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走出去战略,英语

走出去战略,英语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5 06:28 | 移动端:走出去战略,英语

篇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推动经济社会谐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认识和不断增加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我办经过系统学习和整理,对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以及“走出去”战略的重大意义拟成此文,仅供学习参考。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理论的构成

我国“走出去”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是我们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也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我国较早时期的对外开放,侧重点是“引进来”,即引进国外资金、设备、科技和管理等。同时,邓小平同志对“走出去”也有阐述,早在1984年,在论及经济特区时,他就为特区定位,即“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要成为开放的基地”,既要率先引进所需,同时也要对外宣传改革开放的政策,展示、推销改革开放的成果,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实现双向开放与交流。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1993年3月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扩大欧美、日本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其他国际市场。”1993年底,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十四大确定的“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进一步具体化了,提出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概念,指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赋予具备条件的生产和科技企业对外经营权,发展一批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1996年7月26日,江泽民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加紧研究国有企业如何有重点有组织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篇大文章。次年的12月24日,江泽民在接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首次把“走出去”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提出来,并把它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1998年2月26日,江泽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联系当时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谈到做好经济工作,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时强调了六点,其中一点就是实施“走出去”的战略。5月14日,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呼吁:“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00年1月20日,江泽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把抓紧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抓紧解决的七个重大问题之一加以论述。2000年3月7日,江泽民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全体会议时,对“走出去”战略又有新的阐述。他指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2002年“走出去”战略写进了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对“走出去”战略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新形势,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 至此,“走出去”战略在三代领导核心的推动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完整的“走出去”理论体系,并得以在全国范围积极实施。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践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诸多深刻变化。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同时也遇到了新问题新矛盾。“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当时我国经济运行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一是,我国主要产品产量已基本满足市场需要,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国过去那种长期商品短缺的状况已基本改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剩余。1993-1996年的宏观调控,使一度过热的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同时又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1997年,与我国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周边国家相继发生金融危机。这场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个直接负面影响,就是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空间受到较大的压缩。这一系列矛盾造成了当时国民经济运行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那就是如何积极开拓市场,扩大有效需求。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确立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同时也把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二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影响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的现象。地区经济结构雷同,不少行业生产能力明显供过于求,产品严重积压。不少企业经济素质和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经营困难,亏损严重。因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果断地抓紧进行结构调整,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怎么调整经济结构?江泽民同志把眼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他多次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三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区域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改革开放20年来,由于我国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生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199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那么,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呢?他指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同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结合起来。从国内市场看,当前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同时进一步拓展城市市场。从国际市场看,要在继续保持和拓展西欧、北美、日本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市场。”

三、实施“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实施“走出去”,有利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能源资源,在国际能源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

能源资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努力实施全球资源战略,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勘探开发矿产。其实质是以国家支持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开拓地缘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以获取质优价廉的矿产资源,保证本国资源需求。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较少。我国主要能源资源的人均占

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煤炭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耕地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的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天然气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5%,石油的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各种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将进一步增长,我国将面临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能源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我国能源资源的这种国情,迫切需要在能源资源的发展方面有战略考虑。在这方面,除了坚持节约高效、科技先行、多元发展等之外,积极地“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加强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使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能源资源,在国际能源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应当成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实施“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意图。

第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各种跨国公司,使我国获得重要的国际市场份额,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载体,是全球化时代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各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力部队。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的讲话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全球现有五万三千多家跨国公司,它们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百分之四十,贸易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技术贸易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对外直接投资的百分之七十,技术专利的百分之八十。这种发展趋势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各国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集中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上。江泽民同志在阐述“走出去”战略时,反复强调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以利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收外来资金,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技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有一个事实不能忘记,那就是发达国家的对华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很抵。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对华投资一直倾向于采用独资方式,技术保密措施极为严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告诫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有些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相比之下,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更为有效的途径。

十几年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一个较快发展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业“走出去”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出去”弱势的产业,同时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实践证明,引进的是先进管理、先进科技和资金,而“走出去”是利用资源和市场,其发展潜力是无限的。2006年,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提出了国家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吉林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农业“走出去”做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吉林省农业大省的先导优势,全力推进农业“走出去”步伐,中俄农业合作稳步发展,中菲农业合作进展顺利,中苏、中缅、中津、中朝、中赞等国农业合作已经起步。可以预见,吉林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意义必将历久弥深,越发彰显。

篇二:分享:走出去战略视域下的译介策略研究

中国西部地域文化“走出去”战略视角下的译介策略研究

摘 要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国热”、“西部热”已经在许多国家悄然形成,海外受众迫切需要了解当前中国的现实社会,主动认知中国文化的意识在许多地区已蔚然成风。中国“文化走出去”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大好机遇。

中国西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拥有大量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国西部地域文化更以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受到世界瞩目。

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在新时期优化开放格局、提升开放层次和拓宽合作领域的重要指针,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翻译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上的重要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无可替代。但令人遗憾的是,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尽管中西翻译理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纵观中国翻译史,前三次翻译高潮都以外译汉为主导。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翻译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介力度仍相对有限。

而在汉译英译介活动中,以往中国译员往往显得谨小慎微,尤其是在处理文化信息时归化痕迹太重,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导致的。随着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强盛,中国已今非昔比,中国的文化输出必须跟上节拍,以让中国的文化尽快走向世界,让世界全面了解真实的中国。

中国西部虽然是一个地域文化资源富集,但其地域文化译介工作仍相对置后,西部地域文化译介不畅的主要因素包括译介的主体因素、媒体的成见因素、陌生感因素、题材因素以及文化偏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找准推广和传播的方向,培养高水平的本土译者,增强译介环节支持力度,更要寻求科学的译介模式和策略定位,为了合理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译介困难,该研究主张文化符号译介应重视采用植入策略,尽量可能加大直译、音译的比例,以利于再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而对于跨文化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现象,解决的途径包括:

1.趋向译语文化:归化补偿策略;2.趋向于原语文化:异化补偿;3.相辅相成:异化与归化相结合;这些策略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力图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传真的本土文化。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西部地域文化;文化符号;翻译策略

篇三:走出去战略

沈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选择分析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主宰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一股强大力量,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跨国公司的强大和无所不在,使其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主宰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一股强大力量,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跨国公司的强大和无所不在,使其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客观要求。

2、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全球化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3、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分布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进行海外扩张的实力。许多企业已成功地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以2004年为例:联想集团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华为集团在电信巨头云集的欧美市场获得多宗欧美运营商的3G订单;奇瑞汽车在伊朗设厂合作生产轿车;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盛大已正式签订收购韩国Actoz Soft公司29%的控股权的协议。这些成功之举充分说明中国正

努力扭转当前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以期在丰厚的中国市场分得一大杯羹的局面。

据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备案的投资的统计资料显示,至2002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业分布的大体态势是:大部分投资集中于贸易领域,绝大部分投资集中于贸易和资源开发领域。具体来说,海外贸易型机构投资占总投资的近60%,加上资源开发型投资,则占总投资的80%以上,各行业的分布比重依次为:贸易占59%强,资源开发占20%强,生产加工占12%弱,交通运输占2%左右,其他占7%左右。

三、沈阳市的产业类型分析

“走出去”应以“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为依托。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的现代化。发展装备制造业对城市制造业升级,增强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沈阳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其制造业的优势是无容置疑的,制造业总体上可分五大类:一、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普通机械制造业;二、以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金杯汽车公司、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以沈阳矿山机械厂、沈阳重型机械厂为主的专业设备制造业;

四、以输变电集团公司为主的电器机械器材制造业;五、其它环保设备制造业。

除制造业外,还有生物制药企业(东药集团)、高科技信息企业(东软集团)

四、沈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及优势劣势分析

2004年度,沈阳市已有多个境外投资项目获得外经贸部下发的《境外企业批准证书》,其中有些项目是境外加工贸易项目,预计投产后,会带动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如沈阳机床收购德国希斯公司;沈阳重型机械集团通过成功地在俄罗斯合资建厂等。

优势:

1、机床、电机、输变电等传统产业优势:沈阳机床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企业;输变电设备成套装配能力占全国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以上,50万伏以上高压变压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2、技术装备优势: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资产达到23亿,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5万套,其中60%为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这些企业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共从国外引进生产线200多条。

3、存量基础优势: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门类齐全,既有传统的机床和输变电设备基础产业,又有为航空交通配套的发动机制造业,更有环保、水处理等新型制造产业。

4、科研人才优势:沈阳集中了中科院自动化所,以及包括东北大学在内的一些国内著名的大型工程学研究院所。

劣势:

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存在有国有成分高,人员债务包袱过重,体制僵化,内部产权不清、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等弊病。

五、国外学者相关理论研究

垄断优势理论(斯蒂芬〃海默,1960)指出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根本区别,认为直接投资最主要的特点是与控制权紧密联系。他强调拥有或获得金融资本的有利条件并不是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而跨国公司利用由于市场不完全性所产生的企业特定优势对海外业务进行控制,以抵消当地企业的优势而获得足够的回报,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约翰〃邓宁(John Dunning)提出的OLI范式,其对此范式不断地补充调整。此模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把决定跨国公司FDI的因素归为三种优势: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 )、内部化优势(international)和区位优势(Location)。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要进行 对个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企业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优势;二是企业通过内部商场来扩大对这些优势的利用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三是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垄断优势比利用母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这些现存的理论都以发达国家的垄断性为前提,并以此构筑理论体系。强调跨国公司发展前的已有优势,认为已经具有的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内部化的组织管理能力等是推动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力,而且把这种优势绝对化。显然这些理论是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

六、我国相关理论研究

吴中南(2004)用企业战略定位的SWOT框架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行分析。把企业的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

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4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寻找并制定适合企业的经营战略。认为不同特点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战略进入海外市场。

钟昌标(2001)用AHP的方法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产业选择构建了递阶层次模型,结合国际贸易壁垒、产业成长度、行业自身特性以及对外投资的现状,对我国“走出去”产业进行综合筛选,从而选择适合我国“走出去”的首选产业。

七、沈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选择

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工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报告,将沈阳优势产业细分如下:

1、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

2、(数控)机床装备产业

3、大型电力装备产业

4、石化设备产业

5、重矿装备产业

6、环保装备产业

7、燃气动力装备产业

8、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产业

9、数字化装备产业

10、城市轨道设备产业

11、生物制药产业

12、食品饮料产业


走出去战略,英语》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16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