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小桔灯原文

小桔灯原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9 07:02 | 移动端:小桔灯原文

篇一:小桔灯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仄、髻、瓤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八九岁 的楼梯 地站起来 的血痕 地说 的小橘灯

3.掌握作者的有关知识。

4.理解小橘灯的象征意义以及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5.揣摩修饰词语对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

6.学习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认识反对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性格特点。

分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的结合。分析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她的性格特点。

2.修饰词语的表达作用。

用“比较法”。换一个词或去掉一个词,与原文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其表达作用。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及其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解决办法:讲析法与朗读法相结合,重点段落,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点拨讲析。

三、课时安排:拟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让学生速读课文,口述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让学生讨论、分析,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1.让学生先概述故事情节,并评议概述情况。

2.针对重点段落(第8、9、10自然段)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

3.针对重点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表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口头作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课

在座的每位同学们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给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查字词的注音释义。

(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

(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揣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对派的黑暗统冶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

教师明确下列要点:

(第1—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时间,“十几年前”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

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

开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

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

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

教师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

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懂事的小姑娘。

(五)总结、扩展

本文叙述了“我”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经过,着重描写小姑娘照看妈妈,做橘灯等情节,赞颂她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找出描写小姑娘语言,外貌、动作的语句,看表现什么精神?

(2)熟读“炉火的微光??无限光明”体会:“黑暗潮湿的山路”和“小橘灯的光”有没有别的含义?如有,是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感体阅读理解

让学生概述本文故事情节,老师明确要点。初遇→探望(做灯、赠灯、用灯)→怀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从第几段开始写“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读第5—9自然段,思考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义?

交代当时自然环境,暗示当时重庆政治环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写小姑娘家庭情况,其家庭情况怎样?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贫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铺”;用的是“小炭炉”“小凳子”;吃的是红薯稀饭。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着说”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艰难的家庭环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贫穷和不幸的重压,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激。

3.围绕着做灯、赠灯怎样描写姑娘?表现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做灯,“拿”“削”“揉捏”“掏”“放”“穿”“挑”“点”,这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索地制作了一个小橘灯,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敏捷,做小橘灯,照我上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大人”的形象,跃纸上。

赠灯,侧重语言描写

“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句话写出小姑娘对我的关心体贴,情意浓浓,用光明和温暖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两句话多么亲切,充满着深情厚意,写出对我的安慰,更为重要的是

篇二:续写练习

海边的大森林里住着猴妈妈一家人。猴妈妈有三个孩子。老大叫猴听话,老实本分;老二叫猴机灵,很爱动脑筋;老三是个女孩,叫猴美丽,长得很漂亮。有一天,猴妈妈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给了每人100元钱,叫它们离开家去独立生活,看谁能过上富足的日子。要求把这个故事续接完整,题目自拟。(本文已被浏览 1755 次)

续写是将一篇未完的文章继续写完。有的可能只开个头,大致提供了时间、地点、人物,让 你靠想象发展完成。有的只是缺结尾,让你最后完成,也有的是就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你重 新发展下去。常见的是就某篇课文来续写。如河北省1986年的中考题就是关于“小桔灯”的 续写。

1、题目:续写《小桔灯》

《小桔灯》一文中记叙的事情已经过去40年多了,假设文中的“小姑娘”今天已经近50岁了 ,她的父母还健在,而你有幸被邀请和她全家欢度春节,请你把自己同她家三口人团聚时的 情景进行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原文提示: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遇见一位给妈妈打电话找医生的小姑娘。第 二部分写小姑娘家境清贫,连过年夜也只能吃红薯稀饭。第三部分补叙小姑娘的爸爸因为给 进步学生送信“失踪”的情节。

2、题目:学生时代的许多事总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初三毕业前的那次联欢会。离别在即 ,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多么可贵。老师殷切的寄语,同学真诚的祝愿,

还有那一个个自编自 演的节目、活泼欢乐的游戏,无不体现着大家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对友情的珍视,对未来的 憧憬??

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设情景,合理想象,完成下面的续写。(甘肃)

要求:①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

②以记叙为主,可适当抒情、议论;

③自拟一个题目;

④续写部分的文字控制在500字左右。

严冬,北风呼啸,雪花飘飞。在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三(1)班的教室里却春意融融。绚丽 的皱纹纸链像一道道彩虹悬挂在屋顶,墙上、窗户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星星”。同学们围 坐在用课桌拼摆成的有独特含义的“15”的周围。“15”,代表人生走过的15年,标志着少 年时代新的历程。黑板上,一行潇洒的大字——“让我们最后一次欢聚在新年的钟声前”。 一堂别开生面的联欢会开始了。

3、题目:下面是一篇小评论的开头,请根据这个开头的内容展开议论,将这篇小评论续写 下去,字数是

150—200字。

一天,几位同学正起劲地清扫教室边的水沟,另一位同学走过来,掩着鼻子怪声怪气地说: “这么臭还那么卖力,想当雷锋吗?”听了他的话,我不由得沉思起来。(广东)

不管是哪种情况,续写都应紧扣原故事的情节、人物发展,保留原著的特点,不能脱离原故 事生编硬造。但既然是继续,就不能完全拘泥于原故事,应有新的时代特点,给人以新的教 益。比如上例1,就可以通过今天老人的幸福反映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也可以反映其父母 为革命英勇斗争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总之,要有新意,否则续写就没有价值了。

续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给材料作文”。

续写的形式:

一种是给出故事的开头,然后要求续写故事的情节和结尾。在各级语文考试的试题中出现的续写大多都是这种方式。

另一种是根据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接着写下去,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续写方式,往往要求写出一篇有所发展,情节不同的新故事来。

续写的要求及方法:

(1)吃透原材料,“续得上”。。动笔前一定要吃透原材料,根据所给的开头或某一部分,构思全篇,做到前后文观点一致,体裁一致,语言风格一致,人物性格一致,使人感到前后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与原文形成有机的整体。如果在理解原材料上出现了偏差,那就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文章。

续写前,首先要弄清所给的条件,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等。续写时,要对原文故事没有写出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推想,多角度地去想象,想象出几种情况,几种结果,然后从中加以选择。

(2)内容要真实,“续得好”。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真实才能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续写的内容、情节要合情合理,要真实可信。所谓合情合理,一是指合于题目所设定的条件,二是指合于日常生活的事理。不为情节的曲折而任意杜撰,以免故事离奇怪诞,损害主题。

(3)结构要精巧,“续得妙”。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精巧,既能给人形体美,又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结构精巧主要指:结构要紧凑,首尾要呼应,承转启合自然,语言风格统一,全文是一个浑然无缝的整体。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前后照应,防止自相矛盾。

实例—:

续写开头:

夜。月亮高挂。忽然,一颗流星划过。看到流星的人,都许下了同样一个心愿。 佳作欣赏:

同一个心愿

111000 辽宁省辽阳市师范附小五年七班?高华聪

指导教师:范佳新

夜,月亮高挂,忽然,一颗流星划过。看到流星的人,都许下了同样一个心愿。 回想起去年,人们的心理都充满了恐惧。因为那时c国产生了内乱,大体分了五个部落:有蓝腰带,红腰带,青腰队,金鱼队,黄花鱼队,互相战争,人们都面临着死亡。 本来人数不多的c国,又产生了内乱,人数就更少了。现在的c国只有2万多人了,那时,人们只想逃到别的国家去!这时,c国的一些国民在外国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看到流星的人立即许下一个愿望,就会梦想成真。听到传说的那些人,马上就回了国 ,把传说告诉了本部落的人。这被其它部落的卧底知道了,又告诉了其它部落??

篇三: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十分注意语句间、篇章间的照应,读来印象深刻感人。同样,我们写作时,也应做到有机照应,结构严谨。

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这段话中点到了“4月28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这里照应了文章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因为李大钊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牢牢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这样的照应,给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觉。

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持斛子的浅和满,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这段话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农民面对资本家的压价,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米廉价地全部卖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

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这里照应了后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阎振三受了刑,并没有供出李大钊。这里的照应,使我们认识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行动和高贵品质,也教育了工友。

占卜他们的命运”。这里照应了第10自然段:“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农民好不容易遇上个丰收的好年景,一大清早满怀希望摇米出来,满以为可以多收入一点,生活得到改善,可是由于米价大跌,到头来反而不如常年的景况。这说明即使遇上好年景,农民依然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课文后面又提到了书籍和文件:“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里的照应,说明李大钊同志忠于党,处处为党的利益考虑。

扇动着它那彩色的翅膀。”用象征手法,照应了课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安居乐业,展示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又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也采用了这种照应方法,使文章更加严密,中心突出。

一、什么是照应、伏笔、呼应?

只有过渡照应得好,才能使文章达到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中心突出。

“过渡”是给文章穿针引线,把全文连成一体,达到“天衣无缝”。

“照应”是为文章设置亮点,让文章波涛起伏,做到“绵上添花”。

1、什么叫“照应”?

“照应”,即前后文的彼此照顾。

“照应”,也就是写文章常说的:伏笔和呼应。

详细一点说, “照应”:前面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早有埋伏。

行文前有因,后有果;先有源,后有流。

如古代兵法上长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攻其腰——则首尾相应。

2、什么是“伏笔”?

伏笔,就是埋伏,对要说的人、事、物,先作一个提示。

也就是在一篇文章里,将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在前边先作些提示或暗示。

伏笔设置巧妙,就会使文章结构严谨,发展合理,增强描述的生动性。

3、什么是“呼应”?

呼应就是对前面伏笔的回应。

4、伏笔和呼应的作用和用法:

前有伏笔,后有呼应,才能使文章构成一个血脉一贯的整体。

伏笔和呼应是经常连在一起的。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善于文者,一题到手,预将全篇谋过,一一审定其宫垒阵法。等是一番言论,必先安顿埋伏,在要处下一关键,到发明时即可收为根据。故明眼者须解得一个‘ 藏 ’字诀,欲注射彼处,先在此处着眼,以备接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桔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关于“照应”则有如下几点:

一、时间照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这段话中点到了“4月28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这里照应了文章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因为李大钊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牢牢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这样的照应,给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觉。

二、设问照应用设问照应,可以设下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三、前后照应《粜米》结尾写道:“经过一阵的嚷嚷——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持斛子的浅和满,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这段话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

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农民面对资本家的压价,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米廉价地全部卖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

四、人物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前面提到:“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这里照应了后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阎振三受了刑,并没有供出李大钊。这里的照应,使我们认识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行动和高贵品质,也教育了工友。

五、心理照应《粜米》中写到农民“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这里照应了第10自然段:“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农民好不容易遇上个丰收的好年景,一大清早满怀希望摇米出来,满以为可以多收入一点,生活得到改善,可是由于米价大跌,到头来反而不如常年的景况。这说明即使遇上好年景,农民依然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六、物件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课文后面又提到了书籍和文件:“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里的照应,说明李大钊同志忠于党,处处为党的利益考虑。

七、课题照应课文《彩色的翅膀》结尾写道:“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彩色的翅膀。”用象征手法,照应了课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安居乐业,展示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又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也采用了这种照应方法,使文章更加严密,中心突出。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摘自《应用写作》月刊1997年第1期《广告与悬念小议》)

悬念 是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①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②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③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⑤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

1、照应,是具体情节(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用物、一个情景,大到一个环节、一个情节过程等)中,在前的或“原因性”的情节因素,和在后的或“结果性”的情节因素之间,有一种“对照”关系,前呼后应,构成一个“圆满”。比如,前有人物投水而去,后有河中发现其尸体。

2、铺垫,是为了人物或事件、情节的有效展示,而预先准备下的、必要的相关的成因、影响等的材料介绍。铺垫材料当然也可以多种多样,但不必如“照应”一样,先后角度一致且因素扣合。它可以是概括的、相关的、补充的、而且角度往往和被衬垫内容不一致。如,为了表现某女性高雅有风度有修养,就可以先写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尤其母亲还是大家闺秀出身。这些写她父母的内容,对表现某女性而言,就是铺垫材料。

3、伏笔,其实是“照应”的一种情况。一般指情节发展方面的、照应内容的前后(或因果)两因素中的前一个因素。因为前一情节因素出现时,后一相关情节因素还没显露,所以称之“伏”笔(埋伏以待出击之意)。如,写某男人因一场婚外恋遭受了灾难性打击,则往往先交代他某次在某处与某女相识并发生了一夜情。这个预先交代的情节,正是导致他后来灾难的原因,也是事件的开始,这就是伏笔。前后两情节自然也构成照应。


小桔灯原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50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