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里长救人文言文

里长救人文言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7 07:19 | 移动端:里长救人文言文

篇一:《张自新传》阅读答案(附文言文翻译)

(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张自新传[明]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

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

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

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

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

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

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

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

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

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

“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

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

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

死,为之叙列其事。(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注】 ①屹屹:同“矻矻”,

勤奋不懈的样子。www.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

重。④弟子员:生员⒉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 面:

当面答案 C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C项中“怪”

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A项

中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戚”字有“忧

愁”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

“当面”,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项是

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

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C、D

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⒊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是( )A.童年丧父的

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B. 张自新对吴中子

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

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

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答案 B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A、B、C三项均可以从文

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

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www.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

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

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

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篇二:2013年秋八(上)语文练习册、长江作业文言文习题译文

八(上)练习册、长江作业文言文习题译文 练习册部分第84页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

【 译文 】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的变化,他的智慧比天还要高超,他的能力比地还要强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第85页【原文】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 下,两岸不通车马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 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译文】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

第87页景公出游

【原文】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 :“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 。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

公曰 :“善 。”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译文:齐景公要出游,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名山上去游览然后沿着海边南下一直到琅琊山,我该怎么做才能与古代圣王的外出巡游相比呢?”

晏子说:“问得太好了,我听说天子到诸候那里视察叫巡狩,诸候去朝拜天子叫述职。所以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补助穷困的人家,叫巡视,秋天视察收获情况补助歉收的农户,叫检查。夏朝时的谚语说:我们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们怎么能得到休息,我们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们怎么能得到帮助,君王出来巡视检查,是诸候的法度。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了,君王一出来,就兴师动众,从百姓身上筹集粮草,使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劳作者得不到休息。顺着水流泛舟而下玩乐以至忘记了返回的叫作流,逆着水流而上玩乐以至忘记了返回的叫作连,整天外出打猎追逐野兽不知满足的叫作荒,毫无节制大饮其洒的叫作亡。古代的圣贤君王都没有这种流连荒亡的行为。”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叫官吏查点粮食,和老幼穷人数目。官吏照数目分发粮食。

第89页

李义琰不营美室

【原文】义琰宅无正寝,弟义璡为司功参军,乃市堂材送焉。及义璡来觐,义琰谓曰:“以吾为国相,岂不怀愧?更营美室,是速吾祸,此岂爱我意哉!”义璡曰:“凡人仕为丞 尉,即营第宅,兄官高禄重,岂宜卑陋以逼下也?”义琰曰:“事难全遂,物不两 兴。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吾非不欲之,惧获戾也。”竟不 营构,其木为霖雨所腐而弃之。

【大意译文】李义琰的房宅没有专门的卧室,他的弟弟李义琎因此为他买进堂梁(准备修府第)。义琰说:“皇上任用我做国相,我觉得很惭愧,怎么能再去营建豪华的宅第,更快的招来祸端哪。”李义琎说道:“凡是当丞相太尉之职的,几乎都喜欢豪宅阔第,大哥你现在官位这么高,怎么可能将你赶下来?”李义琰道:“事情不可能总是称心如意,东西也不会两头都兴旺。已经身处高贵机枢官位,如果再大修宅第,要是没有好的名声和品德,必定会受累遭殃。”一直都不答应。后来梁木腐朽坏了便扔掉了。

第89页 戎夷解衣

【原文】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④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⑤!”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注释】① 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② 不肖:不贤。 恶 :相当于“何”。 ⑤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译文】戎夷(人名)离开齐国去鲁国,(遇到)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却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对弟子说:“您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您衣服,您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学士,为了国家 而舍不得死。您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您把您的衣服给我吧。”弟子说:“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会给国 家有名的学士衣服穿呢?”戎夷叹息道:“唉!世道这么颓败吗!”脱下衣服给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

第91页

【原文】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引:带着,带领鸡犬:指牲口

谓:对···说 欲:想,想要

对:回答 皆:都

故:所以 果:如果,假若

授:给予 戒:告诫

迫:到了,临近

【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

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第94页 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第94页忧国与爱国

【原文】有忧国者,有爱国者。爱国者语忧国者曰:汝曷为好言国民之所短?曰:吾惟忧之之故。忧国者语爱国者曰:汝曷为好言国民之所长?曰:吾惟爱之之故。忧国之言,使人作愤激之气,爱国之言,使人厉进取之心,此其所长也;忧国之言,使人堕颓放之志,爱国之言,使人生保守之思,此其所短也。朱子曰:“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用之不得其当,虽善言亦足以误天下。为报馆主笔者,于此中消息,不可不留意焉。

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既欲哭之,又欲歌之。吾哭矣,谁欤踊者?吾歌矣,谁欤和者? 日本青年有问任公者曰:支那人皆视欧人如蛇蝎,虽有识之士,亦不免,虽公亦不免,何也?任公曰:视欧人如蛇蝎者,惟昔为然耳。今则反是,视欧人如神明,崇之拜之,献媚之,乞怜之,若是者,比比皆然,而号称有识之士者益甚。昔惟人人以为蛇蝎,吾故不敢不言其可爱;今惟人人以为神明,吾故不敢不言其可嫉。若语其实,则欧人非神明、非蛇蝎,亦神明、亦蛇蝎,即神明、即蛇蝎。虽然,此不过就客观的言之耳。若自主观的言之,则我中国苟能自立也,神明将奈何?蛇蝎又将奈何?苟不能自立也,非神明将奈何?非蛇蝎又将奈何?

【译文】

[题解] 本文写于1899年12月23日,最初载于随笔集《自由书》,后收入《饮冰室全集》。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主要有饮冰子、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等。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 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撰写了大量政论散文。这些散文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猛烈抨击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并贯穿了爱国救国和强国的主题,产生了巨大反响。本文从议论当时盛行于青年中的忧国和爱国思潮入手,阐述了二者不可偏激的道理,落脚到自立强国的主旨,言简意赅,闪烁着理性和激情的光辉,有发人深省、感人肺腑的力量。

[注释] [1]朱子:南宋理学家朱熹。 [2]支那人:中国人。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后在汉译佛教典籍中译作支那。近代以来日本称中国为支那,因此,联系到日本多次对中国的侵略历史背景,这个称呼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屈辱的意味。 第100页鹦鹉灭火

【原文】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 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 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 鹦鹉想: 在这山虽然快乐,但

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 就离开了。几个月后, 山中起大火, 鹦鹉远远地看见, 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 鹦鹉回答说:"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 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 大家都是兄弟, 我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天神赞扬它并受到感动, 立即为它熄灭大火.

【注释】

1.集:栖息 ,停留。 2.念:想。 3.濡:沾湿 。4.皆:都。

5.去:离开 。 6.何足云也:怎么能扑灭火呢? 7.足:能够。

8.然:但是。 9.侨居:寄居,寄住。10.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 。

11.见:看见 。12.虽:即使 。 13.是:这 。

14.善:好的。 15.尝:曾经。 16.皆:都 。

17.对:答。18.即:就。 19.他山:别的山头。

20.相:互相。 21.相爱:喜欢它。 22.遥:远远地。

23.足:值得 。24.辄:总是。 25.汝:你。

26.嘉:赞美,嘉奖。27.为:是。

第100页 纪昌学射

【原文】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五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子扎到他的眼眶子,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麽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长江作业本部分

第103页 女娲造人

【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女娲造人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后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注释】

【译文】传说天地开辟的时候,还未有人类,女娲用黄土来创造人类,她一个一个地捏造。因为工作繁重,弄得筋疲力竭,于是女娲拿出绳子,让绳子沾满泥巴,然后举绳挥舞,溅起的泥浆落地变成了人。所以用黄土捏造的,是富贵的人;而举绳挥舞出来的,是贫贱的人。后来,女娲向祠庙里的神祷告,请求让自己成为人类婚姻的媒约,得到神的应允后,便建立了人类的媒约嫁娶婚姻制度。又传说,女娲姓风。她创制了笙这种乐器,把笙管插入葫芦中,又把簧片安放在笙管里。

第106页 南辕北辙

【原文】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季梁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即使你的马再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即使你的马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驾车技术好。?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抬高声望,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称王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第109页

【原文】蔡璘,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

【注释】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注:现在语文版初一教材选用!选用教材时有改动:

重诺责:现翻译为“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

【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很注重诺言和责任,对情谊很忠厚,笃实。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有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嘻嘻,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以我为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于是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

第112页 五柳先生传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7)示己志。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篇三: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里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看作土山,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龄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是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影。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他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鸣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

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原文及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论语》八则翻译,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会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于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 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为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里长救人文言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28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