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杜甫的资料

杜甫的资料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7 07:16 | 移动端:杜甫的资料

篇一:杜甫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逢唐朝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难与共的一生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也是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的很多诗作中,表现了他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罪行的仇恨,以及爱国爱民不惜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渴望国家太平,却有安史之乱的发生;渴望人民生活安定快乐,人民却是走投无路。就是在这种理想和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从自身遭遇中,他陷入痛苦的思索中,在这种艰苦的境遇下,杜甫没有回避屈服,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然而社会现实不给他容身之地,他对统治阶级先是失望,转而痛恨,进而揭露,而对老百姓始终予以无限有同情。可以说,长安十年困守,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思想和情感充满了人民性特色。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及思想

一、 杜甫生平

杜甫从小就是在儒家思想的教导下成长的。他一直沿袭祖传的“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以先祖杜预、杜审言为榜样,遵守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杜甫的出生成长过程几乎和唐玄宗统治的时代相契合,唐玄宗统治使得唐代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玄宗确实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但是唐玄宗李隆基因此骄傲起来,贪图享受,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终于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盛唐因此走上了衰败之路。人民也因此而饱受战乱之苦,杜甫就是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长安十年,求官十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历经艰辛,投奔他人,说明他对事功的渴望,他的事功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时他忧伤、他迷惘、他愤慨、他上下无门,但是他真诚,他之所以有着浓烈的人民性,是因为他有一颗博大的心,他关怀穷苦的人民。诗人们都认为,诗歌应该是咏物抒情的文体,而不是用来记载社会生活的,但是杜甫做到了,他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人民呼声,且并不流于观看,他有愤怒,也有感慨,于是他将其化作文字记载在纸上,如同一位以诗为形式的传媒人,记载社会,关注民生。杜甫的诗几乎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全貌,体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高度的忧患意识以及高度的人民性。

二、 思想:奉儒守官思想的影响、忧国忧民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关于杜甫的思想,侧重的是儒、释、道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杜甫作为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一世都与儒家思想离不开,儒家文化贯穿了他的一生。他首先接受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在政治思想还接受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儒家思想中的爱人,平等待人特别是同情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学术派别,它影响极深,但他真正接受儒家的人生价值观还是他无官可做的时候,特别是穷困潦倒,飘零异乡之际,他始终不忘关心国家命运,不忘自己的理想,始终忧国忧民。这种真诚、执著已经突破

了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境界。然而真是生活经历的曲折和儒家的人生价值观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怀着美好的理想,却无法实现,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使诗人始终要面对现实百姓,这种外界条件也形成了他在诗歌中特有的创作基调,他比以往任何一个诗人都要更加关心百姓,这不仅决定于他自身的处境,更重要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对杜甫一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就这样,加上他创作上的踏实、严肃、勤奋,从而是诗人赢得了“诗史”的赞誉。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杜甫诗歌中看到仁政和民本都有明晰的体现,特别是具体化了的“薄敛”和“息兵”贯穿了杜甫自己的一生。当然仁政和民本没有使杜甫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却形成了他认识社会、批判社会的有力的工具,形成了他杜诗所特有思想特征:人民性。诗人不满足于现实,并揭露社会阴暗的一面,人民性促使他把眼光投向人民,同情百姓,再加上杜甫本身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切身体验,体现在诗歌中必然更加深刻。人道主义突出体现在杜甫身上是以他的没落也就是处于最艰难的时刻,但是他越是困难他越是真诚的去关怀百姓,最具体的体现是在他的幼子饿死,他想到的是比自己更加困难的“失业徒”,自己的茅房被风吹破,他发出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真诚呼唤,人道主义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加彻底的体现了。真是他至诚至爱的赤子之心,才使杜诗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所在。

综合分析杜甫和儒家思想的关联,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杜甫崇尚、选择这样一种积极入世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态度,儒家思想也为他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民生疾苦也奠定了杜诗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基调的文化因素。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维护祖国统一,充满爱国爱民的热忱,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的。杜甫诗歌的人民性的体现是从民的角度为民请命,怀着强烈的焦虑感为百姓呼号呐喊,且于传统怜民之外,又加上了亲民、敬民的含义。杜甫一生不论穷达,都固守着“兼善”之志。如果说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仅是理论论述的话,那么在杜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也正因为如此,杜甫诗歌人民性才表现得更加真挚动人。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诗歌所体现的人民性,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积聚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艰

辛的人生旅途中逐渐积累的结果。因而,诗人不幸的遭遇,亲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丰富的见闻,深广的阅历,在诗人的心灵深处逐渐化为一股股情感的潜流,它回旋激荡,愤怒呼号,尤其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之中,目睹了生活的各种艰辛和“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的大破坏,亲自接触了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忧国忧民之心和对统治阶级的憎恨以及对人民百姓的深切同情的复杂情感。

一、爱国爱民的赤子心

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三吏、三别”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情。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安吏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重了杜甫的深忧。

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诗歌的思想主题。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三吏、三别”中所体现出的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杜甫诗歌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

质。

二、 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杜甫人生诗歌中的重要时期,他逐渐走向人民,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呀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有历史上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还有我们熟悉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在困守长安时期,他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安史之乱中,杜甫的诗歌逐步完善,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丽人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揭露现实的作品。

在长安,他一呆就是1O年。这1O年间,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认识了社会黑暗,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等。《兵车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那种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憎恶和诅咒。《丽人行》揭露了杨贵妃、杨国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他大封杨家的结果,使得杨家“炙手可热势绝伦”,杜甫这样有力地揭露真是入木三分。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政,如何能治理好国家?诗人用真实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唐王朝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公元755年,杜甫凭着自己的才学,总算谋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年冬天,他从京城长安回奉先县去看望自己的妻小。途经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里饮酒作乐,宫里传出了阵阵歌舞笙笛声。杜甫看到这一切,心里感慨万端。他停止脚步,抬头看着华清宫这华丽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长安街头的挨饿受冻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结队的饥民。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以皇帝为首的这群大小官僚及杨氏一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杜甫想到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联想到自己妻儿所处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惨,于是加快了归家的步伐。经过几天劳累,终于到了奉先县。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院里一片哭声。进屋一看,原来是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因饥饿而死。“三吏、三别”,讲述了征兵暴政猛于虎;而《兵车行》,则揭示了“武皇开边”的穷兵黩武给人

篇二:杜甫参考资料

没有行走,就没有诗圣杜甫

丁启阵

近代法国哲人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曰“诗穷而后工”。当穷困与运动在一个诗人身上交集时,便成就了一位悲天悯人的伟大诗人——诗圣杜甫。

根据“运动”的情况,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35岁之前是主动的轻松的行走,35岁之后是被动的沉重的行走。35岁之前,他游晋中,游吴越,游梁宋,游齐赵,属于有志青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工程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探寻历史古迹,观赏山水胜景,了解各地风俗,结交天下朋友,心情是愉快的;35岁之后,到奉先、鄜州探视分居家小,到凤翔投奔流亡朝廷,到秦州、同谷、成都、夔州、潭州寻找栖身之所,就是王安石所说的“饿走半九州”,都是迫于生计,迫于时世,心情是悲苦的。

前一阶段的行走,没有留下多少诗歌作品。现存杜甫诗集中能看到的,只有二十余首。当然,并不是杜甫这一阶段就只写过这些作品。根据杜甫《进雕赋表》“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的说法,他三十五岁之前应该写过近千首诗歌。如今只剩这二十余首,其他作品,或者在传播中散失了,或者是杜甫晚年编辑诗集时有意删汰了。数量虽少,但也有几首跟行走有关的佳作,例如《游龙门奉先寺》、《望岳》。这些作品中,青年诗人杜甫在即景抒情方面的天赋初露端倪。这一时期行走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直接写出传世的杰作,而在于开阔心胸,增加见闻,陶冶情操。与此同时,也为后一阶段的写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后一阶段不少怀念故人、追怀往昔岁月的佳作,都取材于这一阶段的行走,例如《忆昔二首》、《壮游》、《遣怀》。

研究文学史,不难发现,家道中落的人家最容易诞生文豪,比如曹雪芹,比如鲁迅。杜甫也是如此。前后两个阶段行走情形穷富顺逆的巨大落差,是杜甫诗歌创作中激情、情感、灵感的不竭源泉。因此可以说,杜甫前一阶段的行走,价值巨大,意义深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江南逢李龟年》等感时伤逝的杰作,则是源于前后两个阶段巨大落差的直接成果。

相比之下,杜甫后一阶段行走的价值、意义则直观得多,甚至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请看: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个小官职不久,杜甫由长安往奉先县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儿女,路途所见,使他感慨万端,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名作。至德二载(757)八月,因为上书替房琯说情,遭肃宗李亨疏远,被准许回鄜州羌村探视家小,一路见闻,又使他写出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乾元二年(759)春,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杜甫由华州往洛阳看望妻子儿女,路途所见,使他写出了《赠卫八处士》、《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优秀诗篇。后来,每到一处,杜甫都留下了直接源于行走见闻的优秀诗篇。例如,在秦州,有《秦州杂诗二十首》;在同谷,有《同谷七歌》;在成都,有《蜀相》、《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登楼》等;在云安,有《旅夜书怀》;在夔州,有《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高》等;在荆湘之间,有《登岳阳楼》、《风疾舟中伏枕书怀》等。

上文所列举的诗篇,基本上都是杜甫诗集中最优秀的作品。换言之,杜甫一生最优秀的作品,多数跟行走直接相关。因此,说没有行走就没有诗圣,不是夸张。

当然,写诗,并非只有行走一条途径。王维、陶渊明、李商隐等人的诗歌成就,相对而言,跟行走的关系就不是很大。同时,也不是说只要行走,就能写出伟大的诗篇,成为伟大的诗人。行走只是形式、外因,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立场、情感、价值观念、审美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学天赋之类的东西。

2012-9-8

篇三:杜甫简介

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生平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资料》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26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