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一氧化碳是化合物吗

一氧化碳是化合物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54 | 移动端:一氧化碳是化合物吗

篇一:碳和一氧化碳

《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五十一中学

朱丽波

《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五十一中学朱丽波

一、设计意图:

教材中碳单质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下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一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是初中化学中继二氧化碳之后的一种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一氧化碳的性质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种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还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上分析,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都可以作为提高探究性学习水平的最佳选择,其内容、难度均适合,是学生学习的成长点。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感觉难度都不算太大,但知识很零散不好记忆,其实二者在化学性质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我将碳单质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在一课讲授,这样既能让学生寻到规律更容易掌握,也真正体会和运用了对比学习这种方法。

教学中的改进:

1.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都采用微型实验。

2.碳的还原性的验证,不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来准备药品的。氧化铜是课前用碱式碳酸铜制取得到(效果要好很多),用水和匀了,黏度调合适,涂抹在5毫升试管底部,转匀;木炭粉研细加入,将氧化铜全部盖上(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放置一天晾至半干后进行实验,可形成铜镜,现象很明显。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验证,采用下图所示装置来完成:

二、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比学习和以及对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碳和一氧化碳的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一氧化碳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剧毒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碳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木炭还原性实验验证,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的化学思想。 三、重、难点设置及突破方法:

由于碳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经了解,理论上容易理解,现象也随处可见,所以在知识的处理上也不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化学性质的学习知道二者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突破方法: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和以及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氧化碳的毒性则通过动画及情景故事或事故等生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环保意识。

[难点]

对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验证。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以及动画和课件的演示,使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反应物和生成物质的关系,加深对还原性的理解,从而知道还原性是一种得到化合物中氧的性质。

碳的还原性的验证,本来是一个难度很高的实验,经过老师多次试验改进后由学生动手探究,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实验时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观察CuO 是否变色,澄清石灰水是否浑浊,描述现象,推测产物,得出结论。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验证,由教师来演示完成,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运用微型实验装置。一氧化碳的发生和CuO的还原都在一个W形管中完成。尾气排水法收集,集中处理。实验时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发生什么变化?(2)试管中的粉末发生什么变化?分析生成什么物质,来确定一氧化碳是否得到氧,氧化铜是否被还原。

1.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本节课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完整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本人都十分重视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老师的提示和讲解下,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第一对教材的内容大胆整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第二,通过设置的思考题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整合。一是引导学生复习C和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和CO的化学性质。第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4.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一氧化碳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氧化碳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一氧化碳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也是通过一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强化使用煤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仪器:

铁架台(3个)、W形管、支管试管(2只)、酒精灯(2个)、烧杯、胶管、胶头滴管、单孔胶塞(2个)。

药品:甲酸、浓硫酸、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分组实验仪器:

5mL小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铜网、胶头滴管。 药品:氧化铜、木炭、澄清石灰水。 [学生准备]

查阅一氧化碳的中毒原理、认真观察煤气燃烧的现象。

篇二:CO一氧化碳物性特性参数

篇三:一氧化碳,分子式CO,是无色、无味气体,剧毒.比空气略轻.在水中的溶解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一氧化碳是化合物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85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