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57 | 移动端: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篇一: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原则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与途径

3、熟知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相关辅导技术

技能目标

1、对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诊断

2、利用心理辅导技术与方法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原则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是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逐步发展其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应对其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这远比让其发展到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的效果更好。要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确保心理健康辅导的切实可行。具体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游戏性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它能使学前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的到充分发挥,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良好载体。

2、趣味性

由于学前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长,所以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为其提供舒适、明亮的辅导场所和丰富、新颖的辅导玩具,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兴趣,促进其身体各器官的活动机能,以达到延缓疲劳出现的效果。另外,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具有新颖性,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和生动有趣的谈话中获得身心成长,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3、安全型

学前儿童的器官稚嫩,发育尚未成熟,心理上好奇、好动、好模仿,以及其生活经验不足,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过高的估计,常做出力所不能及的判断和行为动作。(刘建恒,2008)因此,在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地保障障学前儿童的人身安全,避免其受到伤害。

二、发展性原则

1、适应学前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2、注重个体差异性

三、渗透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应渗透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应对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和情绪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让他们学会把心理健康辅导的有益启示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增强对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同时,学前儿童常接触的三大社会环境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它们也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应该积极利用的资源。

四、个性与社会化相适应的原则

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适应的原则,既要重视学前儿童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措施培养其独特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又要注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使其心理特征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认知辅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品质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行为结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内在认知和外显行为应该是相互统一的,这样才有助于其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健全的人格。要培养这种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表里一致的素质,不仅要从内在认知观念入手进行辅导而且要从外在行为方式入手进行行为训练,只有把两种心理健康辅导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否则容易出现单纯强调认知观念改变的辅导而忽视学前儿童行为方式的训练,或强调学前儿童具体行为方式的训练而忽视其认知辅导的偏差。这会造成学前儿童的知与行脱节,不能形成知行统一的心理模式,以致其难以培养完善的心理品质。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途径

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治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大, 它不仅是儿童身体茁壮成长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微观系统中的家庭和托幼机构可以说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最为直接、关键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庭环境和托幼机构环境的创设和优化利用,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温馨家庭环境的创设

(二)良好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二、以游戏为载体

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不同形式的游戏辅导可针对学前儿童的不同心理问题发挥着作用。如帮助那些遭遇家庭困难,或是与重要他人产生矛盾,或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其必须离开自己原生家庭所出现心理创伤的学前儿童,可采用房子游戏进行辅导;帮助有情绪困扰的学前儿童,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辅导者了解学前儿童如何建构其世界,及其世界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学前儿童的应对方式。心理辅助者可采用的游戏形式还有很多,如使用自然材质沙子和水的游戏,借助于绘画、戏剧、说故事等创意性表达方式的游戏,积木游戏、棋类游戏等,这些游戏形式均可为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服务。

沙盘游戏疗法简介

沙盘游戏疗法(Sand Play Therapy)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采用意象的创造性治疗形式,“集中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荣格)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治疗关系)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沙盘游戏之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模式。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

三、家园同步辅导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要对学前儿童的问题进行辅导,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协同合作,共同辅导。

第一,幼儿园要将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这一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改进其教育方式。

第二,家长和教师保持紧密沟通,成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伙伴。

第三,家长和教师之间取得共识,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心理条件,避免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表现出不一致。

第三节 学期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辅导

一、认知偏差问题辅导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信息而对他人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向前运算阶段((2一6, 7岁)前进的。因此,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是学前儿童形成认知偏差的一部分原因。另外,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不当归因方式等因素也是学前儿童形成认知偏差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的认知偏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应。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和近因效应等社会心理规律是使学前儿童产生社会认知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

篇二: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一项十分漫长而艰巨的智能工程,特别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教育好残障儿童(指盲、聋、自闭症、肢残和智残学生,由于生理上有缺陷,造成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方面特别困难,而需要给予特别帮助和照顾的学生),不知要比常人多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水,下面笔者拟就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育人谈点粗浅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 1.以爱心抚之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是教师的特定工作对象,教师的一切工作内涵都应浓缩于―个爱字。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残障儿童是一个生理上有残疾,心理上有创伤、求医无望的不幸学子,由于社会上的种种偏见,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认识不够,关心和尊重不够,有些学生在家庭里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他们迫切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在社会上和家庭里得不到的东西――关爱、信任、尊重、鼓励、和蔼、温馨,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关心和爱护。为此,一个称职的特校教师必须懂得爱的艺术,把爱体现在关怀、理解、支持这六个字上,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那已经冷却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在工作中,我常常蹲下身子与残障学生平视交流,与其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还用自己的钱带感冒生病的学生到医院治疗,回来后坚持守护在床边端水喂药和护理;学生的衣扣掉了帮其补上;学生的牙膏、香皂等日用品用完了及时帮其买回来。让残疾学生在爱的暖流中增强信心,重塑自我。实践证明,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转变残疾学生永不衰竭的原动力。 2.以耐心导之 残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易暴躁、焦虑、胆怯、恐惧、自卑和自暴自弃,且比较任性、多疑、固执、孤僻等等。尤其是重度问题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和家长无需视为洪水猛兽,动辄训斥,怒不可遏目,更不能歧视、厌弃和排斥他们,放弃对他们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毫不动摇、不厌其烦地、坚定不移地去教育、帮助、关心他们。只有做到耐心、文明、态度和蔼,才会获得教育的成功。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有不良行为或是搞破坏性活动,注意加强学生的身心康复训练,经常反复提醒,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地关心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前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残疾儿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仁慈、宽容和博爱之心,给他们以诚挚的鼓舞和希望,多鼓励、赏识他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还是爱抚的微笑都会给残障儿童带来快乐和鼓舞。[!--empirenews.page--] 3.以诚心待之 残障儿童一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依赖性强,特别是聋哑学生,从小缺乏有声语言,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唯一能用来认识世界的就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所有的信息全来自于直观感觉,其模仿性强,很容易受表面行为的影响。而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为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中,身教比言传显得更为重要。要时刻记住: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对人对物一定要抱着诚心诚意的态度,凭着一颗赤诚之心,以高尚人格和魅力感化人,用平等的心态感染学生,用真诚的关怀感动学生,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以此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激发起他们成才奋进的激情,朝着崇高的目标前进。 4.以信心育人 残障儿童的残疾、缺陷是生理性、器质性的,很难改变,致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畏

缩心理,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或暂时失败时便放弃学习;对自己缺乏信心,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掌握一技之长,长大后能养活自己,这是所有残疾学生家长对孩子的一致愿望,也是让孩子求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身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教育的力量,坚信人人是可塑之材,他们并非是朽木不可雕;要做到心中有热,眼中有光,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优势、优点、亮点、闪光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点燃起进步的火焰,树立起人生的目标。我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及学知识与学技能相结合的办学原则,积极探索教育、康复、就业训练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根据耳聋学生眼尖、手巧、视觉、触觉功能发展较好的特点成立语训、美术、缝纫、手工、律动等兴趣小组,注重特长教育;在精心训练过程中,老师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运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去尝试,哪怕是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也竖起大拇指表扬,使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得到满足,激发他们对兴趣与需要的追求。办校4年多来,学生从不会洗菜到学会了做一手好菜,从不会握笔写字到学会了画一幅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写出笔法优美的书法;从不会踩缝纫机踏板到学会了缝制出一条条精美的红领巾;从不懂音乐到学会在老师的指挥下跳一曲优美的舞蹈这些在正常人看来是简单的技能,而对残障儿童来讲却是能够让他们将来求职求生的财富。可见,鼓励和启发他们是何等的重要! 对待残障儿童,其教育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做教师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尽可能多地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长大后生活能自理,事业能自立,还得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大家伸出关爱的手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想,残疾学生也能同健全人一样幸福生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empirenews.page--]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篇三:加强人文关怀疏导心理健康——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加强人文关怀疏导心理健康——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健康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绝不像身体健康那样受人们重视,行者绝非心理工作者,而是提倡一种关注未来的崭新观念,写此文以求抛砖引玉。

1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大多数孩子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大人们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周全考虑,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有些孩子会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老师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孩子需要得到老师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老师重视。

在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名叫 “彦烙”,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不管上什么课,他都能很快的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记得在一节识字教学活动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来争取参加游戏,而他则在一边拼命的跺脚并动手打旁边的小朋友以引起我的注意,当我看到这一切并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得意洋洋的还向旁边的小朋友挥动拳头以示庆贺!从这件事我知道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还应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以培养幼儿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

2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93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