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工作总结范文 > 文化惠民演出总结

文化惠民演出总结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3 06:14 | 移动端:文化惠民演出总结

篇一:2014年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巡演总结

2014年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巡演总结

2014年11月10日——12月25日,由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演出的2014年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巡演先后在青白江区、邛崃、成华区、彭州市、崇州市、锦江区、高新区、新津县、郫县等九个区市县的二十五个乡村街道、文化广场、等地成功开展群众文艺节目巡演工作。公司全体演职人员顶着烈日、迎着寒风,从最热的时段延伸到最冷的季节,全体人员不辞辛劳、不畏艰苦,用丰富多彩地文艺形式为各个区、市、县的父老乡亲们奉献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老百姓的热情拥护。

今年的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巡演活动受到了各区市县人民政府、街道、文化站等组织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惊喜之一是农村群众集体素质的提高。当我们的演出车驶入演出地点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板凳整齐的摆放在演出现场。在演出开始前,观众就已经有序的入座等候演出开始了。这样有组织、有纪律的表现恍如是在等待一场剧院表演的开始。也许他们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给了我们所有演职人员莫大的惊喜和鼓舞。感动之二是观众人数一次比一次多,观众热情一年比一年高。今年的巡演快车来到了许多熟悉的地方,同时也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当再次来到某一个乡镇演出时,当地的百姓仍然能够认出我们的演员和他(她)表演的节目。他们还拉着演员的手说:“今年一定要多演几个节目……”这样朴实的话语、真切的期盼令我们倍受感动。虽然是重复来过的演出地点,可是观众给予我们的掌声和热情却不曾重复。田间、地头、台阶、山坡……四面八方,所有能观看到演出的地方全都站满了人,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

如此庞大的观众阵容甚至有点令我们受宠若惊。我们只有用更激情、更精彩的表演来回报广大父老乡亲们的厚爱。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今年群众文化惠民演出宣传的重点就放在了大力宣传“庆祝十八大胜利召开”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以及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方面。而近年来,随着我们活动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对各类文艺演出也有了更高的品味和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今年我们的文艺演出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同时全面关注民生问题,深入贴近百姓生活这一主题思想彰显出本年度群众文化惠民巡演的最大特色与亮点。

除了诙谐幽默的语言类节目,我们还为基层群众送上了十分精彩的杂技节目《力量》《柔术》《蹬技》以及歌颂祖国、歌颂党、赞扬百姓的歌曲,有《山歌唱出好兆头》、《再见大别山》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每个社区还给我们带来了1至2个群众队伍的节目参加到我们的演出当中来。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总能引起现场观众的共鸣,我们的演员也经常来到台下与观众进行互动对唱。这样和谐、美好的演出景象在今年优秀群众文化巡演的演出中数不胜数。

如果说把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传达的思想意义融入到演出中是今年“2014群众文化惠民巡演”演出的一大亮点,那么台上台下积极互动参与的欢乐场景就是演出的又一亮点。今年的演出几乎所有的节目都能让观众参与其中。歌唱演员与场下群众的互动对唱;声乐演员与台下观众的问候交流;魔术大师与大家的亲切握手……。每一次亲密接触都为观众送上真切慰问和祝福;

针对本次演出,公司在节目安排上做了全面、积极的准备,演出节目均为近两年来新创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一个多小时的文艺演出囊括了热闹祥和的民族舞、激昂高亢的民族歌曲、现代流行的通俗歌曲;诙谐幽默且寓教于乐的原创小品;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变化莫测的魔术表演等等。我们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文艺节目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

今年我们“2014优秀群众文化惠民巡演”的演职人员除了倾尽全力地为广大父老乡亲演出以外,许多乡镇文化站的文艺骨干和当地文艺爱好者都纷纷登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如自编自演的金钱板;富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很多乡镇的故事会也来到舞台上一展风采;来自邛崃平乐镇60岁的大爷为我们送上的原创金钱板《数县》赢得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他们的精彩演出令我们的演职人员大饱眼福,他们的热情参与更为本次活动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演出的实际行动更为推动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演出的举动充分响应了成都市政府开展城乡文化互动的号召,同时也为推进成都市文化大发展、促进文化大繁荣,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带领演职人员积极投身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工作当中,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享受创建的成果,丰富他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他们有幸福感、参与感和快乐感,进一步调整和提升节目质量,让所有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为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贡献出积极的力量。

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12月23日

篇二:关于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几点思考

蔡 海 滨 委 员 的 发 言

关于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几点思考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文化惠民工程,这是一项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的伟大工程。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文化与国家紧密结合组成一个新名词,可以说文化强国是文化惠民的高度升华,文化强国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最终目标,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是实现文化强国最关键的举措。从这两次会议,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党中央已经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国家的高度。那么我县正在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应当如何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实现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呢?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当前基层文化的矛盾和问题。

一、城市文化载体不断完善与农村文化载体建设落后的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科技文化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文化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科技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成果喜人,然而,我们的科技成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只是丰富了城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对农村百姓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那些遥远的小山村,文化载体奇缺,没有图书室、享受不到网络、用不上3G的还大有人在。如今,就连我们**县城,连一座象样的电影院都没有。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载体建设反差很大,基层文化现状堪忧。

二、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差异。

当前,我县开始踏上了建设国际性旅游休闲岛的伟大征程,为了海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县财政加大了旅游设施建设投入,五星级酒店、望海楼、公路交通,都在不断地完善中。相比之下,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显然是凤毛麟角。我县的城镇、农村公共文化规模较小、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仍然非常突出,特别是渔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公共文化设施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匹配。我们可以看到在渔乡,棋牌室还是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甚至在城镇某社区,棋牌室一间接着一间,赌博成风。这也说明了基层百姓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世界的空虚。公共文化设施的不足导致的结果就是基层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的,苍白的。

三、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与基层文化土壤培育的差异。

作为一名在基层服务将近十年的文化工作者,我深切地体会到海岛人民特别是渔农村百姓对文化的渴望。我们的每次送戏下乡,每次在村居组建农村文艺队伍,当地的群众尤如久旱逢甘露,他们的那份热情,他们的那份喜悦,让我们深感惭愧,因为给他们的精神食粮实在太少太少。当然,这几年,**文化面貌的确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文化品牌光芒四射,看,**旅游文化品牌渔家乐已经远近闻名;七夕民俗节日和妈祖文化节也在浙南地区独树一帜,小有名气;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妈祖祭典、海洋动物故事,也已上了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可我想说,假如我们的文化是一座城堡,上述的这些足以代表**文化的经典之作都是上层建筑,它的品牌效应升华了,价值上涨了,却没有实实在在地惠及到百姓,海洋文化品牌响铛铛,而基层文化土壤却是如此地贫瘠,同样是文化的悲哀。

以上所述是基层百姓最真实的文化景象,不是仅凭一份年终工作总结或者几个数据就能掩盖的事实,国家提出的文化惠民离我们还有差距。为此,就如何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紧抓文化基础载体建设,这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前提。

海岛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其实并不高,紧抓文化基础性载体建设,满足渔农村群众的日常文化需求很关键。建议做好以下三点:

1、县电影院已经改制,县政府可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建立1个以上现代化

中小型影院,以满足海岛群众的电影消费需求。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尽快把数字电视工程接入渔村特别是偏僻的村落,甚至是还未能享受到岛陆相连的大门和鹿西岛,通过电视、网络让他们和外界相连,感受时代的变化,增加幸福指数。

3、我县首个功能完备的图书馆即将入驻市民活动中心。但是,县图书馆的幅射面毕竟是有限的,街道乡镇图书室的建设不容忽视,建议把县级图书馆与城乡图书室进行全面联网,形成全县图书信息共享,满足城镇以外的渔农村群众的图书阅览需求。

其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保障。

解决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必须改变现状。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深入基层、联系实际,与渔农民零距离接触,听一听来自基层百姓的呼声,他们实际的文化需求是什么!满足他们的需求才是文化惠民工作的根本目的。

2、政府与应与基层联合主导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文化设施不是为某个人服务的,也不是为某个集体服务的,它是服务于全民。因此,政府部门在规划布局前,应集思广益,以达成更为合理实用的规划蓝图。我们与**和**的县市区相比较,我县的某些文化场所,设计不符合实用原则,外形不着调,毫无文化艺术气息。

3、在我县,一些较有档次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如:美术展览馆、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主题公园等还处于一片空白。这也说明县政府还未把文化摆在和经济、旅游同样的位置。我建议,县政府应以小县办大事的长远目光,加快海岛文化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步伐,建成我县城镇居民15分钟、农村群众10公里文化生活圈,让海岛人民拥有交通便捷、内容丰富的文化生活。

第三,依托广场构建多元文化,这是文化惠民的重要手段。

基层文化土壤的培育还要依靠广场文化来实现。依托广场,以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来满足广大市民的审美需求、参与需求、选择需求,这是培育基层文化土壤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从下面两方面着手构建广场文化:

1、认识方面。当前,我县文化广场建设缓慢,场地欠缺,政府应高度重视,充分了解文化广场的重要性。文化广场是展示地方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是群体性文化活动的第一阵地。广场文化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特点鲜明,集中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广场文化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它改变了命令式、灌输式的宣传教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思想,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广场不在大,关键在文化。为此,县政府应采取补缺、做精的思路,针对城镇、渔农村广场缺失的现状,进行整体规划,分期兴建精致的中小广场,力争达到村村都有小广场、乡镇都有中广场的目标。广场建设既是民心工程,又是城市形象工程,体现了城市的气质、政府的审美品味,它像城市的眼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灵魂。在设计上要纳入海洋文化元素,把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形成特色,彰显出海洋城市的文化个性。

2、活动方面。以文化广场为中心阵地,开展文化娱乐、集体健身和团队培训活动,广场活动的群众参与面之广、参与量之大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近年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2003年开始举办的百岛之夜激情演绎广场,每年一期,每个夏季举办10场,每周一场,直到今年还在持续,受益群众可达近万人次。该活动启动较早,领先全市,已成为百岛**一道亮丽的风景,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这样的活动对**人民而言,有实在性和很强的可参与性,它与民俗风情节渔家乐等活动相比,服务对象完全不同。目前,我县像演绎广场这样的群体性活动很少。我建议,县政府可以推出以欢乐**洋为主题的农村广场文化节,组织开展欢乐渔民才艺擂台欢乐周末欢乐电影周欢乐渔村等板块活动,形成能为渔村百姓服

务、老少皆宜的群文品牌,力争做到每季都有大型活动、每月都有中型活动、每周都有小型活动。这对推进惠民文化工程,繁荣我县群众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敬的领导,各位委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已成为渔农民的普遍诉求;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面繁荣渔农村文化,是满足渔农民的精神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央提出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国际性旅游休闲岛的奋斗目标,需要我们驾好文化与经济这两辆马车,实现海岛渔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协调发展。

篇三: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

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

端州区文化局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打造品牌,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图书公益服务、艺术展览、少儿文艺、少儿合唱、艺术培训、广场文化、电影巡播、粤曲“私伙局”等群众文化发展均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我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称号。

一、成绩现状

1、努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近年,我区共投入1800多万元到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中,推进了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区文化馆经改造,建成总面积460平方米、展线210米的双层展览厅,以及230平方米的室内演出排练场馆;城北、城西、城东、睦岗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端州图书馆不断进行改造和修缮,大大增加了馆藏书库容量和阅览坐席;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端州分馆经搬迁装修和增加设备,成为全省最大的流动图书馆分馆;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投入近400万元建起21间农家书屋;相继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端州支中心、端砚数据库等项目,城区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夯实,文化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端州图书馆在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广东省文化厅列为“免检馆”,顺利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并连续四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城西文化站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城北办事处年获得“全国读书活动先进街道”,城东办事处获得“全国第六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街道”,城北康乐北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城西府前东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树起了一批群众文化品牌。“端州区文学艺术创作年”活动催生了本土群众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有力地舞动了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的龙头;“五四”征文活动和“迎春书画摄影展”坚持举办了32年,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与区纪委共同举办的“颂荷说莲”文艺演出和“清风·莲韵”文艺晚会成为打造廉政文化的又一品牌;广佛肇粤语童谣大赛开启三地联创群众文化阵地的先河;端州敬舞团、海韵童声合唱团、天天舞蹈室、城北腰鼓队、城西夕阳红艺术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以及近15支曲艺队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少儿文艺事业领跑全市。区文化局组织端州图书馆、区文化馆、城区电影公司每年都超额完成三送任务。举办高雅、大众、贴近生活的各类展览,迎合各层次群众。

3、主要做法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之后,我区及时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制订建设文化强区总体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成立区、镇(办事处)、村(居委会)三级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先后制定《端州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端州区五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端州区文化站站长年度工作奖励制度》、《端州区业余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和《端州区农家书屋奖励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经费年年有增加,财政安排的文化事业经费不少于区财政总支出的1.01%。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基层文化专项资金,尽最大努力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全民素质。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空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惠民工作的开展。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植。我区尚有2个文化站站舍空缺。解决独立站舍难处在于选址、资金投入上,由于省、市政府关于文化站建设的文件较少,下拨扶持资金也少,纳入泛珠三角后,更是不能享受山区优惠政策,扶持资金骤减。当地政府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解决楼舍问题,而文化站属于公益行业,没有经济效益,使得当地政府望而却步,欲为而不为。

2、文化站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组织群众文化工作缚手缚脚。除了城西文化站有3名专职人员外,其他各站人员以文化站编制入职的都是兼职文化工作或从未涉足文化站。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占用的问题已存在很久,多数文化站站长身兼多职,同时对口民政、环卫、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文化只占他们工作的1/6。

3、文化人才结构和能力与端州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区文化公益性单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人员新进速度跟不上退休速度。街道社区6位文化站长的平均年龄为40,只有1人是专职文化工作的。二是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以文化馆为例,原来的美术、摄影、舞蹈三个品牌,随着“带头人”的退休,由于新进人员无法达到专业和管理要求,优势逐渐弱化。十几年来,摄影和戏曲类人员一直空缺。另外,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没有高级职称人才,同时,与当今公共文化群众需求和审美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与建设端州文化特色区的高要求与任务不匹配。

三、措施

1、以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为目标,建设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抓好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整合现有宝月台文化馆、图书馆、老干之家、宝月公园、宝月荷塘等公共资源,建成一个具有综合文化功能,代表端州文化形象、辐射面广、贴近群众的全新“端州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完善文化站和文化室建设,力争各文化站拥有独立站舍。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每个社区,每个行政村有农家书屋,每个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

2、以繁荣群众文化为抓手,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为动力,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培育群众文化知名品牌。

打造社区文化品牌。鼓励扶持各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将社区文化专干、社区文化辅导顾问和辅导员工作制度完善起来,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在不断将先进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培养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带动其他社区规范化将活动开展起来。打造文艺团队品牌。大力扶持和引导群众文化团体不断做大和提升档次,争取政府支持,对大力支持送戏进社区的艺术团队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培训帮助,让各业余团体能够有更大的提升。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将“端砚文化节”、“纪念伍丁先师宝诞节”等节庆活动推向深入,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潜力,组织开展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将“迎春书画摄影展”、宋城墙灯谜竞猜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的文化活动推向深入。打造文艺培训品牌。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市区一体化,多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好区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干部大学、社区文化中心等阵地,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的文化培训,提升全民素质。充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培训工作,大力扶持各种民营培训机构发展。重点开展少儿舞蹈、少儿语言类的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比赛、交流活动,创出特色。

3、积极推进文化站人事制度改革,把人员编制划归区文化馆统一管理,区财政统一供养,不与镇、街行政机关相互混岗,全面推行文化站站长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着力实现文化站人员编制专职专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高明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统筹兼顾,把资源资金向基层倾斜,全区基层文化惠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文化惠民保障机制扎实有力。一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筹资机制。区、镇(街)财政对文体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实现文体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区印发了《关于实施高明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工程的意见》(明府办〔2009〕147号),以及连续几年执行高明区“五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区、镇(街)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惠民工程的扶持力度,发挥了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三是把握机遇,大力实施《高明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规划》,有力保障了高明区革命老区各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四是建立完善全区各级公共文体阵地管理机制,制订完善服务规范,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五是继续实施基层文体建设年度考评机制,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确保文化惠民工作落实到位。

(二)文化惠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推进新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等一批区级重点公共文体设施的规划工作。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达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影剧院达国家三星级影院标准,6家博物展馆设施也不断完善,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各镇(街)文化站向综合化转变,杨和镇新建文化广场、明城镇优化布局镇文化中心等。村(居)一级文化设施不断扩容,实现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72个行政村、社区的全覆盖。部署开展93条人口500人以上自然村的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2010年建成了10家示范点。全区51条行政村全部达到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实施要求。

(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高明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效,老区镇文化站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农家书屋”全覆盖老区行政村,老区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全面铺开,老区健身广场建设进展顺利,启动了青少年文化宫和谭平山纪念园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区529条自然村全部通有线电视,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园园通” 有线电视工程,受惠企业800家、员工约8万人。推动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和联合图书馆协同发展,实现市、区图书馆业务“一卡通”,区、镇(街)和村(社区)公共图书定期轮换。每年购买公益数字电影1000多场送到基层。年平均组织“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活动100多场,观众近20万人次。启动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广泛开展“文艺三下乡”、“高明讲坛”、“高明艺术讲坛”等活动,文化惠民工作载体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科技化特点。

(四)文化惠民活动逐步形成品牌。积极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合作,实施大型文体活动项目招商,增强了发展活力。读书节、新年音乐会、元宵烟花文艺晚会、“魅力大舞台”、区运会、龙舟大赛、“体育村居行”、百村篮球赛、“体育嘉年华”、2010畅赏高明绿色欢乐节等,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成为高明区具有影响力的文体品牌项目。如2010畅赏高明绿色欢乐节,组织开展了区首届绿色博览会、区第四届万人濑粉节、镇(街)特色文化旅游推介、区首届登山节等10多项特色活动,让全区群众共享文化旅游盛宴,进一步打响了高明“宜游宜商宜居”的绿色生态旅游文化品牌。此外,通过创设表演平台的办法,大力扶持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与条件成熟的单位、企业、学校、村(社区)共建

文艺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慰问演出、艺术辅导、信息咨询、文化服务等活动,让基层文化真正扎根基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和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高明区文化惠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文化惠民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于形势要求。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离佛山市提出的基本创建成为省特级文化站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村(社区)文化设施缺乏,个别文化阵地处于无人员看管、无维护资金、难以对外开放的境况。

二是文化惠民管理机制不健全。区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运作模式制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指导力度不足。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人手不足、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村、社区缺乏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文化辅导员制度有待完善。

三是文化惠民产品和服务不足。全区艺术精品创作和演出的数量比较少,文化产品质量比较低。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不到位,开放


文化惠民演出总结》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01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