不敢睁一睁的。” 写黄河的急,主要以羊皮筏子的行驶状态来衬托。“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马不停蹄,顺流之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筏子在激流上奔跑的更加轻快”等。

这样从黄河水势之大、水势之急、河水之深来写黄河的凶险。

写黄河的凶险衬托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本领的高超。

3、本文的第1、2两节写黄河和大水车有何作用?

答、交代筏子出现的背景,为下文描写筏子做铺垫。

完成目标1

1、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敬仰和赞颂的,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制和毅力。

2、通观全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

篇三: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筏子》教案 北师大版

《筏子》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筏子》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描写波浪汹涌的黄河、黄河上羊皮筏子及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美了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课文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同时,文章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惊心动魄的场面,行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和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综观全文,结构严谨,层层渲染,突出了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教学重点】

1.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2.筏子(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音乐导入。教师可播放一段音乐或视频。如《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等之类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通过《黄河船夫曲》或者《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来谈谈自己的感觉。教师可引导《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等都是用音乐的形式赞颂了与水搏击的船夫,以及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

2.由学生进行简短的背景、作者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3.整体感知。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在激昂澎湃的音乐声中朗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脉络和情感的起伏。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不仅是在赞美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更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

4.语言体会。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可以此作为学生深入探究的起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等方面加以思考,如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使用了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

2.筏子(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探讨艄公的形象意义。作者是怎样写艄公的?是通过哪些方面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艄公的?作者写艄公的意图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并且在研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增强了语言的感受能力。以黄河的磅礴气象为黄河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从人与河的关系,尤其是通过艄公在汹涌的黄河上勇敢、机智、沉着地驾驭筏子的描写,歌颂了人类的精神品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挖掘得出:这艄公实际是作者所赞美的精神的象征,是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的寄托

2.比较研习。让学生通过和第一课相比较,指出两个作者分别想要表现什么。同时让学生学会从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层面来把握语言的特点、文章的主旨。前文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对黄河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同样不是仅仅止于此,歌颂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3.交流本文的衬托手法。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对黄河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作者在描写黄河艄公的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大水车、羊皮筏子和人的心情的衬托;写自然,最终是为了写人,这也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写乘客的大胆镇静,目的是从正面和侧面地衬托艄公技巧高超。在经过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探讨之后,文章的主题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4.拓展延伸。以这两篇课文为基础,让学生搜集来的有关长江、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更好地把地理与思考联系起来,为感情的寄托找一个家,由此才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情操。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黄河图片若干张。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感受黄河之壮美,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澎湃、赞美之情。

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激荡之情,引发学习的兴趣。

3.作者袁鹰及其作品的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文学常识。

4.羊皮筏子的照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情形?自己又是什么感觉?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5.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北朝民歌《木兰辞》“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现代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课件使用目的: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文学的积累,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写作。

(三)教学资料要求

1.滚滚黄河的图片、黄河视频材料、歌曲《黄河大合唱》磁带或光盘、羊皮筏子的图片。

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图片进行描述: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就伫立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咆哮,我们心潮起伏,感情激荡。这样会使学生更能与老师产生交流融入课堂。了解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2.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人。1938年发表处女作散文《地瓜》。1945年到福州任《现代儿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福建文艺》副主编,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福建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郭风散文选》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其作品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3.评析资料:

——《筏子》赏析(金志华)

??

由于“筏子”身负引发“人生真理”的重任,故需要使它一鸣惊人,给读者造成深刻的第一印象。为此,作者不吝笔墨,投入了这篇总共不足千字之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并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精心设计了筏子的“出场式”。先以万马奔腾之喻,正面渲染黄河“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的巨大慑服力。继写兰州特有的大水车,即使大到“比二层楼房还高”,也只能“在河边缓缓地转动”,呈俯首臣服之状,侧面烘托黄河之雄。在这险峻的背景上,“一个什么东西”(作者故隐其名)出现了。对黄河,作者不厌其烦,极写其阔大,对此物,则极写其渺小:“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

筏子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登场的,那么,该从这胜利中悟出何种人生和社会道理呢?勇敢、无畏,无疑都是恰当的,但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且还是表层的。作者寻觅的,是“含意悠远”的哲理,显然不会如此肤浅。所以,如果只赞赏《筏子》展现出一幅黄河上游的艄公在汹涌澎湃的急流中鼓浪前进的动人画面,就没有赞赏到点子上。实际上,作者对“筏子现象”的辩证分析,在文字上都有直接显示。对乘客,既写其谈笑从容的“足够的勇气”,也议论道:“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点出了“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至于“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艄公,其勇敢甚于乘客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突出地写他的“沉着”,仔细(“目不转睛”),写他“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筏子》鉴赏(李世范)

本篇描写浊浪排空的黄河上,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箭也似的前航。此文的艺术特点,是运用反衬的手法。

一开头,就描写浊浪滚滚的黄河边上,比二层楼房还要高大的水车,缓缓地转动着。然后笔锋一转,写到那河面上,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小得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大水车把小羊皮筏子衬得更小了。而且那高大的水车,却在岸边稳稳地、缓缓地转动,而小小的羊皮筏子,则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急进。大水车之安稳,把小筏子衬得更加惊险。以其惊险,更衬着小筏子上的艄公和乘客,胆略和智慧非凡。

接着,又写到岸上观看小筏子前进的人们,“不免提心吊胆”。以岸上人的提心吊胆,和筏子上人们的沉着、从容谈笑,形成反衬。更显出筏子上人们的坚强意志和勇气。

经过几层反衬,把小筏子在黄河上航行的惊险写足,最后点出羊皮筏上的艄公,只凭着手中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读者自然心悦诚服,艄公确实更值得景仰和赞颂。如果不用反衬的手法,而仅仅是直写筏子只有十到十二只羊的体积那么大,那么就不能更有效地把读者的情绪逐步推向高峰,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筏子》点评(王尧)

在袁鹰的散文中,有不少随笔小品堪称佳构。如果说《望京石》《荆条蜜》还多少显露了做的痕迹,那么《筏子》与《小站》则是炉火纯青了。作者在滔滔滚滚的黄河上游,截取羊皮筏子破浪前进的场景,用富有张力的笔触,描绘羊皮筏子在惊涛骇浪之中化险为夷的美的瞬间;而在这瞬间,人搏斗自然的气概以一种壮丽的生命景观表现出来。袁鹰的这类小品,确是“理在方寸,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悠远”。(选自《中国当代散文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相关资料:

——重在人生特点的探寻(曾焕鹏) </

袁鹰对景物的体察,侧重在人生哲思的探寻,社会意蕴的感悟。他的散文是一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的散文。如激赏在人生急流中鼓浪前进的《筏子》等作,追求的正是那种情思隽永、含意悠远的境界。(选自《中国当代散文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兰州大水车

兰州大水车是古老的灌溉设施,由明代兰州段家台人段续所创,后经四百余年,兰州大水车日臻完善。它雄浑粗犷,风格独特,悠悠旋转,浇灌万亩良田。其学名为“筒车”,车轮底部浸入河水中,受水流冲击而转动;系在轮周上的盛水筒盛上水后随轮转至上方,又随轮向下转动时将水自动倾入槽内,然后流入


筏子袁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59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