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分泌性中耳炎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诊断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5 06:34 | 移动端:分泌性中耳炎诊断

篇一: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概述

中耳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中耳位于内耳及外耳之间,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及咽鼓管。中耳内含有3块听小骨,听骨链。另外还有肌肉、韧带及神经等。 概念:中耳炎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化脓性又分为:黏膜——非危险型中耳炎(单纯型);骨质—— 危险型中耳炎(胆脂瘤型及骨疡型)。

急性中耳炎诊断要点

耳痛:开始时耳痛轻,逐渐加重;多数病人鼓膜穿孔前疼痛剧烈、夜不成眠;如为波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耳后或牙齿放射;在婴幼儿常哭闹不安、拒食,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减轻。听力减退及耳鸣。

流脓:鼓膜穿孔后耳内可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脓样,以后变为脓性分泌物。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全身发热、乏力、纳差、畏寒、倦怠等;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分泌性中耳炎

义定: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病因:咽鼓管(主)、感染和免疫反应

病理:鼓室负压、血管通透性改变 ——鼓室积液

临床表现:听力减退、耳痛、耳闷胀感、耳鸣。鼓膜:鼓膜内陷,鼓膜色泽呈琥珀色。可见液平,动度降低。

鉴别诊断:需排除鼻咽部肿瘤、与引起传导性耳聋而鼓膜又完整的疾病相鉴别、胆固醇肉芽肿和鼓室体瘤鉴别、脑脊液耳漏和外淋巴漏鉴别。

治疗原则: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治疗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急性期治疗

方法:药物治疗:抗生素、激素和粘液促排剂。注意事项:定期复查、有时仅仅在前3个月进行追踪随访,不宜长期应用药物治疗。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方法:收缩鼻腔黏膜和通畅咽鼓管。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咽鼓管吹张、滴鼻剂。治疗原发病:腺样体切除、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鼻息肉切除、鼻窦手术和扁桃体切除等。治疗过敏性疾病和鼻炎、鼻窦炎。 中耳炎分类

非化脓性中耳炎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肉芽型)、 胆脂瘤型。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定义:耳科常见病,慢性化脓性病变侵及中耳黏膜、骨膜和深达骨质,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特点:流脓、听力下降和鼓膜穿孔、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病因:急性中耳炎迁延 6周~8周、鼻、咽部慢性炎症,细菌多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 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分型: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单纯型:其中以单纯型最多见,局限在鼓室黏膜,一般无肉芽和息肉形成,乳突累及者少。临床:间歇性流脓(脓的量和性质),紧张部鼓膜穿孔,轻度传导性耳聋,合并有鼓室硬化等则听力损失严重。

骨疡型:

病变特点:黏膜破坏,破坏听骨、骨环、鼓窦及乳突气房致坏死,有肉芽和息肉形成,累及乳突,可伴发并发症。

临床特点:流脓:持续、有臭味的脓或脓血。边缘性穿孔,鼓室内可见息肉或肉芽。较重的传导性耳聋。CT示上鼓室、鼓窦和乳突内可见密度增高影。

胆脂瘤型:

概念:非真性肿瘤,复层鳞状上皮在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块。由胆脂瘤母组织和胆脂瘤皮构成。对周围的骨质进行破坏。引起颅内外的并发症。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特点:

脓有特殊的臭味,较重的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穿孔,可见胆脂瘤皮(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上鼓室外侧壁破坏,外耳道后壁塌陷。影像学:CT示上鼓室、鼓窦或乳突骨质破坏,边缘整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恢复听力、预防颅内外并发症。

治疗:

单纯型:活动期以药物治疗为主,穿孔不愈时可行鼓室成型术。

骨疡型及胆脂瘤型:手术治疗:乳突根治术、乳突根治+鼓室成型术、改良的乳突根治术。

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概念:

由于中耳乳突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向周围扩散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耳鼻喉科的急重症之一。常由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引起。

颅内外并发症:颅内: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颅外:耳后骨膜下脓肿、 Bezold脓肿、岩部炎、迷路炎、周围性面瘫。

中耳炎诊治原则:选用药物时要采取个性化原则合理用药;在用药前,一定要除外危险型中耳炎,转诊到上级医院尽快手术,以免延误病情造成颅内、颅外的严重并发症;当合并有颅内外并发症时,抗生素用药则需足量、联合,通过静脉给药。 治疗中耳炎的药物:抗微生物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镇痛药,麻黄碱滴鼻剂,氧氟沙星局部用药。

抗生素用药注意事项

1.一般选用针对上呼吸道常见感染菌群的药物;

2.用药不要时间过长,以3天~7天为宜,并及时复诊,检查鼓膜情况,如感染控制

不住,已经鼓膜穿孔流脓,则需要延长抗生素用药时间,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及时更换抗生素。很少联合用药和静脉给药;

3.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尤其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由于对头孢类抗生素同时

可能有交叉过敏反应,应该在用药前询问药物过敏史以及是否为过敏体质;

4.如果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注意18岁以下以及老年人忌用,除非说明书中注明

老年人可以使用。

5.如果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注意耳毒性,防止庆大霉素、链霉素一针致聋情况

的发生,尤其有家族史的幼儿。

治疗-抗生素:

阿莫西林(口服)。成人阿莫西林一次0.5g,每6小时~8小时1次,一日剂量不超过4g。小儿一日剂量按体重20 mg~ 40mg/Kg,每8小时1次;3个月以下婴儿一日剂量按体重30mg/Kg,每12小时1次。

注意事项:肾功能严重损害患者需调整阿莫西林剂量。青霉素过敏及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头孢呋辛:口服剂型:成人0.25g/次,一日两次;儿童应用一日30mg/kg,分2次服用。静脉剂型:成人1.5g/次,感染较重时可 2.25g/次,一日两次;婴儿和儿童:每天每公斤体重30 mg~100mg,分3次~4次给药。新生儿:每天每公斤体重30 mg~100 mg,分2次~3次给药。

注意事项: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肾功能减退者、老年患者、孕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治疗-麻黄碱滴鼻剂:

麻黄碱滴鼻剂的种类。麻黄素或麻黄素抗生素复合制剂。滴鼻剂的作用:通畅咽鼓管,中耳腔引流。含抗生素的滴鼻液,可以进行鼻咽部咽鼓管口的感染控制。1%麻黄素的用法及用量,一次1滴~2滴,一日3次~4次。滴鼻时应采取垂头仰卧位。 注意事项:连续使用不得超过3日~7日,连续长时间使用,可产生“反跳”现象,出现更为严重的鼻塞。小小儿应该稀释该浓度。孕妇慎用。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窄角型青光眼患者慎用。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同用。

治疗—滴耳剂

鼓膜未穿孔者——2%酚甘油。作用:消炎、镇痛、止痒等。用于急性鼓膜炎、未穿孔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鼓膜有穿孔且流脓者禁用,因遇脓则释放出石碳酸,可腐蚀鼓膜及中耳黏膜。

鼓膜穿孔后——氧氟沙星滴耳剂,成人一次6滴~10滴,一日2次~3次。 小儿滴数酌减。

注意事项:孕妇不宜应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时应停止授乳;一般不用于婴幼儿;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出现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药;使用本品时若药温过低,可能会引起眩晕,因此,使用温度应接近体温;使用本品的疗程以了四周为限。 抗生素滴耳液种类很多,用药不宜时间过长,造成局部耐药,注意长期用药时抗生素的耳毒性。

篇二: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处理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处理

发表者:王武庆 5075人已访问

分泌性中耳炎----影响听力的常见疾病

王武庆 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多数继发于急性中耳炎。据统计,小于3岁的儿童中70%患过中耳炎,在7岁以下的儿童中90%至少有过一次中耳炎,儿童患急性中耳炎后部分会转变成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上分泌性中耳炎以儿童多见,但成人病例也不少,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乘飞机后发生,有些是因为鼻窦炎和鼻咽部肿瘤。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之前有明显的耳痛发热等急性中耳炎的症状,并及时到医院就诊的话,多数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但是家长要注意,患儿的耳痛症状消失,不等于疾病痊愈,要确认分泌性中耳炎没有形成或者痊愈,才能停止就医。一些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起病症状不明显,等到家长发现小儿反应迟钝,听力不好时往往病程已经很长,有时是在学校常规体检后才被发现。长期中耳积液,由于积液中含有对内耳损伤的物质,会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而感音神经性聋不易治疗。如果分泌性中耳炎长期不愈,可能发展成粘连性中耳炎,患耳严重传导性聋,严重者甚至发展为中耳胆脂瘤。

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小儿的中耳和咽喉的通气管道----咽鼓管短、平和宽,咽喉部感染容易进入中耳,同时小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咽鼓管开口附近有腺样体,容易存留细菌。一般等到7岁后,咽鼓管发育接近成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也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会明显下降。 成人患分泌性中耳炎,一般自觉症状明显,表现为耳闷和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有些患者能感觉到听力随着头位而改变,吞咽时听到耳部有“咯哒”声,因此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及时诊断不难,主要是应排除鼻腔鼻窦疾病,以及鼻咽部肿瘤,特别是单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上很多鼻咽癌患者早期症状就是耳闷听力下降,表现为分泌性中耳炎,鼻咽部结构用间接鼻咽镜有时不易观察,因此成人患者不要随意拒绝医生建议的鼻内镜检查,作者曾经见到一位12岁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半年多,最后确诊有鼻咽癌。分泌性中耳炎也常见于鼻咽部放疗的患者。

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后,咽鼓管的功能会进一步受影响,中耳的空气吸收入血液后得不到补充,造成中耳负压,中耳负压又会加重分泌性中耳炎,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改善中耳的负压状态。如果疾病能早期诊断,治疗效果都比较好。

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果患者有鼻塞流涕,应使用麻黄素等滴鼻液,改善鼻腔通气。但如果患者没有这些症状,则不要使用麻黄素类药物,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口服抗菌素和解热镇痛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炎症。口服化痰药物,改善鼻腔和中耳分泌物的分解和引流。如果患者有鼻息肉或鼻窦炎,要及早治好。第二、做咽鼓管吹张,简单的做法是吸气后,抿嘴捏鼻鼓气,让空气进入耳朵。有的医院有咽鼓管波氏球或导管吹张。第三、鼓膜穿刺,鼓膜穿刺可以抽出中耳的积液,也可以注入空气,迅速改善中耳的压

力状态,而穿刺点一般会迅速愈合。可以多次穿刺。第四、如果鼓膜穿刺无效,可以放置鼓膜通气管。如果患儿有腺样体肥大,可以一并切除。鼓膜通气管可以放置数月,对于儿童,可以放置到很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年龄,或者7-8岁。对于成人,可咨询医生,根据个人情况作出决定。通气管如果自行脱出而病情未愈,可以再次植入,在带管期间,要注意耳道内不能进水,否则会引起中耳感染。 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以早期口服抗菌素7-10天,并服用治疗上呼吸道炎症和化痰药物,重复捏鼻鼓气,或咽鼓管吹张,多做吞咽动作,观察3个月,90%患者能够痊愈,10%患者可以考虑放置鼓膜通气管,一般情况下,儿童需要住院全身麻醉放置。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吹张或者鼓膜穿刺数次无效后,即可考虑放置鼓膜通气管,一般门诊局麻可以完成。

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防止感冒和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保持鼻腔通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家长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发现。对于成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要警惕鼻咽部病变。

篇三: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ICD-10:H65.3)。 行鼓膜置管术(ICD-9-CM-3:2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美国儿科学会、家庭医生学会和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

1.症状:听力下降,耳内闭塞感,部分有耳痛、耳鸣。

2.检查:

(1)耳部:鼓膜色泽异常,呈淡黄、橙红、琥珀色、灰蓝或乳白色。鼓膜内陷,鼓室积液多时外凸,粘连明显时为不张态,光锥弥散或消失,鼓室内可见液平、气泡。鼓气耳镜检查见鼓膜活动受限。

(2)鼻咽部:可有腺样体肥大或新生物。

3.纯音听阈测试:传导性听力损失,高频气骨导听力亦可下降,少数患者合并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4.纯音听阈测试(6岁以下小儿可采用小儿行为测听):骨气

导阈值升高。

5.声导抗测试:鼓室导抗图为B型或C型,声反射引不出。

6.内镜检查:成人排除鼻咽癌,儿童可了解腺样体对咽鼓管咽口阻塞情况。

7.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影像学检查:颞骨CT,鼻咽部CT或鼻咽侧位x线摄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美国儿科学会、家庭医生学会和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

鼓膜置管术:适用于中耳乳突积液3–6月未愈。

(四)标准住院日≤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65.3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编码,并有下列情况之一:有较高危险发生言语发育障碍(原有感音神经性聋、颅面部发育异常及神经和认识障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和腭裂);已有言语发育延迟;复发性急性中耳炎伴分泌性中耳炎;鼓膜有严重的内陷袋形成伴或不伴粘连;分泌性中耳炎持续3个月以上。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

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纯音听阈测试或小儿行为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声导抗测试。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内镜检查;

(2)颞骨CT、鼻咽侧位X光摄片。 (七)选择用药。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应当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

其余用药参照相关疾病及其术后用药。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3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麻。 2.手术方式:见治疗方案选择。 (九)术后住院治疗≤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生素。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好,无耳流脓液。 2.通气管位置好。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二、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ICD-10:H65.3)

行鼓膜置管术(ICD-9-CM-3:20.01)

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5天


分泌性中耳炎诊断》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20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