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分泌性中耳炎耳鸣

分泌性中耳炎耳鸣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9 07:01 | 移动端:分泌性中耳炎耳鸣

篇一:不同证型中耳炎的耳鸣发生率及耳鸣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不同证型中耳炎的耳鸣发生率及耳鸣特征研究

作者:陈楚丽 刘蓬 陈丽华 彭树文 苏宗海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第02期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证型中耳炎患者的耳呜发生率及耳呜特征,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番禺区中医医院2010年-2012年诊断为中耳炎的病例,共400例。首先调查患者有无耳呜;有耳鸣者进一步调查耳呜是否与中耳炎有关;调查不同证型中耳炎的耳呜发病率;分析不同证型中耳炎的耳鸣严重程度,并分析其心理声学特征。结果 不同证型中耳炎的耳呜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耳炎的耳鸣频率实证较虚证低。四组证型的耳鸣响度、耳鸣最小掩蔽曲线、残余抑制试验、耳鸣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耳炎耳呜的发生率为19. 7%,不同证型之间的耳鸣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耳鸣不宜作为肾虚的辨证指标,耳鸣频率对于中耳炎的中医辨证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脓耳;耳胀耳闭;耳呜;发病率;中医辨证

中图分类号:R764. 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2-0016-04耳鸣( tinnitus),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源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心烦、恼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中耳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化脓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两大类,分别归属于中医学“脓耳”和“耳胀耳闭”范畴,既往文献认为耳鸣是中耳炎的常见症状,本文对经明确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脓耳)或分泌性中耳炎(耳胀耳闭)的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调查,试图了解不同中医证型中耳炎的耳鸣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有无差异,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西医诊断参考《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1]关于“化脓性中耳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考《中医耳鼻咽吲喉科学》[2]关于“脓耳”及“耳胀耳闭”病进行诊断及辨证分型。因这两个病的辨证分型大致相同,为方便统计分析,将它们的证型合并归纳为风邪侵袭、肝胆湿热、脾虚湿困和肾元亏损证。1.2研究对象收集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耳鼻喉科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脓耳)或分泌性中耳炎(耳胀耳闭)的病例共400例,排除不能清楚地陈述病史者、同时患有其它可能引起耳鸣的耳科疾病或全身疾病者(如鼻咽癌、听神经瘤、高血压患者等)、精神障碍者及孕妇或哺乳期妇女。1.3 耳鸣发生率调查 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详细询问有无耳鸣,并进行记录。调查中注意准确把握耳鸣的定义,即必须是患者自己才能听到、旁人无法听到或感觉到的、周围环境中没有相应声源的鸣响声才是耳鸣。其次要考察耳鸣与中耳炎的相关性,鉴于日前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中耳炎耳鸣诊断标准,本文暂且将耳鸣与中耳炎发生的部位一致且两者发生的时间

篇二: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 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病理生理

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控制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的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恢复正常。

分泌性中耳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一、凡发生耳内堵塞感应及时寻找原因,及时排除,对疾病的恢复大有益处。

二、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时,则应及早使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缩,咽鼓管通畅,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使耳的渗出即时吸收。

三、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内滴药;以预防中耳感染。

四、经医生指导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五、有鼓室内积液或积血者,应去医院进行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的范畴。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其辨证施治的要点是:

(1)风邪滞窍: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方用银翘散合通气散:金银花20g,连翘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叶10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芦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苍耳子各10g;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内有积液者,可加木通、泽泻各10g.若为风寒雍遏肺经,全身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宣肺散寒通窍。方用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麻黄10g,杏仁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内服。

(2)痰湿聚耳: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宜健脾升清,利湿通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泽泻15g,石菖蒲10g,车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内服。

(3)气血瘀络: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钙质沉着,粘连萎缩;舌质暗红,脉涩。治宜活血通络,聪耳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 ,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2g,地龙12g,黄精15g,葛根15g,丝瓜络 15g,路路通15g.若兼有头晕,腰膝酸软,为肾精虚弱,可加用六味地黄丸或耳聋左慈丸,内服。

分泌性中耳炎西医治疗方法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2.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 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

0.1-0.2g,3-4次/d.小儿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给以: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儿10mg/kg,2次/d.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 药疗是根本,而食疗能辅助药物的治疗,那么分泌性中耳炎的食疗和饮食又是怎么样的

分泌性中耳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鼓膜: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政府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

扁桃体炎、腺样体炎等)、机械性阻塞(鼻甲肥大、鼻中隔弯曲、鼻腔填塞物等)、气压骤变(航空、潜水等)引起。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因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治疗不恰当或不彻底所致。

症状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主要症状为耳闷、耳闭塞感、耳鸣、听力减退,在擤鼻、改变头位或牵拉耳廓听力有暂时改善。“自听增强”,患者有听自己说话声比平时特别响亮的感觉。

主要特征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小儿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检查听力呈传导性耳聋,鼓膜充血、内陷、鼓室积液。右侧两图显示的是:鼓膜内有积液,箭头所指为气液面(Air-Fluid Levels)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主要症状为耳鸣、耳聋。检查鼓膜增厚或萎缩、有钙质沉着、鼓膜内陷、振动不良。

治疗卡他性中耳炎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皮质固醇激素促进黏膜水肿消退,预防鼓室内积液机化粘连。局部热敷、按摩。1%麻黄碱生理盐水溶液滴鼻,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口服,作短期治疗。 但有报道称儿童急性期用激素并不能改善听力。长期鼓室积液可在严密消毒下行鼓膜穿刺 抽液。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治疗:反复施行咽鼓管吹张术,早期用糖皮质激素及酶制剂治疗。鼓室积液可在严密消毒下行鼓膜穿刺抽液。对鼓室积液黏稠者作鼓膜切开,留置通气管等,对听力损伤严重者可配带助听器。长期单侧的慢性卡他性中耳炎,伴有头痛或者鼻出花、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预防 1、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病中,可以经常自行“捏鼻吹张法”,每天至少一次。也可做耳周按摩及导引。

3、如使用吞咽吹张法或导管吹张法,则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①鼻腔有急性炎症或脓涕多时,忌做。

②吹张过程中需要耐心细致,动作要轻。遇有鼻中隔弯曲,妨碍导管插入时,可改用弯端较长的导管,由对侧鼻腔进行吹张。

③吹气时捏球送气用力不能过猛,以防吹破鼓膜。

临床表现

最初发生鼓膜的轻度内陷,伴光锥的移位和标志明显.继之,自中耳粘膜内的血管产生渗出液,因鼓膜表面呈琥珀色或灰色且不活动而能识别.透过鼓膜可见到含气的液平面或气泡;有传音性聋发生.在外耳道负压的情况下,声导抗测定呈最大声顺。

治疗原则

由于致病菌对中耳的渗出可能具有作用,如前述急性中耳炎试用抗生素的治疗常有益处,并应考虑为首选的治疗.它对解除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咽鼓管阻塞和消灭中耳的细菌有效.

全身的拟交感胺类药物如硫酸麻黄碱,假麻黄碱或去甲麻黄碱30mg口服,每日3次(成人),可通过其血管收缩作用促使咽鼓管开放.服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对成人及12岁的儿童)口服,可解除有变态反应患者的咽鼓管阻塞.为了吸出中耳渗出液和放置通气小管,有必要作鼓膜切开术.不论原因如何,这有助于中耳的通气引流和暂时改善咽鼓管阻塞.用Valsalva鼓气法或中耳吹气法可暂时恢复中耳的通气. 纠正鼻咽部的任何基础条件是必要的.儿童需作腺样体切除术,除去聚集在咽鼓管圆枕,咽隐窝的淋巴样组织和鼻咽顶部腺样体块,以根除持续性和复发性的分泌性中耳炎.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鼻炎,鼻窦炎和鼻咽炎.有时有指征作免疫学检查.要从患者周围环境中除去任何已证明的致敏原,或可试用免疫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

临床上,浆液性中耳炎有急性期与慢性期,但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无明显界限。急性期者,中医称为耳胀,慢性期者,中医称为耳闭。

1、饮停中耳证

本病一些患者常反复中耳积液,穿刺抽液只能取效一时,或置管后中耳积液仍长流不止,往往可见鼓膜淡黄有积液线,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缓,可从饮停中耳论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诸病候》云:“若膀胱有停水,浸渍于肾,则耳聋而气满也”,当指此而言。

饮属水液,中医学认为,肺主宣发,脾主运化,肾主气化,均与水液的代谢过程 严氏济生方

有关。因此,凡浆液性中耳炎鼓室有明显积液体征,甚至反复积液,治疗之法,当注意利水通窍,可用猪苓散、五苓散之类加减。常用药物,茯苓、白术各12g,泽泻、车前子、猪苓各10g,桂枝、炙甘草、石菖蒲各6g。

临床,以通气散合泽泻汤加石菖蒲,效果多良,药用:柴胡、香附、川芎、泽泻、白术各10g,石菖蒲6g。通气散具行气通窍开闭之力,石菖蒲味辛性温,除湿浊而通九窍,此正合于《严氏济生方》论治饮证“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之说。通气、顺气旨在使咽鼓管开放,积饮自得下泄。泽泻汤中白术健脾燥湿,泽泻蠲除水饮。二方合用,宣壅化湿,饮邪消退,耳窍自得健旺。如饮邪久积化热,耳痛头痛,可加黄芩、龙胆草;伴鼻塞流涕,加苍耳子、辛夷花;中耳分泌物稠浊,此乃饮凝为痰,可合二陈汤;数剂之内药不应病,则可合五苓散,加强利水之力。五苓散中有桂枝以助气化,取“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之意,使水湿散于无形。

2、肺失宣降证

中耳属肺之系,以中耳有窍(咽鼓管)通于颃颡(鼻咽部),颃颡亦为气道,属喉,为肺之系;中耳黏膜为呼吸黏膜分化而来且与呼吸道黏膜相延续,二者的细胞与分泌物成分一致。故外感风邪,皮毛受之,肺系不清,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致其管道闭塞为病。症见自觉耳窍内胀闷闭塞不适,耳鸣轰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可伴鼻塞流涕。检查见耳膜稍内陷,或有轻微充血,鼻咽部黏膜及鼻黏膜潮红充血肿胀。舌淡红,苔薄,脉浮。

属风寒闭窍者,治以疏风散寒,宣肺通窍,所谓“耳聋治肺”,可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加减。常用药物,麻黄6g,杏仁、葶苈子、白芷各10g,炙甘草、石菖蒲各6g。风寒重,酌加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枝6g,白芍药12,生姜3片,大枣5枚。

属风热闭窍者,见小便黄,口微渴,或有咳嗽黄痰,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毒性感染,以及Ⅰ型变态反应亦可能与本病的形成均有关。因此往往病情反复。对此,用抗渗耳方,能收到较好疗效。

篇三:15.疑难病例讨论-耳鸣

疑难病例讨论-耳鸣

病案(一)

胡某某,女,40岁。2010年2月9日初诊。

双侧耳鸣半月余。患者诉半月前感冒后突觉耳鸣,起病较急,双耳侧鸣声音调低沉,耳内胀满、堵塞感明显。伴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口干喜饮,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耳鼓膜检查可见充血、内陷。

诊断:耳鸣/分泌性中耳炎(风热侵袭)

辨证分析:外感风热,循经上攻,清窍壅塞不利,发为耳鸣,伴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口干喜饮是为风热外感之见症。

治法:疏风清热 宣肺通窍

处方:翳风(双) 听宫(双) 听会(双) 风池(双)

太阳(双) 大椎肺俞(双)

刺灸法:诸穴针刺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隔1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

中药处方:

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6克荆芥10克

簿荷6克 菊花10克蝉蜕6克石菖蒲10克

黄芩10克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2月16日

耳鸣稍减。耳内胀满、堵塞感减轻。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症状消除。针灸、方药同前。

三诊:2月23日

耳鸣明显改善,其余症状亦明显缓解消除。针灸、方药同如前。坚持治疗1月,耳鸣等症状基本消除。

【评析】新病耳鸣患者多系外感风邪所致,故急性起病,兼有外感表证。《太平圣惠方·卷36》云:“此为风邪所乘,入于耳脉,则正气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击,故令耳鸣也”。该患者中医辨证属于风热上扰。由于外感风热,循经上攻,致清窍壅塞不利。魏老采用刘元素的“耳聋治肺”的观点,从肺论治,取风池以

疏散风邪,与太阳相配清利头目;大椎祛风热,肺俞调理肺气,使肺清肃有权。配耳周穴以疏导少阳经气,共奏止鸣复聪之功。

病案(二)

钱某某,男,51岁。2007年5月9日初诊。左耳鸣,听力下降3天,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3天前因与人吵架后血压升高至200/100mmHg,经降压处理后出现左耳鸣,听力下降,耳鸣响如雷声。伴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头昏、头痛,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听神经检查示:部分失神经改变。 诊断:耳鸣/神经性耳鸣(肝火上扰)

辨证分析:气郁恼怒伤肝,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扰,清窍闭阻不通而致。

治法:清肝泻火 通窍止鸣

处方:听会左 翳风左 中渚左 侠溪双 太冲双 丘墟双

刺灸法:诸穴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隔1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 中药处方:

龙胆草9克天麻12克 钩藤10克后下 怀牛膝12克

黄芩10克 菊花12克 白芍12克 生地15克

代赭石20克先煎 麦芽9克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5月16日

耳鸣明显缓解。左耳听力有所改善,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头昏、头痛症状减轻。针药同前。

三诊:5月23日

耳鸣明显改善,听力恢复正常。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头昏、头痛症状消除。针药同前。坚持治疗1月,耳鸣症状基本消除。

【评析】患者素有高血压史,加之恼怒伤肝,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肝火循经上炎所致。中医辨证属于实热、肝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肝者将军之官,性刚劲,主升发疏泄,若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则耳鸣暴发,如潮如雷,轰轰隆隆,常伴有耳胀耳痛,发热,头痛眩

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宗“实则少阳,虚则少阴”之治疗耳疾大法,故局部取足少阳之听会、手少阳之中渚、疏导宣通局部气血,偱经远取足少阳经之荥穴侠溪、手少阳经之输穴中渚,疏导少阳经气。肝经原穴太冲、胆经原穴丘墟,以清泻肝胆之火。针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通窍止鸣之功

2013年10月8日 魏福良名老中医工作室


分泌性中耳炎耳鸣》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50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