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呻唤

呻唤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53 | 移动端:呻唤

篇一:小狗胞弟

《小狗包弟》自修评价单

班级: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通过细小事物来展现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2、体会本文朴素自然又包含真情的语言。 3、积累基础知识 背景链接 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1)课内部分

舔( )舐( ) 作揖( ) 缉( )毒 修葺( ) 编辑( ) 吠( )叫 揪( )回来 解剖( )堕( )落 租赁( ) 叱( )骂 绿草如茵( ) 篱( )笆款( )待 琐( )事包袱( ) 忏( )悔呻( )唤纤( )巧 (2)辨形组词

戈bì()()sī破 duò()落 珠连bì()合 ()sī打 zhuì()落 倒tā()威shè() 邋tā()niè()嚅 糟tà()拍shè() 二.赏析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请根据提示,概括层义。

引子 (1自然段) —— 开端 (2自然段) —— 发展 (3—6自然段) —— 结局 (7-9自然段) ——小狗包弟惨遭厄运 尾声(10-13自然段)——

2.本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答: (二)课文鉴赏

1.形象鉴赏

(1)小狗形象:找出描写包弟的句子,在作者笔下,小狗包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提醒: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情节:侧面描写情节:

概括包弟形象:

(2)作者形象:

①如此可爱的小狗,“我”为什么要舍弃它? 答:

②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③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答:

④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答:

⑤他为什么会沉重?

答:

⑥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答:

⑦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倒数第三段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答:

2.结构选材鉴赏:

(1)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答:

(2)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答:

3.小结:

作家一共写了两个故事,对照这两个故事,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C.不肖 大概考查D.不孝 大概 考察 5.下列加粗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

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答:

4. 艺术手法赏析:

你最欣赏本文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三.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款(kuǎn)待揪(qiǔ)回来欠债(zhài) B.呻(shēn)唤作揖(yī) 浩劫(jié) C.拍摄(shè) 吠(fèi)叫解剖(pōu) D.萧珊(shān)叱(chì)骂熬煎(jiān) 2.下列划横线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是( ) A.说谎成风 惊慌失措 皇天后土 荒废学业 B.绿草如茵 封妻荫子 阴差阳错 寅吃卯粮 C.作揖哲学 开门揖盗 依样葫芦 咿呀学语 D.大声叱骂 魑魅魍魉 池鱼之殃 痴心妄想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______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②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______,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③书的封面设计______于书籍出版发行的整体规划,同时必须结合书的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进行构思。

A.曲解 做客 从属B。误解 做客 从属 C.曲解 作客 归属D。误解 作客 归属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当代青少年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品行的修养,若只有才学而无美德,也会成为______子孙。

②未来几年,铁路交通将会更加发达,2008年“京津城际快车”运行后,北京到天津的行驶时间______只需半小时。

③在提拔干部时,党的各级组织一定要深入到干部所在单位,认真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以便好好地 ______干部。

A.不肖 大约考察B.不孝 大约 考查

A.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B.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C.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D.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6、下列各项句子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1968年,巴金被监禁,1972年八月,由于萧珊病逝,使巴金陷入巨大悲痛,1973年回上海,在4平方米的的小屋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

B、巴金的伟大就在于真诚。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以敬重的目光凝视他,把它称为世纪良知的原因。

C、一生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巴金,曾经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新鲜的特质与基调。

D、回顾巴金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是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文坛而言,他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据《中国日报》报道,我国居民储蓄的43%用于子女的教育,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买住房的储蓄比例。

B.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C.杨丽萍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流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形象,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D.网络的虚拟所以有无尽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藏你的身份,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8.选出括号中对加粗字作用或修辞手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 )

A.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引用)

B.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象征)

C.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引用)

D.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比喻)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小狗包弟》自修案答案

一.预习部分(略) 二.解读文本参考答案 (一).整体感知

(1)引子 (1自然段) ——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开端 (2自然段) ——小狗包弟的来历

发展 (3—6自然段) ——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结局 (7-9自然段) ——小狗包弟惨遭厄运

尾声(10-13自然段)——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2)答:伤感——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 (二)文本赏析 1.形象赏析 (1)小狗形象: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拍摄包弟的镜头”“由起女士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4自然段爱人外出食饭讨骨头喂包弟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明确: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2)作者形象

①成为“包袱”,我自身难保

②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③轻松 沉重 自责

④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⑤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⑥“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⑦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2. (1)章法结构上,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思想内容上,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

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写作效果上,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3. 答:相同点 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4.艺术手法

①角度独特——用自责忏悔解剖自己,去揭露鞭挞文革。

②写法新颖——用写小狗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用狗性反衬人性,以小事件反衬大社会。 ③结构自然——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④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饰。 ⑤感情真挚——以人格动人,以真情动人。 三.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A(“揪”应为jiū) 2.C 3.B

4.A.*“不肖”,品行不好;“不孝”,对父母不敬。“大约”,一般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估计;“大概”,一般表示对情况的估计。“考察”,指实地观察、调查,反复检验、考验和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和衡量工作或学习成绩等。]

5.B(按照语境这里应该是“做客”。“做客”指临时短期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指长期流浪寄居在别处,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他乡”) 6.C(A成分残缺,删去“使”B。句式杂糅D。主客倒置)

7.A.[B项中应在“学杂费”后加“政策”,成分残缺;将“高度”与“充分”位置对调,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C项中“娴熟”与“舞姿”搭配不当;“成为……”的主语应是“金孔雀形象”,全句结构混乱。D项中“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结构混乱,“就在于……”和“主要原因是……”句式杂糅;“生活在……”前应加“使你”,因成分残缺而造成结构混乱。] 8.B(“半靠边”这里是比喻)

篇二:张紫葛

张紫葛

张紫葛(1919—2006.10.1)湖北松滋人。三十年代末张紫葛曾短期任宋美龄机要秘书。四十年代中期,张紫葛出任新疆学院教授、新疆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少将高级政治教官、新疆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新疆警备司令部高级参议、新疆省府编译委员会主任等职。建国以后张紫葛出任重庆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教授等职。在反右倾运动中,张紫葛被划为右派,次年以"反革命骨干分子"被逮捕判刑,服苦役十五年。入狱前,右眼左耳已被打瞎打聋。出狱时左眼也几近失明。七十年代末,张先生得以平反,回到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民族学院重执教鞭。2006年6月,张紫葛老人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住院。2006年10月1日早晨8时31分,张紫葛老人在四川川大华西医院ICU病房因病逝世,享年87岁。张紫葛先后出版了《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心香泪酒祭》、《在历史的夹缝中——忆张治中先生》、 《X个人与三个畜生》、《血域黄沙(中国革命战史纪实文学系列?大西部战火风云卷)》 等上百万字的著作。这些作品在文坛及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议,直到今天,争论声依然没有平息。

一位垂危的老人,一段传奇的人生;一曲历史的悲歌,一场不息的纷争。

以《心香泪酒祭吴宓》《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等回忆录蜚声文坛的张紫葛老人已步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其亲友同事积极为其筹措巨额医疗费的同时,关于其作其人的争议依然如影随形。就连其弟子发布在网上的“求助帖”也招来“嘘声”。

坎坷人生路,至今犹不平。其中曲折何在?

张紫葛的作品之所以会在业界引来如此大的震动和风波,在于其作品皆为带传记意味的“回忆录”,且涉及的主人公皆是在20世纪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吴宓的人生遭遇及悲惨结局,在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中极具代表性。1978年吴宓去世后,人们对其生活和命运、学术和人格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张紫葛1997年出版的《心香泪酒祭吴宓》及时满足了这一需求,张紫葛在扉页上声称“以泪酒之悲,心香之诚,纪其实而存其真”,以与吴宓相交38载的密友身份记录了吴宓从1949年前后至去世的“人生第三个二十八年”的主要经历。该书甫一问世即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居高不下,被人称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姊妹篇。书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很快引起知识界的强烈关注。喝彩声和质疑声同样炽烈,关于该书的争议成为1997年文坛一大风景。

这一场笔墨官司在当时并未有定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该书的争议渐渐冷却。但2003年,随着《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的简体横排版的出版,业界开始了对张紫葛的新一轮文艺批判。1997年的沉渣重又泛起,夹杂在新的批判之中,形成前所未有的复合之力。一些持中立意见的学者从一开始即关注这场争议。有学者认为,关于张紫葛作品的争议并不限于史实真伪的辨证,一些批判性的议论已远远“越线”,如有批评者甚至将张紫葛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冒充红军”的骗子李万铭、《希特勒日记》的伪造者等相提并论,而且使用了多年来十分罕见的抛“档案”等非常手法,使争议除了辨真伪、明是非外,更涉及了批评的原则、言论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重大问题。一些法学界人士也加入了这场争论。忘年之恋 爱上大32岁的老师

张紫葛一生坎坷,爱情婚姻也颇多曲折。他先后经历了三段婚姻,第一、二任妻子分别为他留下了1个儿子和3个女儿。第二任妻子在那动乱年代迫于压力与他离婚。而第三任妻子温晓莉则与他演绎了一段感人的“师生恋”。

温晓莉本系高干子弟,其父担当过省部级高官。1978年秋,27岁的温晓莉正在重庆西南政法学院政法系攻读,而张紫葛则劫后余生,正好回该院重执教鞭。早在张来任教之前,温已从其他老师口中听说了一些有关张的传闻,她对这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老师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时的张紫葛已59岁高龄,右眼已瞎,左眼残存一线视力,三尺之外不辩来客面貌,身上还穿着那套从劳改队里带回来的经过改制的劳改服,衣冠不整。他为学生们讲的第一课是庄子的《逍遥游》。张的口才极佳,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整堂课上得妙趣横生。他那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一下子打动了极有个性的温晓莉。她竟悄悄爱上了这位大她32岁的老师。她认为,这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历经百劫而不悔,正因为他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才能顽强地活到今天。她决定,要用自己纯真无私的爱陪同这个一生坎坷的男人渡完余生。

在那个年代,温晓莉的选择无异乃石破天惊之举。当时有人专程赶到北京,向温的父亲反映此事。温父只比张紫葛大10岁,但他生性豁达,不仅不生气劝阻,反而劝导不辞千里而来的说客不要干涉女儿的自主选择。后来温返京探望父亲,老人十分和蔼地说:“你既选择了他,我想总有你自己的道理。”温晓莉刹那泪流满面。

两人结合后,温晓莉被分到成都的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张紫葛也为她来到了成都。1988年,温为已69岁高龄的丈夫喜诞一女。今年高考,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

妻子倾力 助夫写作百万字

温晓莉不仅是张紫葛的生活伴侣,更是他的红颜知己。在她的再三鼓励下,本不愿再次陷入痛苦过往的张紫葛最终拿起了笔,开始写作回忆录。1991年,因意外跌伤,他的左眼也盲了,两只耳朵也仅有一只在助听器的帮助下有些许听力。创作之时,张紫葛在格子板上摸索着格子,一格一格地写,其字迹犹如“天书”,全靠温晓莉念给他听,耐心校对再整理成文。以张紫葛的盲聋老残之身,能创作出上百万字的作品,温晓莉功不可没。在每本著作的前言或是后记中,张紫葛都会表达对妻子“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诚挚谢意。

9月7日下午,记者陪同张夫人温晓莉女士来到了ICU病房,探视仍处于病危状态的张紫葛先生。

病床上的张先生苍老、憔悴,本已眼盲耳聋的他,因气管切开、插着呼吸机,根本无法与人交流。他似乎感觉到了妻子的到来,在床上不停地扭动。这是一个极为顽强的生命,即便危急如此,在清醒时,仍常索要纸笔,摸索着记录下自己病中的所感所思。

对于求助帖在网上又遭“嘘声”一事,温晓莉表示,这些年来经历了多番论战,他们早已见惯不惊,何况现在她的全部精力都要用来救治丈夫,暂不会理会那些攻击:“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任谁也无法改变和抹杀!”本报记者 李亚玲

张紫葛

1919年生,湖北松滋县人,现居成都。

已87岁高龄的张紫葛一生颇为传奇,其个人简历记载: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39年初到重庆,入《大公报》工作,曾任宋美龄机要秘书。其后任教于重庆国立教育学院、新疆大学、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院校,兼任《大公报》记者及专栏作家,一度主持当时新疆联合省政府主办的《新疆日报》。1950年后先后任重庆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教授。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次年以“反革命骨干分子”被判刑15年。70年代末得以平反昭雪,回到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重执教鞭。

张紫葛晚年定居成都。其右眼左耳在入狱前已被打瞎打聋,出狱时左眼也几近失明,却又于1991年不慎跌入窨井,左眼仅存的光感消失,腿亦跌断。但张紫葛以目盲耳聋腿瘸之残躯,坚持写书立传,在夫人的帮助整理下,先后出版了《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心香泪

酒祭吴宓》《在历史的夹缝中------忆张治中先生》《X个人和三个畜生》等上百万字的回忆录。其每一部作品问世,都在文坛及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议。“拥张”者称誉其作为“敢于正视历史的警世力作”;“倒张”者则直斥其为“利令智昏、欺世盗名”的“妄人”。这场争议旷日持久,自1997年至今已近10年,其间越来越多知名人士先后卷入。

吴宓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代大师,红学家,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曾经主持过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同时因礼聘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大师去国学院任教而成为清华的经典美谈。

吴宓一生诲人不倦,许多享誉国内外的学者皆出自其门下,最著名者有钱钟书、季羡林、王力、李赋宁等。

张紫葛回忆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

2005年01月27日 09:44 【文章字体:大 中 小】

宋美龄逝世了,她享年106岁。这位跨越了三个世纪,高年寿终的老人,应无所憾,但我这个她当年的秘书,仍不免深怀悼念之情。 我于1939年初任她的秘书,年底辞职,前后共约一年。我虽离开秘书之职,但在其后近十年间,还仍保持着私人联系。到1948年11月她去美国前,我还到她在南京的私邸与她道别。积十年的了解,我觉得她很有个性、很不平凡,不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杰出女性。我认为,她的特点是三种文化的人文综合:中华文化的传统道德;西方上升时代的民主精神;虔诚基督教徒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1939年初,我们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相遇,仅仅由于我有特殊的记忆力,她便留下我协助她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其后很快任我为她的秘书。这正似中国古代贤明执政者从民间取士,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做法。 我任职期间,不时桀骜顶撞,后又不辞而别,但她都以长者的态度曲谅、教诲。她对其他的部下以及社会的人际接触,她都不论社会阶层、年龄层次,概能平等尊重,亲切相待,表现了真诚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

她绝顶漂亮,兼有东方的艳丽和西方的健美。我初到她身边时,她已四十二岁,却看似三十许人,但她并不矫揉造作,只在极少的场合偶做淡妆,平时极为朴素。士布旗袍,长袜,平地鞋,旗袍下摆必定长至脚跟,盛夏酷暑,也决不松开封颈的纽扣。但对他人十分宽容。有一次,两位小姐和她说到重庆妇女的夏季穿着:旗袍下摆刚刚遮到膝盖,上臂全部裸露,不穿袜子,赤脚凉鞋。两位小姐认为这样的打扮“大伤风化”,宋美龄却不以为然。说怎样穿着是人家的自由,是否有伤风化决定于语言、行为。西方的晚礼服袒胸露背,女运动员上场比赛只穿短裤和汗背心,难道能说她们有伤风化吗? 我初任秘书时,只协助她处理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事务,随后,她对我信任有加,又开始让我协助她处理更多的事务。我这才知道,两会的事务只是她工作的一小部分,其主要的工作是协助蒋先生,蒋接见外宾等外事活动都要她相陪,凡是送蒋审批的外交、政治、军事、财政、军用等的重要文件,都要由她过滤一道。她每天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她的精力极为旺盛,

常常熬了通夜,白天还能照常活动。她除了担任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指导长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这两个社团性的职务外,未有任何正印官衔,不领薪俸,甚至时不时拿自己的钱解决公私需要。她继承了其父六分之一的财产,很是有钱,常常叫我在挎包里背上她的支票和现金,以备不时之需。例如,约为1939年的六月,我随她乘车奔往她的歌乐山别墅,快到岔路时迎面遇到滑竿抬着一个大声呻唤叫痛的男子,后面跟着流泪哭泣的妇女背着哇哇哭叫的婴儿,宋美龄急令停车,叫我上前查问究竟,原来是中梁山煤矿的矿工,工伤砸断了双腿,妻子请人把他抬到中央医院求治,无力交付院方要求的高额预付款,只好带着哭泣、呻吟抬了回去。 宋美龄骂了一声岂有此理,命令我马上去把他们邀回医院,让我拿她的钱,替受伤的矿工办好住院手续,嘱咐我多交点预付款,并给受伤矿工的妻子找好旅馆,预付房金,“尽量多给她一点钱,解决生活之需。”我把那工人送进了病房,便见中央医院的院长来到外科的办公室,说是蒋夫人来了电话,很关心这个伤号,院长要求科主任亲自主刀,马上做手术,一定要把这个人治好。后来,宋美龄还两次叫我去医院探看,她说:“既然上帝让我遇见了他,我就一定得关心到底。” 常常陪她熬通夜,我有时不免口吐怨言,但她总是亲切地鼓励我:“孩子,这是抗战时期,是我们的祖国和民族的生死搏斗之秋,想想国家、民族的苦难吧!??并且上帝昭告我们,人生的真谛就是为大众勤劳地工作。”

宋美龄有一个原则,凡是为国为民的公事要她过问,她一定不顾人言物议,不管涉及什么大官,牵涉到哪个衙门,她都要挺身而出。至于私事请托,“不管她是我多么好的朋友,我也一定叫她失望”。她的一个好朋友请领律师执照,求宋美龄招呼他们快一点,宋美龄干干脆脆地拒绝:“这是私人的事,我不能过问。” 1939年的盛夏,陈诚上将作为第六战区的司令长官,在湖北的临时省会恩施,派兵包围了某学校,以中共分子的罪名捉拿师生,宋美龄得知,立即坐飞机到恩施,直奔陈诚的办公室,令陈很快改变了做法。陈下令撤了包围学校的军队,礼送被捉师生回学校。

正因为宋美龄的情操来自前面所说的三种文化内涵,所以她待人处世极富人情味,对兄弟姊妹以及侄儿侄女们都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德。例如对她的二姐宋庆龄,尽管她们的政治见解水火不容,宋美龄仍然十分关心、爱护她的二姐。太平洋战争发生后,宋庆龄移居重庆,军统方面不能容忍她的一些行动,决定制造车祸来谋杀她,宋美龄知道了,立刻给军统负责人戴笠打电话,斩钉截铁地说:“我绝对不能容忍你们加害我的阿姐。”并再三叮嘱戴笠,要他确实保证,说:“从今以后,我二姐的安全出了任何问题,都为你是问。”1948年11月,在宋美龄动身去美国的前三天,我得机会在南京见到她,告诉她我第二天就要飞回新疆,她便叫我改从上海起飞,顺便替她去看看二姐宋庆龄。嘱我去看望过宋庆龄后,立即回电与她,及时告知宋庆龄现刻的生活、身体健康等状况。其殷殷关切之情很是令我感动。 摘自:《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

读张紫葛《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作者:谷 鸣

去年10月,一代名流宋美龄辞世后,海内外评语纷纷。是非功过,哀悼怀念,跃然纸上。这其中也有奇怪的声音。《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的作者张紫葛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一番议论,并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我此刻最好的心理写照。”但在知情者看来,张紫葛的所言所记,恰恰不清不白。谁都有权对一位名人予以评说,表示敬意。但是谁都最好别编点故事,欺世蒙人。

张紫葛在书中说,他于1939年3月至8月当了宋美龄的“机要秘书”。也就这半年的时间,他陪着“第一夫人”参与国是,又深入民间,和众多大小人物打交道,频频亮相。

可是后来居然无任何人在任何篇章中提及张子国(张紫葛在重庆时用名)或张紫葛这几个字。例如30年代和宋美龄关系密切,曾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总干事的黄仁霖,曾任蒋介石侍从的汪日章,曾任蒋介石侍从医官的吴麟孙,在他们的记忆中,根本就没有一位什么宋美龄的张姓男性“机要秘书”。而在大陆1949年以后,也无任何人揭发张紫葛的这条“罪行”(张先生后来获罪并不因此)。直到50多年后,才由张紫葛自己主动出来“揭秘”。 应该说,张紫葛的文字技巧不错,故事也讲得生动。如果视此书为戏说或传奇,倒也罢了。《还珠格格》很好看,但那不是真事。张紫葛在书中前言和后记中都申明,是如实记述宋美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部分活动、工作和生活情景。笔者读后以为,这本书没有如实,只有编造。

无中生有,凭空说事

宋美龄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第一夫人”,她在抗战期间的活动,当时媒体都予以充分的报道,有关文献亦多项有记载。而张紫葛所讲的故事,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 书中一开始便说,1939年3月初,他代表《大公报》总主笔张季鸾,参加战时儿童保育会接受海外华侨捐赠物资仪式,由此认识了宋美龄,并即刻被宋赏识留在身边工作。当时媒体报道的宋美龄在1939年3月份的活动有:《大公报》3月6日报道,“妇女界献金盛况??蒋夫人主持这个会??”。《中央日报》3月9日报道“重庆妇女界昨日纪念三八节,蒋夫人讲演纪念意义”。《大公报》3月11日报道,“战时儿童保育会昨举行周年纪念,蒋夫人致训注重儿童教育”。唯独没有张紫葛所说的这个“盛会”。不知张紫葛是何时何地见到“鹊尾淡妆宋美龄”的。

第八章讲1939年4月初有三人来找宋美龄办事的故事。先说湖北建设厅长石瑛来,因对陈诚不满请求免职。事实是石瑛1938年秋即由于“因劳致疾”,“辞去本兼各职”(见《中华民国名人传》第二册“石瑛”条)。又说国立十二中校长陶尧阶找宋美龄解决学校待遇问题,宋让找吴国桢市长。但陶尧阶是1940年才任十二中校长(见《湖北省志人物(下)》“陶尧阶”条),吴国桢则是在1939年12月当上重庆市长的(见l939年12月6日《中央日报》),所以不可能有这回事。第三个来的人是对马当要塞失守负有责任的十六军军长李韫珩,他说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浚并未收到蒋介石要法办他的手令,他来找宋美龄向蒋介石求情,遭到痛斥。马当失守是在1938年6月26日,蒋介石7月21日批示:“应将李韫珩拿办,交军法执行总监审判。”(见《抗日战争》第二卷军事(上))何成浚有多大胆子敢抗命不尊,李韫珩居然能拖过九个月之后还来求情。

第十二章讲1939年5月4日上午,日机轰炸重庆,宋美龄拉上张紫葛、陈慧丽,迎着轰炸进入市区考察防空和救灾实况,差点遭难,直到下午3点才回。故事很感人,可惜是假的,因为5月4日日机轰炸重庆不是在上午,而是傍晚。由于大轰炸,重庆各报没能按时发行。上海《申报》1939年5月6日报道,“五日路透社电,(重庆)昨日傍晚时,日机又来空袭,据非官方估计,死伤在一千五百人至三千人之间??”。“五日美联社电,日机二十七架,昨晚恣意轰炸重庆,受灾区域达一哩半之长,广达五百码??”。许多亲身经历了五月重庆大轰炸的人,如老舍、宋之的、韩素音、胡风、白修德、梁实秋等,回忆五四大轰炸的时间都是“下午六点多了??”,“下午五点多”,“夕阳西下”,“??正准备做晚饭”,“第二天(五月四日)傍晚”,“傍晚”(见《重庆大轰炸》)。张紫葛却硬是给提前到了上午。同样,第二十八章讲“七?七”事变两周年那天黄昏,宋美龄出席妇女指导委员会慰劳空军颁奖大会,不料敌机来袭,飞行员们立即驾机迎战,宋美龄不避危险,观看剧烈空战。故事设计的很好,可惜又是假的,日机并没有在这一天来袭重庆。《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年7月7日报道:“敌机三批,约二十余架,于六日夜十一时许再袭渝市,当敌机分批侵入

篇三:城上城下

从城上往城里看,分不出城里人家的富庶寒贫,也看不出哪家过得滋润哪家过得凄惶。城里是瓦屋、炊烟和树冠覆盖着的静谧世界,老鸹在炊烟与树冠之间旋飞,从你家屋顶飞到我家屋顶。一条条街道狭窄成了小溪,街上过往的人物不论挑担的还是骑马的,全都被距离缩微成了蝌蚪,分不出哪个生猛海鲜哪个堰塘小鲫了,也分不清哪个蛟龙哪个虾米了。

初春的早上,站在城上往四乡看,刚刚起身的麦苗一片碧绿,一波一浪地推向远处;城外星星点点散落着的村落,好像是碧绿汪洋里停泊的一叶叶轻舟,庄户人家的缕缕炊烟就只能被理解为桅杆或者帆影了。终南山仿佛就站在你的面前,山巅的茂树,山腰的游云,山底下的荒甸,山坡上的野寺,全都看得清梦。一行大雁在朝着北边飞,大雁们像壮丁那样排成整齐的“一”字形队伍,叫声悠闲而肃穆:“哇—哇—哇—哇”。大雁呜叫出的声音,就像硬汉的呻唤,透着钢烈透着底气,透着把过往的劳碌与苦奔全没当回事儿的那么一种自在与安生。大雁从城的上空成群结队地飞过的时节,大约在惊蜇到春分之间,等到清明的时候,天空偶而还会有三三两两“掉队”的大雁在追赶远去的雁阵。

照着中国人的习惯,把阴历正二三月当了春天。可老西安的春天来得迟,非等到三四五月才会有些春气。“二月二”(惊蜇日)吃了炒面豆,春分那天吃了枣糕,街两边的槐树椿树还都没有挂一片树叶,等到四乡的庄户人挑着蛋笼进城卖荠菜的时候,城里的槐树柳树才开始冒芽。这时,街市上有了卖花的担子,担子上看不见红花绿朵,所谓的花木也只是一疙瘩潮湿的泥土包裹着的可怜人的一截枝柯。花农是城里大户人家的熟人,虽说担子里还只是些枝柯杈丫,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意,但是花农敢拍着胸膛给你打保票:“过了清明保证发芽,不发芽明年我给你赔一蛋笼”这时街市上也有了卖树苗子的,进城走亲访友或上香逛庙的农人,讲究进城时扛几枝大拇指头粗细的桃树李树,在市上卖了好换些进城的盘缠。但农人绝不会把老西安人忌讳的四种树捎到城里来卖,这四种树依次是柳树,西安人把柳树叫“苦骚子”,此俗与词人柳勇有关,柳词淫靡,故凡柳皆淫靡,大户人家门前屋后是万万种不得柳树的,怕误了子弟;杨树,西安人把杨树叫“鬼拍门”;桑树,“桑”与“丧”谐音,桑树的果实叫桑椹,用西安土话读出来是“丧子”,西安人尤其避讳;皂角树,皂角树刺多,老鸹喜欢在皂角树上筑窝。老西安人讲究“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屋后绝无桑树、 柳树插足立根的地方。老西安人喜欢不过的是槐花树、蜜桃树、核桃树、玉梨树、香椿树之类,老西安人讲究实惠,种树当然要享受果实。花木里面老西安人喜欢不过的是夹竹桃、指甲花、西府海棠、干枝梅、美人蕉等耐寒耐墒的品种。卖花的挑担在小街深巷里踽步而过,他不打鼓也不敲锣,他吆喝:“要得济,忙四季;要得阴,教子孙;要得落果,种个娑罗。树苗子来了!”城里的庙院、大户人家,讲究种娑罗树,东城有娑罗巷,西城有娑罗寺。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时长安城坊就遍种娑罗。

麦苗刚刚起身,桃李刚刚挂花,城里的人们刚刚脱去了冬天的棉袍。这时,嫁了汉子的女人换上了葱白的大襟衫子,挺着丰满的胸脯,把南院门的字号商铺一家不拉地转了个够。老西安的冬天太慢长、太寒冷,它让粉脸长腰、高胸脯大嗓门的西安女人围着锅台、围着自家男人,做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闭门尸首”。春天来了,万物发生,去年嫁汉的那些女人,这阵儿肚子里也该“揣”(怀娃)上了吧?!有的可能肚子已经“冒尖”,开始窝在渗井边上吐酸水。

大雁从南边飞来的时候,正是城里的百姓晾晒冬衣和被褥的好时候。站在城上往城里看,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大都搭架牵绳地晾晒着或黑或蓝、或锦缎或土布的棉袍棉衣。阳光很好,饱满而充沛,它把老西安城照耀得就像散落在人间的一堆珠宝玉器,老房老屋透着晶光,老牌楼老街楼透着水色,整个城池美好得真就像是一匹画卷。在春天的太阳光底下,西安城的上空四罩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烟岚,是炊烟?是云翳?说不清楚的。总之,透过这层

簿如蝉翼的烟岚,你看到的景像宛如佛陀的境界,宛如仙幻的境界,一辈子你都不会忘记。 城上是荒寂的,蒿草极其得繁茂,由于城上蒿草的繁茂使城门楼子显得极其的旷远与恒久、顽强与倔犟了。在整个民国年间,西安城门楼子都是不挂朱漆、不施绿铀的,朴素而端周、本真而本份;梁栋的缝隙间生得有一种名叫罗汉草的植物,城里人都说城门楼子上的篙草可以治秃疮,药材市上常有人挑着罗汉草在卖,并声言是“城门楼子”上的。城门楼子的瓦顶子上甚至长着几株杂树,瓦隙间免不了要爬满密密的“狼尾巴”(一种四季长青的草本植物),就这样说吧,在整个民国年间,西安的四座城门楼子个个都像粗头乱服、土衣土貌的莽汉,傻大,黑粗,还沾着几份无羁无束的野劲儿。老西安人习惯用城门楼子形容那些傻大黑粗的人和物件,比如:“嗨,那货傻大黑粗的,就像个城门楼子!”“这东西城门楼子一样,谁摆得动它!”四座城门楼子对峙对坐,它们不会向城里人争功摆好,顶戴着过往的风吹日剥和霜欺雪压,护佐着这一方的城隍,保佑着这一方的行当,享受着城池里所有红花绿朵的敬贡和户户炊烟的犒劳。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我们也不该忘记西安城的四座城门楼子,最起码,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们四个的名字:北门叫安远,东门叫长乐,西门叫安定,南门叫永宁。在它们四个的名字里,埋伏着对城坊百姓的祈祷与祝报,潜隐着深厚的对城坊百姓的警策与告戒。在每座城门楼子的四檐上,都挂得有牛蛋大的檐角铃,在有风的日子里,那些檐角铃会发出叮儿啷叮儿啷的响声??

过了清明,过了谷雨,城上的野蒿野草该开花的开花,该挂朵的挂朵,没有过一年一载的荒而不发,也没有过一年一载的发而不茂。老鸹在城头上来来去去地盘旋,旋着旋着,一头扎向城上的野蒿丛,叼起一只野兔或者锦鸡,扑闪着翅膀,艰难地往城外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飞去。老鸹在城里的上空旋飞,街上过往的小脚老太太一准会给抱着婴儿出城回娘家的小媳妇打趣地说:“把娃抱紧,当心老鸹把娃叼走了。”小媳妇把娃挟得很紧,小脚老太太踮着脚往前走,瘪着嘴说:“生了个女子?看你抱了个紧!”小媳妇抢忙答腔:“不,婶,是个娃子。”小媳妇三把两把扯开包裹着婴儿的斗蓬,把婴儿的“宝贝”给小脚老太看,在老俗里这叫“亮宝”。小媳妇的丈夫走在后边,他棱睁着眼睛对小媳妇说话,他嫌媳妇把娃包得太紧,没有“亮宝”。在春天的太阳光底下,小媳妇抱着孩子“回娘家”,但她一定忘不了把孩子的“宝”明哈哈地露在外面,好让四邻街坊知道:×家有后了,有传承香火的人了。婴儿在小媳妇的怀里睡得很香,露在外面的“宝贝”被太阳光照得就像一枚闪闪放光的蚕茧。


呻唤》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83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